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举行

发布时间:2024-07-09文章出处:故宫研究院作者:赵曾健

  2024年6月22至23日,“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举行。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饶河县人民政府和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是近年来玉器研究领域规模较大的一次学术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40余家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张云鹏处长,双鸭山市委常委、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开幕式。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实地参观饶河县博物馆与小南山遗址,并观摩了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岸边,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小南山第二期遗存以成规模墓地和大量玉器为代表,年代集中在距今9100-8600年,出土玉器揭示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面貌。近年来,在小南山遗址已累计发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上之前的发现,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总数已超200件,器型涵盖玉玦、环、管、珠、斧等。

  论坛包括主题报告与自由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主题报告分为上下两场,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主持,五位学者围绕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有骞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发掘背景、历次发掘主要发现及重大意义。他总结小南山遗址发现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实证和补充;同时,充分证明东北文化区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板块,黑龙江流域值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重点关注;更重要的是,通过9000多年前的聚落案例与玉器传承,为思考中华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构建提供了新方向。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大顺在视频发言中认为渔猎文化重视石器的材料选择,对于石器具有成熟认知使得渔猎文化具备了辨别玉的能力;渔猎文化对旧石器时代文化积累的直接继承、细石器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玉器制作技术的出现奠定基础;同时,渔猎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程度较高,玉器被作为通神的工具使用。上述特征证明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有关,以小南山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区是“中华玉文化的摇篮”。

  山东大学教授邓聪指出,早期玉器在东北亚的传播,由西而东经过阿尔泰地区、贝加尔湖周围至中国东北黑龙江三个发展核心地区。距今10000年前后,黑龙江中游一带发现的玉玦耳饰、璧形器、玉管、玉珠、匕形器等,可视为东亚真玉文化的产生,是玉文化的革命性的变化。小南山遗址考古发现,一方面冲击我国传统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也将对东北亚地区的考古尤其是精神文明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在报告中强调,“圭璋礼制”应是从史前玉质带刃器发展而来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玉斧将玉质带刃器的历史提早了约2000年。然而随着玉器文化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没有发展出“命圭”或“圭璋”礼制。

  南华大学副教授江美英提出,陶寺遗址出土组合头饰的玉料可能产自东北地区,同时刃边玉璧也受到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影响,这种审美特征可追溯到小南山文化,小南山出土的玉环璧对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主持,五位主讲人从多学科视角分享了小南山出土玉器及其他中国古代玉器研究领域的新发现。

  复旦大学教授王荣对小南山遗址2015-2017年出土的73件/组玉器进行了科技检测与生命史分析,发现其中透闪石玉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且透闪石玉器的设计、制作水平较其他材质更高,小南山先民具备玉料辨别能力。小南山玉器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已较为成熟,部分玉器已出现了连缀、改制修复的再利用工艺。微痕分析显示,小南山玉器在入土之前经历了佩戴或实用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杨明星认为中国出土透闪石玉利用经历了“就地就近”与“西玉东进”两个阶段。通过分析发现,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料主要来源呈现“就地就近”现象。饶河周边存在玉石成矿条件,报告人倾向于认为小南山遗址的玉料为就近取材。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克恭运用数学思维,引入几何理论分析了玉琮“内圆外方”包含的哲学逻辑。报告人认为方圆交互,交相辉映,方圆一体是数学的基石。“天圆地方”的理念不应被狭义解读,古人用圆指代“无穷的”天符合哲学逻辑。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润平汇报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类型、品种、造型、纹饰、功能及内涵的梳理与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藏品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制作工艺精湛。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特点,以装饰品和通神法器为主,体现出远古先民审美意识和虔诚的宗教情怀。

  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围绕简牍中关于“敦煌玉”的记载,论述了“敦煌玉”的概念并考证玉门关名或与西玉东输无关。他指出敦煌是汉代国家玉料储存中心,“敦煌玉”应包括敦煌周围开采的玉料和以于阗为主的朝贡玉料。敦煌效谷县有多里居民以开采玉矿为主,形成玉里的生业特色。

