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发现 | 湖北安陆市王古溜新石器时代城址调查勘探收获

发布时间:2025-11-2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作者:郭登科 单思伟

  王古溜遗址位于安陆市烟店镇十八里村(原双庙村)二组。遗址北面为连绵的丘陵,南面紧临弯垱河,整体处于河流北部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于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孝感地区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判断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2002年、2006年、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多次对遗址开展了调查工作,确定王古溜遗址为一处城址,城址年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晚期,主要使用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早期。

  2025年6月至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受安陆市博物馆委托,对安陆市先秦遗址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其中重点工作对象之一是王古溜遗址。本次对王古溜遗址的调查勘探取得较多收获,明确了城址的结构、范围、水系网络、年代及文化内涵,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王古溜遗址及周围地形高程模型

  工作过程

  本次工作从2025年6月持续至9月,涉及调查、勘探和剖面清理三个方面。在调查之初,先利用无人机航拍建模,生成遗址高精度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对遗址范围和保存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覆盖拉网式调查,并结合地表遗物分布情况,明确不同位置的遗存差异,为探讨遗址功能分区提供参考。同时结合考古调查成果,在遗址范围内采用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考古勘探。随后在调查、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遗址上少量几处关键部位自然裸露的陡坡进行表层清理,揭示堆积层次,在保障对遗址本体最小程度破坏的前提下提取关键信息。

  主要收获

  1.进一步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

  根据调查采集遗物和剖面清理出土遗物中陶器器形、组合差异及层位关系,可将遗存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屈家岭文化时期,以P1H2、P1⑤和P7⑧为代表。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黑陶为主,少量为夹砂灰陶和泥质褐陶,纹饰以弦纹为主,少量篮纹。主要器形有侧装矮凿形足罐形鼎、宽扁足盆形鼎、双腹豆、陶碗、斜腹杯、圈钮形器盖、器座等。

  第二期为石家河文化时期,以P1H1、P7③为代表。陶器数量相对较少,有少量陶器、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可辨器形有鼎(足)、陶缸、陶杯等。陶缸为束颈、厚胎,腹部满饰篮纹。陶杯整体瘦长,斜弧腹,厚底内凹。鼎足为宽扁状倒梯形,足面饰有两条竖行凸棱,上部有竖向刻划纹和两个镂孔。

  第三期为煤山文化时期,仅在地表调查时采集有少量标本。主要器形有鼎(足)、豆(柄)、广肩瓮等。鼎足为侧装长扁足,广肩瓮肩腹部饰篮纹。

  据上,王古溜遗址包含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煤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是遗址的繁盛时期,历经石家河文化,至煤山文化时期,遗址开始废弃。

屈家岭文化器物

石家河文化器物

  2.明确城址结构、范围与水系网络

  调查勘探表明,王古溜城址平面近圆角长方形,保存有大体完整的城墙,城外环绕有一周护城河。城墙全长约1300米,宽10~50米,残高0.2~3.7米,由纯净黄色或红褐色土分层筑成,土质致密坚硬,应经加固,基本无遗物。护城河宽10~60米,最深处约5米。城址(含城墙)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以护城河计约26.5万平方米。城墙共存在5处豁口,应为城门,其中南北城墙各有2处水门,西城墙中部有1处陆门。西城墙陆门外延伸分布有一处“L”形夯土墙,长约120米,将陆门包围其内,形成类似“瓮城”结构,较为特殊。城内有3条南北向内河道。中、西部2条内河道与北城墙的两处水门连通,向南汇于一道,经南城墙水门流出。东部内河道北端被城墙叠压,未与护城河相连,南端经南城墙水门流出。城内西部内河道西侧南北向依次分布有5处夯土区,多为不规则形,面积约900~3000平方米,性质暂不明。城内东北部高地有2处红烧土堆积区,可能为建筑遗存。

王古溜城址结构与水系网络示意图

  城址外围发现有3条引水沟和1条分水沟。引水沟发源于北部丘陵山谷间,向南延伸与护城河连通。分水沟在城外东南部,衔接南护城河,并向南流至外围的自然河流(弯垱河)。

  判断在城址营建前,北部南北向丘陵山谷间发育有多条天然河流,营建时局部改造地貌,将3条丘陵南缘东西向挖通形成北护城河,并将其间3条自然河流南半部纳入城内,分割为城外引水沟与城内内河道,构成城内主要水源。城址护城河以南再设分水沟,连通外围自然河流。上述引水沟、分水沟、护城河及内河道,共同组成城址水利给排系统。

