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田野工作汇报会(上)

发布时间:2020-02-13文章出处:“山东考古”微信号作者:

  2020年1月12-13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田野工作汇报会在临淄工作站举行。本次汇报会涉及20余项田野工作,遗址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虽然配合基建项目较多,但课题意识强,数字化与科技手段运用广泛,文保工作和公众考古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多为青年领队或执行领队,充分展示出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新风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王廷琦副厅长参加了本次汇报会。他认真听取了各项目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的田野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王廷琦副厅长对青年考古人提出了殷切瞩望,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为推动山东省文物事业建设不懈奋斗。

  汇报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受邀进行了专家讲座。  

  宁阳县旧石器调查的新发现

  为解决汶上县贾柏遗址“细石器”来源问题,我院对以汶上县为中心的附近市县进行了持续数年的调查工作。2019年4~7月、11月~2020年1月上旬,我院与宁阳县博物馆组成调查队,在县内10余乡镇开展旧石器专项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26处,分属于细石器及小石器两种工业传统。

  细石器工业包括虎北岭、狼山及东古树口S2等9处遗址,其中以东山岭遗址最为典型。石器工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燧石、石英为主要石料,前者加工细石核、细石叶及端刮器等细石器组合器物,后者多系锤击、砸击而成的石核、石片及工具等。东山岭遗址发现器物数量最多,地层保存最好,是开展下一步野外及研究工作的重点;小石器工业以骆驼山S1-S4、黑山头地点为代表,共发现17处,时代似可区分为早晚两段。早期者或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表现为遗存所处海拔略高,石制品组合简单,技术古拙等特点,晚期者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部分遗址可能存在细石器技术,只是暂未发现典型器物。

  上世纪90年代,汶泗流域曾发现“细石器”地点44处。石器面貌表现为以黑色燧石为石料,个体小巧,技术纯熟,且遗存分布范围甚广。发现及后续研究者均认为所采石制品中不见细石器技术,并不属于典型的细石器范畴。本年度调查所发现的以东山岭遗址为代表的9处细石器遗存,与沂沭河流域凤凰岭遗址、马陵山遗址群的石器面貌及技术特征极为接近,说明汶泗流域细石器遗存数量同样较为丰富,且二者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本次调查工作,扩大了山东细石器技术发现的分布范围,结合埋藏部位及技术特点初步判断,所发现的石器遗存至少代表两个时代,奠定了建立以宁阳为代表的汶泗流域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基石。(汇报人:李罡)

东山岭遗址-锥形石核

东山岭遗址-箭镞

狼山遗址-砍砸器

  滕州西康留遗址考古发掘

  西康留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西康留村东北,该遗址包含北辛、大汶口、商周时期文化遗存。2019年度发掘区位于遗址东北部,沿高速桥两侧布设5×10米探方23个,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以大汶口和汉代时期遗存为主。

  大汶口遗存有灰坑138个、墓葬36座、房址12座、灰沟4条。灰坑圆形或椭圆形101个、不规则形37个;分为窖穴和垫土坑两大类。个别灰坑出土完整的幼猪骨架、人骨;墓葬均为中小型墓,成人墓31座,幼儿瓮棺墓5座。成人墓均土坑竖穴,仰身直肢,头向为东。中型墓24座,小型墓7座,多无葬具,7座墓有木棺、底板等葬具,随葬品见磨光黑陶高柄杯、青灰陶杯、夹砂红褐陶鼎、泥质黑陶豆、白陶鬶、磨光黑陶盉等。葬俗上多见头骨枕平,未见拔牙习俗。房址11座,主要分布在墓葬区南侧,以圆角方形为主,多有基槽,部分仅存柱洞,柱洞范围清晰明显,少数填有碎陶片作柱础。

  汉代遗存共有墓葬20座,灰坑1个。墓葬东西向为主,少量南北向。其中石椁墓15座,分单室墓、双室墓、前堂后室墓,随葬品常见釉陶盘口壶、灰陶罐、鼎、盒等,铜器见铜镜、带钩、五铢钱等,铁器见剑、锸等。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判断,该墓地时代集中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

  西康留遗址大汶口时期墓葬、灰坑打破关系较多,遗迹间打破关系明确,为遗址分期提供良好基础,也为枣滕地区大汶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汇报人:赵国靖)

玉璜

出土陶器

白陶鬶

  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勘探

  为配合岗上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年2月至6月对岗上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勘探,包括普探和粗探在内,总勘探面积近170万平方米。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基本廓清了岗上遗址的范围及堆积状况,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对聚落形态及功能分区也有了一定认识。

  经过勘探,岗上遗址的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可以分为漷河以西、漷河以东、陈岗村东南三部分。遗址主体在漷河以西,也就是三普划定的岗上遗址范围。总体而言,岗上遗址平面不甚规则,东西最长约1500,南北最宽约1000米,遗址面积之大超越了之前的认知。

