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收获 新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上)

发布时间:2019-12-0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荼荼

  2019年12月4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报告厅举行。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30位学者对2019年度30余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汇报。本次汇报涉及的遗址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同时包括三项国外发掘工作,田野考古成果丰硕。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报告会思想碰撞、精彩纷呈。4日汇报会分别由史前考古研究室周振宇副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主持。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周振宇副研究员

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 2016-2019 发掘工作小结

汇报人:周振宇

  在初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年代的基础上,2016年—2019年考古队对位于西白马营村的1、2号地点以及东白马营村东侧的3号地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号地点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遗物丰富。2号地点获取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另有鸵鸟蛋皮、碳粒等若干。3号地点发现古人类生活面,该层面有两处用火遗迹以及大型石板、砾石砍砸器,周边分布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用火遗迹平面呈圆形,以红烧土为中心,分布有大量灰烬和炭粒。西白马营遗址堆积虽为河湖相,但并未经过大的水流改造,应为原地埋藏。上述发现有助于对泥河湾盆地距今2-5万年人类适应性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并为揭露完整早期聚落提供可能。

会议现场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2019年度发掘

汇报人:李永强

  2019年进入裴李岗遗址发掘工作的第二个阶段。裴李岗时期发掘区北部发现深达 2 米的椭圆形坑 1 座,下部较窄,可能为储水窖或水井,地层中发现有较集中分布的木骨泥墙红烧土残块、烧流的陶片等,遗物发现有狗形、人像小雕塑各1件,较为特殊;水洗和浮选发现大量的碎骨渣,可能为制作骨器余下的废弃物;较多的石英、燧石石屑,个别可见到典型细石叶剥片石核,该现象明确确认裴李岗时期存在细石器小石片工艺等旧石器晚期传统。通过在裴李岗遗址确认存在旧石器晚期阶段细石器遗存,为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地质地貌环境、气候及生业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以及向新石器早期过渡等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2019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彭小军

  为廓清王家塝地点的聚落特征,同时对墓地中、南部区域进行系统发掘,2019 年 3-5 月及9 月至今,联合考古队持续在王家塝地点开展系统发掘和综合研究工作。在南部区域及墓地的发掘过程中,获取了2018年度未见的葬仪现象,如更为丰富的独木棺形制、葬具下放置随葬品、中型墓存在合葬多棺、大型墓随葬单棺等。同时发掘表明,墓地中不同区域单元的葬仪程序和随葬品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王家塝地点的系统发掘以及南部区域相关遗迹的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城河遗址的聚落特征,并为该地点的历史性变化提供重要资料。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

学者汇报

2019年度华南一队(海南、贵州)田野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付永旭

  2019年,华南一队先后在海南、贵州等地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重点发掘了海南陵水内角遗址、贵州贵安牛坡洞遗址。内角遗址发掘共布置TN01E05和TN02W02两个探方,根据TN01E05第3层发现的文化遗存及第4层发现的少量莲子湾文化时期的磨光红陶可推断第3层的年代应略晚于莲子湾文化时期。TN02W02发现陶片大面积密集分布、疑似柱洞等现象,有助于了解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沙丘遗址的聚落形态;牛坡洞遗址于2019年8-11月进行第8个季度的发掘,主要集中在A洞。A洞发现墓葬两座,M8墓主为成年人,颅骨上放置石块,具体葬式不明,推测可能是蹲踞式。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工具,主要有磨制骨器、燧石工具、砾石工具及石灰岩工具等。细小燧石制品仍是本年度发掘中的主要遗物,其中工具的比例上升明显,多为单向加工的刮削器。 

北刘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汇报人:王小庆

  2019年3—9月,对北刘遗址进行勘探。通过考古勘探确认,遗址中分布着密集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房址、灰坑、和红烧土面等。同时,遗址的西北部边缘地带,还发现有2条壕沟。同年10-11月,对北刘遗址遗迹现象丰富、保存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深度约0.8米左右,发现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房址、灰坑、瓮棺葬等。另外,还发现有一处用碎陶片铺就的生活面。根据考古勘探及发掘情况推断,北刘遗址应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其上层发现有被扰动上来的老官台文化时期的典型陶片、三足器的器足等,证明在庙底沟文化层下应有丰富的老官台文化遗存。这对探寻农业起源、究明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现场

