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甘棠学校南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7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尚元昕等

  墓地概况

  甘棠学校南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景园路与焦国路西北,陕州古城外东北角。墓地西距黄河约1.5公里,南距青龙涧河约1.5公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黄河对岸即为山西省运城市。2021年对该组地块调查勘探时,与北部甘棠学校及南部德馨苑地块共同被发现。2024年6月至2025年7月,为配合土地出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甘棠学校南墓地展开发掘,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配合发掘。

东区上层

  主要收获

  2024、2025两个年度共发掘各类遗迹850处,其中墓葬545座、灰坑248座、房址8座、窑址12座、沟18条、瓮棺葬2座、埋藏坑3个、灶7座、井2眼、路1条等。出土遗物3600余件(组),其中陶器1463件、铜器767件(组)、瓷器626件、铁器369件(组)、石器186件、玉器51件(组)、铅锡器65件(组)、骨器61件、蚌器24件、金器1件、银器2件等,主要器形有陶罐、陶壶、陶耳杯、陶鼎、陶盂、陶豆、瓷罐、铜钱等,另有少量釉陶博山炉、陶圈厕、铜镜、铜剑、铜带钩、车马器等。

  本次发掘清理的遗迹以墓葬为主,按时代可划分为五期:

  第一期为东周时期,以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为主,共清理了101座,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北部及中部偏北,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布局乱中有序,同期墓葬间无打破关系。按照墓向可分为两组,东西向一组,南北向一组,应为两个不同的族群。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情况来看,东西向一组应较南北向一组社会地位更高。墓圹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部分填土经过夯打。葬具以单椁重棺为主,兼有少量重椁重棺。随葬品组合以陶鼎、陶豆、陶壶为主,多置于椁内。少数墓葬随葬有铜礼器、铜剑、铜戈、铜车马器,另有不少墓都出土有似圭片的碎石片,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整理、检测确定。

  第二期为秦汉时期,以东汉时期为主,兼有少量秦、西汉、新莽墓葬,共清理85座,多分布于发掘区北部及中部。布局排列无甚规律,同期墓葬间无叠压打破关系。部分两两成对分布,推测为夫妻并穴合葬。西汉时期主要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东汉时期多为长方形竖井墓道砖室墓,多为单室墓,仅有少量多室墓。葬具均为单棺。多数墓葬随葬品组合为壶、罐、仓,少数墓葬随葬有铜镜、印章、釉陶器、铁器等,随葬品多置于墓室内墓门旁及棺内。

  第三期为唐宋时期,以北宋墓为主,兼有少量唐墓及金墓,共清理139座,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和南部。多组墓葬东西排列分布,同期墓葬间见有打破关系。三期墓葬形制大体相同,多数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单室土洞墓或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另有少数长方形阶梯墓道单室土洞墓、竖穴土坑墓及瓮棺葬,相较于前两期本期破坏相对严重。墓道大多向南,墓道相较后期瘦长,墓道、墓室面积大体相当,均为普通平民墓,唐墓见少量婴幼儿墓及非正常死亡墓葬。墓圹平面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门形式多样,见有以石块、青砖、土坯砖等多种封门材料。随葬品种类多样,生活性较强,见有陶罐、陶壶、瓷碗、瓷枕、铜钱等。少量金墓见有镇墓砖。

  第四期为明清时期及以后,以清代中晚期墓葬为主,兼有少量明墓,共清理216座。发掘区内均有分布。清代中晚期墓葬为多组墓葬东西排列分布,同期墓葬间少见有打破关系,但叠压前期墓葬现象较多。均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单室土洞墓。墓道大多向南,墓道相较前期比例稍宽,墓室面积大于墓道,不同社会阶层间葬制及随葬品没有显著区别。墓圹平面多呈梯形,直壁、平底,墓门少见封门,有封门者多使用土坯砖。随葬品种类单一,黑釉瓷罐及铜钱为最常见随葬品,女性会随身随葬少量铜、银质饰品,此外见有少量瓷碗等。少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者会埋藏石质墓志铭。

