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追求卓越 敢为人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五年总结汇报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6-0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五年工作总结汇报会于2016年1月7日至8日在社科院考古所举行。汇报会上共有52位学者回顾了所负责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收获,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计划和展望。
 
  白云翔研究员介绍了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址的调查研究。金属冶铸业考古在手工业考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推进并深化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物局合作,在十二五期间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冶铸遗存开展了专门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研究以田野考古与多学科综合研究有机结合、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为技术路线,其目标在于全面了解该地区东周秦汉时期金属冶铸遗存的分布、年代和性质。白云翔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阚家寨遗址3处发掘点的收获与意义。他指出在未来可能面临由于地下破坏严重、发掘面积不便进一步扩大,难以获取作坊布局等资料的问题。
 
  冯时研究员回顾了创新工程项目期间,古文字研究在小屯南地甲骨文整理工作和古文字与商周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小屯南地甲骨整理中完成了甲骨缀合、缀合版墨拓及补拓、“无字”版甲骨清理、新发现刻辞及朱书文字、照相等5类工作。在古文字与商周史研究方面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及文章41篇,内容涵盖甲骨学、商周金文、简牍学、天文考古学等多个方面。


与会学者
 
  袁靖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文化类型研究。他以家马、家鸡、家犬研究以及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研究为例对动物考古课题组所承担的部分课题进行详细说明,尤其是在家鸡驯化研究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阐释与说明。他提出动物考古学要与古文字研究、碳十四测年、锶同位素等研究紧密合作,完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框架,探讨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或不同文化类型的具体遗址中人与动物相互关系的异同,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古代生产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赵志军研究员简述了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它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还为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因此,从考古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入手,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就成为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目标。赵志军研究员首先以北京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为例概述了北方旱作农业的形成过程及早期发展特点,又以贾湖遗址为例对栽培大豆的起源和早期耕作技术做简要介绍。最后他表示2016年的工作将围绕“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这一课题,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途径、分析小麦遗存的分布规律,从而进一步分析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小麦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刘建国研究员概述了近年来考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他先简要回顾了购置地图资料、哈苏相机等设备的情况,随后着重介绍了省时且高效的遥控飞机超低空拍摄与影像数据处理技术、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截止目前他已利用这些新技术拍摄了50余处考古遗址和发掘区、10余处古村落、窑址,并行之有效地生成了正射影像图、立面影像图、剖视图等图像和模型。刘建国研究员希望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能继续为考古队拍摄高标准的文物数字影像、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时他期盼遥控飞机拍摄与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能普及到各个田野工地之中,尽快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让新的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考古学研究。


与会学者
 
  王明辉副研究员阐述了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的综合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在于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对古人口、性别进行分析;将DNA方法引入则能够准确地揭示古人群遗传结构、变化过程以及古今群体关系等问题。他以陶寺遗址为例介绍了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以新疆多岗墓地的锶同位素分析、线粒体DNA分析为例介绍了古代人骨的多学科研究;随后还简述了古DNA在家养动物研究中的应用。王明辉认为下一步工作仍需继续开展骨骼形态学研究和古病理学研究,并逐步将DNA分析过渡到全基因测序,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达到为田野考古和考古学研究服务的目的。
 
  张雪莲研究员回顾了碳十四年代学研究和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她表示实验室对各考古队提交的样品都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并列举了近五年碳十四测定所涉及的各处遗址。在谈到古人类食物分析研究时,张雪莲研究员表示这一研究不仅能揭示各遗址先民、动物的食物情况,如果能结合墓葬规格、随葬品等情况对不同阶层人群进行考察,还会为社会复杂化进程增加依据。随后她以灵宝西坡墓地、新砦遗址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说明。最后还特意提到了经多年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加速器制样系统,并对为此做出努力的领导和同事表示由衷的感谢。在今后五年规划中,需加强精度测年制样研究、并配合考古发掘与研究补充、细化史前考古年代框架,同时加强年轻梯队的培养工作。
 
  王树芝研究员以《龙山时代到商代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及植物利用—应用木炭分析方法》为题做报告。通过木炭分析和树轮分析可以为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可靠的环境背景和古代人类利用木材方面的资料。她分别以瓦店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刘家庄北地遗址为例,对龙山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早、中、晚时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详细解读。在2016-2020年,她将会应用木炭分析方法对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木材利用进行新的研究。
 
  齐乌云介绍了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貌、地层、沉积及考古遗址的考察和室内分析,是一种借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其他理论、地学与生物学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她对内蒙古居延地区文化演进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山东沭河上游聚落选址与地貌水系关系、史前生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山西陶寺遗址自然灾害对聚落发展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


与会学者
 
  赵春燕研究员与叶晓红博士共同探讨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叶晓红博士介绍了项目主要内容之一—出土玉石器研究,她对所负责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矿源研究和玉器钻孔技术相关研究进行阐述,表示在未来5年内,除了继续研究玉料来源这一问题外,还要以新石器时期至汉代出土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早期玉器技术的产生、和阶段性变革与发展。随后赵春燕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另外两个主要内容即出土残留物研究和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已陆续建立了出土遗物的5种标准分析方法,以及古代土壤化学成分、古代人骨化学成分两类数据库。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遗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从而为进一步追索遗址的兴衰更替的潜在动因,为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有利信息。最后赵春燕研究员对2016-2020年的工作进行规划,目标之一是开发和建立古代样品标准分析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目标二是继续出土残留物的分析,充实完善古代人和动物骨骼锶同位素数据库。 
 
  刘煜研究员做题为"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发展与演变"的报告,她以二里头和陶寺遗址为例介绍了中原地区早期金属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并展示了陶范与铜器的比对和铸型图的复原。未来的工作将转向春秋战国时期某些特定区域使用失蜡法的研究,并对此展开相关讨论。


与会学者
 
  杜金鹏研究员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究、实验室考古理论建设研究、考古学转型发展研究、考古遗址保护研究、考古遗址建设研究、考古资产保护、出土文物科学研究等7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梳理,他表示这些工作虽然看似联系不大,但实际上都是“文化遗产科学体系”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最后表示,虽然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但该项目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实验室考古”、“考古资产保护”等新概念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出土玉器之理念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对于考古和文物保护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年轻人。
 