2019年度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工作新收获

汇报人:张东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双墩遗址继续进行发掘,共发掘灰坑23座,柱洞2处,基槽1处,遗址核心区台地东北部区域发现规则的圆形灰坑、柱洞、基槽以及灶址,初步判断这些灰坑可能和储藏活动相关。从目前残存的遗迹现象来看,台地东北部区域很可能为双墩聚落的居住区和仓储区位置。同时考古发掘中揭示陶片兽骨堆积的东部区域,堆积下发现有更早期的人类活动。由此推断,双墩遗址核心区经过较长时间使用,最早的人类活动与定居生活有关。

2019年度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

汇报人:张东

  2012年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启动,至2019年秋季已开展十次田野考古工作。2018~2019年考古勘探及发掘主要收获有:考古勘探工作明确了第一、二圈城垣的完整布局,第一圈城垣平面近似菱形,北城墙和东城墙分别发现一处缺口,第二圈城垣是在第一圈城垣的基础上向东、南扩展,西南角被河流冲毁,东南角曲折内收,平面形状受外围河流限制。并且发现了城垣内核心区的一处铺石台基和城垣东部的墓葬集中分布区。在此基础上,考古发掘证实了铺石台基的东部边缘和东区墓地大部分区域。同时对第二圈城垣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进行了解剖,揭示了第二圈城垣及外壕的形成过程。尧王城城内东部发现集中分布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墓葬,对研究龙山城址内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2019年田野考古发掘

汇报人:郭志委

  2019年度寺洼山遗址的田野工作主要有钻探和发掘两项,钻探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北部鸦沟两侧,发现了大量房址、窑址、灰沟等。发掘地点选在北部鸦沟两侧的三处不同高度的台地上,鸦沟西侧台地共清理出马家窑文化房址1座、寺洼文化墓葬36座、不同时期灰坑47个。其中2019年度的重要遗迹:G1从剖面处观察,可见明确的文化层、淤积层等,包含大量陶、石、骨类遗物。根据陶器标本,结合地层关系基本可以确定此灰沟为马家窑文化早期遗迹,不排除可能早至庙底沟时期。灰沟周围分布着数条小型灰沟,其间发现数座陶窑,应为马家窑文化时期陶窑,对寻找并探索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具有重要意义。M18棺内人骨1具,仰身直肢,双臂置于身体两侧,手掌骨及指骨未见。墓内出土随葬品12件,均见于棺中和龛内,结合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初步判断此墓应为寺洼文化墓葬。除此之外,在发掘过程中,还通过全方位提取多学科分析样品,对与之相关的古环境、农业种植、家畜驯养、冶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学者汇报

2019年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收获

汇报人:何驽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作为一处大型都邑类遗址最为核心的功能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的最直接的物化要素之一。2019年考古队继续对ⅠFJT3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掘表明这一区域残留有2个疑似柱础,已露出柱础石,两处疑似柱础之间的对应距离约11.5米,与D1柱础南北间距基本相等。F37的东南新发现一座小型房址,室内为白灰皮地面,中间位置见有方形灶面,房址西北角放置有7块牛肢骨,废弃堆积含有大量红烧土块,部分红烧土块中有明显椽子痕迹,推测其性质或功用特殊,可能是宫室建筑D1的附属建筑,对于揭示陶寺都邑的性质与内涵意义重大。