  对于岗上遗址的堆积状况,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也有部分东周、汉代遗存。东周遗存主要分布于漷河以东的高台地及漷河西岸,二者被漷河分割。城内部分主要分布于东南一带,并由西北向东南堆积渐深,最深达2米以上。城内中部及西北有大片空白地区,或者仅有零星文化遗存。漷河以东及陈岗东南部分的大汶口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厚0.3-0.7米之间,烧土颗粒等包含物也较少。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本次勘探的重要发现。包括外围城壕在内,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550米,平面呈近长方形,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壕宽10-60米,最深2.8米。紧接城壕内侧,发现夯土城墙,宽度在10-22米之间。

  岗上聚落的功能分区当中,较为明确的是居住区和墓地的分布。大汶口文化时期居住区集中在城址内东南部,呈“倒C字型”长条状。这里发现较为密集的房址,房址周围分布着灰坑,文化堆积中包含大量烧土颗粒,是长期生活的产物。共发现墓地四处,其中城内1处,城外3处。另外发现若干沟、河道、洼地等大型遗迹,对于理解岗上遗址的聚落形态也有一定帮助。

  本次勘探对岗上遗址的范围、堆积状况、功能分区等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发现了大汶口晚期城址,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汇报人:孙启锐)

岗上遗址位置图

岗上遗址堆积情况

岗上遗址遗迹总图

  滕州西公桥遗址考古发掘

  西公桥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公桥村西南约300米处,西北距丰山约250米,西距小魏河100米,南距薛河故道约400米。该遗址是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11年公布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公桥遗址于1998年进行首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为配合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改扩建工程,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西公桥遗址进行发掘。沿京台高速两侧布探方共34个,分为三个发掘区(东北、西北、东南三个区域),总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共发现墓葬26座,房址18座,基槽1条,灰坑近400个,沟3条。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与98年发掘基本相同。从遗址年代讲,可分为历史时期、龙山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三个大的时段。历史时期有部分汉、唐、宋代的遗迹,包括少量墓葬、灰坑及柱洞等。龙山文化遗存为之前发掘未见,仅发现4个灰坑。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遗存最为丰富,是遗址主体部分,以晚期阶段为主,极少数中期偏晚阶段。

  大汶口文化灰坑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较为规整,有的带台阶,废弃前多作为窖穴使用。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发现13座,没有发现较为集中的墓地,布局较松散。等级较低,规模小,随葬品较少,一般五件左右。均为土坑竖穴幕,头向一般朝东或东稍偏南。M7是本次发掘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土坑竖穴,有井字形葬具,随葬品多放置于右腿部二层台上,约20余件。

  房址形制较规整,均为长方形基槽式,基槽内分布较多柱洞。保存较差,居住面均不存。房址间打破关系复杂,共时性难以把握,搞清居住区的布局有较大困难。同时也说明此处居住区较稳定,被人类反复利用修建房址。居住区南侧有一条长基槽C1,目前暴露长度20余米,居住区的房址均位于其北侧,南侧地势渐低,似为居住区的围墙一类设施。

  西公桥遗迹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3000平方米,对其聚落形态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本次发掘发现了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即及东北发掘区南部。目前共发现18座房址,居住区集中发现有13座。居住区再向东一带应为西公桥遗址中心,向西至小魏河一带为遗址外围,分布有较多灰坑。98年发现的两片墓地则分布于居住区以西及西北方向,与居住区有一定间隔。

  东南发掘区遗存较少,以少量灰坑为主,从文化层分布范围看是可以与西康留遗址相联的,而且时代也相当。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界限,比如西康留遗址北部的大坑。结合西康留疑似发现的城址,从遗址规模及等级看,西公桥遗址应该是附属于西康留遗址的低等级聚落。(汇报人:孙启锐)

居住区航拍图

墓葬

灰坑

  临沂市河东区八间屋遗址考古发掘

  八间屋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八间屋村东北200米处,西距沂河约5公里,东距沭河约13公里。遗址处于隆起的土丘之上,高约1米。现存遗址平面形状呈东北-西南向椭圆形,长约100、宽40米,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

  2019年4至8月,为配合河东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项目工程建设,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建设用地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1500余平方米。

  此次发掘清理遗迹主要以灰坑为主,另有较多沟状基槽、少量水井及墓葬。共清理灰坑216个(其中,龙山时期约占三分之一)、沟状建筑墙基23余条、水井3口、外部围壕一条、墓葬2座、柱坑及柱洞若干。龙山时期灰坑,多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竖壁或微呈袋形,平底。灰坑以东周时期为主,多为圆形竖壁平底,为数不少的灰坑底部边缘发现一个或多个圆形柱洞,起初应均作为窖穴使用,原应立有木柱,可能与窖穴防雨设施有关。长条沟状基槽均为南北向或东西向,呈垂直状,少有交叉打破可能为建筑孑遗。遗址南部发现一人工围壕,大致沿土丘南侧边缘弯曲延伸。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保存状况极差,人骨腐朽严重,无随葬品。