  王学荣研究员介绍了“考古空间资源的结构性维系与价值挖掘研究”。他以山东邾国故城遗址为例对格局的已有认识和新认识进行简要说明。在阐述完现状调查与压力分析、“十二五”总结、“十三五”总体思路后,王学荣表示,“考古空间资源的结构性维系与价值挖掘”在我国目前属于学科前沿研究,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意义,其研究目标为探讨既往人居聚落与现实人居聚落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李存信研究员谈到实验室考古创新研究。他以贵州杨氏土司墓发掘清理和处置保护研究、扬州曹庄二号墓(隋炀帝萧后)实验室考古研究等创新项目为例对实验室考古进行详细介绍。这些项目都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墓葬而进行的,每一项都要经过数月甚至跨年度的操作才能完成。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与会学者
 
  王浩天研究员和王金霞做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汇报。考古所每年都会发掘出大量的重要文物,所以文物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王浩天着重介绍了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过程、修复方法和手段作说明,列举了2011-2015年完成的考古所青铜器任务。王金霞对玉器残件同位素特征分析、髹漆工艺作简要介绍。


与会学者
 
  傅宪国研究员阐述了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从时空架构上来看,本研究包括贵州、广西、福建和海南四省;除广西外,其余三省均为2011—2012年开始启动的新项目;涉及年代范围大,四省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跨越30000余年。傅宪国研究员分别概述了上述四省的调查与发掘情况,并对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福建南山遗址和岩仔洞遗址做详细介绍。牛坡洞遗址发现的7座墓葬填补了长久以来贵州地区洞穴考古不见墓葬的空白。他表示,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目前对海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涉足不多,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望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最后傅宪国研究员还提到了四个基地的建设,他认为这些基地的建设为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梁中合研究员以“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和“蚌埠双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例回顾了黄淮流域史前聚落考古的进程。通过连续4年间累计6次的发掘,尧王城遗址发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确定了尧王城城址的存在,并基本搞清了其性质、年代、结构、布局等问题,为研究大汶口晚期至龙山中期鲁东南地区文化面貌、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并进一步确立了鲁东南地区史前城址的新模式。
 
  李新伟研究员阐述了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互动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从陇东地区调查和马家窑遗址的发掘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调查的56个遗址中,发现密集的仰韶晚期遗址如向明西坪遗址,泾川宋家遗址等。基于各种原因最后选择马家窑遗址进行发掘,希望借此能解决庙底沟文化到马家窑文化过渡的演变问题,发掘5座房址,出土大量彩陶片。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时,李新伟研究员表示可以对马家窑遗址进行后续的发掘,进一步了解建筑结构和布局方式,或者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将发掘工作转向寺洼遗址或陇东地区的某个遗址。


与会学者
 
  贾笑冰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辽宁大连洪子东遗址和鞍子山积石冢遗址的最新发掘情况。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岛屿考古的创新点。岛屿考古这一概念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其研究主体为渔民社会,企图利用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宗教等不同角度复原岛屿人的古代文化。在谈到今后5年的工作计划中,他表示要继续发掘鞍子山积石冢剩余部分和主峰红烧土遗存,有序开展辽东半岛积石冢区域的考古调查、报告整理和编写工作,并计划继续进行对小岛积石冢的发掘。
 
  叶茂林研究员以时间为线索对2011年至2015年的创新工程课题进行汇报。2011年主要是整理喇家遗址资料并初步开始编写工作;2012年开始“官亭盆地考古调查与聚落群研究”,同时进行喇家遗址分期的初步研究;2013年继续整理喇家遗址的资料进行绘图和编排图版的工作,同时继续提供喇家遗址多学科测试标本,进行年代学的初步分析;2014年基本完成报告编写工作,同时继续调查官亭盆地遗址群并草拟聚落群研究报告提纲;2015年开展了新的课题“成都平原北东区域史前考古调查”,于11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并取得初步成果。最后叶茂林表示一定集中优势力量尽快完成大家翘首以待的喇家遗址报告。
 
  王小庆研究员介绍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研究。他对近年来围绕项目开展的三项工作进行介绍。首先是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考古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及考古发掘报告专刊的编写;其次是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最后是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工作,希望第四地点新的发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等研究带来更多资料与线索。王小庆表示下一轮工作将围绕商洛紫荆遗址和渭南北刘、白庙遗址、蓝天新街遗址开展重点调查工作;继续对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对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和资料进行整理。


与会学者
 
  赵春青研究员对新砦遗址的布局研究作总结。他从城墙、大型建筑、新砦城址外围、各区主要遗迹、重要遗物以及多学科合作几个方面介绍了项目内容。2012年成立非实体研究中心—聚落考古中心,并出版论文集2本。在谈到未来计划时,赵春青研究员明确表示要在新砦遗址继续寻找宫殿区和公共墓葬区并及时公布发掘成果;建设新砦遗址陈列馆;积极办好《聚落考古通讯》;争取编写并出版《中国彩陶》大型图录。
 
  彭小军简述了湖北成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目前,除了石家河、城头山等城址外,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聚落布局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汉水西部城址群亟待展开深入研究。黄卫东研究员逐年介绍了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2011年开始调查选址,共计调查遗址11个,到2012年确认了城垣的年代以及文化性质,2013年启动对城垣、水门和内外壕勘探,2014年廓清城内文化布局情况,直至2015年确认了城壕结构以及中部台地的聚落布局并对遗址进行了测量与航拍。最后他对成河遗址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梳理,在未来要继续探索北部高地的功能特征,扩大调查面积,继续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并加强诸如古环境、古地貌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周振宇博士回顾了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的试掘与调查项目。这一项目的选址地泥河湾盆地被誉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考古队对西白马营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利用rtk技术对各类遗迹进行测量。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但未发现细石叶。在调查该遗址时充分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对其进行了光释光测年,测年结果为距今4.2万年。周振宇博士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对西白马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进一步完善桑干河二级阶地旧石器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序列。对旧、新石器过渡期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他表示对该遗址的调查与勘探充分利用了三维模型、高程模型等高新科技手段,有效地保存了遗址信息,在缩短野外作业时间的同时信息获取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因此他建议其他考古队尤其是旧石器领域考古队能将此方法纳入到田野工作方法之中。
 
 
 

与会学者
 
  许宏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二里头遗址的田野与研究工作。二里头遗址系统勘探24万余平方米,重点发掘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他对系统勘探区域和重点发掘区域作简要介绍,如5号基址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群,庭院内成排贵族墓的发现更是空前绝后。在资料整理、成果刊布方面,2014年已出版了阶段性发掘报告《二里头(1999-2006)》,并在《考古》上发表两篇简报,其他相关书籍《玉器与王权的诞生》预计将于2016-2017年出版。随后他对学术会议、队舍建设、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说明。最后他指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是继续系统地开展钻探工作和有重点的发掘工作,争取建立全面的GIS系统,并出版《洛阳盆地中东部区域系统调查报告》、《二里头宫殿区(2010-2016)》报告。
 
