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船与人:亚洲古船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国际研讨会纪要(一)

发布时间:2009-1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方
 
 
    2009年11月9日—11日,“船与人:亚洲古船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文化交流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丹麦洛斯基尔德维京船博物馆、澳大利亚仿造“杜夫肯号”基金会、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日本金泽大学、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香港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师范大学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做精彩报告。会议分四个主题进行,它们分别是:关于历史和海洋考古的概念:定义、总问题和方法;海洋与江河船舶考古学:文字与图像资料;船装货物和海上与内陆水路贸易、海上居民人类学:技术与文化。
    11月9日上午9点30分,会议正式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王巍致欢迎词,中国国家博物馆张威、法国Christine Cornet女士随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该系列学术活动的相关情况。11月9日的会议主题为:关于历史和海洋考古的概念:定义、总问题和方法。
    上午会议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Rieth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张威先生首先发言,他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海底考古学散论》,报告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由来、发展、历届培训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相关学术价值做了详细介绍。随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臧振华先生做了题为《台湾海峡水下考古的重要课题及进来的发展》的报告,报告中他简要介绍了台湾海峡水域中的三类人类文化遗存并详细介绍了2006年以来史语所在澎湖列岛海域的水下考古工作,此项工作包括培养水下考古及保护人才、周围海域水下文化资产的调查、评估与记录等诸多详细计划。以上两位学者的报告激起了其他在座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三位发言学者为来自丹麦洛斯基尔德维京船博物馆的Ole Crumlin-Pedersen先生,他的报告题目为:《拓宽视野、改进海洋和实验考古学方法——以罗斯基勒为例》,该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丹麦海洋考古学的研究特点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地形与航线、研究传统、发现的潜在功能、船舶类型分析、历史背景、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展示与公众参与几个方面总结了丹麦海洋考古学的特点和成果;第二部分中他详细介绍了对维京时代的五艘船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发掘工作、重建工作、新船试航及验证工作。其后,来自法国远东学院的Pierre-Yves Manguin先生做了题为《作为海洋史和考古研究基地的东南亚》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东南亚的海洋历史与考古研究。在前一部分中他强调了语言和民族学领域在海洋历史考古中的作用,以南岛语族的海洋适应性为例来考量当时东南亚的整体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中他简要概述了东南亚帆船-船舶建造传统的海洋历史学与考古学最新研究成果。
    下午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姜波先生主持,有五位学者发言,他们分别是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GIS组的白璧玲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的王睿女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Rieth 先生、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Charles Wheeler先生和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院的王喻女士。白璧玲女士的报告题目为:《寻找古沉船:历史资料、沉船调查与水下遗址敏感区推估模式》,报告重点介绍了历史文献辅以GIS空间分析为主要方法的沉船踪迹寻找模式及主要步骤,并进一步介绍了考古研究中的敏感区推估模式的原理及应用。王睿女士的报告题目为:《中国近期沉船出土古陶瓷——谈宋元时期古陶瓷的生产和销售》,报告从宋元沉船遗址的发现材料出发,重点讨论了陶瓷性质、归属窑口、流通方式等方面的问题。Eric Rieth 先生的报告题目为:《内陆水域的沉船和航运考古学:新的研究视角》,通过与海洋沉船的比较,对内陆航运沉船的特征、内陆航运沉船考古的理论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法国加莱海峡大区的“EP1-康什号”沉船为例说明了这种新研究方法的运用。Charles Wheeler先生的报告题目为:《船舶和越南中部广南国的政治生活》,该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对支撑区域生产模式的“边境扩张”理论进行了驳斥,认为理论应固定在特定的区域而非单一的同种同文化的民族中,并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研究区域中的船舶及栖息地、船舶和市场、船舶和名族国家建设等几方面的问题。最后,王喻女士做了题为《海洋考古学沉船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初探》的主题发言,这是她的博士论文的初期成果,该研究尝试运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作为资料的空间分析平台,将古沉船的历史文献与海洋考古研究资料结合,进行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尝试,旨在建立一个历史沉船事件空间分布模型,来整合相关史料,在同一个资料平台上套叠互证,进而进行历史沉船事件的空间分析。
    下午的报告会中,与会学者就发言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讨论和补充交流。会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的学者更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达了真挚的祝愿并向各主办单位寄发了贺信,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报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船与人:亚洲古船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国际研讨会纪要(一)