  通过发掘及勘探可知,八间屋遗址面积较小,级别较低,遗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丘之上,时代以龙山文化中期及东周时期两段为主。龙山时期该遗址应属该区域最基层聚落,等级较低,出土遗物均为日常生活器物。至东周时期,该聚落出现密集窖穴,窖穴规格相同,错落分布。至东周晚期,土丘外围挖掘小型围壕。通过本次发掘可以了解到该区域不同时期基层聚落的大致面貌,特别是龙山时期,周边存在数个土丘堆积与八间屋类似,这可能就是最底层聚落形态的反映,这对于了解该时期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汇报人:朱超)

遗址全景(上为北)

灰坑

 

陶鬶

  滕州西孟庄遗址考古发掘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遗址上完整揭露出一处龙山文化早中期小型围墙聚落,其发展据层位关系等,可分两期:下层方形围墙阶段和上层圆形围墙阶段,且方形围墙基槽恰处于圆形围墙外侧环沟之下。方形围墙墙体已无存,仅余地基部分,由基槽和柱坑构成。整体正方形,西北-东南向,面积近2200平方米。基槽口发现密集柱洞,基槽底部下挖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于这些柱坑中,基槽内沿分布一周“壁柱”。推测方形围墙的建筑步骤可能为:挖基槽——基槽底部深挖柱坑——栽埋柱子——回填基槽——再立“壁柱”——修筑墙体。圆形围墙恰处于方形围墙内,面积约1100平方米,其建筑方式、形制结构几乎完全等同方形围墙,只是柱洞更密集。环沟围绕于圆形围墙外侧,浅沟状,堆积较平,其成可能与修筑围墙取土有关。房址多为方形地面木骨泥墙式建筑,分单、双、三间不等,面积多为15-20平方米。方形围墙阶段,房址应为南北向成排分布,至圆形围墙阶段,房址布局应存在不同的组合空间。西孟庄遗址是国内首个完整揭露的龙山文化小型聚落,围墙式的聚落结构也可能意味其具有特殊的性质,无论哪一种属性,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的发掘对了解龙山文化聚落结构、解读人群生活、生业方式,从而更全面的认知龙山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汇报人:梅圆圆)

 

龙山遗址分布图

房址

陶鼎

  滕州北台上遗址考古发掘

  北台上遗址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后台村北,薛河支流西江流经遗址北部,遗址面积约1400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约2.5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涵盖龙山文化、东周、汉代及唐宋等多个时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为配合庄里水库大坝施工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大量龙山文化至宋元时期遗存。

  2019年6月,为配合大坝西侧道路施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本次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布设5m*10m的探方20个。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主要发掘收获有:

  清理灰坑521座、灰沟17条、灶12个、墓葬4座、水井1口及石砌溷厕2座。遗迹时代涵盖龙山文化时期、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遗迹发现灰坑50余座,平面多近圆形,坑壁多呈袋状,底部发现铺垫烧土及草木灰者,部分灰坑底部出土较完整陶器;墓葬发现2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内1棺,人骨头向东,随葬品见黑陶杯等。

  东周遗迹多为灰坑,出土较多绳纹、瓦棱纹瓦片,发现体量较大的方形坑,边长2-3米,存深2米左右。汉代遗迹除灰坑外还发现儿童石椁墓1座、地穴式石砌溷厕2座。唐宋时期灰坑数量较多,出土大量瓷片,还发现较多的灶,均形体较小,为浅坑状,平面近椭圆形,有两个一组的现象。

  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龙山文化陶器器型主要由鼎、盆、鬶、罐、杯、器盖等,石器有斧、锤、镞等;东周及汉代遗物以瓦片为主,也发现盆、罐、豆等陶器残片;另外出土较多唐宋时期瓷片,器型以碗、罐为主。

  北台上遗址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遗迹遗物众多,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古人活动地点。通过本次发掘,为我们进行本地区龙山文化至宋元时期的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对进一步了解薛河流域的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汇报人:吕凯)

遗址全景

山文化墓葬

汉代溷厕  

  莱阳东青埠遗址考古发掘

  莱阳东青埠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冯格庄镇东青埠村西。为配合潍莱高速与文莱高速互通立交建设,同时加强对莱阳地区早期文化遗存的认识。2019年4月至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烟台市博物馆联合莱阳市博物馆、上海大学、山东省艺术学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对该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发掘遗迹单位117个。

