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重庆市璧山区老关口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叶小青 黄伟

  成渝古道东大路是明清时期成渝之间的干线驿道,见证了两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沿线保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关联遗存,是成渝地区极为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老关口遗址为成渝古道东大路的重要节点,其位于璧山区青杠街道清明社区,地处龙隐山拖木槽垭口。遗址东连高新区,东南接江津区双福街道,为三区交界之地。遗址地貌为“两山夹一槽”,北为老草塆,南为碉楼坡,中部台地地势平缓。遗址表面原覆盖杂草树木,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配合登山步道修建项目,2025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老关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14平方米。共发现道路、城墙、城门、房址等遗迹31处,采集、出土器物标本35件(套)。

  地层堆积

  老关口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以T2解剖沟北壁为例进行介绍。

  第①层:厚约0.1~0.65米。该层为耕土层,呈灰褐色,土质疏松,夹杂有较多植物根系。时代为近现代。第②层:厚约0~0.25米,距地表深约0.4~0.55米。黄褐色土,土质致密,夹杂有石渣,未出土遗物。时代为清末至近现代时期。第③层:厚约0.05~2.25米,距地表深约1.6~2.6米。为黑灰色煤炭渣堆积交错多层黄色土夹杂大块砂石堆积,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及嘉庆通宝1枚。该层堆积为现老关口遗址平台的垫土,时代推测为清代。该层下为山体基岩。

  主要收获

  此次发掘的遗存为明清时期,揭露遗迹包括城门(CM1~CM3)、城墙(CQ1)、哨楼(F12)、营房(F13)、房址(F1~F11)、道路(L1~L4)、灰坑(H1~H7)、排水沟(L1~L3)、摩崖题刻等,探明了老关口是一处利用天然垭口结合人工凿砌形成的较为封闭的集城防、道路及生活等设施于一体的关隘遗址,收获颇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认了成渝古道白市驿至来凤驿重要节点老关口段的道路系统。

  此次发掘共清理石板道、石碥道各两段。石碥道均开凿于山体基岩之上,遗址西侧石碥道又名拖木槽段(L3),西连百家店、来凤驿,东侧石碥道又名金银坡段(L4),东连走马镇、白市驿,道路北侧山体崖壁凿刻“险设天成”“巴县西界”题刻。石板道(L1、L2)位于老关口遗址中心区域,均以石板铺砌。以下以L1~L3及“巴县西界”题刻为例进行介绍。

  L1,开口于②层下,叠压第③层。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平缓上升。石板多呈较规则的圆角长条状,由西向东横向铺砌,板面较为光滑,偶见錾痕。道路垫土即为遗址第③层堆积,其内出土少量清代青花瓷片。

  L2,开口于③层下。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阶梯状。石板为砂岩材质,呈长条状,大多边缘不甚规整,体量规格不一,板面经初步修整。垫土为黄褐色沙性土夹杂砂岩石块堆积,出土零星青花瓷片,其下为基岩。

  L3,又名拖木槽段石碥道。开凿于低矮山体内,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上升,西侧底部开凿排水沟。

  “巴县西界”题刻,位于L4北侧崖壁东部。以楷书刻于减地开凿的长方形浅龛内,上有龛额,下有龛台,内刻“巴縣西界”,字体涂朱。两侧均有边款,左题“巴縣知縣會稽朱鳳橒立”,右题“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一”。

L1俯视照

L2俯视照

“巴县西界”题刻

  二、发现的一批城防设施,确认了老关口遗址作为“关城”的重要性质。

  老关口遗址清理了城门、城墙、哨楼、营房等城防设施,共同构成了老关口遗址的立体军事防御系统。其中城门4座,分别为“古老关口”城门(CM1)、二道城门(CM2)、大城门(CM3)及小城门(损毁不存)。大城门、小城门分别位于遗址西北及西南侧,二者之间以城墙(CQ1)连接,“古老关口”城门(CM1)、二道城门(CM2)均位于遗址东侧,二者东西相距约20米。哨楼(F12)、营房(F13)各1座,分别位于遗址北侧老草湾山顶及南侧碉楼坡西南,均仅余基址。以下以CM3、CQ1、F13为例进行介绍。

