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二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结业

发布时间:2018-09-0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莫阳

  2018年9月1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物局、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协办,历时20余天的第二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在辽上京遗址所在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落下帷幕。

结业式合影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和考古司考古处王铮副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研修班班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国祥研究员(研修班班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管理处陈雅光处长,赤峰市文物局副局长、赤峰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陶建英,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王永春副旗长,巴林左旗文化广电体育局佟彩花局长等人出席结业式。

结业式现场

王永春副旗长致闭幕辞

学员代表杨树刚发言

  结业式上,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王永春副旗长致闭幕辞,陈雅光处长和王铮副处长先后讲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和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佳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详细汇报了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出席结业式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为研修班全部学员颁发“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结业证书。董新林研究员主持结业式并做总结。

学员代表何佳发言

陈雅光处长讲话

王铮副处长讲话

研修班全体学员获颁证书

  本次“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力求在课程设置、现场教学等方面有所更新和突破,并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22家考古研究单位的23位学员,均是工作在田野考古一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通过研修班的课程学习、田野实践、学员汇报和研讨交流,使得一批从事城市考古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在城市考古理论与方法、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城市考古田野实践和城市类大遗址保护等方面得到了系统培训与提高,这对于总结、推广近年来城市考古的新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升全国城市考古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学研究和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座谈会现场

  结业式后,研修班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总结座谈,每位学员详细汇报了学习收获与感想。随后各级领导对正在进行田野发掘的辽上京遗址考古工地进行了考察。(摄影:李澔洋 审稿:董新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第二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结业

发布时间:2018-09-05

  2018年9月1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物局、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协办,历时20余天的第二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在辽上京遗址所在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落下帷幕。

结业式合影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和考古司考古处王铮副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研修班班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国祥研究员(研修班班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文物管理处陈雅光处长,赤峰市文物局副局长、赤峰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陶建英,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王永春副旗长,巴林左旗文化广电体育局佟彩花局长等人出席结业式。

结业式现场

王永春副旗长致闭幕辞

学员代表杨树刚发言

  结业式上,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王永春副旗长致闭幕辞,陈雅光处长和王铮副处长先后讲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和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佳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详细汇报了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出席结业式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为研修班全部学员颁发“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结业证书。董新林研究员主持结业式并做总结。

学员代表何佳发言

陈雅光处长讲话

王铮副处长讲话

研修班全体学员获颁证书

  本次“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教训,力求在课程设置、现场教学等方面有所更新和突破,并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22家考古研究单位的23位学员,均是工作在田野考古一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通过研修班的课程学习、田野实践、学员汇报和研讨交流,使得一批从事城市考古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在城市考古理论与方法、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城市考古田野实践和城市类大遗址保护等方面得到了系统培训与提高,这对于总结、推广近年来城市考古的新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升全国城市考古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学研究和大遗址保护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座谈会现场

  结业式后,研修班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总结座谈,每位学员详细汇报了学习收获与感想。随后各级领导对正在进行田野发掘的辽上京遗址考古工地进行了考察。(摄影:李澔洋 审稿:董新林)

作者:莫阳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