  东青埠遗址是一处岳石文化晚期聚落遗址;遗址内部遗迹类型以房址为主,房址类型多样,各类房址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遗址内部可能存在功能分区。出土遗物以夹砂陶、泥质陶为主,以岳石文化典型夹砂红陶罐、陶甗、泥质尊形器、泥质器盖及蘑菇型器钮数量最多,还有少量豆盘、三足器等。夹砂陶多为红色、黑色,泥质陶多为黄褐色、黑色、灰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较多岳石文化典型附加堆纹。遗址内出土陶器多为残片,完整器较少。另外,还有少量圆陶片、纺轮、网坠;石铲、双孔石刀、石球、纺轮、穿孔装饰品等石制品;少量骨锥。

  此次考古发掘是岳石文化聚落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的揭露,通过系统的勘探、发掘与整理,对东青埠遗址内聚落形态、房址类型、遗物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汇报人:孙倩倩)

房址

出土陶器

出土遗物  

  中、以弥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

  2019年10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上海大学、临朐县博物馆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海法大学等中外学术机构联合实施的中以弥河流域考古调查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弥河流域古代聚落分布状况和社会形态变迁模式,在全域系统调查基础上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析,探索史前农业、文明、国家起源过程,社会复杂化一般路径和地域特征,夏商时期海岱与中原地区交流互动关系,探讨其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第一季度的田野调查工作成果丰硕,共采集古代遗物3000余件,共发现采集点约300处,其中绝大部分为本次调查的新发现,尤其发现的数件细石器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今后相关细石器调查发现和研究提供了线索。受各种因素所限,本年度的调查面积虽然不大,相关分析工作仍在进行中,粗略的分析结果已经能看到一些关于该区域古代聚落分布模式及不同时代的聚落模式差异性,相信随着调查方法的成熟,调查面积的扩大,分析的深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结论呈现出来。

  该项目是落实中以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15-2019 年执行计划》的重要举措,开启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新领域。项目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平,促进古老文明比较研究,并将架设起两国互学互鉴的新的桥梁,推动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的形成,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考古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有力支撑。(汇报人:赵益超)

启动仪式

调查现场

集陶片及剖面

  滕州后黄庄遗址考古发掘

  后黄庄遗址的发掘工作自2019年7月17日开始,至2019年9月12日截止。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后黄庄村南,处薛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是微山湖滨地带的边缘,遗址东部为大沙河,西侧为新薛河。是为配合京台高速(G3)拓宽工程而进行的发掘。

  后黄庄遗址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商代、西周、东周至秦汉时期遗物。因井亭煤矿采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有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此后,滕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大学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勘探。

  遗址地层和遗迹堆积并不复杂,共发现灰坑62处,水井2眼,墓葬6座,灰沟3条,木炭窑1座。遗迹年代多为殷墟时期,少量宋金时期墓葬和灰沟等,木炭窑则为近代遗存。

  薛河流域存在10余处比较明确的商代遗址,分布比较均匀,尤其是在后黄庄遗址西北约2公里处即为商末周初的前掌大遗址。两处规模如此之大的商代晚期遗址近在咫尺,是遗址功能的分化所致还是由于时代的前后差异导致的重心转移值得深入探讨。(汇报人:赵益超)

发掘区全景

商代灰坑

出土陶器

  曲阜西陈遗址考古发掘

  为配合曲阜君泰集团世界铭筑项目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年7月对西陈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陈村村西,呈东南-西北向分布,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约7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000余座,沟90余条,房址14座,墓葬16座;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年代、内涵和聚落布局。

  该遗址年代以中、晚商时期为主,部分遗存年代可能已进入西周时期。根据各类型遗迹的分布和聚集情况,可将遗址划分为房址区、窖穴区、祭祀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房址区主要位于遗址东南部和中北部,已发现房址14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内有灶和火塘。窖穴形制规整,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袋状,底部光滑平整。

  祭祀区位于遗址中西部地势最高处,以界沟与房址区相隔。祭祀区呈南北向分布。目前已发现25处祭祀坑,殉祭种类有马、牛、羊、猪、狗以及人等。

  遗址出土遗物丰富,陶器有鬲、簋、豆、罐、瓮、甗、钵等;石器有戈、刀、锛、镰、磨石等;铜器有刀、镞、爵残片;骨器有锥、镞、磨棒等。

  本发掘首次在曲阜地区发现了大规模中、晚商时期遗存,发掘出山东地区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商代祭祀遗存,为研究商时期东方地区政治态势、了解商周交替时期历史变革、探寻早期奄都和西周鲁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学术意义重大。(汇报人:韩辉)

发掘区全景

马坑

出土遗物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田野工作汇报会(上)