  CM3,地处天然小隘口,南北均为山体基岩。破坏严重,仅存城墩底部,原门洞可分为前、中、后三段。城墩北侧现存内外两层条石,外层条石均经修整,立面錾刻细密竖条纹,底部有门枕石,可见海窝。南侧仅保存底部条石及基槽,条石不甚规整,基槽凿于基岩之上,东端保存有呈阶梯状的墙槽,原应放置城墩条石。石板道从其门洞穿过,主体被现代步道叠压,仅两端出露部分。

  CQ1,连接大城门与小城门,墙体大多砌筑于两道城门之间的山体基岩之上,现仅于山体台地的断坎处保存部分条石,均经初步修整,单层。据村民口述,原城墙可从大城门南侧城台向南砌筑至碉楼坡,向北经小城门延伸至老草塆,与两侧山体相连呈围合状。

  F13,开口于表土层下,目前仅清理中部基址。基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前部可见部分砖铺散水。活动面呈灰褐色,上为垮塌的墙体堆积和瓦砾堆积。墙基以黄土夯筑,向下打破生土。据村民口述,该房址主体亦为黄土砌筑,原面阔三间,楼高三层。

CM3正射影像

F13正射影像

  三、初步厘清了老关口遗址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演变。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出土遗物结合文献记载等可将老关口遗址分为两期。第一期遗存包括石板道(L2)、石碥道(L3、L4)、城门(CM1、CM2)、房址(F10~F13)及其附属设施等。该期遗存主要开口于第③层下,堆积内出土嘉庆通宝1枚,F10垫土内出土明代青花瓷片。同时《璧山县志》载“拖木槽关,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名老关口,系巴县、江津、璧山三县交界之地,乃川东大道”,又载“雍正元年,奉文於所属大道,安设六铺,每铺司兵四名、烟墩三座、哨楼一座、营房三間、官厅一间……拖木铺、来凤铺……”,可知拖木铺很可能设于拖木槽关即老关口内,此次发现的F12、F13分别位于老关口北侧山体老草湾顶部及南侧山体碉楼坡东南部,前者面阔一间,西可一览拖木槽,后者面阔三间,东可遥望走马。因此结合F12、F13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及形制特征,可判断二者应为雍正元年修建于拖木铺内的“哨楼”和“营房”。综上该期遗存的时代下限不会晚于嘉庆元年,上限可早至明代。第二期遗存包括石板道(L1)、大城门(CM3)、城墙(CQ1)、房址(F1~F9)以及“巴县西界”“险设天成”题刻2处。以L1、CM3、CQ1、“巴县西界”题刻为代表。该期遗存主要开口于第②层下,出土遗物以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为主,另采集有零星子弹壳。根据在此居住过的村民张显明回忆,该区域房址及道路废弃于20世纪60年代,综合地层遗迹之间的叠压关系,可知该阶段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嘉庆元年,下限可至近现代时期。

  价值意义

  老关口遗址是缙云山脉最重要的垭口通道,是连接成渝古道东大路白市驿、来凤驿的重要节点,古称“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及交通意义。此次考古工作证实了老关口遗址作为明清时期成渝古道沟通缙云山脉东西两侧白市驿和来凤驿的重要历史作用,其亦见证了明清时期成渝之间的商贸往来、人口流动、手工开发等盛景。发现的城墙、城门、营房、哨楼等设施形成了老关口遗址的立体防御系统,是老关口作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的实物载体,充分彰显了古人利用险隘及地理形胜的军事智慧。同时,老关口遗址是成渝古道百年来发展变迁的历史缩影,承载了区域变迁的历史记忆,为成渝古道后期展示利用、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最后,老关口遗址的发掘始终贯穿了多学科合作的考古理念和方法,采取了历史文献学、口述史调查、考古调查与发掘、测绘、GIS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空间分析以及遗址复原研究等方式,为此后的古道路调查与发掘提供了范例。

  作者:叶小青 黄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发现 | 重庆市璧山区老关口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3

