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重现丝绸经纬交织

发布时间:2017-04-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4月2日,纺织考古学术研讨会在社科院考古所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人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十余家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的约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纺织考古是通过对出土纺织品、纺织工具的观察与分析,对其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纺织技术的水平、纺织品的工艺特点等进行研究,各位学者就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展开讨论。会议由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和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致辞


主持人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


主持人社科院考古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早年在艰苦的条件下,社科院考古所便开始了古代纺织品的清理与复原工程,并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考古机构的大力支持。近些年,在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学术带头人王亚蓉研究员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和科研业务能力不断进步的优秀团队,纺织考古已成为社科院考古所独树一帜的实验室考古范例。丝绸是连接东西方的物质载体,通过对考古发掘提取的历代纺织品的工艺、技术、艺术成就及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开展对古代纺织品的复织实验,再现古代纺织品的工艺、技术与艺术。最后王巍强调,要秉承“大国工匠”的精神,为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亚蓉先生与学生合影
 
  王亚蓉先生作为社科院考古所特聘研究员,从业40多年来她专注于纺织考古,从事着考古纺织品文物现场发掘、保护与研究的工作,曾为沈从文先生古代服饰研究做助手,参与过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江西靖安东周墓葬等多处重要遗址珍贵纺织品的现场发掘、清理、保护和修复工作,如今她已成为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的学术带头人,是开展古代纺织品实验考古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吐鲁番市文物局、扬州大学等单位的20位学员向王亚蓉先生拜师,表示了对传承纺织品文物研究保护与修复技艺的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为纺织考古队伍增添新活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与创新。


王亚蓉先生
 
  研讨会上,扬州大学罗茜尹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纺织、服饰考古工作发展的3个阶段。6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党中央的委托下首先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整理工作;70年代,由王㐨先生领衔的以低干扰高优化为原则的科学保护发掘工作得以开展;80年代以后,王亚蓉先生在工作之余进一步钻研发现,开启了我国实验纺织考古之先河,自此中国纺织服饰考古事业在方式方法上全面完善。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40余年的纺织服饰文物发掘、保护、研究工作承继中国服饰文化之古今,对于我国纺织服饰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开拓与发展意义重大。


发言人作报告
 
  来自苏州纺织考古科研基地的肖妍娜介绍了近期科研基地的工作成果。如文物复制难度较大的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的三件经锦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罗地蹙金绣供养佛祖冥衣。此外,科研基地还对诸如袈裟等文物进行仿制,用于展示和教学。并进行面料及文创产品的开发。通过复原,可以探索古代织机的运行原理和演变过程,尝试运用不同的织造方式实现,这也是实验性考古的意义所在。
 
   首都博物馆傅萌首先回顾了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部纺织品组自组建以来的工作情况和科研成果,详细说明了馆藏庆寿寺出土火焰纹堆补绣僧帽、刺绣“香花供养”云龙纹包袱的修复保护工作;随后,首都博物馆贾汀选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精品文物修复工作进行汇报,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出土元代珍贵丝织绣品文物51件套,主要为服饰、面料等生活用品。自2006年起,由王亚蓉先生主持,首博文物保护修复部纺织品组开始对这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她从工作流程、修复路线和实施方法、数据科学分析等方面对整体工作进行了全面阐述;首都博物馆闫丽则从生物技术角度探索其应用于中国古代有机质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

 
发言人作报告
 
  来自吐鲁番市文物局的祖力皮亚·买买提、北京市石景山文研所陈超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赵作勇,分别对新疆洋海墓地和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纺织品、北京石景山区出土清代干尸纺织品以及明代白鹇花罗补服保护修复及服饰工艺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发言人作报告
   
  江西靖安东周墓曾于2007年出土一批保存完好且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纺织品,属先秦时期墓葬中的首次发现。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志文选取靖安东周大墓中出土纺织品的修复工作进行汇报,成功复织出朱染几何纹锦、狩猎纹锦。其中朱染织锦改写了中国纺织史中经密的记录,而狩猎纹锦成为目前最早的狩猎纹织锦实证,创造了中国纺织织造和印染的历史;山东临淄齐故城大夫观一号墓于1979年出土了种类丰富且北方地区罕见的战国纺织品遗物,据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石钊钊介绍,由于难以保存,多年来一直封存未整理。直至2014年起,历时两年时间对一号墓出土的29盒战国纺织品文物进行修复与整理,共得到残片34组,涉及织物种类有锦、绢、纱、绨、纂组、朱髹麻编、锁绣等;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赵芮禾以近年来社科院考古所明清纺织品服饰文物的修复为主题,以江西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和清东陵景陵妃园寝温僖贵妃墓出土的纺织品与服饰为例,介绍了明代命妇等级服制的历史传承与清代服饰制度尚未完全定制前的命妇等级服制的特殊性,还原了两位贵族女性精美绝伦的入殓服饰。


与会学者合影
 
  正是在这些纺织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地珍藏了千百年的绝品重现人间,再续璀璨。诚如王亚蓉先生所说,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的东方艺术文化。期待年轻团队能不断成长,让古代纺织品的辉煌永存。