2019年二里头遗址田野与研究

汇报人: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新发现8号基址南缘、道路2条、夯土墙6段。8号基址平面近长方形,从南缘的晚期墓葬剖面可知,与北缘情况相同,其南缘基槽挖断宫城西墙,基槽夯土为红褐、黄白色,土质坚硬,部分厚厚中夹有鹅卵石,未到宫城西南拐角。2条道路分别与宫城东侧南北向道路、宫城南侧东西向道路的走向一致,应该是上述“井”字形道路的延伸路段。新发现的夯土墙以及2012、2013年发现的作坊区以西的夯土墙,可能为宫殿区和作坊区以西区域的围垣。上述发现为探寻“井”字形道路形成的“九宫格”其他区域外围的围垣提供了线索。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

2019年偃师商城勘探与小城西北部建筑基址

汇报人:曹慧奇

  承接2018年偃师商城小城北城门的寻找,2019年考古队对偃师商城Ⅲ区进行勘探及发掘。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0余座,主要位于小城城墙的城内侧,多为附身直肢葬,无青铜器;随葬品都是陶器,出土小件有卜骨、石柄形饰、圆陶片等。墓葬发掘中采用手持式电子放大镜新技术进行尝试,有助于实现对某些特殊部位的精确划分。探明最东北部的圆形夯土建筑分为台基和基槽两部分,夯土面中间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周边是不甚规律的小柱洞,分布较密。这是首次在偃师商城遗址内清理出圆形的夯土建筑基址群,为遗址内新增一个功能区域——囷仓区,并对偃师商城遗址都城性质和内涵的判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洹北商城作坊区2018-2019年度考古发掘

汇报人:何毓灵

  洹北商城铸铜、制骨作坊遗址发掘始于2015年,目前已出土大量遗物。2018年10月至今,共清理灰坑共150座,墓葬共41座,房基共4座,水井4眼,窖穴3个。房基规模均较小,其中F17土质较乱,含大量碎陶片、兽骨等,F20有三个柱础,柱洞底部用碎陶片填实;灰坑多数形状都不规整,内填大量的铸铜、制骨、生活遗物,推测与制范、醒泥生产活动有关;多数墓随葬有陶器,部分随葬有青铜觚、爵、斝、戈等。最南排9座墓葬,东西向排列整齐,有一定的规划性,显现出家族墓地的特征。工匠墓地的发现与确认,对于研究手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

学者汇报

2019年殷墟宫殿宗庙区勘探和发掘收获及其学术意义

汇报人:岳洪彬

  安阳考古工作站于2018年冬至2019年将小屯宫庙区分为A、B、C三个地点进行发掘。A地点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商代夯土建筑,并基本确认该处水系的年代为殷墟时期使用,最晚到西周中晚期废弃,通过上述发现确认该地区在殷墟宫庙区中的核心地位,第一次提出该区域为殷墟宫庙区的“核心岛”概念;B地点出土十余片刻辞甲骨,清理一座祭祀坑;C地点在池苑南侧清理出一座商代夯土建筑,并获得一组淤土系列样本,年代自晚商至战国。本年度发掘基本厘清殷墟宫殿区大型池苑遗址的范围、分布、大致淤积情况以及周边夯土基址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明晰殷墟宫庙区的布局和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会议现场

2019年丰京大原村制陶遗址的发掘

汇报人:付仲杨

  2019年度考古队共发现陶窑2座、墓葬9座、瓮棺1座、灰坑23座。出土鬲、豆、盂、罐和甗等陶器标本50余件,陶纺轮、陶轮盘、陶丸、陶垫、骨笄、蚌器等小件百余件。通过本年度发掘,可大致确定制陶遗址的东北界、西界和南界;同一组陶窑集中分布区内的窑址虽年代同属于西周晚期,但时间上有相对早晚关系,并非所有陶窑同时在烧制陶器;制坯区和凉坯区可能位于更靠近灵沼河的遗址西部区域;根据植物遗存和植硅体初步鉴定结果,遗址土样中发现的农作物主要为粟黍类作物,兼有小麦和大豆,并初步认为陶窑的主要燃料可能不是木材,具体结果仍需进一步分析。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