  成渝古道东大路是明清时期成渝之间的干线驿道,见证了两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沿线保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关联遗存,是成渝地区极为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老关口遗址为成渝古道东大路的重要节点,其位于璧山区青杠街道清明社区,地处龙隐山拖木槽垭口。遗址东连高新区,东南接江津区双福街道,为三区交界之地。遗址地貌为“两山夹一槽”,北为老草塆,南为碉楼坡,中部台地地势平缓。遗址表面原覆盖杂草树木,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配合登山步道修建项目,2025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老关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14平方米。共发现道路、城墙、城门、房址等遗迹31处,采集、出土器物标本35件(套)。

  地层堆积

  老关口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以T2解剖沟北壁为例进行介绍。

  第①层:厚约0.1~0.65米。该层为耕土层,呈灰褐色,土质疏松,夹杂有较多植物根系。时代为近现代。第②层:厚约0~0.25米,距地表深约0.4~0.55米。黄褐色土,土质致密,夹杂有石渣,未出土遗物。时代为清末至近现代时期。第③层:厚约0.05~2.25米,距地表深约1.6~2.6米。为黑灰色煤炭渣堆积交错多层黄色土夹杂大块砂石堆积,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及嘉庆通宝1枚。该层堆积为现老关口遗址平台的垫土,时代推测为清代。该层下为山体基岩。

  主要收获

  此次发掘的遗存为明清时期,揭露遗迹包括城门(CM1~CM3)、城墙(CQ1)、哨楼(F12)、营房(F13)、房址(F1~F11)、道路(L1~L4)、灰坑(H1~H7)、排水沟(L1~L3)、摩崖题刻等,探明了老关口是一处利用天然垭口结合人工凿砌形成的较为封闭的集城防、道路及生活等设施于一体的关隘遗址,收获颇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认了成渝古道白市驿至来凤驿重要节点老关口段的道路系统。

  此次发掘共清理石板道、石碥道各两段。石碥道均开凿于山体基岩之上,遗址西侧石碥道又名拖木槽段(L3),西连百家店、来凤驿,东侧石碥道又名金银坡段(L4),东连走马镇、白市驿,道路北侧山体崖壁凿刻“险设天成”“巴县西界”题刻。石板道(L1、L2)位于老关口遗址中心区域,均以石板铺砌。以下以L1~L3及“巴县西界”题刻为例进行介绍。

  L1,开口于②层下,叠压第③层。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平缓上升。石板多呈较规则的圆角长条状,由西向东横向铺砌,板面较为光滑,偶见錾痕。道路垫土即为遗址第③层堆积,其内出土少量清代青花瓷片。

  L2,开口于③层下。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阶梯状。石板为砂岩材质,呈长条状,大多边缘不甚规整,体量规格不一,板面经初步修整。垫土为黄褐色沙性土夹杂砂岩石块堆积,出土零星青花瓷片,其下为基岩。

  L3,又名拖木槽段石碥道。开凿于低矮山体内,平面形状呈条带状,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上升,西侧底部开凿排水沟。

  “巴县西界”题刻,位于L4北侧崖壁东部。以楷书刻于减地开凿的长方形浅龛内,上有龛额,下有龛台,内刻“巴縣西界”,字体涂朱。两侧均有边款,左题“巴縣知縣會稽朱鳳橒立”,右题“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一”。

L1俯视照

L2俯视照

“巴县西界”题刻

  二、发现的一批城防设施,确认了老关口遗址作为“关城”的重要性质。

  老关口遗址清理了城门、城墙、哨楼、营房等城防设施,共同构成了老关口遗址的立体军事防御系统。其中城门4座,分别为“古老关口”城门(CM1)、二道城门(CM2)、大城门(CM3)及小城门(损毁不存)。大城门、小城门分别位于遗址西北及西南侧,二者之间以城墙(CQ1)连接,“古老关口”城门(CM1)、二道城门(CM2)均位于遗址东侧,二者东西相距约20米。哨楼(F12)、营房(F13)各1座,分别位于遗址北侧老草湾山顶及南侧碉楼坡西南,均仅余基址。以下以CM3、CQ1、F13为例进行介绍。