  (审稿: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重现丝绸经纬交织

发布时间:2017-04-04

  4月2日,纺织考古学术研讨会在社科院考古所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人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十余家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的约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纺织考古是通过对出土纺织品、纺织工具的观察与分析,对其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纺织技术的水平、纺织品的工艺特点等进行研究,各位学者就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展开讨论。会议由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和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致辞


主持人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


主持人社科院考古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早年在艰苦的条件下,社科院考古所便开始了古代纺织品的清理与复原工程,并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考古机构的大力支持。近些年,在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学术带头人王亚蓉研究员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和科研业务能力不断进步的优秀团队,纺织考古已成为社科院考古所独树一帜的实验室考古范例。丝绸是连接东西方的物质载体,通过对考古发掘提取的历代纺织品的工艺、技术、艺术成就及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开展对古代纺织品的复织实验,再现古代纺织品的工艺、技术与艺术。最后王巍强调,要秉承“大国工匠”的精神,为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亚蓉先生与学生合影
 
  王亚蓉先生作为社科院考古所特聘研究员,从业40多年来她专注于纺织考古,从事着考古纺织品文物现场发掘、保护与研究的工作,曾为沈从文先生古代服饰研究做助手,参与过新疆民丰尼雅遗址、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江西靖安东周墓葬等多处重要遗址珍贵纺织品的现场发掘、清理、保护和修复工作,如今她已成为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的学术带头人,是开展古代纺织品实验考古学研究的领军人物。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吐鲁番市文物局、扬州大学等单位的20位学员向王亚蓉先生拜师,表示了对传承纺织品文物研究保护与修复技艺的决心。青年人才的培养为纺织考古队伍增添新活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与创新。


王亚蓉先生
 
  研讨会上,扬州大学罗茜尹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纺织、服饰考古工作发展的3个阶段。6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党中央的委托下首先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整理工作;70年代,由王㐨先生领衔的以低干扰高优化为原则的科学保护发掘工作得以开展;80年代以后,王亚蓉先生在工作之余进一步钻研发现,开启了我国实验纺织考古之先河,自此中国纺织服饰考古事业在方式方法上全面完善。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40余年的纺织服饰文物发掘、保护、研究工作承继中国服饰文化之古今,对于我国纺织服饰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开拓与发展意义重大。


发言人作报告
 
  来自苏州纺织考古科研基地的肖妍娜介绍了近期科研基地的工作成果。如文物复制难度较大的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的三件经锦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罗地蹙金绣供养佛祖冥衣。此外,科研基地还对诸如袈裟等文物进行仿制,用于展示和教学。并进行面料及文创产品的开发。通过复原,可以探索古代织机的运行原理和演变过程,尝试运用不同的织造方式实现,这也是实验性考古的意义所在。
 
   首都博物馆傅萌首先回顾了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部纺织品组自组建以来的工作情况和科研成果,详细说明了馆藏庆寿寺出土火焰纹堆补绣僧帽、刺绣“香花供养”云龙纹包袱的修复保护工作;随后,首都博物馆贾汀选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精品文物修复工作进行汇报,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出土元代珍贵丝织绣品文物51件套,主要为服饰、面料等生活用品。自2006年起,由王亚蓉先生主持,首博文物保护修复部纺织品组开始对这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她从工作流程、修复路线和实施方法、数据科学分析等方面对整体工作进行了全面阐述;首都博物馆闫丽则从生物技术角度探索其应用于中国古代有机质文物保护的相关研究。

 
发言人作报告
 
  来自吐鲁番市文物局的祖力皮亚·买买提、北京市石景山文研所陈超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赵作勇,分别对新疆洋海墓地和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纺织品、北京石景山区出土清代干尸纺织品以及明代白鹇花罗补服保护修复及服饰工艺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发言人作报告
   
  江西靖安东周墓曾于2007年出土一批保存完好且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纺织品,属先秦时期墓葬中的首次发现。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志文选取靖安东周大墓中出土纺织品的修复工作进行汇报,成功复织出朱染几何纹锦、狩猎纹锦。其中朱染织锦改写了中国纺织史中经密的记录,而狩猎纹锦成为目前最早的狩猎纹织锦实证,创造了中国纺织织造和印染的历史;山东临淄齐故城大夫观一号墓于1979年出土了种类丰富且北方地区罕见的战国纺织品遗物,据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石钊钊介绍,由于难以保存,多年来一直封存未整理。直至2014年起,历时两年时间对一号墓出土的29盒战国纺织品文物进行修复与整理,共得到残片34组,涉及织物种类有锦、绢、纱、绨、纂组、朱髹麻编、锁绣等;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司赵芮禾以近年来社科院考古所明清纺织品服饰文物的修复为主题,以江西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和清东陵景陵妃园寝温僖贵妃墓出土的纺织品与服饰为例,介绍了明代命妇等级服制的历史传承与清代服饰制度尚未完全定制前的命妇等级服制的特殊性,还原了两位贵族女性精美绝伦的入殓服饰。


与会学者合影
 
  正是在这些纺织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地珍藏了千百年的绝品重现人间,再续璀璨。诚如王亚蓉先生所说,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的东方艺术文化。期待年轻团队能不断成长,让古代纺织品的辉煌永存。

  (审稿:刘国祥)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