  何弩研究员回顾了2011-2015年创新工程“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项目的情况,从12年开始陶寺遗址的发掘开始转变思路,将发掘重点放在陶寺城址的城北大型夯土基址、手工业区以及宫殿区。他介绍了3号墙、4号墙、基槽等遗迹现象,认为近年来南城墙处发现的两个夯土墙基可能和后代的门阙制度有关。随后对财务开支、相关会议和资料整理作说明,值得一提的是阶段性报告《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已于2015年出版。在部署2016年工作任务时,表示要全面揭露陶寺宫城正南门和东南角门的“东护墙”,并继续对宫城东墙Q10进行揭露,厘清其结构与年代。
 
  徐良高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创新工程项目“丰镐遗址的考古勘探与试掘”2011-2015年工作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转变为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对丰镐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从而开展“丰镐遗址范围确定与地下遗存分布状况”的研究,经五年的努力科学准确地确定了丰镐遗址的范围和四至、进行了相关的水系研究,并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西周骨器制造工艺等多学科研究。他还介绍了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收获和泾河上游区域开展的调查工作。除考古发现外,发表报告3篇,论文14篇,另外综合研究著述《丰镐考古八十年》也即将出版。最后徐良高研究员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要对丰镐遗址过去未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域继续进行考古工作,进一步掌握其聚落布局;对周原遗址开展全面勘探重点发掘工作;并着手撰写述两项遗址的发掘报告。
 
  唐际根研究员作题为《殷墟与大邑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的报告。2011-2015年安阳队共承担了5个创新工程项目,其中四项都围绕殷墟布局开展即殷墟布局勘探与试掘、殷墟布局研究、殷墟手工业综合考察、殷墟综合研究。他从路网水网、邑聚、作坊相互位置关系、墓地与居址关系、宫庙区王陵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殷墟布局研究的成果。洹北商城勘探发掘的目标是洹北商城报告的编写,对洹北商城的发掘确认了北城墙基槽,确定城西南部有人工垫筑遗迹以及宫城以北有作坊遗迹。五年来安阳工作队共计出版考古报告2部、其他专著4部、发表简报8篇。最后唐际根研究员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要点作简要介绍。


与会学者
 
  谷飞研究员对2011-2015年创新工程偃师商城项目的成果做简要介绍。2011年秋季-2015年冬季,偃师商城考古队针对在宫城遗址的资料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内的第一、第三、第七和第五号宫殿进行了复查。谷飞逐一对所进行复查的宫殿进行详细概述:在复查五号宫殿时新发现一条南北向贯穿南庑殿基址的石砌水道,利用这一机会再次从地层关系上证实了五号宫殿西庑与三号宫殿为同期建筑遗迹。2015年度的主要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清理2014新发现的疑似祭祀遗迹,二是对上世纪80年代清理不彻底的东庑殿进行清理,以达到完善资料的目的。
 
  唐锦琼副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以苏州木渎故城为核心(2011-2015)"。他简要介绍了位于木渎古城城址西南侧的合丰小城的发掘情况,并对木渎古城的发展及演变做了阐述。他认为应该跳出吴、越说吴、越,将木渎古城置于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通盘考察。在下一步工作规划中,他建议以水系钻探为捉手,以布局为目的,以小规模试掘为手段,通过GIS的构建拼图式了解城址原貌,并开展周边区域的调查,着手报告的编写工作。
 
  严志彬研究员介绍了商金文编与巴蜀符号研究两个课题。商金文编是2011-2012年的创新项目,其研究成果有2014年出版的《商代青铜器铭文分期断代研究》和2016年即将出版的《商金文编》。巴蜀符号研究是2013-2015年的新课题,作为目前尚未明确其实质性和含义的符号系统,解读巴蜀符号将有助于对巴蜀文化的重建与理解。他试图厘清每一种每一类巴蜀符号的特征、变化、组合以及地域和年代,进一步对巴蜀符号进行研究。并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对巴蜀符号器物重新进行细致的分期断代,同时建立符号与载体的对应关系。严志彬尝试建立巴蜀符号数据库和巴蜀墓葬数据库,但此研究仍存在符号不清晰、摹本有误、难以区分符号与纹饰等诸多难点。


与会学者
 
  刘振东研究员介绍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采用大规模勘探与小规模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汉长安城为主兼顾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区,同时兼顾大遗址保护需要开展工作。他概述了近年来汉长安城遗址的主要田野考古收获:在全面勘探过程中,勘探了城壕、城墙、城门、未央宫遗址、武库遗址区、北部市场区、“北阙甲第”遗址区等多处地点;发掘了城外一座大型西汉建筑遗址和11座西汉墓葬。
 
  龚国强研究员做题为“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研究”(2010-2015)的汇报。运用考古学调查和发掘方法,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全面科学地获取隋唐长安城考古信息,加强遗址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大明宫中央官署遗址的四次发掘揭示了内部功能区分隔遗迹;揭示出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对于大明宫作为政治中枢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发掘出的主要街道为市场形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今后五年将继续推进大明宫中央官署遗址的发掘,加强隋唐长安城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董新林研究员对辽上京遗址2011-2015的发掘情况做汇报。上京城是辽代最重要的都城,辽上京考古发掘对于研究辽代都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申遗提供学术支持。辽上京考古队在田野工作中遵循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地面踏查和考古钻探、全面发掘和关键性解剖、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测绘、多学科合作与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6个结合的工作方法。董新林研究员以乾德门、西山坡佛寺、宫城墙和宫城西门、皇城东门等遗迹现象为例对辽上京遗址2011-2015年的主要收获做简要回顾。确认西山坡是一处分为南北两组的辽代始建佛家寺院;确认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初步掌握宫城城墙的营建方法和年代以及证明东向为尊等。他表示下一步对辽上京遗址的工作会围绕南门继续进行,并对宫城皇城的布局问题做深入探讨。
 
  刘瑞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西安汉上林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011-2015)"。首先他介绍了上林苑的沿革、上林苑考古意义、上林苑考古史、上林苑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展示了收集到的各时期资料。随后他对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发掘、周至集贤遗址的调查勘探、  上林苑一号遗址西垣勘探与发掘、渭桥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秦汉栎阳城遗址勘探与试掘、阿房宫南侧考古勘探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11-15年上林苑考古成果。在展望2016-2020年上林苑考古计划时,刘瑞表示要积极推进开展阿房宫考古工作,完成渭桥遗址的报告出版工作,继续建设上林苑考古的地理信息系统,对栎阳城、昆明池等项目的既有成果进行整理。