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2019年田野汇报

汇报人:刘瑞

  2019年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的工作,分别在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栎阳丞遗址,和位于西安市沣西新城的东马坊遗址展开。在东马坊遗址西侧、南侧、北侧发现水面遗存,并在三面水面范围之内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夯土建筑、灰坑、沟渠等。通过探沟确认遗址西侧、南侧存在壕沟遗存。以北侧水面南缘和南侧壕沟的北缘测量,遗址之内的南北宽为251-264米左右。发掘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通过整理,确定发掘遗存的上限为战国中期,向下一致延续到汉代。在解剖清理中,在夯土遗存之下发现个别与周原发掘出土物相近的西周板瓦残片。此外,2019年度渭桥遗址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启动渭桥遗址资料整理。

汉长安城北宫一号建筑与南北道路遗址的发掘

汇报人:徐龙国

  2019年,汉长安城工作队继续对北宫一号建筑、南北道路遗址进行发掘。一号建筑遗址揭露出主体建筑1座、附属建筑2组,排水管道7条、渗井5个,另有各时期灰坑32个、土灶10个、水井1眼。主体建筑位于东部,残存夯土台基及台基外侧廊道、散水。夯土台基平面呈曲尺形,边沿残存部分础石。出土遗物有西汉砖、筒瓦、板瓦、瓦当、排水管道等建筑材料。南北道路位于一号建筑遗址西南部。上层道路留有两道很深的车辙,路土较厚,使用时间较长,推测其使用时间从西汉早期一直至西汉晚期。通过以上发掘推断北宫一号应属北宫内重要的宫殿建筑,其夯土中普遍夹杂西汉早期建筑材料,应建于西汉中期,在建筑院落内发现王莽钱币,说明该建筑一直使用至王莽时期。其夯土质量较差,主体建筑廊道、散水不宽,础石不大,附属建筑地面铺土坯,少见西汉中晚期宫殿建筑常用的文字瓦当,因而建筑等级较低。

图/文:荼 荼

审 核:刘国祥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新收获 新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上)

发布时间:2019-12-05

  2019年12月4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报告厅举行。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的30位学者对2019年度30余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汇报。本次汇报涉及的遗址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同时包括三项国外发掘工作,田野考古成果丰硕。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报告会思想碰撞、精彩纷呈。4日汇报会分别由史前考古研究室周振宇副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主持。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周振宇副研究员

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 2016-2019 发掘工作小结

汇报人:周振宇

  在初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年代的基础上,2016年—2019年考古队对位于西白马营村的1、2号地点以及东白马营村东侧的3号地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1号地点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遗物丰富。2号地点获取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另有鸵鸟蛋皮、碳粒等若干。3号地点发现古人类生活面,该层面有两处用火遗迹以及大型石板、砾石砍砸器,周边分布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用火遗迹平面呈圆形,以红烧土为中心,分布有大量灰烬和炭粒。西白马营遗址堆积虽为河湖相,但并未经过大的水流改造,应为原地埋藏。上述发现有助于对泥河湾盆地距今2-5万年人类适应性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并为揭露完整早期聚落提供可能。

会议现场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2019年度发掘

汇报人:李永强

  2019年进入裴李岗遗址发掘工作的第二个阶段。裴李岗时期发掘区北部发现深达 2 米的椭圆形坑 1 座,下部较窄,可能为储水窖或水井,地层中发现有较集中分布的木骨泥墙红烧土残块、烧流的陶片等,遗物发现有狗形、人像小雕塑各1件,较为特殊;水洗和浮选发现大量的碎骨渣,可能为制作骨器余下的废弃物;较多的石英、燧石石屑,个别可见到典型细石叶剥片石核,该现象明确确认裴李岗时期存在细石器小石片工艺等旧石器晚期传统。通过在裴李岗遗址确认存在旧石器晚期阶段细石器遗存,为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地质地貌环境、气候及生业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以及向新石器早期过渡等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2019年考古发掘