  第五期为民国时期。数量极少,仅见两座,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与上期基本一致。

  另有2座墓葬时代不明。

M5

M51

M73②

Y3、Y4

  发掘收获

  根据发掘材料来看,本次发掘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是时代序列连贯完整。地块内自春秋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各代遗迹均有发现,尤以战国中期、东汉、北宋及清代中晚期为盛,体现了在两千多年时间里陕州古城位置应变化不大。

  二是遗迹密集,叠压打破较甚,说明这一地区土地利用频繁,人类活动密集,陕州古城人口稠密。此外,墓地内墓葬形制多样,涵盖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长方形竖井墓道砖室墓、偏横室墓、偏洞室墓、隔山葬、分头葬等不同的丧葬形式,可谓是古代豫西地区世俗生活的“样本库”,生动体现了不同时代古人的思想、文化、风俗。

  三是出土遗物类型丰富、数量可观。至目前为止共收集小件3600余件套,陶瓷片659袋,采集各类土样2484袋,人骨样本2144袋,兽骨样本229袋。涵盖历代上至贵族使用的青铜礼器、玛瑙琉璃饰品等,下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具及钱币等各类标本。器物材质及器类的多样化也表明陕州先民社会风俗、文化潮流亦是自周礼高雅向汉唐宋世俗再至明清务实的发展脉络,这一发展脉络与主流社会相一致,与中华古代国家文明的文化发展节奏一致。

  四是G3的发掘及M78墓志的出土佐证了G3与陕州城内主要水利设施广济渠的高度关联性。G3三层堆积表明了一则渠道在唐宋、明清两期时大致走向一致但水道不同,与文献记载相一致。二则进一步明确了清代中晚期广济渠在东城门外自由北向南流动转为向西流动进而流入城内的拐角的具体位置。

  执笔:尚元昕 崔诗嘉 周润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发现 | 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甘棠学校南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

发布时间:2025-10-27

  墓地概况

  甘棠学校南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景园路与焦国路西北,陕州古城外东北角。墓地西距黄河约1.5公里,南距青龙涧河约1.5公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黄河对岸即为山西省运城市。2021年对该组地块调查勘探时,与北部甘棠学校及南部德馨苑地块共同被发现。2024年6月至2025年7月,为配合土地出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甘棠学校南墓地展开发掘,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配合发掘。

东区上层

  主要收获

  2024、2025两个年度共发掘各类遗迹850处,其中墓葬545座、灰坑248座、房址8座、窑址12座、沟18条、瓮棺葬2座、埋藏坑3个、灶7座、井2眼、路1条等。出土遗物3600余件(组),其中陶器1463件、铜器767件(组)、瓷器626件、铁器369件(组)、石器186件、玉器51件(组)、铅锡器65件(组)、骨器61件、蚌器24件、金器1件、银器2件等,主要器形有陶罐、陶壶、陶耳杯、陶鼎、陶盂、陶豆、瓷罐、铜钱等,另有少量釉陶博山炉、陶圈厕、铜镜、铜剑、铜带钩、车马器等。

  本次发掘清理的遗迹以墓葬为主,按时代可划分为五期:

  第一期为东周时期,以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为主,共清理了101座,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北部及中部偏北,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布局乱中有序,同期墓葬间无打破关系。按照墓向可分为两组,东西向一组,南北向一组,应为两个不同的族群。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情况来看,东西向一组应较南北向一组社会地位更高。墓圹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部分填土经过夯打。葬具以单椁重棺为主,兼有少量重椁重棺。随葬品组合以陶鼎、陶豆、陶壶为主,多置于椁内。少数墓葬随葬有铜礼器、铜剑、铜戈、铜车马器,另有不少墓都出土有似圭片的碎石片,具体功用有待进一步整理、检测确定。