  自由讨论阶段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及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尉主持。结合小南山遗址实地考察及主题报告中的关键问题,数十位学者先后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明达强调,小南山遗址出土玉玦数量庞大,具有重要意义。玦既是出现最早、传播最广泛的玉器,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指示物。玉玦不仅对研究中华玉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特征。同时他指出,小南山出土玉玦制作工艺上主要采用线切割,未见明显片切割或管钻痕迹,玦的缺口制作则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切割方向。作为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地方,小南山遗址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指出,小南山考古发现为研究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划分标准、玉文化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未来工作中,小南山遗址的墓葬层级特征值得重点关注,应归纳、总结其背后与“早期文明”形成相关的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表示,小南山出土玉器刷新了学界已有的传统认知,9000年前小南山已经出现技术非常成熟的玉器,中华玉文化起源还可向前追溯。他还强调,小南山遗址玉器器型齐全,其中匕的出现尤其值得关注,结合新开流文化出土骨匕及鱼鳞窖藏发现,匕的出现与渔猎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论坛闭幕式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有骞主持。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对此次论坛的成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地处东北边境的饶河县举办与会人数超百人的学术论坛,足见小南山玉文化论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他总结,论坛期间与会学者重点围绕小南山玉器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小南山玉器研究的国际性、小南山玉文化的来源、小南山玉文化对后世玉文化的影响、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特征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成果颇丰。期待在此次论坛的成果基础上,玉器研究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小南山遗址及出土玉器研究可以继续实现突破。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永军作闭幕致辞。他认为,会议代表们交流的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玉文化发展史、古代玉器加工技术以及科技检测等领域研究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诚邀全国各地、各领域学者加入小南山遗址研究队伍,加强跨地域、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黑龙江考古事业发展。

  此次小南山玉文化论坛不仅系统梳理了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整合了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推进中华玉文化研究、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有力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为研究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赵曾健

来源:“故宫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标题名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玉文化论坛(二)—— 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举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举行

发布时间:2024-07-09

  2024年6月22至23日,“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举行。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饶河县人民政府和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是近年来玉器研究领域规模较大的一次学术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40余家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张云鹏处长,双鸭山市委常委、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开幕式。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实地参观饶河县博物馆与小南山遗址,并观摩了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岸边,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小南山第二期遗存以成规模墓地和大量玉器为代表,年代集中在距今9100-8600年,出土玉器揭示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面貌。近年来,在小南山遗址已累计发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上之前的发现,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总数已超200件,器型涵盖玉玦、环、管、珠、斧等。

  论坛包括主题报告与自由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主题报告分为上下两场,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主持,五位学者围绕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有骞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发掘背景、历次发掘主要发现及重大意义。他总结小南山遗址发现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实证和补充;同时,充分证明东北文化区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板块,黑龙江流域值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重点关注;更重要的是,通过9000多年前的聚落案例与玉器传承,为思考中华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构建提供了新方向。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大顺在视频发言中认为渔猎文化重视石器的材料选择,对于石器具有成熟认知使得渔猎文化具备了辨别玉的能力;渔猎文化对旧石器时代文化积累的直接继承、细石器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玉器制作技术的出现奠定基础;同时,渔猎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程度较高,玉器被作为通神的工具使用。上述特征证明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有关,以小南山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区是“中华玉文化的摇篮”。

  山东大学教授邓聪指出,早期玉器在东北亚的传播,由西而东经过阿尔泰地区、贝加尔湖周围至中国东北黑龙江三个发展核心地区。距今10000年前后,黑龙江中游一带发现的玉玦耳饰、璧形器、玉管、玉珠、匕形器等,可视为东亚真玉文化的产生,是玉文化的革命性的变化。小南山遗址考古发现,一方面冲击我国传统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也将对东北亚地区的考古尤其是精神文明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在报告中强调,“圭璋礼制”应是从史前玉质带刃器发展而来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玉斧将玉质带刃器的历史提早了约2000年。然而随着玉器文化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没有发展出“命圭”或“圭璋”礼制。