发布时间:2020-02-13

  2020年1月12-13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田野工作汇报会在临淄工作站举行。本次汇报会涉及20余项田野工作,遗址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虽然配合基建项目较多,但课题意识强,数字化与科技手段运用广泛,文保工作和公众考古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多为青年领队或执行领队,充分展示出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新风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王廷琦副厅长参加了本次汇报会。他认真听取了各项目的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的田野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王廷琦副厅长对青年考古人提出了殷切瞩望,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为推动山东省文物事业建设不懈奋斗。

  汇报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受邀进行了专家讲座。  

  宁阳县旧石器调查的新发现

  为解决汶上县贾柏遗址“细石器”来源问题,我院对以汶上县为中心的附近市县进行了持续数年的调查工作。2019年4~7月、11月~2020年1月上旬,我院与宁阳县博物馆组成调查队,在县内10余乡镇开展旧石器专项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26处,分属于细石器及小石器两种工业传统。

  细石器工业包括虎北岭、狼山及东古树口S2等9处遗址,其中以东山岭遗址最为典型。石器工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燧石、石英为主要石料,前者加工细石核、细石叶及端刮器等细石器组合器物,后者多系锤击、砸击而成的石核、石片及工具等。东山岭遗址发现器物数量最多,地层保存最好,是开展下一步野外及研究工作的重点;小石器工业以骆驼山S1-S4、黑山头地点为代表,共发现17处,时代似可区分为早晚两段。早期者或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表现为遗存所处海拔略高,石制品组合简单,技术古拙等特点,晚期者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部分遗址可能存在细石器技术,只是暂未发现典型器物。

  上世纪90年代,汶泗流域曾发现“细石器”地点44处。石器面貌表现为以黑色燧石为石料,个体小巧,技术纯熟,且遗存分布范围甚广。发现及后续研究者均认为所采石制品中不见细石器技术,并不属于典型的细石器范畴。本年度调查所发现的以东山岭遗址为代表的9处细石器遗存,与沂沭河流域凤凰岭遗址、马陵山遗址群的石器面貌及技术特征极为接近,说明汶泗流域细石器遗存数量同样较为丰富,且二者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本次调查工作,扩大了山东细石器技术发现的分布范围,结合埋藏部位及技术特点初步判断,所发现的石器遗存至少代表两个时代,奠定了建立以宁阳为代表的汶泗流域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基石。(汇报人:李罡)

东山岭遗址-锥形石核

东山岭遗址-箭镞

狼山遗址-砍砸器

  滕州西康留遗址考古发掘

  西康留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西康留村东北,该遗址包含北辛、大汶口、商周时期文化遗存。2019年度发掘区位于遗址东北部,沿高速桥两侧布设5×10米探方23个,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以大汶口和汉代时期遗存为主。

  大汶口遗存有灰坑138个、墓葬36座、房址12座、灰沟4条。灰坑圆形或椭圆形101个、不规则形37个;分为窖穴和垫土坑两大类。个别灰坑出土完整的幼猪骨架、人骨;墓葬均为中小型墓,成人墓31座,幼儿瓮棺墓5座。成人墓均土坑竖穴,仰身直肢,头向为东。中型墓24座,小型墓7座,多无葬具,7座墓有木棺、底板等葬具,随葬品见磨光黑陶高柄杯、青灰陶杯、夹砂红褐陶鼎、泥质黑陶豆、白陶鬶、磨光黑陶盉等。葬俗上多见头骨枕平,未见拔牙习俗。房址11座,主要分布在墓葬区南侧,以圆角方形为主,多有基槽,部分仅存柱洞,柱洞范围清晰明显,少数填有碎陶片作柱础。

  汉代遗存共有墓葬20座,灰坑1个。墓葬东西向为主,少量南北向。其中石椁墓15座,分单室墓、双室墓、前堂后室墓,随葬品常见釉陶盘口壶、灰陶罐、鼎、盒等,铜器见铜镜、带钩、五铢钱等,铁器见剑、锸等。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判断,该墓地时代集中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

  西康留遗址大汶口时期墓葬、灰坑打破关系较多,遗迹间打破关系明确,为遗址分期提供良好基础,也为枣滕地区大汶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汇报人:赵国靖)

玉璜

出土陶器

白陶鬶

  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勘探

  为配合岗上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年2月至6月对岗上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勘探,包括普探和粗探在内,总勘探面积近170万平方米。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基本廓清了岗上遗址的范围及堆积状况,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对聚落形态及功能分区也有了一定认识。

  经过勘探,岗上遗址的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可以分为漷河以西、漷河以东、陈岗村东南三部分。遗址主体在漷河以西,也就是三普划定的岗上遗址范围。总体而言,岗上遗址平面不甚规则,东西最长约1500,南北最宽约1000米,遗址面积之大超越了之前的认知。