  CM3,地处天然小隘口,南北均为山体基岩。破坏严重,仅存城墩底部,原门洞可分为前、中、后三段。城墩北侧现存内外两层条石,外层条石均经修整,立面錾刻细密竖条纹,底部有门枕石,可见海窝。南侧仅保存底部条石及基槽,条石不甚规整,基槽凿于基岩之上,东端保存有呈阶梯状的墙槽,原应放置城墩条石。石板道从其门洞穿过,主体被现代步道叠压,仅两端出露部分。

  CQ1,连接大城门与小城门,墙体大多砌筑于两道城门之间的山体基岩之上,现仅于山体台地的断坎处保存部分条石,均经初步修整,单层。据村民口述,原城墙可从大城门南侧城台向南砌筑至碉楼坡,向北经小城门延伸至老草塆,与两侧山体相连呈围合状。

  F13,开口于表土层下,目前仅清理中部基址。基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前部可见部分砖铺散水。活动面呈灰褐色,上为垮塌的墙体堆积和瓦砾堆积。墙基以黄土夯筑,向下打破生土。据村民口述,该房址主体亦为黄土砌筑,原面阔三间,楼高三层。

CM3正射影像

F13正射影像

  三、初步厘清了老关口遗址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演变。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出土遗物结合文献记载等可将老关口遗址分为两期。第一期遗存包括石板道(L2)、石碥道(L3、L4)、城门(CM1、CM2)、房址(F10~F13)及其附属设施等。该期遗存主要开口于第③层下,堆积内出土嘉庆通宝1枚,F10垫土内出土明代青花瓷片。同时《璧山县志》载“拖木槽关,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名老关口,系巴县、江津、璧山三县交界之地,乃川东大道”,又载“雍正元年,奉文於所属大道,安设六铺,每铺司兵四名、烟墩三座、哨楼一座、营房三間、官厅一间……拖木铺、来凤铺……”,可知拖木铺很可能设于拖木槽关即老关口内,此次发现的F12、F13分别位于老关口北侧山体老草湾顶部及南侧山体碉楼坡东南部,前者面阔一间,西可一览拖木槽,后者面阔三间,东可遥望走马。因此结合F12、F13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及形制特征,可判断二者应为雍正元年修建于拖木铺内的“哨楼”和“营房”。综上该期遗存的时代下限不会晚于嘉庆元年,上限可早至明代。第二期遗存包括石板道(L1)、大城门(CM3)、城墙(CQ1)、房址(F1~F9)以及“巴县西界”“险设天成”题刻2处。以L1、CM3、CQ1、“巴县西界”题刻为代表。该期遗存主要开口于第②层下,出土遗物以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为主,另采集有零星子弹壳。根据在此居住过的村民张显明回忆,该区域房址及道路废弃于20世纪60年代,综合地层遗迹之间的叠压关系,可知该阶段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嘉庆元年,下限可至近现代时期。

  价值意义

  老关口遗址是缙云山脉最重要的垭口通道,是连接成渝古道东大路白市驿、来凤驿的重要节点,古称“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及交通意义。此次考古工作证实了老关口遗址作为明清时期成渝古道沟通缙云山脉东西两侧白市驿和来凤驿的重要历史作用,其亦见证了明清时期成渝之间的商贸往来、人口流动、手工开发等盛景。发现的城墙、城门、营房、哨楼等设施形成了老关口遗址的立体防御系统,是老关口作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的实物载体,充分彰显了古人利用险隘及地理形胜的军事智慧。同时,老关口遗址是成渝古道百年来发展变迁的历史缩影,承载了区域变迁的历史记忆,为成渝古道后期展示利用、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最后,老关口遗址的发掘始终贯穿了多学科合作的考古理念和方法,采取了历史文献学、口述史调查、考古调查与发掘、测绘、GIS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空间分析以及遗址复原研究等方式,为此后的古道路调查与发掘提供了范例。

  作者:叶小青 黄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小青 黄伟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