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所召开“青年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08-01-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郭 物

    2008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史学片八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考古所青年学术论坛”。论坛由陈星灿副所长主持。
 

    首先是科技中心的王辉以“河南双洎河中上游地区古地貌重建以及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题作报告。主要内容是对研究区古地貌的重建,另外是从聚落和自然环境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双洎河中上游地区河谷地区河流堆积过程在晚更新世末期结束,台地开始形成,但相对高度不大;不晚于公元前8500年前,新侵蚀成的河谷又开始了堆积过程;在距今5000年前后,一度超过了阶地前缘的台地面,这个过程延续至东周时期,但河流没有对阶地后缘造成明显影响;东周以来,河流快速下切,切深达10余米。

    在这个局部地区古地貌变化的大背景下,河南双洎河中上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两种聚落分布模式。在裴李岗文化时期,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西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而到了仰韶文化及其以后的阶段,聚落则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河谷平原区,并表现出显著的重复利用。这种聚落分布模式的变化与资源利用模式的变化有关,并与区域环境中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密不可分。正是原来聚落周围的自然资源条件不能满足新的资源利用模式的需求,才导致区域聚落形态的变化。因此自然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双重性质。通过这个研究,可以发现,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类文化的选择,而不是特定的环境产生特定的文化特征;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古人认识和理解环境的方式,而这又进一步影响或制约着古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人类的生计模式与资源的分布状况共同决定着聚落的分布模式。人类的选择必须以当时的环境条件为基础,文化选择决定了自然资源的文化属性,而区域地貌、气候的特点及其变化又影响着这些资源的自然属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影响来体现的。袁靖研究员为报告点评了报告,指出对古地貌的研究是科技考古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学术空白点,也是一个学术生长点。特别是一个遗址当时周围的地貌如何,对于今天理解古代生活在这个遗址中的人的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汉唐研究室何岁利的报告是“从含元殿御道考古新发现谈唐大明宫形制的几点新认识”。2005年8月~2006年7月,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建设,西安唐城工作队在该项目保护工程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除对已发现的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外,还在含元殿遗址南部新发现了一处水渠道、三座桥梁、两处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遗址。在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在唐大明宫形制的问题上提出几点新认识:(一)含元殿南部新发现的唐代水渠道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载的“龙首渠”。渠道上的桥梁已发现三座,可能还有二座尚未发现;(二)此次含元殿南部新发现的唐代水渠道(龙首渠)位置正是原先所认为的大明宫内第一道宫墙的位置所在,由此而引发对大明宫内三道宫墙的新思考;(三)1987年发掘的含耀门遗址位于含元殿东侧,即原先所认为的第二道宫墙之上,由于对大明宫内三道宫墙的重新界定,因而对已发掘的“含耀门”遗址应重新认识;(四)丹凤门东侧望仙门位置的推定;(五)对大明宫南部朝政路线的初步认识。从基于新发现得出的新认识,说明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结果的差异应正确认识,要得到最可靠的认识还需要考古发掘。安家瑶研究员对报告作了评论,指出历史时期考古对遗迹的命名要非常小心,何岁利通过考古发掘得出的这些新认识对大遗址保护意义很大,另外虽然观点和前辈不同,但新老学者之间仍然保持很好的个人关系。
 

    05级硕士研究生王鹏的报告题目是“周家地墓地性别研究”。 周家地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周家地村西。作者按与死者的密切程度将其分为三大类:A类为不可随身携带的物品,如陶质容器、纺轮等;B类为可随身携带的工具、武器,如铜刀、骨镞等,C类为贴身的服饰品,如串珠、耳环等。第一类物品虽然不能确定为死者生前所有(大部分陶器未经使用,且有冥器的存在),但大体上可体现死者生前的习惯,后两类实际上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

