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04-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巍 张红燕
  2018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结项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学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苏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霍海峻副研究馆员。  
 
  
陈星灿所长实地考察
 
  2017年8月10日,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立项(项目编号(J17075530-5203))。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共保护修复盘龙城遗址近年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47件。验收组专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保护研究部实地查验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情况,随后听取项目组汇报,苏荣誉研究员担任专家组长并主持会议。
    
  项目负责人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了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文物修复保护项目的整体构思和总体保护修复情况。该批青铜器出土于墓葬,出土时保存状况差异较大,相当部分青铜器系从出土现场整体提取,保存有相当丰富的考古学文化信息和埋藏环境信息。项目组以最大化保存其考古学文化信息为原则,兼顾展陈需求,在将残留在青铜器内和附着于器物外的土壤细心清理并分别收集后,根据该批青铜器的考古学信息、保存状况、腐蚀程度、铸造技术和艺术特征等,针对每件器物制定了不同的修复保护方案。总体上,对器形基本完整的采用传统修复方法恢复原状;对部分有残缺的进行塑形修补;对材质劣化者采用不同的支撑材料来体现原有形态等。项目中尝试突破传统青铜器修复方法,创新性地综合应用多种工艺技术对部分青铜器进行了修复,取得较好成果。譬如,对需保留历史痕迹者,采用组合式修复方法,使残片临时固定在衬体上,使其根据科研需要可随时分解展示原有出土状态,再现考古学文化信息,从而为考古学、工艺学、埋葬习俗等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专家实地考察
 

王浩天副研究员
 

张红燕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文物信息、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分析检测、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前后对比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苏荣誉  研究员

王学荣  研究员

马燕如  研究员 

胡东波  教授

张昌平  教授

万琳  院长

结项论证会现场
 
  与会评审专家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后,围绕青铜器文物分析检测数据、修复材料和工艺、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效果和保护修复记录档案资料等项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认真讨论,对于本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批青铜器出土时保存状况较差,脆弱和残碎较甚,保护修复难度很大。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文物的考古、艺术、技术等信息,而且修复方法前沿,具有创新性。该项目针对文物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保护修复方案,如传统式修复、支撑式修复、分解式修复等,项目实施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措施合理,具有示范性。保护修复工作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规范要求,工作方法科学。青铜器保护修复的效果良好,项目资料齐全,档案资料完整,达到结项要求。同时评审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建议申报省市和国家相关奖项,并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本项修复成果成为行业规范。建议项目完成后的报告成果尽快以专著的形式出版。(撰稿:杨巍 张红燕 审稿:王学荣)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专家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04-16

  2018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结项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学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苏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霍海峻副研究馆员。  
 
  
陈星灿所长实地考察
 
  2017年8月10日,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立项(项目编号(J17075530-5203))。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批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共保护修复盘龙城遗址近年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47件。验收组专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保护研究部实地查验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情况,随后听取项目组汇报,苏荣誉研究员担任专家组长并主持会议。
    
  项目负责人王浩天副研究员介绍了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文物修复保护项目的整体构思和总体保护修复情况。该批青铜器出土于墓葬,出土时保存状况差异较大,相当部分青铜器系从出土现场整体提取,保存有相当丰富的考古学文化信息和埋藏环境信息。项目组以最大化保存其考古学文化信息为原则,兼顾展陈需求,在将残留在青铜器内和附着于器物外的土壤细心清理并分别收集后,根据该批青铜器的考古学信息、保存状况、腐蚀程度、铸造技术和艺术特征等,针对每件器物制定了不同的修复保护方案。总体上,对器形基本完整的采用传统修复方法恢复原状;对部分有残缺的进行塑形修补;对材质劣化者采用不同的支撑材料来体现原有形态等。项目中尝试突破传统青铜器修复方法,创新性地综合应用多种工艺技术对部分青铜器进行了修复,取得较好成果。譬如,对需保留历史痕迹者,采用组合式修复方法,使残片临时固定在衬体上,使其根据科研需要可随时分解展示原有出土状态,再现考古学文化信息,从而为考古学、工艺学、埋葬习俗等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专家实地考察
 

王浩天副研究员
 

张红燕
 
  张红燕助理研究员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文物信息、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分析检测、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前后对比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苏荣誉  研究员

王学荣  研究员

马燕如  研究员 

胡东波  教授

张昌平  教授

万琳  院长

结项论证会现场
 
  与会评审专家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后,围绕青铜器文物分析检测数据、修复材料和工艺、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效果和保护修复记录档案资料等项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认真讨论,对于本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批青铜器出土时保存状况较差,脆弱和残碎较甚,保护修复难度很大。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文物的考古、艺术、技术等信息,而且修复方法前沿,具有创新性。该项目针对文物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保护修复方案,如传统式修复、支撑式修复、分解式修复等,项目实施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措施合理,具有示范性。保护修复工作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规范要求,工作方法科学。青铜器保护修复的效果良好,项目资料齐全,档案资料完整,达到结项要求。同时评审专家组认为本项目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建议申报省市和国家相关奖项,并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本项修复成果成为行业规范。建议项目完成后的报告成果尽快以专著的形式出版。(撰稿:杨巍 张红燕 审稿:王学荣)
 
责编:荼荼

作者:杨巍 张红燕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