汇报人:彭小军

  为廓清王家塝地点的聚落特征,同时对墓地中、南部区域进行系统发掘,2019 年 3-5 月及9 月至今,联合考古队持续在王家塝地点开展系统发掘和综合研究工作。在南部区域及墓地的发掘过程中,获取了2018年度未见的葬仪现象,如更为丰富的独木棺形制、葬具下放置随葬品、中型墓存在合葬多棺、大型墓随葬单棺等。同时发掘表明,墓地中不同区域单元的葬仪程序和随葬品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王家塝地点的系统发掘以及南部区域相关遗迹的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城河遗址的聚落特征,并为该地点的历史性变化提供重要资料。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

学者汇报

2019年度华南一队(海南、贵州)田野考古新收获

汇报人:付永旭

  2019年,华南一队先后在海南、贵州等地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重点发掘了海南陵水内角遗址、贵州贵安牛坡洞遗址。内角遗址发掘共布置TN01E05和TN02W02两个探方,根据TN01E05第3层发现的文化遗存及第4层发现的少量莲子湾文化时期的磨光红陶可推断第3层的年代应略晚于莲子湾文化时期。TN02W02发现陶片大面积密集分布、疑似柱洞等现象,有助于了解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沙丘遗址的聚落形态;牛坡洞遗址于2019年8-11月进行第8个季度的发掘,主要集中在A洞。A洞发现墓葬两座,M8墓主为成年人,颅骨上放置石块,具体葬式不明,推测可能是蹲踞式。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工具,主要有磨制骨器、燧石工具、砾石工具及石灰岩工具等。细小燧石制品仍是本年度发掘中的主要遗物,其中工具的比例上升明显,多为单向加工的刮削器。 

北刘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汇报人:王小庆

  2019年3—9月,对北刘遗址进行勘探。通过考古勘探确认,遗址中分布着密集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房址、灰坑、和红烧土面等。同时,遗址的西北部边缘地带,还发现有2条壕沟。同年10-11月,对北刘遗址遗迹现象丰富、保存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深度约0.8米左右,发现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房址、灰坑、瓮棺葬等。另外,还发现有一处用碎陶片铺就的生活面。根据考古勘探及发掘情况推断,北刘遗址应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其上层发现有被扰动上来的老官台文化时期的典型陶片、三足器的器足等,证明在庙底沟文化层下应有丰富的老官台文化遗存。这对探寻农业起源、究明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现场

2019年度蚌埠双墩遗址考古工作新收获

汇报人:张东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双墩遗址继续进行发掘,共发掘灰坑23座,柱洞2处,基槽1处,遗址核心区台地东北部区域发现规则的圆形灰坑、柱洞、基槽以及灶址,初步判断这些灰坑可能和储藏活动相关。从目前残存的遗迹现象来看,台地东北部区域很可能为双墩聚落的居住区和仓储区位置。同时考古发掘中揭示陶片兽骨堆积的东部区域,堆积下发现有更早期的人类活动。由此推断,双墩遗址核心区经过较长时间使用,最早的人类活动与定居生活有关。

2019年度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

汇报人:张东

  2012年日照尧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启动,至2019年秋季已开展十次田野考古工作。2018~2019年考古勘探及发掘主要收获有:考古勘探工作明确了第一、二圈城垣的完整布局,第一圈城垣平面近似菱形,北城墙和东城墙分别发现一处缺口,第二圈城垣是在第一圈城垣的基础上向东、南扩展,西南角被河流冲毁,东南角曲折内收,平面形状受外围河流限制。并且发现了城垣内核心区的一处铺石台基和城垣东部的墓葬集中分布区。在此基础上,考古发掘证实了铺石台基的东部边缘和东区墓地大部分区域。同时对第二圈城垣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进行了解剖,揭示了第二圈城垣及外壕的形成过程。尧王城城内东部发现集中分布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墓葬,对研究龙山城址内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2019年田野考古发掘