与会学者

  朱岩石研究员简述了河北邺城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他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目的,简要说明了项目计划与实施步骤。在2011-2015这五年的工作中既有延续过往的工作也有新加入的抢救性发掘。考古队继承考古研究所都城考古的良好传统和成熟方法,同时试图通过细化考古勘探发掘、多学科合作探讨新的工作模式。随后朱岩石研究员对推动中国佛教考古学研究的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址、核桃园北魏大型建筑群遗迹,对探讨相州窑、邢窑工艺技术提供重要资料的曹村北朝窑址,和对研究汉唐时期宫城制度带来深远意义的邺城东魏北齐宫城区域发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五年内共出版文集、图录2部,发表简报7篇。最后他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会重点聚焦于邺城遗址大的格局性研究,例如关于宫城遗址布局发掘与研究、外郭城布局与研究等,并出版《邺城赵彭城北朝佛寺遗迹》。

  刘涛研究员以"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中枢区的考古发掘"为题作报告。过去5年发掘面积达14000平方米,以"明确宫城中枢区内的地下遗存分布、四号建筑基址的性质和形制,完善GIS系统、构建数据库,为大遗址保护提供资料"为工作目标。刘涛介绍了太极殿遗址曹魏时期遗迹、太极殿宫院形制布局、西阳门遗址的发掘、南郊礼制建筑复查等具体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创新点。2016年将继续对太极殿院落西南角和东北角遗迹进行发掘以求全面整体地把握太极殿的空间分布和时代演变,并编写《汉魏洛阳城宫城南区考古发掘报告》和太极殿遗址的发掘简报。

  石自社副研究员介绍了洛阳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主要阐述了西阙遗址一期、宁人坊遗址区和九洲池遗址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他表示未来要在既有的考古工作基础上继续以宫城、皇城和东城考古工作为中心,同时对城址周边苑林、离宫、两京驿道等展开调查和发掘。

  汪勃研究员回顾了2011-2015年扬州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从城圈城门、城壕、城内遗迹现象、城内外道路等几方面介绍了扬州蜀岗古代城址的勘探与发掘,至今仍难以确认其性质。他表示未来工作重点主要是按计划对蜀岗南门遗址进行发掘,试图从城门、城内道路入手探明水系和道路网并尝试建立区域性陶器谱系。
 
  杨勇副研究员回顾了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这项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探索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历史文化有重要学术意义。杨勇介绍了过去五年的具体工作概况:2011年进行考古调查确定了具体工作区域;2012-2013年对云南陆良县薛官堡墓地进行发掘,揭露面积共计700平方米,此次发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空白,丰富了滇东高原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材料;2014年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2015年对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进行发掘。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杨勇表示要继续做好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并以薛官堡墓地和大园子墓地为支点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寻找聚落遗址,进一步扩大视野注重该地区与东南亚的联系。


与会学者

  李裕群研究员介绍了山西省北朝石窟寺和甘肃省北朝石窟寺调查与研究的收获。又对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的发掘情况作简要汇报,2012年重启童子寺遗址的发掘工作,重点是其主体建筑佛阁,新发现佛阁顶部建筑并出土精美北齐石造像;2014年在寺院区后部山顶发现清理宋明时期佛塔一座;2015年进入资料整理阶段。李裕群研究员表示本项目调查中发现的许多新资料及遗址发掘的重要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北朝佛教考古的研究。

  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十二五期间蒙古族源的考古学研究。该项目以科学构建蒙古族史前史为主要学术目标,系统调查并有目的的发掘与蒙古族起源及早期发展相关的居址、墓地、祭祀遗迹等。他详细介绍了黄火地遗址的考古调查、蘑菇山两汉时期鲜卑墓群的发掘、2013年谢尔塔拉墓地发掘钻探、陈巴尔虎旗岗噶墓地发掘。 目前已出版《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二、三辑,《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鄂伦春自治旗卷、陈巴尔虎旗卷、扎来诺尔区卷、陈巴尔虎左旗卷。

  巫新华研究对吉尔赞喀勒墓群和东天山木垒平顶山草原墓群的考古情况做汇报并简要说明了上述两处遗址的工作收获。吉尔赞喀勒墓群的墓葬地表铺设的大规模黑白石条为亚欧大陆极为罕见之早期拜火教文化现象;东天山丘陵缓坡间的大量青铜时代墓葬、数十处环壕聚落和农作遗址区说明此处作为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要道的重要地位。在发表成果方面,共出简报4篇。未来计划以东天山木垒、奇台、吉木萨尔地域为主,开展农作文化、游牧文化、和北庭故城考古工作。

  郭物研究员介绍了三道海子的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目前对于三道海子遗址群时代及性质的争论,考古队对一座花海子大型遗址和十座中小型遗址进行了发掘,揭示了花海子三号号遗址的年代、结构和性质,首次发现了8块刻纹盾牌石,这为探讨祭祀礼仪活动在草原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资料。同时调查勘探了三道海子地区的各类遗存,建立GIS系统。

 
  丛德新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新疆温泉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2011-2015)"。主要介绍了阿敦乔鲁遗址2011年至2013年进行规模不等的发掘;2014年6月至9月对墓地进行了重点发掘;同时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进行古DNA分析、古病理学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他表示下一步工作计划是发掘花海子托也勒萨依遗址,并以莫什哈墓地的发掘为中心, 对布尔津河至克兰河之间分布的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


与会学者


与会学者

  巩文研究员对重要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与口述考古史等工作做了汇报。考古所2011-2015年期间共完成9部田野考古报告的出版工作,如《蚌埠禹会村》、《二里头(1999-2006)》、《拜城多岗墓地》等;完成多部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如《元大都》、《下川遗址》等。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口述史工作,并对“十三五”期间将启动的田野报告出版工作做简要介绍。
 

  乔玉副研究员介绍了2011-2015年 “中国考古网”的发展情况。中国考古网作为考古所门户网站,坚持以科研办网为导向,力求学术性、时效性和大众科普性。经过多次改版和规划,目前已有中文版、英文版、手机版,考古论坛、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六种媒体平台,六种形式相辅相成,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学科文化。同时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连续三年承办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将“人物专访”栏目中原创文章集结成册出版《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丛书,探索学科网站发展的新思路。最后乔玉表示中国考古网将以服务科研、服务大众为宗旨,打造权威的考古学宣传平台,为考古学的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追求卓越 敢为人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五年总结汇报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6-01-10

  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五年工作总结汇报会于2016年1月7日至8日在社科院考古所举行。汇报会上共有52位学者回顾了所负责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收获,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计划和展望。
 
