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河北蔚县北河湾旧石器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5-11-2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裘文雁 梁越等

  工作背景

  泥河湾盆地因其古人类活动相关的考古材料日益丰富,文化演化序列渐趋完善,成为探索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泥河湾盆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泥河湾盆地仅指阳原盆地,而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则包含阳原、蔚县、大同、涿鹿和怀来等一系列由桑干河及其支流串联起来的盆地[1]。

  蔚县盆地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的南部偏东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端之燕山断褶带西端,为四面环山的山间断陷盆地。盆地总面积约 4315平方千米,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部。盆地南侧是小五台山,山势险峻,海拔均在11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境内最高峰;北侧为月山山地,山势相对低缓,构成与阳原县境内泥河湾盆地北部的分水岭,海拔均在 990米以上。盆地中部地形比较平坦,地势总的趋势为西高东低,海拔在 887~984米之间,发源于山西广灵的壶流河(桑干河支流)自西向东再向北纵贯而过。壶流河以南为冲洪积扇地带,地形相对比较平缓,略呈波状起伏;壶流河以北为坡洪积湖积高阶地台地[2,3]。在以往研究中,泥河湾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阳原盆地,而与阳原盆地毗邻的蔚县盆地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少。2003年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蔚县盆地内组织进行了古人类活动遗存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旧石器地点 10余处[4]。从 2015 年开始,在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蔚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员带领团队在蔚县盆地内开展了系统且连续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收获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研究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的生存行为和环境适应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5,6,7]。

  北河湾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风水庄村东,海拔约936米。2019年至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蔚县盆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并确认了该遗址及其原生地层信息[6]。2025年9月至10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联合考古队选取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工作。

北河湾地图

  发掘过程与收获

  北河湾旧石器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开展,以西南角为基点,以北为正方向,采用全站仪进行布方和测量工作,探方规格为1×1米。本年度文化层发掘面积共约36平方米,按照文化层内划分水平层的方式逐层向下清理揭露,水平层厚度为5~10厘米,从上到下共清理出21个水平层,文化层厚度约为1.7米,出土石质标本、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共计800余件。

  地貌考察及发掘工作表明,北河湾遗址堆积埋藏于壶流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前缘,属于典型的河漫滩相沉积。本年度发掘工作清理剖面厚度约5.2米,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6个自然层,多为棕灰~棕黄色的粉砂堆积,结构疏松,柱状节理发育,文化层集中分布于第5自然层的中下部,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北河湾遗址2025年度发掘出土标本以石质标本占据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具有人工打制特征的石制品为主。初步整理及观察显示,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原料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火山角砾岩;石制品尺寸总体以小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含细石核)、石片(含细石叶)、工具、断块和碎屑。石制品组合特征反映出该遗址拥有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体系。动物化石仅有1件,为小型啮齿类动物碎骨,保存状态较差,难以鉴定具体属种。

北河湾工作照

  发掘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在遗址发掘探方东壁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样品和古环境分析样品的采集工作,为厘定古人类生存年代和古环境复原打下基础。另外,为尽可能完整的提取遗物信息,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对文化层的堆积物均进行了干筛,并对遗物分布密集区域的堆积物进行了湿筛和浮选,发现了较多的制品碎屑(部分为残断的细石叶)。

北河湾标本图

  年代及意义

  发掘过程中未发现可供开展碳十四测年工作的动物化石和碳屑遗存,为明确北河湾遗址的埋藏年代,发掘团队对遗址剖面的多个层位采集了系列的光释光样品,编号从上至下为2025BHW-OSL-1至2025BHW-OSL-12,目前所有样品已送至河北师范大学光释光测年实验室进行样品处理和测试工作。

  依据桑干河流域的阶地发育状况和年代以及北河湾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二级阶地前缘),可以推断该遗址的时代整体在晚更新世时期。此外,考古队曾于2020年对该区域的后涧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包含细石叶技术特征的石制品,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1.8万年~1.6万年。北河湾遗址和后涧遗址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堆积埋藏的地貌部位相同,石制品特征也相近。综合来看,两个遗址的年代可能较为接近,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蔚县盆地地处广义泥河湾盆地的东南端,是更新世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北河湾遗址的正式发掘为细石叶技术的扩散提供了新的坐标,后续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该遗址的文化面貌和古人类的生存行为特征,更能为探讨和揭示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古人类的技术发展和行为适应模式提供新的材料和证据。

  参考文献:

  [1] 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 [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2] 郝晓雨,郝文霞.蔚县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研究[J].工程勘察,2008(S2):187-192.

  [3] 周廷儒,李华章,李容全,等.泥河湾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62.