汇报人:郭志委

  2019年度寺洼山遗址的田野工作主要有钻探和发掘两项,钻探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北部鸦沟两侧,发现了大量房址、窑址、灰沟等。发掘地点选在北部鸦沟两侧的三处不同高度的台地上,鸦沟西侧台地共清理出马家窑文化房址1座、寺洼文化墓葬36座、不同时期灰坑47个。其中2019年度的重要遗迹:G1从剖面处观察,可见明确的文化层、淤积层等,包含大量陶、石、骨类遗物。根据陶器标本,结合地层关系基本可以确定此灰沟为马家窑文化早期遗迹,不排除可能早至庙底沟时期。灰沟周围分布着数条小型灰沟,其间发现数座陶窑,应为马家窑文化时期陶窑,对寻找并探索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具有重要意义。M18棺内人骨1具,仰身直肢,双臂置于身体两侧,手掌骨及指骨未见。墓内出土随葬品12件,均见于棺中和龛内,结合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初步判断此墓应为寺洼文化墓葬。除此之外,在发掘过程中,还通过全方位提取多学科分析样品,对与之相关的古环境、农业种植、家畜驯养、冶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学者汇报

2019年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收获

汇报人:何驽

  陶寺遗址有着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作为一处大型都邑类遗址最为核心的功能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的最直接的物化要素之一。2019年考古队继续对ⅠFJT3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掘表明这一区域残留有2个疑似柱础,已露出柱础石,两处疑似柱础之间的对应距离约11.5米,与D1柱础南北间距基本相等。F37的东南新发现一座小型房址,室内为白灰皮地面,中间位置见有方形灶面,房址西北角放置有7块牛肢骨,废弃堆积含有大量红烧土块,部分红烧土块中有明显椽子痕迹,推测其性质或功用特殊,可能是宫室建筑D1的附属建筑,对于揭示陶寺都邑的性质与内涵意义重大。

2019年二里头遗址田野与研究

汇报人: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新发现8号基址南缘、道路2条、夯土墙6段。8号基址平面近长方形,从南缘的晚期墓葬剖面可知,与北缘情况相同,其南缘基槽挖断宫城西墙,基槽夯土为红褐、黄白色,土质坚硬,部分厚厚中夹有鹅卵石,未到宫城西南拐角。2条道路分别与宫城东侧南北向道路、宫城南侧东西向道路的走向一致,应该是上述“井”字形道路的延伸路段。新发现的夯土墙以及2012、2013年发现的作坊区以西的夯土墙,可能为宫殿区和作坊区以西区域的围垣。上述发现为探寻“井”字形道路形成的“九宫格”其他区域外围的围垣提供了线索。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研究员

2019年偃师商城勘探与小城西北部建筑基址

汇报人:曹慧奇

  承接2018年偃师商城小城北城门的寻找,2019年考古队对偃师商城Ⅲ区进行勘探及发掘。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0余座,主要位于小城城墙的城内侧,多为附身直肢葬,无青铜器;随葬品都是陶器,出土小件有卜骨、石柄形饰、圆陶片等。墓葬发掘中采用手持式电子放大镜新技术进行尝试,有助于实现对某些特殊部位的精确划分。探明最东北部的圆形夯土建筑分为台基和基槽两部分,夯土面中间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周边是不甚规律的小柱洞,分布较密。这是首次在偃师商城遗址内清理出圆形的夯土建筑基址群,为遗址内新增一个功能区域——囷仓区,并对偃师商城遗址都城性质和内涵的判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洹北商城作坊区2018-2019年度考古发掘

汇报人:何毓灵

  洹北商城铸铜、制骨作坊遗址发掘始于2015年,目前已出土大量遗物。2018年10月至今,共清理灰坑共150座,墓葬共41座,房基共4座,水井4眼,窖穴3个。房基规模均较小,其中F17土质较乱,含大量碎陶片、兽骨等,F20有三个柱础,柱洞底部用碎陶片填实;灰坑多数形状都不规整,内填大量的铸铜、制骨、生活遗物,推测与制范、醒泥生产活动有关;多数墓随葬有陶器,部分随葬有青铜觚、爵、斝、戈等。最南排9座墓葬,东西向排列整齐,有一定的规划性,显现出家族墓地的特征。工匠墓地的发现与确认,对于研究手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