  白云翔研究员介绍了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址的调查研究。金属冶铸业考古在手工业考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推进并深化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物局合作,在十二五期间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冶铸遗存开展了专门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研究以田野考古与多学科综合研究有机结合、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为技术路线,其目标在于全面了解该地区东周秦汉时期金属冶铸遗存的分布、年代和性质。白云翔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阚家寨遗址3处发掘点的收获与意义。他指出在未来可能面临由于地下破坏严重、发掘面积不便进一步扩大,难以获取作坊布局等资料的问题。
 
  冯时研究员回顾了创新工程项目期间,古文字研究在小屯南地甲骨文整理工作和古文字与商周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小屯南地甲骨整理中完成了甲骨缀合、缀合版墨拓及补拓、“无字”版甲骨清理、新发现刻辞及朱书文字、照相等5类工作。在古文字与商周史研究方面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及文章41篇,内容涵盖甲骨学、商周金文、简牍学、天文考古学等多个方面。


与会学者
 
  袁靖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文化类型研究。他以家马、家鸡、家犬研究以及遗址中出土动物遗存研究为例对动物考古课题组所承担的部分课题进行详细说明,尤其是在家鸡驯化研究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尝试运用不同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阐释与说明。他提出动物考古学要与古文字研究、碳十四测年、锶同位素等研究紧密合作,完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考古学文化类型为框架,探讨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或不同文化类型的具体遗址中人与动物相互关系的异同,从特定的角度探讨古代生产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赵志军研究员简述了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它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还为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因此,从考古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入手,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就成为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目标。赵志军研究员首先以北京东胡林遗址、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为例概述了北方旱作农业的形成过程及早期发展特点,又以贾湖遗址为例对栽培大豆的起源和早期耕作技术做简要介绍。最后他表示2016年的工作将围绕“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这一课题,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途径、分析小麦遗存的分布规律,从而进一步分析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小麦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刘建国研究员概述了近年来考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他先简要回顾了购置地图资料、哈苏相机等设备的情况,随后着重介绍了省时且高效的遥控飞机超低空拍摄与影像数据处理技术、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截止目前他已利用这些新技术拍摄了50余处考古遗址和发掘区、10余处古村落、窑址,并行之有效地生成了正射影像图、立面影像图、剖视图等图像和模型。刘建国研究员希望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能继续为考古队拍摄高标准的文物数字影像、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时他期盼遥控飞机拍摄与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能普及到各个田野工地之中,尽快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让新的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考古学研究。


与会学者
 
  王明辉副研究员阐述了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的综合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在于对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对古人口、性别进行分析;将DNA方法引入则能够准确地揭示古人群遗传结构、变化过程以及古今群体关系等问题。他以陶寺遗址为例介绍了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以新疆多岗墓地的锶同位素分析、线粒体DNA分析为例介绍了古代人骨的多学科研究;随后还简述了古DNA在家养动物研究中的应用。王明辉认为下一步工作仍需继续开展骨骼形态学研究和古病理学研究,并逐步将DNA分析过渡到全基因测序,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达到为田野考古和考古学研究服务的目的。
 
  张雪莲研究员回顾了碳十四年代学研究和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她表示实验室对各考古队提交的样品都进行了及时的处理,并列举了近五年碳十四测定所涉及的各处遗址。在谈到古人类食物分析研究时,张雪莲研究员表示这一研究不仅能揭示各遗址先民、动物的食物情况,如果能结合墓葬规格、随葬品等情况对不同阶层人群进行考察,还会为社会复杂化进程增加依据。随后她以灵宝西坡墓地、新砦遗址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说明。最后还特意提到了经多年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加速器制样系统,并对为此做出努力的领导和同事表示由衷的感谢。在今后五年规划中,需加强精度测年制样研究、并配合考古发掘与研究补充、细化史前考古年代框架,同时加强年轻梯队的培养工作。
 
  王树芝研究员以《龙山时代到商代中原地区生态环境及植物利用—应用木炭分析方法》为题做报告。通过木炭分析和树轮分析可以为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可靠的环境背景和古代人类利用木材方面的资料。她分别以瓦店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刘家庄北地遗址为例,对龙山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早、中、晚时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详细解读。在2016-2020年,她将会应用木炭分析方法对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甘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木材利用进行新的研究。
 
  齐乌云介绍了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貌、地层、沉积及考古遗址的考察和室内分析,是一种借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其他理论、地学与生物学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她对内蒙古居延地区文化演进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山东沭河上游聚落选址与地貌水系关系、史前生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山西陶寺遗址自然灾害对聚落发展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


与会学者
 
  赵春燕研究员与叶晓红博士共同探讨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叶晓红博士介绍了项目主要内容之一—出土玉石器研究,她对所负责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矿源研究和玉器钻孔技术相关研究进行阐述,表示在未来5年内,除了继续研究玉料来源这一问题外,还要以新石器时期至汉代出土玉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早期玉器技术的产生、和阶段性变革与发展。随后赵春燕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另外两个主要内容即出土残留物研究和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已陆续建立了出土遗物的5种标准分析方法,以及古代土壤化学成分、古代人骨化学成分两类数据库。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遗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从而为进一步追索遗址的兴衰更替的潜在动因,为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有利信息。最后赵春燕研究员对2016-2020年的工作进行规划,目标之一是开发和建立古代样品标准分析法、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目标二是继续出土残留物的分析,充实完善古代人和动物骨骼锶同位素数据库。 
 
  刘煜研究员做题为"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发展与演变"的报告,她以二里头和陶寺遗址为例介绍了中原地区早期金属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并展示了陶范与铜器的比对和铸型图的复原。未来的工作将转向春秋战国时期某些特定区域使用失蜡法的研究,并对此展开相关讨论。


与会学者
 
  杜金鹏研究员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究、实验室考古理论建设研究、考古学转型发展研究、考古遗址保护研究、考古遗址建设研究、考古资产保护、出土文物科学研究等7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梳理,他表示这些工作虽然看似联系不大,但实际上都是“文化遗产科学体系”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最后表示,虽然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但该项目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实验室考古”、“考古资产保护”等新概念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出土玉器之理念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对于考古和文物保护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年轻人。
 