发布时间:2009-11-10

 
 
    2009年11月9日—11日,“船与人:亚洲古船历史学与考古学比较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文化交流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丹麦洛斯基尔德维京船博物馆、澳大利亚仿造“杜夫肯号”基金会、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日本金泽大学、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考古研究所、香港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师范大学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做精彩报告。会议分四个主题进行,它们分别是:关于历史和海洋考古的概念:定义、总问题和方法;海洋与江河船舶考古学:文字与图像资料;船装货物和海上与内陆水路贸易、海上居民人类学:技术与文化。
    11月9日上午9点30分,会议正式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王巍致欢迎词,中国国家博物馆张威、法国Christine Cornet女士随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该系列学术活动的相关情况。11月9日的会议主题为:关于历史和海洋考古的概念:定义、总问题和方法。
    上午会议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Rieth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张威先生首先发言,他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海底考古学散论》,报告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由来、发展、历届培训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相关学术价值做了详细介绍。随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臧振华先生做了题为《台湾海峡水下考古的重要课题及进来的发展》的报告,报告中他简要介绍了台湾海峡水域中的三类人类文化遗存并详细介绍了2006年以来史语所在澎湖列岛海域的水下考古工作,此项工作包括培养水下考古及保护人才、周围海域水下文化资产的调查、评估与记录等诸多详细计划。以上两位学者的报告激起了其他在座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三位发言学者为来自丹麦洛斯基尔德维京船博物馆的Ole Crumlin-Pedersen先生,他的报告题目为:《拓宽视野、改进海洋和实验考古学方法——以罗斯基勒为例》,该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丹麦海洋考古学的研究特点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地形与航线、研究传统、发现的潜在功能、船舶类型分析、历史背景、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展示与公众参与几个方面总结了丹麦海洋考古学的特点和成果;第二部分中他详细介绍了对维京时代的五艘船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发掘工作、重建工作、新船试航及验证工作。其后,来自法国远东学院的Pierre-Yves Manguin先生做了题为《作为海洋史和考古研究基地的东南亚》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东南亚的海洋历史与考古研究。在前一部分中他强调了语言和民族学领域在海洋历史考古中的作用,以南岛语族的海洋适应性为例来考量当时东南亚的整体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中他简要概述了东南亚帆船-船舶建造传统的海洋历史学与考古学最新研究成果。
    下午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姜波先生主持,有五位学者发言,他们分别是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GIS组的白璧玲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的王睿女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Rieth 先生、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Charles Wheeler先生和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院的王喻女士。白璧玲女士的报告题目为:《寻找古沉船:历史资料、沉船调查与水下遗址敏感区推估模式》,报告重点介绍了历史文献辅以GIS空间分析为主要方法的沉船踪迹寻找模式及主要步骤,并进一步介绍了考古研究中的敏感区推估模式的原理及应用。王睿女士的报告题目为:《中国近期沉船出土古陶瓷——谈宋元时期古陶瓷的生产和销售》,报告从宋元沉船遗址的发现材料出发,重点讨论了陶瓷性质、归属窑口、流通方式等方面的问题。Eric Rieth 先生的报告题目为:《内陆水域的沉船和航运考古学:新的研究视角》,通过与海洋沉船的比较,对内陆航运沉船的特征、内陆航运沉船考古的理论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法国加莱海峡大区的“EP1-康什号”沉船为例说明了这种新研究方法的运用。Charles Wheeler先生的报告题目为:《船舶和越南中部广南国的政治生活》,该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对支撑区域生产模式的“边境扩张”理论进行了驳斥,认为理论应固定在特定的区域而非单一的同种同文化的民族中,并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研究区域中的船舶及栖息地、船舶和市场、船舶和名族国家建设等几方面的问题。最后,王喻女士做了题为《海洋考古学沉船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初探》的主题发言,这是她的博士论文的初期成果,该研究尝试运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作为资料的空间分析平台,将古沉船的历史文献与海洋考古研究资料结合,进行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尝试,旨在建立一个历史沉船事件空间分布模型,来整合相关史料,在同一个资料平台上套叠互证,进而进行历史沉船事件的空间分析。
    下午的报告会中,与会学者就发言者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讨论和补充交流。会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的学者更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达了真挚的祝愿并向各主办单位寄发了贺信,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报告。

作者:王方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