  对于岗上遗址的堆积状况,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也有部分东周、汉代遗存。东周遗存主要分布于漷河以东的高台地及漷河西岸,二者被漷河分割。城内部分主要分布于东南一带,并由西北向东南堆积渐深,最深达2米以上。城内中部及西北有大片空白地区,或者仅有零星文化遗存。漷河以东及陈岗东南部分的大汶口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厚0.3-0.7米之间,烧土颗粒等包含物也较少。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本次勘探的重要发现。包括外围城壕在内,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550米,平面呈近长方形,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壕宽10-60米,最深2.8米。紧接城壕内侧,发现夯土城墙,宽度在10-22米之间。

  岗上聚落的功能分区当中,较为明确的是居住区和墓地的分布。大汶口文化时期居住区集中在城址内东南部,呈“倒C字型”长条状。这里发现较为密集的房址,房址周围分布着灰坑,文化堆积中包含大量烧土颗粒,是长期生活的产物。共发现墓地四处,其中城内1处,城外3处。另外发现若干沟、河道、洼地等大型遗迹,对于理解岗上遗址的聚落形态也有一定帮助。

  本次勘探对岗上遗址的范围、堆积状况、功能分区等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发现了大汶口晚期城址,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汇报人:孙启锐)

岗上遗址位置图

岗上遗址堆积情况

岗上遗址遗迹总图

  滕州西公桥遗址考古发掘

  西公桥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公桥村西南约300米处,西北距丰山约250米,西距小魏河100米,南距薛河故道约400米。该遗址是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11年公布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公桥遗址于1998年进行首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为配合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改扩建工程,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西公桥遗址进行发掘。沿京台高速两侧布探方共34个,分为三个发掘区(东北、西北、东南三个区域),总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共发现墓葬26座,房址18座,基槽1条,灰坑近400个,沟3条。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与98年发掘基本相同。从遗址年代讲,可分为历史时期、龙山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三个大的时段。历史时期有部分汉、唐、宋代的遗迹,包括少量墓葬、灰坑及柱洞等。龙山文化遗存为之前发掘未见,仅发现4个灰坑。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遗存最为丰富,是遗址主体部分,以晚期阶段为主,极少数中期偏晚阶段。

  大汶口文化灰坑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较为规整,有的带台阶,废弃前多作为窖穴使用。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发现13座,没有发现较为集中的墓地,布局较松散。等级较低,规模小,随葬品较少,一般五件左右。均为土坑竖穴幕,头向一般朝东或东稍偏南。M7是本次发掘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土坑竖穴,有井字形葬具,随葬品多放置于右腿部二层台上,约20余件。

  房址形制较规整,均为长方形基槽式,基槽内分布较多柱洞。保存较差,居住面均不存。房址间打破关系复杂,共时性难以把握,搞清居住区的布局有较大困难。同时也说明此处居住区较稳定,被人类反复利用修建房址。居住区南侧有一条长基槽C1,目前暴露长度20余米,居住区的房址均位于其北侧,南侧地势渐低,似为居住区的围墙一类设施。

  西公桥遗迹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总揭露面积约3000平方米,对其聚落形态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本次发掘发现了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即及东北发掘区南部。目前共发现18座房址,居住区集中发现有13座。居住区再向东一带应为西公桥遗址中心,向西至小魏河一带为遗址外围,分布有较多灰坑。98年发现的两片墓地则分布于居住区以西及西北方向,与居住区有一定间隔。

  东南发掘区遗存较少,以少量灰坑为主,从文化层分布范围看是可以与西康留遗址相联的,而且时代也相当。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界限,比如西康留遗址北部的大坑。结合西康留疑似发现的城址,从遗址规模及等级看,西公桥遗址应该是附属于西康留遗址的低等级聚落。(汇报人:孙启锐)

居住区航拍图

墓葬

灰坑

  临沂市河东区八间屋遗址考古发掘

  八间屋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八间屋村东北200米处,西距沂河约5公里,东距沭河约13公里。遗址处于隆起的土丘之上,高约1米。现存遗址平面形状呈东北-西南向椭圆形,长约100、宽40米,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

  2019年4至8月,为配合河东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项目工程建设,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建设用地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1500余平方米。

  此次发掘清理遗迹主要以灰坑为主,另有较多沟状基槽、少量水井及墓葬。共清理灰坑216个(其中,龙山时期约占三分之一)、沟状建筑墙基23余条、水井3口、外部围壕一条、墓葬2座、柱坑及柱洞若干。龙山时期灰坑,多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竖壁或微呈袋形,平底。灰坑以东周时期为主,多为圆形竖壁平底,为数不少的灰坑底部边缘发现一个或多个圆形柱洞,起初应均作为窖穴使用,原应立有木柱,可能与窖穴防雨设施有关。长条沟状基槽均为南北向或东西向,呈垂直状,少有交叉打破可能为建筑孑遗。遗址南部发现一人工围壕,大致沿土丘南侧边缘弯曲延伸。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保存状况极差,人骨腐朽严重,无随葬品。