  王学荣研究员介绍了“考古空间资源的结构性维系与价值挖掘研究”。他以山东邾国故城遗址为例对格局的已有认识和新认识进行简要说明。在阐述完现状调查与压力分析、“十二五”总结、“十三五”总体思路后,王学荣表示,“考古空间资源的结构性维系与价值挖掘”在我国目前属于学科前沿研究,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意义,其研究目标为探讨既往人居聚落与现实人居聚落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李存信研究员谈到实验室考古创新研究。他以贵州杨氏土司墓发掘清理和处置保护研究、扬州曹庄二号墓(隋炀帝萧后)实验室考古研究等创新项目为例对实验室考古进行详细介绍。这些项目都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墓葬而进行的,每一项都要经过数月甚至跨年度的操作才能完成。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与会学者
 
  王浩天研究员和王金霞做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汇报。考古所每年都会发掘出大量的重要文物,所以文物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王浩天着重介绍了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过程、修复方法和手段作说明,列举了2011-2015年完成的考古所青铜器任务。王金霞对玉器残件同位素特征分析、髹漆工艺作简要介绍。


与会学者
 
  傅宪国研究员阐述了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从时空架构上来看,本研究包括贵州、广西、福建和海南四省;除广西外,其余三省均为2011—2012年开始启动的新项目;涉及年代范围大,四省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跨越30000余年。傅宪国研究员分别概述了上述四省的调查与发掘情况,并对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福建南山遗址和岩仔洞遗址做详细介绍。牛坡洞遗址发现的7座墓葬填补了长久以来贵州地区洞穴考古不见墓葬的空白。他表示,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目前对海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涉足不多,这一项目的实施有望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最后傅宪国研究员还提到了四个基地的建设,他认为这些基地的建设为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梁中合研究员以“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和“蚌埠双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例回顾了黄淮流域史前聚落考古的进程。通过连续4年间累计6次的发掘,尧王城遗址发掘面积达3600平方米,确定了尧王城城址的存在,并基本搞清了其性质、年代、结构、布局等问题,为研究大汶口晚期至龙山中期鲁东南地区文化面貌、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并进一步确立了鲁东南地区史前城址的新模式。
 
  李新伟研究员阐述了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互动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从陇东地区调查和马家窑遗址的发掘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调查的56个遗址中,发现密集的仰韶晚期遗址如向明西坪遗址,泾川宋家遗址等。基于各种原因最后选择马家窑遗址进行发掘,希望借此能解决庙底沟文化到马家窑文化过渡的演变问题,发掘5座房址,出土大量彩陶片。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时,李新伟研究员表示可以对马家窑遗址进行后续的发掘,进一步了解建筑结构和布局方式,或者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将发掘工作转向寺洼遗址或陇东地区的某个遗址。


与会学者
 
  贾笑冰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辽宁大连洪子东遗址和鞍子山积石冢遗址的最新发掘情况。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岛屿考古的创新点。岛屿考古这一概念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其研究主体为渔民社会,企图利用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宗教等不同角度复原岛屿人的古代文化。在谈到今后5年的工作计划中,他表示要继续发掘鞍子山积石冢剩余部分和主峰红烧土遗存,有序开展辽东半岛积石冢区域的考古调查、报告整理和编写工作,并计划继续进行对小岛积石冢的发掘。
 
  叶茂林研究员以时间为线索对2011年至2015年的创新工程课题进行汇报。2011年主要是整理喇家遗址资料并初步开始编写工作;2012年开始“官亭盆地考古调查与聚落群研究”,同时进行喇家遗址分期的初步研究;2013年继续整理喇家遗址的资料进行绘图和编排图版的工作,同时继续提供喇家遗址多学科测试标本,进行年代学的初步分析;2014年基本完成报告编写工作,同时继续调查官亭盆地遗址群并草拟聚落群研究报告提纲;2015年开展了新的课题“成都平原北东区域史前考古调查”,于11月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并取得初步成果。最后叶茂林表示一定集中优势力量尽快完成大家翘首以待的喇家遗址报告。
 
  王小庆研究员介绍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研究。他对近年来围绕项目开展的三项工作进行介绍。首先是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考古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及考古发掘报告专刊的编写;其次是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最后是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工作,希望第四地点新的发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等研究带来更多资料与线索。王小庆表示下一轮工作将围绕商洛紫荆遗址和渭南北刘、白庙遗址、蓝天新街遗址开展重点调查工作;继续对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对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和资料进行整理。


与会学者
 
  赵春青研究员对新砦遗址的布局研究作总结。他从城墙、大型建筑、新砦城址外围、各区主要遗迹、重要遗物以及多学科合作几个方面介绍了项目内容。2012年成立非实体研究中心—聚落考古中心,并出版论文集2本。在谈到未来计划时,赵春青研究员明确表示要在新砦遗址继续寻找宫殿区和公共墓葬区并及时公布发掘成果;建设新砦遗址陈列馆;积极办好《聚落考古通讯》;争取编写并出版《中国彩陶》大型图录。
 
  彭小军简述了湖北成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目前,除了石家河、城头山等城址外,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的聚落布局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汉水西部城址群亟待展开深入研究。黄卫东研究员逐年介绍了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2011年开始调查选址,共计调查遗址11个,到2012年确认了城垣的年代以及文化性质,2013年启动对城垣、水门和内外壕勘探,2014年廓清城内文化布局情况,直至2015年确认了城壕结构以及中部台地的聚落布局并对遗址进行了测量与航拍。最后他对成河遗址的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梳理,在未来要继续探索北部高地的功能特征,扩大调查面积,继续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并加强诸如古环境、古地貌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周振宇博士回顾了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的试掘与调查项目。这一项目的选址地泥河湾盆地被誉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考古队对西白马营遗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利用rtk技术对各类遗迹进行测量。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但未发现细石叶。在调查该遗址时充分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对其进行了光释光测年,测年结果为距今4.2万年。周振宇博士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对西白马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进一步完善桑干河二级阶地旧石器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序列。对旧、新石器过渡期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他表示对该遗址的调查与勘探充分利用了三维模型、高程模型等高新科技手段,有效地保存了遗址信息,在缩短野外作业时间的同时信息获取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因此他建议其他考古队尤其是旧石器领域考古队能将此方法纳入到田野工作方法之中。
 
 
 

与会学者
 
  许宏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二里头遗址的田野与研究工作。二里头遗址系统勘探24万余平方米,重点发掘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他对系统勘探区域和重点发掘区域作简要介绍,如5号基址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群,庭院内成排贵族墓的发现更是空前绝后。在资料整理、成果刊布方面,2014年已出版了阶段性发掘报告《二里头(1999-2006)》,并在《考古》上发表两篇简报,其他相关书籍《玉器与王权的诞生》预计将于2016-2017年出版。随后他对学术会议、队舍建设、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说明。最后他指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是继续系统地开展钻探工作和有重点的发掘工作,争取建立全面的GIS系统,并出版《洛阳盆地中东部区域系统调查报告》、《二里头宫殿区(2010-2016)》报告。
 