  第二期为秦汉时期,以东汉时期为主,兼有少量秦、西汉、新莽墓葬,共清理85座,多分布于发掘区北部及中部。布局排列无甚规律,同期墓葬间无叠压打破关系。部分两两成对分布,推测为夫妻并穴合葬。西汉时期主要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东汉时期多为长方形竖井墓道砖室墓,多为单室墓,仅有少量多室墓。葬具均为单棺。多数墓葬随葬品组合为壶、罐、仓,少数墓葬随葬有铜镜、印章、釉陶器、铁器等,随葬品多置于墓室内墓门旁及棺内。

  第三期为唐宋时期,以北宋墓为主,兼有少量唐墓及金墓,共清理139座,集中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和南部。多组墓葬东西排列分布,同期墓葬间见有打破关系。三期墓葬形制大体相同,多数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单室土洞墓或长方形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另有少数长方形阶梯墓道单室土洞墓、竖穴土坑墓及瓮棺葬,相较于前两期本期破坏相对严重。墓道大多向南,墓道相较后期瘦长,墓道、墓室面积大体相当,均为普通平民墓,唐墓见少量婴幼儿墓及非正常死亡墓葬。墓圹平面均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门形式多样,见有以石块、青砖、土坯砖等多种封门材料。随葬品种类多样,生活性较强,见有陶罐、陶壶、瓷碗、瓷枕、铜钱等。少量金墓见有镇墓砖。

  第四期为明清时期及以后,以清代中晚期墓葬为主,兼有少量明墓,共清理216座。发掘区内均有分布。清代中晚期墓葬为多组墓葬东西排列分布,同期墓葬间少见有打破关系,但叠压前期墓葬现象较多。均为长方形竖井墓道单室土洞墓。墓道大多向南,墓道相较前期比例稍宽,墓室面积大于墓道,不同社会阶层间葬制及随葬品没有显著区别。墓圹平面多呈梯形,直壁、平底,墓门少见封门,有封门者多使用土坯砖。随葬品种类单一,黑釉瓷罐及铜钱为最常见随葬品,女性会随身随葬少量铜、银质饰品,此外见有少量瓷碗等。少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者会埋藏石质墓志铭。

  第五期为民国时期。数量极少,仅见两座,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与上期基本一致。

  另有2座墓葬时代不明。

M5

M51

M73②

Y3、Y4

  发掘收获

  根据发掘材料来看,本次发掘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一是时代序列连贯完整。地块内自春秋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各代遗迹均有发现,尤以战国中期、东汉、北宋及清代中晚期为盛,体现了在两千多年时间里陕州古城位置应变化不大。

  二是遗迹密集,叠压打破较甚,说明这一地区土地利用频繁,人类活动密集,陕州古城人口稠密。此外,墓地内墓葬形制多样,涵盖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井墓道土洞墓、长方形竖井墓道砖室墓、偏横室墓、偏洞室墓、隔山葬、分头葬等不同的丧葬形式,可谓是古代豫西地区世俗生活的“样本库”,生动体现了不同时代古人的思想、文化、风俗。

  三是出土遗物类型丰富、数量可观。至目前为止共收集小件3600余件套,陶瓷片659袋,采集各类土样2484袋,人骨样本2144袋,兽骨样本229袋。涵盖历代上至贵族使用的青铜礼器、玛瑙琉璃饰品等,下至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具及钱币等各类标本。器物材质及器类的多样化也表明陕州先民社会风俗、文化潮流亦是自周礼高雅向汉唐宋世俗再至明清务实的发展脉络,这一发展脉络与主流社会相一致,与中华古代国家文明的文化发展节奏一致。

  四是G3的发掘及M78墓志的出土佐证了G3与陕州城内主要水利设施广济渠的高度关联性。G3三层堆积表明了一则渠道在唐宋、明清两期时大致走向一致但水道不同,与文献记载相一致。二则进一步明确了清代中晚期广济渠在东城门外自由北向南流动转为向西流动进而流入城内的拐角的具体位置。

  执笔:尚元昕 崔诗嘉 周润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尚元昕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