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讲座纪要——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2020-08-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蔡瑞珍

  2020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班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讲授了本次研修班专家授课的第二讲《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

  本次授课围绕城市考古概述、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实践、做好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三点展开。

董新林研究员讲授《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

  首先,董新林研究员对“城市考古”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以辽上京遗址为例,对城市考古的工作方法进行介绍。董新林研究员认为城市考古是用考古学方法,对古代城市及其相关遗存等进行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目的是搞清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沿革,探讨城市规划理念,揭示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城市考古具有政治性和规划性两个特点。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城市考古的主要方法论。城市考古的基本方法是在对古代城市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围绕古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对城市遗存中的关键节点或其局部进行重点解剖,并结合历史文献等,来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营建过程及其体现的社会历史。按古代城市沿革情况和保存状态不同,可分“古今重叠型城址”和“旷野型城址”,辽上京遗址是“旷野型城址”的代表。

  其次,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遗址为例,从工作背景和课题设置、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发掘前的工作准备、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关键性解剖发掘、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大遗址保护的目的这八个方面对城市考古的具体工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他认为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与关键性解剖发掘是不可分割的。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是精耕细作考古发掘和关键性解剖发掘的典型案例。2011-2019年间的辽上京遗址考古都是围绕布局和沿革而展开的。他还特别强调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重要性。强调多学科合作,应以提升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精细度为目标。强调要做好发掘后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学员认真听讲

  最后,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考古队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出今天的考古工地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做好田野发掘工作,也应肩负其大遗址保护的重任。

图文:蔡瑞珍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讲座纪要——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2020-08-13

  2020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班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讲授了本次研修班专家授课的第二讲《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

  本次授课围绕城市考古概述、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实践、做好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三点展开。

董新林研究员讲授《辽上京遗址城市考古实践和思考》

  首先,董新林研究员对“城市考古”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以辽上京遗址为例,对城市考古的工作方法进行介绍。董新林研究员认为城市考古是用考古学方法,对古代城市及其相关遗存等进行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目的是搞清古代城市的布局和沿革,探讨城市规划理念,揭示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城市考古具有政治性和规划性两个特点。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城市考古的主要方法论。城市考古的基本方法是在对古代城市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围绕古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对城市遗存中的关键节点或其局部进行重点解剖,并结合历史文献等,来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营建过程及其体现的社会历史。按古代城市沿革情况和保存状态不同,可分“古今重叠型城址”和“旷野型城址”,辽上京遗址是“旷野型城址”的代表。

  其次,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遗址为例,从工作背景和课题设置、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发掘前的工作准备、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关键性解剖发掘、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多学科合作的立体研究、大遗址保护的目的这八个方面对城市考古的具体工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他认为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与关键性解剖发掘是不可分割的。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是精耕细作考古发掘和关键性解剖发掘的典型案例。2011-2019年间的辽上京遗址考古都是围绕布局和沿革而展开的。他还特别强调多维度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重要性。强调多学科合作,应以提升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精细度为目标。强调要做好发掘后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学员认真听讲

  最后,董新林研究员以辽上京考古队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考古项目负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出今天的考古工地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做好田野发掘工作,也应肩负其大遗址保护的重任。

图文:蔡瑞珍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翰

作者:蔡瑞珍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