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黑龙江牡丹江南城子城址2025年考古发掘收获
南城子城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桦林镇南城子村,处于牡丹江中下游东岸。1986年被公布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周长2060米,方向170度。
202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黑龙江大学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城子城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选取城内中心部位作为主要发掘区,同时在城墙布设解剖沟,总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一、城址中心区域的发掘
该发掘地点为处于城内中轴线上的一处略高于地表的台地,在此处布10×10米探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960余平方米。发现了紧密叠压的两期房屋建筑及相关遗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沟、灶址等50个遗迹单位,出土遗物千余件。

城内发掘区全景照(上北)
该发掘区地层堆积共六层。第1层为厚约0.1~0.15米的现代耕土;第2层为上层建筑倒塌堆积,厚0.1~0.25米,内含大量红烧土粒、炭灰等;第3层为下层建筑倒塌堆积,厚0.12~0.23米,包含较多泥质灰陶片及动物骨骼,并出土少量布纹瓦片和铁器;第4层为垫土层,为厚0.1~0.25米的青灰色夯土,包含物较少;第5层为夯土层,厚0.1~0.35米,为致密的黄褐色土,含少量陶片;第6层为厚0.3~0.4米的次生土层;6层下为生土。
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为一号房址。该房址为一座起建于地层第4层的连间房屋,为该发掘区第一期建筑。通过残存的墙体基槽和柱坑,可知房屋为东西向成排分布,共5间,东西通长约23米,南北进深6.5米,墙体用黄土在地面起建,厚0.6~0.7米,部分墙体有浅浅的墙槽。中部房间为F1的主室,内宽5米,房内东北部有一铺火炕,残存灶坑及曲尺形烟道,最外侧烟墙为石砌,其他部位残存的烟墙均为从地面向下挖烟道形成。主室东、西两侧各有两间没有取暖设施的房间,内侧房间宽2.5米,外侧房间宽约5米。由于地面遗迹保存状况较差,墙体仅在有墙槽的部位依稀可辨。通过发掘判断主室有早晚两个建筑期,两期墙体及房内火炕位置未变,但晚期火炕长度略有缩减,灶坑和烟道的位置也有所变化。

一号房址位置及平面示意图(上北)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建筑瓦件、铁器、铜器、骨器、石器等。
陶器多为日用器皿,以轮制泥质灰陶为主,少量为夹砂陶。器类有缸、大口罐、壶、盆、碗、器盖等,均为素面,个别壶、罐类器物肩部饰有一圈弦纹。出土了十余片具有戳印文字“孝”字的陶片,陶文多戳印于陶器肩部或底部,阳文,带有长方形字框。这种戳印文字以往多见于渤海都城遗址出土的瓦片上,在陶器上戳印文字的情况,以往发现较少。此外,还出土较多以大型陶器残片或瓦片磨制而成的陶饼,直径多在3~4厘米之间,用途不明。另有陶坩埚残块、多孔器、砚台、陶球等陶质器物出土。

出土陶器(陶罐、大口罐、陶盆、陶碗)

戳印“孝”字陶片
建筑瓦件有板瓦、筒瓦和垒脊瓦,均为青灰色,胎中夹有少量细砂,凸面素面,背面印有布纹。板瓦部分沿端饰一排指压纹,还见有少量瓦面密布戳刺凹坑的板瓦,与渤海上京城出土的“麻面板瓦”为同一类型;筒瓦均为曲节型瓦舌的类型。此外,还出土1件瓦当残块,为渤海典型的倒心形莲纹样式。在1979年对南城子城址进行调查时,也曾发现过类似的完整莲花纹瓦当。
铁器主要为铁钉、铁镞、铁刀等实用工具,以及锹、车輨、环、锁等日用生活器具。铜器以装饰类器物,有铜钩、铊尾、鎏金铜钗等。
二、城墙的解剖与钻探
为了解城址防御设施的结构及始建年代等情况,我们对城墙进行了解剖式发掘。解剖地点位于西城墙中部略偏南、距城址西南角210米处,布设东西长19.6、南北宽2米的探沟进行发掘。

西城墙解剖沟(南—北)
该处的防御设施包括城墙和护城壕两部分。根据解剖了解到,城墙由地上墙体和地下基槽两部分组成,均由夯土砌筑而成。城墙墙体剖面呈梯形,顶部宽约4米,底部宽约9米,残高2.1米,夯层较厚,多在10~20厘米之间。基槽略窄于墙体,深40厘米,由两层夯土堆砌而成。护城壕位于城墙西侧,与墙体紧邻,剖面呈上宽下窄的锅底形,开口处宽9米,底部宽3.6米,最深处1.9米。
此外,我们还对该城址的四面城墙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钻探工作,以明确各条墙体的具体宽度和保存情况,以及城门的分布情况。
三、学术认识
通过本年度的钻探和发掘工作,我们了解了南城子城址城墙范围、地层堆积以及筑城方式,对城内的文化堆积情况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城内中心区为例,地层自下而上有夯土层、建筑层和建筑倒塌堆积层,体现了完整的建筑营建、使用和废弃的过程。
通过城内发掘出土的陶器等典型遗物,明确了城址的时代。判断各期文化层均处于渤海时期,形成时间跨度不大。在对城墙的解剖中,发现墙体最下层夯土层土质与城内发掘区建筑遗存垫土层土质相同,应为同时期形成,由此可判断城墙的始建年代与城内中心建筑应为同时营建,均为渤海时期。
南城子城址处于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辖之地,北距都城上京约90千米。《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渤海国“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此前有多位学者考证南城子城址为渤海国渤州州治所在。渤州是渤海以上京为都期间设立的州,营建时间应不早于渤海第一次迁都上京之时(8世纪中叶以后)。南城子城址发掘出土的陶器及瓦件,大都具有渤海中期及晚期的特征,这从时代上支持了南城子城址为渤州的推论,但对该城址的属性认定,尚需进一步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加以论证。
作者:杨光 候宏亮 徐乐(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