  通过发掘及勘探可知,八间屋遗址面积较小,级别较低,遗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丘之上,时代以龙山文化中期及东周时期两段为主。龙山时期该遗址应属该区域最基层聚落,等级较低,出土遗物均为日常生活器物。至东周时期,该聚落出现密集窖穴,窖穴规格相同,错落分布。至东周晚期,土丘外围挖掘小型围壕。通过本次发掘可以了解到该区域不同时期基层聚落的大致面貌,特别是龙山时期,周边存在数个土丘堆积与八间屋类似,这可能就是最底层聚落形态的反映,这对于了解该时期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汇报人:朱超)

遗址全景(上为北)

灰坑

 

陶鬶

  滕州西孟庄遗址考古发掘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遗址上完整揭露出一处龙山文化早中期小型围墙聚落,其发展据层位关系等,可分两期:下层方形围墙阶段和上层圆形围墙阶段,且方形围墙基槽恰处于圆形围墙外侧环沟之下。方形围墙墙体已无存,仅余地基部分,由基槽和柱坑构成。整体正方形,西北-东南向,面积近2200平方米。基槽口发现密集柱洞,基槽底部下挖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于这些柱坑中,基槽内沿分布一周“壁柱”。推测方形围墙的建筑步骤可能为:挖基槽——基槽底部深挖柱坑——栽埋柱子——回填基槽——再立“壁柱”——修筑墙体。圆形围墙恰处于方形围墙内,面积约1100平方米,其建筑方式、形制结构几乎完全等同方形围墙,只是柱洞更密集。环沟围绕于圆形围墙外侧,浅沟状,堆积较平,其成可能与修筑围墙取土有关。房址多为方形地面木骨泥墙式建筑,分单、双、三间不等,面积多为15-20平方米。方形围墙阶段,房址应为南北向成排分布,至圆形围墙阶段,房址布局应存在不同的组合空间。西孟庄遗址是国内首个完整揭露的龙山文化小型聚落,围墙式的聚落结构也可能意味其具有特殊的性质,无论哪一种属性,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的发掘对了解龙山文化聚落结构、解读人群生活、生业方式,从而更全面的认知龙山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汇报人:梅圆圆)

 

龙山遗址分布图

房址

陶鼎

  滕州北台上遗址考古发掘

  北台上遗址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后台村北,薛河支流西江流经遗址北部,遗址面积约140000平方米,高出周围地面约2.5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涵盖龙山文化、东周、汉代及唐宋等多个时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为配合庄里水库大坝施工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大量龙山文化至宋元时期遗存。

  2019年6月,为配合大坝西侧道路施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本次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布设5m*10m的探方20个。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主要发掘收获有:

  清理灰坑521座、灰沟17条、灶12个、墓葬4座、水井1口及石砌溷厕2座。遗迹时代涵盖龙山文化时期、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遗迹发现灰坑50余座,平面多近圆形,坑壁多呈袋状,底部发现铺垫烧土及草木灰者,部分灰坑底部出土较完整陶器;墓葬发现2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内1棺,人骨头向东,随葬品见黑陶杯等。

  东周遗迹多为灰坑,出土较多绳纹、瓦棱纹瓦片,发现体量较大的方形坑,边长2-3米,存深2米左右。汉代遗迹除灰坑外还发现儿童石椁墓1座、地穴式石砌溷厕2座。唐宋时期灰坑数量较多,出土大量瓷片,还发现较多的灶,均形体较小,为浅坑状,平面近椭圆形,有两个一组的现象。

  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龙山文化陶器器型主要由鼎、盆、鬶、罐、杯、器盖等,石器有斧、锤、镞等;东周及汉代遗物以瓦片为主,也发现盆、罐、豆等陶器残片;另外出土较多唐宋时期瓷片,器型以碗、罐为主。

  北台上遗址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遗迹遗物众多,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古人活动地点。通过本次发掘,为我们进行本地区龙山文化至宋元时期的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对进一步了解薛河流域的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汇报人:吕凯)

遗址全景

山文化墓葬

汉代溷厕  

  莱阳东青埠遗址考古发掘

  莱阳东青埠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冯格庄镇东青埠村西。为配合潍莱高速与文莱高速互通立交建设,同时加强对莱阳地区早期文化遗存的认识。2019年4月至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烟台市博物馆联合莱阳市博物馆、上海大学、山东省艺术学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对该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发掘遗迹单位117个。