  3.确认城址修筑年代

  修筑年代主要依据剖面清理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数据进行综合判断。直接叠压于城墙之上的单位有P1⑤、P6③和P7⑨。其中P1⑤中出土有罐形鼎、鸭嘴形鼎足等,罐形鼎为仰折沿,沿面较平,盘口特征不明显,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P6③、P7⑨出土遗物较少,无法进行准确的年代判断,而在打破P7⑨的P7H4中出土有矮凿形鼎、圈钮形器盖等,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据此,城墙修筑年代应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虽然没有清理出被城墙叠压的遗存,但叠压在东北部城墙下的探孔炭样测年数据为距今5286—4969年,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年代范围,可认为城墙修筑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早期。综合判断,王古溜城址的兴建年代应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结合调查勘探材料,应该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

  意义

  1.以往考古工作虽已确认王古溜遗址为史前城址,但对其具体范围、结构及年代缺乏精准认知。本次调查勘探明确了城址的面积规模,厘清了整体结构与布局,并确认了其修筑年代。发现的引水沟、分水沟、护城河、城门、内河道、夯土区、烧土堆积区等核心遗存,为研究城址规划建设与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引水沟—护城河—内河道—分水沟构成的完整水利系统,反映了史前先民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也深化了我们对史前城址营建水平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认知。

  2.王古溜城址是涢水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中心聚落。同期周边还分布有余家寨、白店刘家湾等一批小型聚落,共同构成以该城址为核心的多层级聚落网络,暗示该区域当时已形成以王古溜为中心的史前社会治理体系,填补了涢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也为探索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区域权力结构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3.王古溜城址位于汉东平原腹地东北缘,北接随枣走廊南端,东临涢水。该城址不仅是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实现长江中游文化统一的关键枢纽,也是中原文化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的最后防御关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史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节点,为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增添了新的实证素材。

  作者:郭登科 单思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新发现 | 湖北安陆市王古溜新石器时代城址调查勘探收获

发布时间:2025-11-21

  王古溜遗址位于安陆市烟店镇十八里村(原双庙村)二组。遗址北面为连绵的丘陵,南面紧临弯垱河,整体处于河流北部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于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孝感地区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判断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2002年、2006年、201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多次对遗址开展了调查工作,确定王古溜遗址为一处城址,城址年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晚期,主要使用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早期。

  2025年6月至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受安陆市博物馆委托,对安陆市先秦遗址开展专题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其中重点工作对象之一是王古溜遗址。本次对王古溜遗址的调查勘探取得较多收获,明确了城址的结构、范围、水系网络、年代及文化内涵,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王古溜遗址及周围地形高程模型

  工作过程

  本次工作从2025年6月持续至9月,涉及调查、勘探和剖面清理三个方面。在调查之初,先利用无人机航拍建模,生成遗址高精度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对遗址范围和保存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覆盖拉网式调查,并结合地表遗物分布情况,明确不同位置的遗存差异,为探讨遗址功能分区提供参考。同时结合考古调查成果,在遗址范围内采用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考古勘探。随后在调查、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遗址上少量几处关键部位自然裸露的陡坡进行表层清理,揭示堆积层次,在保障对遗址本体最小程度破坏的前提下提取关键信息。

  主要收获

  1.进一步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

  根据调查采集遗物和剖面清理出土遗物中陶器器形、组合差异及层位关系,可将遗存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屈家岭文化时期,以P1H2、P1⑤和P7⑧为代表。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黑陶为主,少量为夹砂灰陶和泥质褐陶,纹饰以弦纹为主,少量篮纹。主要器形有侧装矮凿形足罐形鼎、宽扁足盆形鼎、双腹豆、陶碗、斜腹杯、圈钮形器盖、器座等。

  第二期为石家河文化时期,以P1H1、P7③为代表。陶器数量相对较少,有少量陶器、石器。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可辨器形有鼎(足)、陶缸、陶杯等。陶缸为束颈、厚胎,腹部满饰篮纹。陶杯整体瘦长,斜弧腹,厚底内凹。鼎足为宽扁状倒梯形,足面饰有两条竖行凸棱,上部有竖向刻划纹和两个镂孔。

