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湖北江汉平原核心区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遗址位置与工作概况
林鸟台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三定村一组。2025年6月至9月,为配合张金镇服装工业园基建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潜江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表明,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明显早于湖北鄂西的城背溪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目前湖北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遗址北至幸福公路,东以三支渠为界,西至园区二支路,南以燕妮服饰厂为界。遗址东北距离潜江市区55公里,西荆河从遗址西北670米处流经,四湖总干渠从遗址西南2公里处流经。遗址所处水系总体仍属于长湖水系。根据工业园建园之前的地形地貌,遗址所在地原为一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台地,原地名为老台,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勘探表明,遗址南、东、西三面均为淤泥沉积,属于多年前已填平的岑湖的一部分,遗址原地貌应三面环水,与现在地形地貌差别较大。遗址东北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家鸟台墓地。

林鸟台遗址位置示意图
勘探表明,遗址南北长约470米、东西宽320米,但在此范围内,文化层均有分布,但分布不连续,核心区位于遗址东部偏南,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本次发掘地点位于遗址核心区南部,共布10*10平方米探方10个,合计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9月份为了解遗址北部堆积状况,在北部开挖两个探沟,合计发掘面积1418平方米。

林鸟台遗址分布范围图
遗址文化层堆积与主要遗迹
文化层堆积较为简单,以TNO4E03为例,第1、2、3层为耕土层和近现代扰乱层,第4、5、6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文化层位于地表下约0.3~0.5米,越往东,埋藏越深。文化层厚约0.5~0.8米。文化遗物主要出土于第4、5层,第4层土色黄灰色,土壤粘性较强。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东部;第5层土色偏灰白,土质致密板结,粘性较差,似粉砂质黏土,是文化层的主体,勘探发现遍布整个遗址;第6层出土遗物极少,近似于生土。
发掘揭露的遗迹较少,共发掘各类遗迹9处。其中灰坑3个、灰沟2条、陶片堆积2处、柱洞2个,以G1最为重要。根据揭露的遗迹分析,发掘区应为聚落的生活居住区。G1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较大,位于TN05E02、TN05E03、TN05E04、TN05E05北部,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发掘区,两端位于探方外未发掘。灰沟开口于第⑤层下,打破第⑥层和生土层。东西长32米、南北宽约3米。由西向东逐渐加深,从沟壁和沟底的情况看,沟壁较为陡直,沟底中间深,靠近沟壁略浅。值得注意的是,G1中部(TN05E04)还保留了一个向外的生土埂,宽约1米。显然,这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壕沟,中间的生土埂属特意保留,以便通行。沟内堆积分为2层,第1层为灰黑色土,仅分布于G1东部,以生土埂为界,东部均有发现,西部未见,陶片主要出土于这一层。第2层为灰褐色粘土,土质板结致密,出土陶片较少。沟内出土陶片较多,主要集中在东部,绝大多数为夹碳陶,以红陶为主,少量灰褐陶,器表一般饰有绳纹,以粗绳纹为主。可辨器形有釜、双耳罐、长颈罐、盆、大平底盘、支座等,部分陶器可修复。

G1航拍照片
遗址出土石器与陶器
总的来看,该遗址出土石器数量较少,共出土各类石器43件,这与鄂西长江两岸的城背溪文化遗址动辄出土数千件石器形成鲜明对比。石器根据制作方法又可分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天然石器三类。打制石器数量普遍器形较小,仅有1件器形略大,从质地看,有燧石、石英砂岩、硅质岩等。石器类型有小型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磨制石器数量较少,器形有石斧、石锛等,制作较为精致,其中2件残石斧、1件石凿为花岗岩,通体磨制,体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水平。天然石器数量较少,一般为利用天然砺石直接使用,主要类型有砺石、敲砸器等。砺石可见一面有一道较深的凹槽,敲砸器多为卵石,在石器的一端往往留有敲砸使用的痕迹。

砍砸器、雕刻器

磨制石器
另外,该遗址出土一件天然水晶,保存较好,极为罕见,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晶饰品。

出土天然水晶
林鸟台遗址出土陶片数量较多,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4、5层和G1,其他遗迹H1、H2、G2也有少量出土。还发现两处由破碎的陶片形成的陶片堆积,原因不明。从出土状况看,陶片普遍较为破碎,未发现可复原的完整器,由于陶质较差,烧成的火候较低、吸水性强,从泥土中提取较为困难。出土陶片具有鲜明的特征,从陶色看,以红褐陶为主,少量灰褐陶。陶色较为斑驳,杂色和混色现象较为普遍,并有器物内壁和外壁颜色不一样的现象,如外灰内黄。从陶质看,陶质较差,质地较为疏松,以夹碳陶占多数,从陶器断面看,中间有一层黑色的胎心,部分可见夹碳颗粒。从纹饰看,绝大多数陶器均有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划纹,还发现少量素面红衣陶。陶器器形较为单调,以各种罐、釜数量最多,另有少量盆、支座、大平底盘、纺轮等。其中长颈带耳深腹罐、小口高领罐、窄折沿的圜底陶釜、微折沿直腹盆、马鞍形支座、浅腹圜底盘、窄沿深腹盆等较为普遍典型。对比发现,林鸟台遗址出土陶器与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陶器最为接近,以上典型陶器多数都能在八十垱遗址找到同类器。

陶釜残片

陶双耳罐残片

陶长颈罐高领罐残片

陶盆残片
遗址时代与重要意义
林鸟台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征表明,林鸟台遗址时代明显早于目前鄂西地区发现的城背溪文化,其文化特征高度类似湖南北部的彭头山文化,大致相当于《彭头山与八十垱》报告分期中的第二、三期。对其文化命名,鉴于与城背溪文化的明显区别,且远离城背溪文化区,而与彭头山文化更为接近,可称之为“彭头山文化林鸟台类型”,其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85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这是目前在江汉平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是长江以北、荆州以东的江汉平原核心区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林鸟台遗址的发现,说明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在北上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在西北方向经松滋向鄂西发展成城背溪文化,还同时向东北方向越过长江,向江汉平原核心区发展,这对于我们认识江汉平原本土文化的来源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遗址发现的三足钵及其他三足器,应来源于中原地区的贾湖文化,说明在距今8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地区与中原文化之间就有了密切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根据本次发掘,结合前两次勘探与调查,林鸟台遗址分布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发掘区揭露的G1,很可能是遗址内部一条具有排水、用水和防御作用的壕沟,说明人类对于聚落营建有明显的规划设计。这对于探讨新石器早期文化的聚落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林鸟台遗址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区,目前在江汉平原核心区江陵、潜江、仙桃、石首、监利等地发现的遗址数量非常少,本次发现的林鸟台遗址,位于沙洋至沙市到潜江、江陵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古老台地上,台地的四周为湖泊或沼泽地。林鸟台遗址的发现,证明在8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江汉平原核心区的古老台地比较适合人类居住,随着江汉平原数千年来的地质沉降运动,商周以后,南部逐渐下沉,水系也逐渐向南倾斜,导致江汉平原南部逐步成为著名的蓄洪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林鸟台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了解江汉平原地质、地貌的演化,开展环境考古研究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执笔:刘辉 龙永芳 李宝龙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潜江市龙湾博物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