    通过对埋葬制度各要素与生者、死者关系的重新界定和分析可以看出,周家地墓地所反映出的男女两性关系是较为平等的,具体表现在:葬具、葬式、殉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等级高低;随葬品的性别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武器(弓箭)、工具(纺轮)等方面,仅能反映出两性在社会分工方面的不同,不能说明有何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另外,周家地墓地存在外来的女性墓主,除了头向之外其与其他女性乃至男性墓主在埋葬制度的其它方面并无不同,说明当时的异域婚姻关系也是平等的,很有可能是部落之间的联姻。年龄方面,周家地墓地幼年墓主的葬具总体来说比较简陋,与之对应的是殉牲墓少见,且殉牲的组合比较简单,不见牛、马等大型牲畜,说明其社会地位比较低;老年墓主的随葬品中不见耳环,民族学材料表明,成年仪式之后,步入成年者开始具有佩戴某种饰品的权利,相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长者不准佩戴某种饰品的规定,因此周家地墓地的老年墓主个人财富比较贫乏。另一方面,幼年墓主有随葬耳环者,老年墓主葬具的级别比较高。以上两方面说明幼年墓主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个人财富比较丰富;老年墓主社会地位比较高,但个人财富比较贫乏。点评专家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刘国祥肯定了王鹏的报告,指出其对材料整理相当精细,新颖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对游牧文化的研究有推动作用。
 
    05级硕士研究生侯卫东报告的题目是“试论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来源”。 作者认为安阳以洹北商城为代表的商文化可以称之为洹北阶段商文化,探索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来源对我们认识洹北商城的形成背景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洹北商城在洹河和漳河之间兴建,这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对最近10年来洹北商城发掘材料的梳理,分析总结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特征,然后从本地和相关地域早于洹北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中寻找渊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洹北阶段商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邢台地区为代表的略早于洹北阶段的商文化从器物组合、器物形制方面都与洹北阶段相近,是主要来源之一。安阳本地的二里岗文化在一些器类、器物形制上对洹北阶段有直接影响,是主要来源之一。安阳本地的下七垣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在本地的二里岗文化中没有,却在洹北阶段商文化中很流行。本地的下七垣文化无疑是洹北阶段商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对其传承的机制比较困惑。洹北阶段商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的观点,为探索洹北商城的形成机制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商周考古研究室的岳洪彬点评了这个报告,指出其论题很有意义,对有关问题存疑的严谨态度比较好,建议找最早的一组文化作为参考源,这样比较容易讨论文化的来源和构成。
 

    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巍所长最后勉励大家,特别是所内的青年同志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争取每次论坛都能有更好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考古所召开“青年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08-01-28

    2008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史学片八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考古所青年学术论坛”。论坛由陈星灿副所长主持。
 

    首先是科技中心的王辉以“河南双洎河中上游地区古地貌重建以及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题作报告。主要内容是对研究区古地貌的重建,另外是从聚落和自然环境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双洎河中上游地区河谷地区河流堆积过程在晚更新世末期结束,台地开始形成,但相对高度不大;不晚于公元前8500年前,新侵蚀成的河谷又开始了堆积过程;在距今5000年前后,一度超过了阶地前缘的台地面,这个过程延续至东周时期,但河流没有对阶地后缘造成明显影响;东周以来,河流快速下切,切深达10余米。

    在这个局部地区古地貌变化的大背景下,河南双洎河中上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两种聚落分布模式。在裴李岗文化时期,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西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而到了仰韶文化及其以后的阶段,聚落则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河谷平原区,并表现出显著的重复利用。这种聚落分布模式的变化与资源利用模式的变化有关,并与区域环境中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密不可分。正是原来聚落周围的自然资源条件不能满足新的资源利用模式的需求,才导致区域聚落形态的变化。因此自然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双重性质。通过这个研究,可以发现,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类文化的选择,而不是特定的环境产生特定的文化特征;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形成了古人认识和理解环境的方式,而这又进一步影响或制约着古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人类的生计模式与资源的分布状况共同决定着聚落的分布模式。人类的选择必须以当时的环境条件为基础,文化选择决定了自然资源的文化属性,而区域地貌、气候的特点及其变化又影响着这些资源的自然属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作用就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影响来体现的。袁靖研究员为报告点评了报告,指出对古地貌的研究是科技考古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学术空白点,也是一个学术生长点。特别是一个遗址当时周围的地貌如何,对于今天理解古代生活在这个遗址中的人的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汉唐研究室何岁利的报告是“从含元殿御道考古新发现谈唐大明宫形制的几点新认识”。2005年8月~2006年7月,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建设,西安唐城工作队在该项目保护工程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除对已发现的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外,还在含元殿遗址南部新发现了一处水渠道、三座桥梁、两处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遗址。在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在唐大明宫形制的问题上提出几点新认识:(一)含元殿南部新发现的唐代水渠道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载的“龙首渠”。渠道上的桥梁已发现三座,可能还有二座尚未发现;(二)此次含元殿南部新发现的唐代水渠道(龙首渠)位置正是原先所认为的大明宫内第一道宫墙的位置所在,由此而引发对大明宫内三道宫墙的新思考;(三)1987年发掘的含耀门遗址位于含元殿东侧,即原先所认为的第二道宫墙之上,由于对大明宫内三道宫墙的重新界定,因而对已发掘的“含耀门”遗址应重新认识;(四)丹凤门东侧望仙门位置的推定;(五)对大明宫南部朝政路线的初步认识。从基于新发现得出的新认识,说明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结果的差异应正确认识,要得到最可靠的认识还需要考古发掘。安家瑶研究员对报告作了评论,指出历史时期考古对遗迹的命名要非常小心,何岁利通过考古发掘得出的这些新认识对大遗址保护意义很大,另外虽然观点和前辈不同,但新老学者之间仍然保持很好的个人关系。
 