  南华大学副教授江美英提出,陶寺遗址出土组合头饰的玉料可能产自东北地区,同时刃边玉璧也受到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影响,这种审美特征可追溯到小南山文化,小南山出土的玉环璧对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主持,五位主讲人从多学科视角分享了小南山出土玉器及其他中国古代玉器研究领域的新发现。

  复旦大学教授王荣对小南山遗址2015-2017年出土的73件/组玉器进行了科技检测与生命史分析,发现其中透闪石玉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且透闪石玉器的设计、制作水平较其他材质更高,小南山先民具备玉料辨别能力。小南山玉器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已较为成熟,部分玉器已出现了连缀、改制修复的再利用工艺。微痕分析显示,小南山玉器在入土之前经历了佩戴或实用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杨明星认为中国出土透闪石玉利用经历了“就地就近”与“西玉东进”两个阶段。通过分析发现,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料主要来源呈现“就地就近”现象。饶河周边存在玉石成矿条件,报告人倾向于认为小南山遗址的玉料为就近取材。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陈克恭运用数学思维,引入几何理论分析了玉琮“内圆外方”包含的哲学逻辑。报告人认为方圆交互,交相辉映,方圆一体是数学的基石。“天圆地方”的理念不应被狭义解读,古人用圆指代“无穷的”天符合哲学逻辑。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润平汇报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类型、品种、造型、纹饰、功能及内涵的梳理与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藏品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品质上乘,制作工艺精湛。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特点,以装饰品和通神法器为主,体现出远古先民审美意识和虔诚的宗教情怀。

  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围绕简牍中关于“敦煌玉”的记载,论述了“敦煌玉”的概念并考证玉门关名或与西玉东输无关。他指出敦煌是汉代国家玉料储存中心,“敦煌玉”应包括敦煌周围开采的玉料和以于阗为主的朝贡玉料。敦煌效谷县有多里居民以开采玉矿为主,形成玉里的生业特色。

  自由讨论阶段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及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尉主持。结合小南山遗址实地考察及主题报告中的关键问题,数十位学者先后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明达强调,小南山遗址出土玉玦数量庞大,具有重要意义。玦既是出现最早、传播最广泛的玉器,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指示物。玉玦不仅对研究中华玉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特征。同时他指出,小南山出土玉玦制作工艺上主要采用线切割,未见明显片切割或管钻痕迹,玦的缺口制作则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切割方向。作为中华文明“万年起步”的地方,小南山遗址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指出,小南山考古发现为研究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划分标准、玉文化起源、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未来工作中,小南山遗址的墓葬层级特征值得重点关注,应归纳、总结其背后与“早期文明”形成相关的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表示,小南山出土玉器刷新了学界已有的传统认知,9000年前小南山已经出现技术非常成熟的玉器,中华玉文化起源还可向前追溯。他还强调,小南山遗址玉器器型齐全,其中匕的出现尤其值得关注,结合新开流文化出土骨匕及鱼鳞窖藏发现,匕的出现与渔猎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论坛闭幕式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有骞主持。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作大会总结发言,他对此次论坛的成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地处东北边境的饶河县举办与会人数超百人的学术论坛,足见小南山玉文化论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他总结,论坛期间与会学者重点围绕小南山玉器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小南山玉器研究的国际性、小南山玉文化的来源、小南山玉文化对后世玉文化的影响、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特征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成果颇丰。期待在此次论坛的成果基础上,玉器研究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小南山遗址及出土玉器研究可以继续实现突破。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永军作闭幕致辞。他认为,会议代表们交流的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玉文化发展史、古代玉器加工技术以及科技检测等领域研究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诚邀全国各地、各领域学者加入小南山遗址研究队伍,加强跨地域、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黑龙江考古事业发展。

  此次小南山玉文化论坛不仅系统梳理了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整合了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对推进中华玉文化研究、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有力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为研究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赵曾健

来源:“故宫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标题名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玉文化论坛(二)—— 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举行”

 

作者:赵曾健

文章出处:故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