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召开学术顾问与专家委员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5-09-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谷丛
 

 

 

2005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在京学术顾问与专家委员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及张长寿、仇士华等学术顾问,刘庆柱、任式楠、廖学盛、王巍、高广仁、乌恩、刘钝、孔昭宸、周昆叔、韩汝玢、郭大顺、夏正楷、莫多闻、吴汝祚、胡谦盈、殷玮璋、王世民、谢端琚、高炜、刘一曼、王宇信、齐文心、罗琨、宋镇豪、彭邦炯等专家委员,以及中心秘书处部分成员共40多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主持,并汇报了2004年中心开展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国家科学技术部支持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的时间,大体是20042005年两年,探索区域主要是中原地区,探索的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500~前1500年。项目下设五个子课题:中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及系列测年、中原地区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中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中原地区文明演进综合研究。其中中原地区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子课题,选择了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郑州花地嘴与大师姑、新乡南洼遗址以及灵宝铸鼎原遗址群进行重点发掘或调查。还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即“十一五”(20062010年)课题的设想。

 

会上,与会学术顾问和专家委员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及第二阶段的设想等进行了讨论。其中殷玮璋指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应从科学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哪些成果,有哪些弯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指导意义。郭大顺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引起了一些争议,今后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争议可能会更大些,如何取得共识。王震中指出:对陶寺、新砦等重要遗址的已有发掘收获,能否拿出有份量的报告(指中型报告),为“十一五”课题的实施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基础。胡谦盈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一些争议,是正常的。“中华文明探源”第一阶段的时间少,总结时要留有余地。只要是基础研究做好了,专题研究做好了、综合研究就做好了。宋镇豪指出:课题的实施,时间很紧,要利用现有时间,整合现有资料,做好规划,深化一些工作。如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及与周围的关系等。周昆叔指出:课题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要限定在遗址上,对遗址周围的要搞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演变系列,与遗址的环境资料进行对比;与说明环境演变的地质地层、文化地层的框架要建立起来,否则环境与人的关系说不清出。韩汝玢希望遗址发掘的一线研究人员尽快提供需检测的遗物。孔昭宸提请考古学家注意距今5000年和距今3000年分别有一个气候变化的现象。张长寿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靠考古学资料,那么选定点是很重要的,要选定多个点,如果在1个点不能突破,那么还有其他点。对于陶寺观象台,目前考古学家、天文学家都拿不出一个一致的意见。如果观象台不能突破,那么其他方面能否找到突破。关键点要找到突破的内容。罗琨指出:考古上有了重要的发现,可以搞一些专题讨论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宫长为提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要注意考古学与历史学怎么结合。仇士华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各学科的结合,主要是解决考古问题,其次才是解决其他问题,如环境。他建议对新砦与二里头、王城岗的年代测定,都要重新做。

最后,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做会议小结,并指出考古学是为各学科提供条件,我们尽量多做,但周期太长。多学科研究将使考古材料增值,希望一直得到各学科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召开学术顾问与专家委员座谈会

发布时间:2005-09-07

 

 

 

2005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在京学术顾问与专家委员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及张长寿、仇士华等学术顾问,刘庆柱、任式楠、廖学盛、王巍、高广仁、乌恩、刘钝、孔昭宸、周昆叔、韩汝玢、郭大顺、夏正楷、莫多闻、吴汝祚、胡谦盈、殷玮璋、王世民、谢端琚、高炜、刘一曼、王宇信、齐文心、罗琨、宋镇豪、彭邦炯等专家委员,以及中心秘书处部分成员共40多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主持,并汇报了2004年中心开展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国家科学技术部支持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的时间,大体是20042005年两年,探索区域主要是中原地区,探索的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500~前1500年。项目下设五个子课题:中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及系列测年、中原地区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中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中原地区文明演进综合研究。其中中原地区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子课题,选择了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郑州花地嘴与大师姑、新乡南洼遗址以及灵宝铸鼎原遗址群进行重点发掘或调查。还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即“十一五”(20062010年)课题的设想。

 

会上,与会学术顾问和专家委员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及第二阶段的设想等进行了讨论。其中殷玮璋指出: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应从科学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哪些成果,有哪些弯路,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指导意义。郭大顺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引起了一些争议,今后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争议可能会更大些,如何取得共识。王震中指出:对陶寺、新砦等重要遗址的已有发掘收获,能否拿出有份量的报告(指中型报告),为“十一五”课题的实施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基础。胡谦盈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一些争议,是正常的。“中华文明探源”第一阶段的时间少,总结时要留有余地。只要是基础研究做好了,专题研究做好了、综合研究就做好了。宋镇豪指出:课题的实施,时间很紧,要利用现有时间,整合现有资料,做好规划,深化一些工作。如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及与周围的关系等。周昆叔指出:课题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要限定在遗址上,对遗址周围的要搞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演变系列,与遗址的环境资料进行对比;与说明环境演变的地质地层、文化地层的框架要建立起来,否则环境与人的关系说不清出。韩汝玢希望遗址发掘的一线研究人员尽快提供需检测的遗物。孔昭宸提请考古学家注意距今5000年和距今3000年分别有一个气候变化的现象。张长寿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靠考古学资料,那么选定点是很重要的,要选定多个点,如果在1个点不能突破,那么还有其他点。对于陶寺观象台,目前考古学家、天文学家都拿不出一个一致的意见。如果观象台不能突破,那么其他方面能否找到突破。关键点要找到突破的内容。罗琨指出:考古上有了重要的发现,可以搞一些专题讨论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宫长为提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要注意考古学与历史学怎么结合。仇士华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各学科的结合,主要是解决考古问题,其次才是解决其他问题,如环境。他建议对新砦与二里头、王城岗的年代测定,都要重新做。

最后,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做会议小结,并指出考古学是为各学科提供条件,我们尽量多做,但周期太长。多学科研究将使考古材料增值,希望一直得到各学科的支持。

 

 

 

作者:谷丛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