  何弩研究员回顾了2011-2015年创新工程“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项目的情况,从12年开始陶寺遗址的发掘开始转变思路,将发掘重点放在陶寺城址的城北大型夯土基址、手工业区以及宫殿区。他介绍了3号墙、4号墙、基槽等遗迹现象,认为近年来南城墙处发现的两个夯土墙基可能和后代的门阙制度有关。随后对财务开支、相关会议和资料整理作说明,值得一提的是阶段性报告《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已于2015年出版。在部署2016年工作任务时,表示要全面揭露陶寺宫城正南门和东南角门的“东护墙”,并继续对宫城东墙Q10进行揭露,厘清其结构与年代。
 
  徐良高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创新工程项目“丰镐遗址的考古勘探与试掘”2011-2015年工作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转变为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对丰镐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从而开展“丰镐遗址范围确定与地下遗存分布状况”的研究,经五年的努力科学准确地确定了丰镐遗址的范围和四至、进行了相关的水系研究,并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西周骨器制造工艺等多学科研究。他还介绍了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收获和泾河上游区域开展的调查工作。除考古发现外,发表报告3篇,论文14篇,另外综合研究著述《丰镐考古八十年》也即将出版。最后徐良高研究员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要对丰镐遗址过去未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域继续进行考古工作,进一步掌握其聚落布局;对周原遗址开展全面勘探重点发掘工作;并着手撰写述两项遗址的发掘报告。
 
  唐际根研究员作题为《殷墟与大邑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的报告。2011-2015年安阳队共承担了5个创新工程项目,其中四项都围绕殷墟布局开展即殷墟布局勘探与试掘、殷墟布局研究、殷墟手工业综合考察、殷墟综合研究。他从路网水网、邑聚、作坊相互位置关系、墓地与居址关系、宫庙区王陵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殷墟布局研究的成果。洹北商城勘探发掘的目标是洹北商城报告的编写,对洹北商城的发掘确认了北城墙基槽,确定城西南部有人工垫筑遗迹以及宫城以北有作坊遗迹。五年来安阳工作队共计出版考古报告2部、其他专著4部、发表简报8篇。最后唐际根研究员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要点作简要介绍。


与会学者
 
  谷飞研究员对2011-2015年创新工程偃师商城项目的成果做简要介绍。2011年秋季-2015年冬季,偃师商城考古队针对在宫城遗址的资料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内的第一、第三、第七和第五号宫殿进行了复查。谷飞逐一对所进行复查的宫殿进行详细概述:在复查五号宫殿时新发现一条南北向贯穿南庑殿基址的石砌水道,利用这一机会再次从地层关系上证实了五号宫殿西庑与三号宫殿为同期建筑遗迹。2015年度的主要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清理2014新发现的疑似祭祀遗迹,二是对上世纪80年代清理不彻底的东庑殿进行清理,以达到完善资料的目的。
 
  唐锦琼副研究员的汇报题目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以苏州木渎故城为核心(2011-2015)"。他简要介绍了位于木渎古城城址西南侧的合丰小城的发掘情况,并对木渎古城的发展及演变做了阐述。他认为应该跳出吴、越说吴、越,将木渎古城置于长江下游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通盘考察。在下一步工作规划中,他建议以水系钻探为捉手,以布局为目的,以小规模试掘为手段,通过GIS的构建拼图式了解城址原貌,并开展周边区域的调查,着手报告的编写工作。
 
  严志彬研究员介绍了商金文编与巴蜀符号研究两个课题。商金文编是2011-2012年的创新项目,其研究成果有2014年出版的《商代青铜器铭文分期断代研究》和2016年即将出版的《商金文编》。巴蜀符号研究是2013-2015年的新课题,作为目前尚未明确其实质性和含义的符号系统,解读巴蜀符号将有助于对巴蜀文化的重建与理解。他试图厘清每一种每一类巴蜀符号的特征、变化、组合以及地域和年代,进一步对巴蜀符号进行研究。并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对巴蜀符号器物重新进行细致的分期断代,同时建立符号与载体的对应关系。严志彬尝试建立巴蜀符号数据库和巴蜀墓葬数据库,但此研究仍存在符号不清晰、摹本有误、难以区分符号与纹饰等诸多难点。


与会学者
 
  刘振东研究员介绍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采用大规模勘探与小规模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汉长安城为主兼顾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区,同时兼顾大遗址保护需要开展工作。他概述了近年来汉长安城遗址的主要田野考古收获:在全面勘探过程中,勘探了城壕、城墙、城门、未央宫遗址、武库遗址区、北部市场区、“北阙甲第”遗址区等多处地点;发掘了城外一座大型西汉建筑遗址和11座西汉墓葬。
 
  龚国强研究员做题为“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研究”(2010-2015)的汇报。运用考古学调查和发掘方法,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全面科学地获取隋唐长安城考古信息,加强遗址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大明宫中央官署遗址的四次发掘揭示了内部功能区分隔遗迹;揭示出的大型院落建筑遗址对于大明宫作为政治中枢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发掘出的主要街道为市场形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今后五年将继续推进大明宫中央官署遗址的发掘,加强隋唐长安城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董新林研究员对辽上京遗址2011-2015的发掘情况做汇报。上京城是辽代最重要的都城,辽上京考古发掘对于研究辽代都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申遗提供学术支持。辽上京考古队在田野工作中遵循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地面踏查和考古钻探、全面发掘和关键性解剖、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测绘、多学科合作与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6个结合的工作方法。董新林研究员以乾德门、西山坡佛寺、宫城墙和宫城西门、皇城东门等遗迹现象为例对辽上京遗址2011-2015年的主要收获做简要回顾。确认西山坡是一处分为南北两组的辽代始建佛家寺院;确认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初步掌握宫城城墙的营建方法和年代以及证明东向为尊等。他表示下一步对辽上京遗址的工作会围绕南门继续进行,并对宫城皇城的布局问题做深入探讨。
 
  刘瑞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西安汉上林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011-2015)"。首先他介绍了上林苑的沿革、上林苑考古意义、上林苑考古史、上林苑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展示了收集到的各时期资料。随后他对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发掘、周至集贤遗址的调查勘探、  上林苑一号遗址西垣勘探与发掘、渭桥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秦汉栎阳城遗址勘探与试掘、阿房宫南侧考古勘探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11-15年上林苑考古成果。在展望2016-2020年上林苑考古计划时,刘瑞表示要积极推进开展阿房宫考古工作,完成渭桥遗址的报告出版工作,继续建设上林苑考古的地理信息系统,对栎阳城、昆明池等项目的既有成果进行整理。