  第三期为煤山文化时期,仅在地表调查时采集有少量标本。主要器形有鼎(足)、豆(柄)、广肩瓮等。鼎足为侧装长扁足,广肩瓮肩腹部饰篮纹。

  据上,王古溜遗址包含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煤山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是遗址的繁盛时期,历经石家河文化,至煤山文化时期,遗址开始废弃。

屈家岭文化器物

石家河文化器物

  2.明确城址结构、范围与水系网络

  调查勘探表明,王古溜城址平面近圆角长方形,保存有大体完整的城墙,城外环绕有一周护城河。城墙全长约1300米,宽10~50米,残高0.2~3.7米,由纯净黄色或红褐色土分层筑成,土质致密坚硬,应经加固,基本无遗物。护城河宽10~60米,最深处约5米。城址(含城墙)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以护城河计约26.5万平方米。城墙共存在5处豁口,应为城门,其中南北城墙各有2处水门,西城墙中部有1处陆门。西城墙陆门外延伸分布有一处“L”形夯土墙,长约120米,将陆门包围其内,形成类似“瓮城”结构,较为特殊。城内有3条南北向内河道。中、西部2条内河道与北城墙的两处水门连通,向南汇于一道,经南城墙水门流出。东部内河道北端被城墙叠压,未与护城河相连,南端经南城墙水门流出。城内西部内河道西侧南北向依次分布有5处夯土区,多为不规则形,面积约900~3000平方米,性质暂不明。城内东北部高地有2处红烧土堆积区,可能为建筑遗存。

王古溜城址结构与水系网络示意图

  城址外围发现有3条引水沟和1条分水沟。引水沟发源于北部丘陵山谷间,向南延伸与护城河连通。分水沟在城外东南部,衔接南护城河,并向南流至外围的自然河流(弯垱河)。

  判断在城址营建前,北部南北向丘陵山谷间发育有多条天然河流,营建时局部改造地貌,将3条丘陵南缘东西向挖通形成北护城河,并将其间3条自然河流南半部纳入城内,分割为城外引水沟与城内内河道,构成城内主要水源。城址护城河以南再设分水沟,连通外围自然河流。上述引水沟、分水沟、护城河及内河道,共同组成城址水利给排系统。

  3.确认城址修筑年代

  修筑年代主要依据剖面清理出土遗物和碳十四测年数据进行综合判断。直接叠压于城墙之上的单位有P1⑤、P6③和P7⑨。其中P1⑤中出土有罐形鼎、鸭嘴形鼎足等,罐形鼎为仰折沿,沿面较平,盘口特征不明显,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P6③、P7⑨出土遗物较少,无法进行准确的年代判断,而在打破P7⑨的P7H4中出土有矮凿形鼎、圈钮形器盖等,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据此,城墙修筑年代应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虽然没有清理出被城墙叠压的遗存,但叠压在东北部城墙下的探孔炭样测年数据为距今5286—4969年,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年代范围,可认为城墙修筑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早期。综合判断,王古溜城址的兴建年代应为屈家岭文化早期,结合调查勘探材料,应该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

  意义

  1.以往考古工作虽已确认王古溜遗址为史前城址,但对其具体范围、结构及年代缺乏精准认知。本次调查勘探明确了城址的面积规模,厘清了整体结构与布局,并确认了其修筑年代。发现的引水沟、分水沟、护城河、城门、内河道、夯土区、烧土堆积区等核心遗存,为研究城址规划建设与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引水沟—护城河—内河道—分水沟构成的完整水利系统,反映了史前先民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也深化了我们对史前城址营建水平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认知。

  2.王古溜城址是涢水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中心聚落。同期周边还分布有余家寨、白店刘家湾等一批小型聚落,共同构成以该城址为核心的多层级聚落网络,暗示该区域当时已形成以王古溜为中心的史前社会治理体系,填补了涢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也为探索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区域权力结构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3.王古溜城址位于汉东平原腹地东北缘,北接随枣走廊南端,东临涢水。该城址不仅是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实现长江中游文化统一的关键枢纽,也是中原文化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的最后防御关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史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节点,为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增添了新的实证素材。

  作者:郭登科 单思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登科 单思伟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