学者汇报

2019年殷墟宫殿宗庙区勘探和发掘收获及其学术意义

汇报人:岳洪彬

  安阳考古工作站于2018年冬至2019年将小屯宫庙区分为A、B、C三个地点进行发掘。A地点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商代夯土建筑,并基本确认该处水系的年代为殷墟时期使用,最晚到西周中晚期废弃,通过上述发现确认该地区在殷墟宫庙区中的核心地位,第一次提出该区域为殷墟宫庙区的“核心岛”概念;B地点出土十余片刻辞甲骨,清理一座祭祀坑;C地点在池苑南侧清理出一座商代夯土建筑,并获得一组淤土系列样本,年代自晚商至战国。本年度发掘基本厘清殷墟宫殿区大型池苑遗址的范围、分布、大致淤积情况以及周边夯土基址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明晰殷墟宫庙区的布局和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会议现场

2019年丰京大原村制陶遗址的发掘

汇报人:付仲杨

  2019年度考古队共发现陶窑2座、墓葬9座、瓮棺1座、灰坑23座。出土鬲、豆、盂、罐和甗等陶器标本50余件,陶纺轮、陶轮盘、陶丸、陶垫、骨笄、蚌器等小件百余件。通过本年度发掘,可大致确定制陶遗址的东北界、西界和南界;同一组陶窑集中分布区内的窑址虽年代同属于西周晚期,但时间上有相对早晚关系,并非所有陶窑同时在烧制陶器;制坯区和凉坯区可能位于更靠近灵沼河的遗址西部区域;根据植物遗存和植硅体初步鉴定结果,遗址土样中发现的农作物主要为粟黍类作物,兼有小麦和大豆,并初步认为陶窑的主要燃料可能不是木材,具体结果仍需进一步分析。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

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2019年田野汇报

汇报人:刘瑞

  2019年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的工作,分别在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栎阳丞遗址,和位于西安市沣西新城的东马坊遗址展开。在东马坊遗址西侧、南侧、北侧发现水面遗存,并在三面水面范围之内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夯土建筑、灰坑、沟渠等。通过探沟确认遗址西侧、南侧存在壕沟遗存。以北侧水面南缘和南侧壕沟的北缘测量,遗址之内的南北宽为251-264米左右。发掘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通过整理,确定发掘遗存的上限为战国中期,向下一致延续到汉代。在解剖清理中,在夯土遗存之下发现个别与周原发掘出土物相近的西周板瓦残片。此外,2019年度渭桥遗址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启动渭桥遗址资料整理。

汉长安城北宫一号建筑与南北道路遗址的发掘

汇报人:徐龙国

  2019年,汉长安城工作队继续对北宫一号建筑、南北道路遗址进行发掘。一号建筑遗址揭露出主体建筑1座、附属建筑2组,排水管道7条、渗井5个,另有各时期灰坑32个、土灶10个、水井1眼。主体建筑位于东部,残存夯土台基及台基外侧廊道、散水。夯土台基平面呈曲尺形,边沿残存部分础石。出土遗物有西汉砖、筒瓦、板瓦、瓦当、排水管道等建筑材料。南北道路位于一号建筑遗址西南部。上层道路留有两道很深的车辙,路土较厚,使用时间较长,推测其使用时间从西汉早期一直至西汉晚期。通过以上发掘推断北宫一号应属北宫内重要的宫殿建筑,其夯土中普遍夹杂西汉早期建筑材料,应建于西汉中期,在建筑院落内发现王莽钱币,说明该建筑一直使用至王莽时期。其夯土质量较差,主体建筑廊道、散水不宽,础石不大,附属建筑地面铺土坯,少见西汉中晚期宫殿建筑常用的文字瓦当,因而建筑等级较低。

图/文:荼 荼

审 核:刘国祥

责编:荼荼

作者:荼荼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