与会学者

  朱岩石研究员简述了河北邺城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他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目的,简要说明了项目计划与实施步骤。在2011-2015这五年的工作中既有延续过往的工作也有新加入的抢救性发掘。考古队继承考古研究所都城考古的良好传统和成熟方法,同时试图通过细化考古勘探发掘、多学科合作探讨新的工作模式。随后朱岩石研究员对推动中国佛教考古学研究的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址、核桃园北魏大型建筑群遗迹,对探讨相州窑、邢窑工艺技术提供重要资料的曹村北朝窑址,和对研究汉唐时期宫城制度带来深远意义的邺城东魏北齐宫城区域发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五年内共出版文集、图录2部,发表简报7篇。最后他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会重点聚焦于邺城遗址大的格局性研究,例如关于宫城遗址布局发掘与研究、外郭城布局与研究等,并出版《邺城赵彭城北朝佛寺遗迹》。

  刘涛研究员以"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中枢区的考古发掘"为题作报告。过去5年发掘面积达14000平方米,以"明确宫城中枢区内的地下遗存分布、四号建筑基址的性质和形制,完善GIS系统、构建数据库,为大遗址保护提供资料"为工作目标。刘涛介绍了太极殿遗址曹魏时期遗迹、太极殿宫院形制布局、西阳门遗址的发掘、南郊礼制建筑复查等具体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创新点。2016年将继续对太极殿院落西南角和东北角遗迹进行发掘以求全面整体地把握太极殿的空间分布和时代演变,并编写《汉魏洛阳城宫城南区考古发掘报告》和太极殿遗址的发掘简报。

  石自社副研究员介绍了洛阳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主要阐述了西阙遗址一期、宁人坊遗址区和九洲池遗址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他表示未来要在既有的考古工作基础上继续以宫城、皇城和东城考古工作为中心,同时对城址周边苑林、离宫、两京驿道等展开调查和发掘。

  汪勃研究员回顾了2011-2015年扬州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从城圈城门、城壕、城内遗迹现象、城内外道路等几方面介绍了扬州蜀岗古代城址的勘探与发掘,至今仍难以确认其性质。他表示未来工作重点主要是按计划对蜀岗南门遗址进行发掘,试图从城门、城内道路入手探明水系和道路网并尝试建立区域性陶器谱系。
 
  杨勇副研究员回顾了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这项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探索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历史文化有重要学术意义。杨勇介绍了过去五年的具体工作概况:2011年进行考古调查确定了具体工作区域;2012-2013年对云南陆良县薛官堡墓地进行发掘,揭露面积共计700平方米,此次发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空白,丰富了滇东高原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材料;2014年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2015年对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进行发掘。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杨勇表示要继续做好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并以薛官堡墓地和大园子墓地为支点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寻找聚落遗址,进一步扩大视野注重该地区与东南亚的联系。


与会学者

  李裕群研究员介绍了山西省北朝石窟寺和甘肃省北朝石窟寺调查与研究的收获。又对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的发掘情况作简要汇报,2012年重启童子寺遗址的发掘工作,重点是其主体建筑佛阁,新发现佛阁顶部建筑并出土精美北齐石造像;2014年在寺院区后部山顶发现清理宋明时期佛塔一座;2015年进入资料整理阶段。李裕群研究员表示本项目调查中发现的许多新资料及遗址发掘的重要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北朝佛教考古的研究。

  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十二五期间蒙古族源的考古学研究。该项目以科学构建蒙古族史前史为主要学术目标,系统调查并有目的的发掘与蒙古族起源及早期发展相关的居址、墓地、祭祀遗迹等。他详细介绍了黄火地遗址的考古调查、蘑菇山两汉时期鲜卑墓群的发掘、2013年谢尔塔拉墓地发掘钻探、陈巴尔虎旗岗噶墓地发掘。 目前已出版《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第一、二、三辑,《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鄂伦春自治旗卷、陈巴尔虎旗卷、扎来诺尔区卷、陈巴尔虎左旗卷。

  巫新华研究对吉尔赞喀勒墓群和东天山木垒平顶山草原墓群的考古情况做汇报并简要说明了上述两处遗址的工作收获。吉尔赞喀勒墓群的墓葬地表铺设的大规模黑白石条为亚欧大陆极为罕见之早期拜火教文化现象;东天山丘陵缓坡间的大量青铜时代墓葬、数十处环壕聚落和农作遗址区说明此处作为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要道的重要地位。在发表成果方面,共出简报4篇。未来计划以东天山木垒、奇台、吉木萨尔地域为主,开展农作文化、游牧文化、和北庭故城考古工作。

  郭物研究员介绍了三道海子的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目前对于三道海子遗址群时代及性质的争论,考古队对一座花海子大型遗址和十座中小型遗址进行了发掘,揭示了花海子三号号遗址的年代、结构和性质,首次发现了8块刻纹盾牌石,这为探讨祭祀礼仪活动在草原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资料。同时调查勘探了三道海子地区的各类遗存,建立GIS系统。

 
  丛德新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新疆温泉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2011-2015)"。主要介绍了阿敦乔鲁遗址2011年至2013年进行规模不等的发掘;2014年6月至9月对墓地进行了重点发掘;同时进行多学科合作研究,进行古DNA分析、古病理学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他表示下一步工作计划是发掘花海子托也勒萨依遗址,并以莫什哈墓地的发掘为中心, 对布尔津河至克兰河之间分布的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


与会学者


与会学者

  巩文研究员对重要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与口述考古史等工作做了汇报。考古所2011-2015年期间共完成9部田野考古报告的出版工作,如《蚌埠禹会村》、《二里头(1999-2006)》、《拜城多岗墓地》等;完成多部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如《元大都》、《下川遗址》等。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口述史工作,并对“十三五”期间将启动的田野报告出版工作做简要介绍。
 

  乔玉副研究员介绍了2011-2015年 “中国考古网”的发展情况。中国考古网作为考古所门户网站,坚持以科研办网为导向,力求学术性、时效性和大众科普性。经过多次改版和规划,目前已有中文版、英文版、手机版,考古论坛、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六种媒体平台,六种形式相辅相成,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学科文化。同时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连续三年承办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将“人物专访”栏目中原创文章集结成册出版《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丛书,探索学科网站发展的新思路。最后乔玉表示中国考古网将以服务科研、服务大众为宗旨,打造权威的考古学宣传平台,为考古学的大众化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