  东青埠遗址是一处岳石文化晚期聚落遗址;遗址内部遗迹类型以房址为主,房址类型多样,各类房址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遗址内部可能存在功能分区。出土遗物以夹砂陶、泥质陶为主,以岳石文化典型夹砂红陶罐、陶甗、泥质尊形器、泥质器盖及蘑菇型器钮数量最多,还有少量豆盘、三足器等。夹砂陶多为红色、黑色,泥质陶多为黄褐色、黑色、灰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较多岳石文化典型附加堆纹。遗址内出土陶器多为残片,完整器较少。另外,还有少量圆陶片、纺轮、网坠;石铲、双孔石刀、石球、纺轮、穿孔装饰品等石制品;少量骨锥。

  此次考古发掘是岳石文化聚落遗址的首次大规模的揭露,通过系统的勘探、发掘与整理,对东青埠遗址内聚落形态、房址类型、遗物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汇报人:孙倩倩)

房址

出土陶器

出土遗物  

  中、以弥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

  2019年10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上海大学、临朐县博物馆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海法大学等中外学术机构联合实施的中以弥河流域考古调查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弥河流域古代聚落分布状况和社会形态变迁模式,在全域系统调查基础上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析,探索史前农业、文明、国家起源过程,社会复杂化一般路径和地域特征,夏商时期海岱与中原地区交流互动关系,探讨其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第一季度的田野调查工作成果丰硕,共采集古代遗物3000余件,共发现采集点约300处,其中绝大部分为本次调查的新发现,尤其发现的数件细石器不仅丰富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今后相关细石器调查发现和研究提供了线索。受各种因素所限,本年度的调查面积虽然不大,相关分析工作仍在进行中,粗略的分析结果已经能看到一些关于该区域古代聚落分布模式及不同时代的聚落模式差异性,相信随着调查方法的成熟,调查面积的扩大,分析的深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结论呈现出来。

  该项目是落实中以两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15-2019 年执行计划》的重要举措,开启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新领域。项目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平,促进古老文明比较研究,并将架设起两国互学互鉴的新的桥梁,推动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的形成,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考古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提供有力支撑。(汇报人:赵益超)

启动仪式

调查现场

集陶片及剖面

  滕州后黄庄遗址考古发掘

  后黄庄遗址的发掘工作自2019年7月17日开始,至2019年9月12日截止。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后黄庄村南,处薛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是微山湖滨地带的边缘,遗址东部为大沙河,西侧为新薛河。是为配合京台高速(G3)拓宽工程而进行的发掘。

  后黄庄遗址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商代、西周、东周至秦汉时期遗物。因井亭煤矿采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有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此后,滕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大学以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勘探。

  遗址地层和遗迹堆积并不复杂,共发现灰坑62处,水井2眼,墓葬6座,灰沟3条,木炭窑1座。遗迹年代多为殷墟时期,少量宋金时期墓葬和灰沟等,木炭窑则为近代遗存。

  薛河流域存在10余处比较明确的商代遗址,分布比较均匀,尤其是在后黄庄遗址西北约2公里处即为商末周初的前掌大遗址。两处规模如此之大的商代晚期遗址近在咫尺,是遗址功能的分化所致还是由于时代的前后差异导致的重心转移值得深入探讨。(汇报人:赵益超)

发掘区全景

商代灰坑

出土陶器

  曲阜西陈遗址考古发掘

  为配合曲阜君泰集团世界铭筑项目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9年7月对西陈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陈村村西,呈东南-西北向分布,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约7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000余座,沟90余条,房址14座,墓葬16座;基本明确了遗址的年代、内涵和聚落布局。

  该遗址年代以中、晚商时期为主,部分遗存年代可能已进入西周时期。根据各类型遗迹的分布和聚集情况,可将遗址划分为房址区、窖穴区、祭祀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房址区主要位于遗址东南部和中北部,已发现房址14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内有灶和火塘。窖穴形制规整,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袋状,底部光滑平整。

  祭祀区位于遗址中西部地势最高处,以界沟与房址区相隔。祭祀区呈南北向分布。目前已发现25处祭祀坑,殉祭种类有马、牛、羊、猪、狗以及人等。

  遗址出土遗物丰富,陶器有鬲、簋、豆、罐、瓮、甗、钵等;石器有戈、刀、锛、镰、磨石等;铜器有刀、镞、爵残片;骨器有锥、镞、磨棒等。

  本发掘首次在曲阜地区发现了大规模中、晚商时期遗存,发掘出山东地区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商代祭祀遗存,为研究商时期东方地区政治态势、了解商周交替时期历史变革、探寻早期奄都和西周鲁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学术意义重大。(汇报人:韩辉)

发掘区全景

马坑

出土遗物

责编: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山东考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