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11-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朱雪峰
  在为期两天的“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中共有83位学者围绕“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手工业技术与生业经济”、“手工业综合研究”、“手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五大主题,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冶金、瓷器、漆器等多个手工业门类进行交流与讨论。


闭幕式现场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闭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范佳翎博士主持,李延祥、袁凯铮、任海云、谢西营、刘煜、赵东升、朱萍、徐良高等先生代表各组汇报并点评了本组发言讨论情况。
  

汇报点评嘉宾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玮参加闭幕式并分别做了学术点评与总结。三位嘉宾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意义均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会议展现出了高规格、高水平和高起点,议题涉及面广泛,既关注手工业考古,更关注手工业遗产传承与保护。

  王昌燧教授认为本次“手工业考古”论坛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祭祀、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凝聚了深厚的传统经验,而且所涉及的考古、科技考古都应用了很多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会议集合了大部分手工业考古的领军人物,规格很高,工作水平出色。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手工业考古的产业链问题,中国考古应当建立自己的理论,而非一味借鉴西方。他也注意到本次论坛讨论的手工业材料基本都是无机材料,没有涉及有机材料,希望年轻学者应该胆子更大一些,多研究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如陶瓷器中关于原始瓷产地、玉器产地等问题,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大的学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

  赵朝洪教授认为,加强手工业考古与遗产研究是推动民族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对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有重要意义,并鼓励学者要勇于探索和研究重大考古学和遗产保护及传承问题,为当代社会做出贡献。本次会议的选题丰富,中心围绕手工业传承,并为手工业研究提供了方向;参会人员年龄跨度大,年轻人比例不小,科研队伍建设兴旺,研究工作后继有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玮

  曹玮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将考古工作向前推进一步,手工业贯穿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应当认真研究,而本次会议主题“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引领作用。会议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方法,希望今后对手工业考古的研究能够进入更深的领域,从讨论制作深入到探究古人的思想,例如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

  会议最后由首都师范大学钱益汇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总结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意义,重点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手工业考古科研团队的创新特色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表示该团队以后会积极探索理论方法,努力实现多学科合作,不仅开展手工业技术研究,更要关注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立足考古学研究,加强手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为首都师范大学服务社会添砖加瓦。


  本次“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总体上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研究时段长,范围广。会议内容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内容涵盖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冶金、瓷器、漆器等多个手工业门类。既关注手工业考古,也关注手工业遗产传承与保护。第二,多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本次会议既涉及考古学,也包含文献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还有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遗物的材质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深入分析,多视角解读考古材料所见古代手工业。多学科、新方法的介入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流程、产品性能等,也有助于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和修正。第三,个案研究与学科理论并重。既有对物质显微结构、表面残留物的微观个案研究,也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考古学界需要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理论,重视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第四,立足田野资料,开展综合研究。论坛很多研究均立足于田野考古资料,围绕古代手工业经济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正如徐良高先生所言,“手工业本身作为一个作坊,如何进行精细化的考古发掘,如何实现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作坊遗址探讨当时社会独特的城市结构”,是我们当前和未来开展手工业考古研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的召开对于促进手工业考古与遗产保护走向深入研究,以及学科交流和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撰稿:朱雪峰  图:杨志伟  审校:钱益汇)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11-17

  在为期两天的“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中共有83位学者围绕“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手工业技术与生业经济”、“手工业综合研究”、“手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五大主题,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冶金、瓷器、漆器等多个手工业门类进行交流与讨论。


闭幕式现场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闭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范佳翎博士主持,李延祥、袁凯铮、任海云、谢西营、刘煜、赵东升、朱萍、徐良高等先生代表各组汇报并点评了本组发言讨论情况。
  

汇报点评嘉宾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玮参加闭幕式并分别做了学术点评与总结。三位嘉宾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意义均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会议展现出了高规格、高水平和高起点,议题涉及面广泛,既关注手工业考古,更关注手工业遗产传承与保护。

  王昌燧教授认为本次“手工业考古”论坛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祭祀、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凝聚了深厚的传统经验,而且所涉及的考古、科技考古都应用了很多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会议集合了大部分手工业考古的领军人物,规格很高,工作水平出色。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手工业考古的产业链问题,中国考古应当建立自己的理论,而非一味借鉴西方。他也注意到本次论坛讨论的手工业材料基本都是无机材料,没有涉及有机材料,希望年轻学者应该胆子更大一些,多研究一些重大的考古学问题,如陶瓷器中关于原始瓷产地、玉器产地等问题,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大的学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

  赵朝洪教授认为,加强手工业考古与遗产研究是推动民族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对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有重要意义,并鼓励学者要勇于探索和研究重大考古学和遗产保护及传承问题,为当代社会做出贡献。本次会议的选题丰富,中心围绕手工业传承,并为手工业研究提供了方向;参会人员年龄跨度大,年轻人比例不小,科研队伍建设兴旺,研究工作后继有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曹玮

  曹玮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将考古工作向前推进一步,手工业贯穿古代社会方方面面,应当认真研究,而本次会议主题“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引领作用。会议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方法,希望今后对手工业考古的研究能够进入更深的领域,从讨论制作深入到探究古人的思想,例如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

  会议最后由首都师范大学钱益汇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总结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意义,重点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手工业考古科研团队的创新特色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并表示该团队以后会积极探索理论方法,努力实现多学科合作,不仅开展手工业技术研究,更要关注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立足考古学研究,加强手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为首都师范大学服务社会添砖加瓦。


  本次“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总体上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研究时段长,范围广。会议内容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内容涵盖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冶金、瓷器、漆器等多个手工业门类。既关注手工业考古,也关注手工业遗产传承与保护。第二,多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本次会议既涉及考古学,也包含文献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还有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遗物的材质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深入分析,多视角解读考古材料所见古代手工业。多学科、新方法的介入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流程、产品性能等,也有助于对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和修正。第三,个案研究与学科理论并重。既有对物质显微结构、表面残留物的微观个案研究,也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考古学界需要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理论,重视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个学科的发展。第四,立足田野资料,开展综合研究。论坛很多研究均立足于田野考古资料,围绕古代手工业经济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正如徐良高先生所言,“手工业本身作为一个作坊,如何进行精细化的考古发掘,如何实现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作坊遗址探讨当时社会独特的城市结构”,是我们当前和未来开展手工业考古研究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手工业考古•首师大论坛”的召开对于促进手工业考古与遗产保护走向深入研究,以及学科交流和学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撰稿:朱雪峰  图:杨志伟  审校:钱益汇)

责编:韩翰

作者:朱雪峰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