  [4] 王法岗,刘连强,谢飞.蔚县盆地前上营遗址发现的旧石器 [A].见:董为(主编),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C].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65-170

  [5] 裴树文,马东东,贾真秀,等.蔚县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 [J].人类学学报,2018, 37(4): 510-528

  [6] 马东东,牛东伟,裴树文,等.蔚县盆地 2017-2018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J].人类学学报,2021, 40(1): 128-136

  [7] 牛东伟,闫晓蒙,马东东,等.蔚县盆地 2019-2020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 [J].人类学学报,2022, 41(5): 936-944

  执笔:裘文雁 梁越 牛东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省东方人类起源与文明探源重点实验室)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发现 | 河北蔚县北河湾旧石器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5-11-20

  工作背景

  泥河湾盆地因其古人类活动相关的考古材料日益丰富,文化演化序列渐趋完善,成为探索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泥河湾盆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泥河湾盆地仅指阳原盆地,而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则包含阳原、蔚县、大同、涿鹿和怀来等一系列由桑干河及其支流串联起来的盆地[1]。

  蔚县盆地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的南部偏东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端之燕山断褶带西端,为四面环山的山间断陷盆地。盆地总面积约 4315平方千米,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部。盆地南侧是小五台山,山势险峻,海拔均在11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境内最高峰;北侧为月山山地,山势相对低缓,构成与阳原县境内泥河湾盆地北部的分水岭,海拔均在 990米以上。盆地中部地形比较平坦,地势总的趋势为西高东低,海拔在 887~984米之间,发源于山西广灵的壶流河(桑干河支流)自西向东再向北纵贯而过。壶流河以南为冲洪积扇地带,地形相对比较平缓,略呈波状起伏;壶流河以北为坡洪积湖积高阶地台地[2,3]。在以往研究中,泥河湾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阳原盆地,而与阳原盆地毗邻的蔚县盆地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开展的较少。2003年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蔚县盆地内组织进行了古人类活动遗存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旧石器地点 10余处[4]。从 2015 年开始,在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蔚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员带领团队在蔚县盆地内开展了系统且连续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收获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研究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的生存行为和环境适应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5,6,7]。

  北河湾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风水庄村东,海拔约936米。2019年至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蔚县盆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并确认了该遗址及其原生地层信息[6]。2025年9月至10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下,联合考古队选取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工作。

北河湾地图

  发掘过程与收获

  北河湾旧石器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开展,以西南角为基点,以北为正方向,采用全站仪进行布方和测量工作,探方规格为1×1米。本年度文化层发掘面积共约36平方米,按照文化层内划分水平层的方式逐层向下清理揭露,水平层厚度为5~10厘米,从上到下共清理出21个水平层,文化层厚度约为1.7米,出土石质标本、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共计800余件。

  地貌考察及发掘工作表明,北河湾遗址堆积埋藏于壶流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前缘,属于典型的河漫滩相沉积。本年度发掘工作清理剖面厚度约5.2米,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6个自然层,多为棕灰~棕黄色的粉砂堆积,结构疏松,柱状节理发育,文化层集中分布于第5自然层的中下部,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北河湾遗址2025年度发掘出土标本以石质标本占据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具有人工打制特征的石制品为主。初步整理及观察显示,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原料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火山角砾岩;石制品尺寸总体以小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含细石核)、石片(含细石叶)、工具、断块和碎屑。石制品组合特征反映出该遗址拥有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体系。动物化石仅有1件,为小型啮齿类动物碎骨,保存状态较差,难以鉴定具体属种。

北河湾工作照

  发掘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在遗址发掘探方东壁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样品和古环境分析样品的采集工作,为厘定古人类生存年代和古环境复原打下基础。另外,为尽可能完整的提取遗物信息,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对文化层的堆积物均进行了干筛,并对遗物分布密集区域的堆积物进行了湿筛和浮选,发现了较多的制品碎屑(部分为残断的细石叶)。

北河湾标本图

  年代及意义

  发掘过程中未发现可供开展碳十四测年工作的动物化石和碳屑遗存,为明确北河湾遗址的埋藏年代,发掘团队对遗址剖面的多个层位采集了系列的光释光样品,编号从上至下为2025BHW-OSL-1至2025BHW-OSL-12,目前所有样品已送至河北师范大学光释光测年实验室进行样品处理和测试工作。

  依据桑干河流域的阶地发育状况和年代以及北河湾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二级阶地前缘),可以推断该遗址的时代整体在晚更新世时期。此外,考古队曾于2020年对该区域的后涧旧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包含细石叶技术特征的石制品,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1.8万年~1.6万年。北河湾遗址和后涧遗址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堆积埋藏的地貌部位相同,石制品特征也相近。综合来看,两个遗址的年代可能较为接近,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蔚县盆地地处广义泥河湾盆地的东南端,是更新世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北河湾遗址的正式发掘为细石叶技术的扩散提供了新的坐标,后续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该遗址的文化面貌和古人类的生存行为特征,更能为探讨和揭示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古人类的技术发展和行为适应模式提供新的材料和证据。

  参考文献:

  [1] 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 [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2] 郝晓雨,郝文霞.蔚县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初步研究[J].工程勘察,2008(S2):187-192.

  [3] 周廷儒,李华章,李容全,等.泥河湾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62.

  [4] 王法岗,刘连强,谢飞.蔚县盆地前上营遗址发现的旧石器 [A].见:董为(主编),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C].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65-170

  [5] 裴树文,马东东,贾真秀,等.蔚县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 [J].人类学学报,2018, 37(4): 510-528

  [6] 马东东,牛东伟,裴树文,等.蔚县盆地 2017-2018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J].人类学学报,2021, 40(1): 128-136

  [7] 牛东伟,闫晓蒙,马东东,等.蔚县盆地 2019-2020 年旧石器考古调查 [J].人类学学报,2022, 41(5): 936-944

  执笔:裘文雁 梁越 牛东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省东方人类起源与文明探源重点实验室)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裘文雁 梁越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