    05级硕士研究生王鹏的报告题目是“周家地墓地性别研究”。 周家地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古鲁板蒿乡周家地村西。作者按与死者的密切程度将其分为三大类:A类为不可随身携带的物品,如陶质容器、纺轮等;B类为可随身携带的工具、武器,如铜刀、骨镞等,C类为贴身的服饰品,如串珠、耳环等。第一类物品虽然不能确定为死者生前所有(大部分陶器未经使用,且有冥器的存在),但大体上可体现死者生前的习惯,后两类实际上是墓主生前的日常装束,

    通过对埋葬制度各要素与生者、死者关系的重新界定和分析可以看出,周家地墓地所反映出的男女两性关系是较为平等的,具体表现在:葬具、葬式、殉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等级高低;随葬品的性别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武器(弓箭)、工具(纺轮)等方面,仅能反映出两性在社会分工方面的不同,不能说明有何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另外,周家地墓地存在外来的女性墓主,除了头向之外其与其他女性乃至男性墓主在埋葬制度的其它方面并无不同,说明当时的异域婚姻关系也是平等的,很有可能是部落之间的联姻。年龄方面,周家地墓地幼年墓主的葬具总体来说比较简陋,与之对应的是殉牲墓少见,且殉牲的组合比较简单,不见牛、马等大型牲畜,说明其社会地位比较低;老年墓主的随葬品中不见耳环,民族学材料表明,成年仪式之后,步入成年者开始具有佩戴某种饰品的权利,相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长者不准佩戴某种饰品的规定,因此周家地墓地的老年墓主个人财富比较贫乏。另一方面,幼年墓主有随葬耳环者,老年墓主葬具的级别比较高。以上两方面说明幼年墓主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但个人财富比较丰富;老年墓主社会地位比较高,但个人财富比较贫乏。点评专家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刘国祥肯定了王鹏的报告,指出其对材料整理相当精细,新颖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对游牧文化的研究有推动作用。
 
    05级硕士研究生侯卫东报告的题目是“试论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来源”。 作者认为安阳以洹北商城为代表的商文化可以称之为洹北阶段商文化,探索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来源对我们认识洹北商城的形成背景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洹北商城在洹河和漳河之间兴建,这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对最近10年来洹北商城发掘材料的梳理,分析总结安阳洹北阶段商文化的特征,然后从本地和相关地域早于洹北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中寻找渊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洹北阶段商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邢台地区为代表的略早于洹北阶段的商文化从器物组合、器物形制方面都与洹北阶段相近,是主要来源之一。安阳本地的二里岗文化在一些器类、器物形制上对洹北阶段有直接影响,是主要来源之一。安阳本地的下七垣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在本地的二里岗文化中没有,却在洹北阶段商文化中很流行。本地的下七垣文化无疑是洹北阶段商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对其传承的机制比较困惑。洹北阶段商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的观点,为探索洹北商城的形成机制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商周考古研究室的岳洪彬点评了这个报告,指出其论题很有意义,对有关问题存疑的严谨态度比较好,建议找最早的一组文化作为参考源,这样比较容易讨论文化的来源和构成。
 

    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巍所长最后勉励大家,特别是所内的青年同志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争取每次论坛都能有更好的表现。


 

作者: 郭 物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