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六届全国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25-10-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刘艳菲 张孟

  9月27日至28日,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在济南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该论坛于2015年创办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先后在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举办了五届,旨在增进青年学者交流,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前沿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历史时期考古学深入发展。这次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考古》编辑部、《文物》编辑部、《考古与文物》编辑部、《江汉考古》编辑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华夏考古》编辑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国内知名院校、杂志社的近50位评议专家、特邀代表和青年学者参加。

会议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本科生院王芬院长主持,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刘军、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国河等先后致辞。开幕式后,先后进行了七个场次的学术报告,25名青年学者发言,并由评议专家分别点评。

  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沈丽华主持,郑州大学教授韩国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刘瑞点评。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研究员刘艳菲探讨了鲁东南地区东周时期东夷墓葬的礼器制度,聚焦铜礼容器的文化风格及三种主要礼器组合类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齐广认为汉初高帝、惠帝、薄太后陵墓封土偏离墓穴,景帝后改为正对,与营建流程“预作”因素加强有关,体现西汉陵墓制度发展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魏镇提出东汉官吏墓摒弃先秦等级秩序为核心的墓葬礼制,转向注重墓主社会身份的构建,折射出官僚体制未成熟的阶段性特征。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讲师赵丹认为汉代载柩车可分为“輴车”与“輁轴”,前者多用于诸侯王墓,后者使用人员多样,最低可至士大夫阶层,棺柩入葬方式与墓道墓室构造有关。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庞政探讨了汉代赤松子、王子乔仙人信仰,前者在西汉受到重视,后者在东汉更受青睐,汉晋求仙方式存在诸多方面的改变,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演变逻辑。

  第二场由《江汉考古》编辑部研究馆员陈丽新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研究员杨勇、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彭善国、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点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王泽祥认为西域大型多人葬墓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塔里木盆地出现,汉代在中原影响下,北缘与砖室墓、壁画墓结合,南缘则于东汉时期衰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宗瑞认为战国至汉晋时期刮削痕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至魏晋时期的扩散可能与秦统一六国与汉王朝经略西北有关。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焦阳将武威雷台墓车马俑分为无铭文和有铭文两类,前者为车马出行队列,后者为墓主张君及其亲属的骑乘工具,体现了墓主仕宦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筱筠界定了渤海城址的年代学辨识标准,明确8世纪后期、9世纪前期是渤海政权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行政建置及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吕凯分析了枣庄海子汉代聚落的结构布局,判断其对应汉代基层行政单位的“里”,聚落的废弃可能与社会动荡和战争破坏有关。

  第三场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张剑葳主持,刘瑞、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刘尊志点评。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李宏飞考定洛阳涧西16工区M82年代为西晋中期,可能是阎缵为杨骏所营之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金弘翔认为襄阳地区南朝画像砖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分析了画像砖的布局、组合形式、题材来源与丧葬作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认为《晋书·舆服志》或出自臧荣绪《晋书》,大驾卤簿的空间结构以皇帝金根车队为轴心,前导、后从车队呈左右对称。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付龙腾将北朝陵墓石刻分为北魏平城、北魏洛阳、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三个发展阶段,认为东汉石刻、佛教文化及石窟形象都对北朝陵墓石刻造型产生影响。

  第四场由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得水主持,刘尊志、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唐仲明、彭善国点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武松将唐宋元时期鸱尾与鸱吻的发展分为五期,造型经历唐代相对统一、宋辽金西夏多样至元代北龙南鱼的演变,揭示其反映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问题。南京大学考古文博与中华文明研究院助理教授曹洋认为黄骅大左庄盐业遗址出土的两枚唐代环权为不同类型天平的砝码,铜权可能称量盐价折纳白银,石权称量盐包,由此推测遗址为高级别官办盐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金正林将河北望都一号汉墓壁画主体分为属吏、祥瑞、贽敬三类,以浓厚的官僚文化色彩共同强调墓主官吏身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从评判标准、窑口地位变动、评价体系偏好三方面考量了“宋窑之最”。

  第五场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赵俊杰主持,唐仲明点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俞莉娜梳理晋南地区宋金墓葬仿木构形制的时代变化,推测稷山马村墓群砖雕墓的建造时间在金代初期至晚期,并探讨了墓群布局和地区特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吕瑞东认为宋元时期呈现出碑志合流趋势,源头为宋初南方买地券,墓葬结构变化带来的墓志使用方式的变化,是推动碑志合流的主因。

  第六场由《华夏考古》编辑部研究馆员张凤主持,彭善国、刘尊志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常钰熙认为北宋西京地带的城市空间呈“双核多端”布局形态,并经历了中央朝廷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地方自主性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时瑞廷认为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瓦当与滴水为金代中晚期官式建筑瓦件风格,神庙建成后经历四次修缮,在此过程中瓦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策略存在变动。郑州大学讲师王倩认为宋太祖永昌陵新出金刚铃杵纹瓦当,是唯一宋代帝陵使用的密教法器纹饰,体现了佛教法器从宗教仪轨向帝王陵寝政治空间符号的转变。

  第七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晓露主持,唐仲明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昊天从建筑形制、造像特征、壁画风格与图像分析,并对比汉地、西域材料,确定热瓦克古寺遗址始建年代为5世纪末6世纪初,后多次修缮增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周睿麟认为2~5世纪中亚涅槃造像深受犍陀罗影响,从佛塔装饰佛传场面向塔基独立造像演变,形体由小至中且与佛塔关联,5世纪以降独立发展,绕塔塑十余米涅槃大佛,将中亚涅槃造像推向顶峰。

  论坛闭幕式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教授主持,郑君雷、赵俊杰先后作学术总结和发言;唐仲明致闭幕词。

  这次论坛,突出了中华文明特性研究,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研究;研究时段上涵盖东周至宋元时期;地域上以中原内地为主,涵盖东北、西北以及域外;研究主题广泛,包括城址、墓葬、建筑、手工业、边疆、民族、中外交流等。论坛显示出我国历史时期考古人才队伍的扩大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反映了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水平与发展动向。

  撰稿:刘艳菲 张孟

  审核:付龙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会议

第六届全国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25-10-22

  9月27日至28日,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在济南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该论坛于2015年创办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先后在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举办了五届,旨在增进青年学者交流,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前沿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历史时期考古学深入发展。这次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考古》编辑部、《文物》编辑部、《考古与文物》编辑部、《江汉考古》编辑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华夏考古》编辑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国内知名院校、杂志社的近50位评议专家、特邀代表和青年学者参加。

会议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本科生院王芬院长主持,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刘军、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阳、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国河等先后致辞。开幕式后,先后进行了七个场次的学术报告,25名青年学者发言,并由评议专家分别点评。

  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沈丽华主持,郑州大学教授韩国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刘瑞点评。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研究员刘艳菲探讨了鲁东南地区东周时期东夷墓葬的礼器制度,聚焦铜礼容器的文化风格及三种主要礼器组合类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齐广认为汉初高帝、惠帝、薄太后陵墓封土偏离墓穴,景帝后改为正对,与营建流程“预作”因素加强有关,体现西汉陵墓制度发展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魏镇提出东汉官吏墓摒弃先秦等级秩序为核心的墓葬礼制,转向注重墓主社会身份的构建,折射出官僚体制未成熟的阶段性特征。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讲师赵丹认为汉代载柩车可分为“輴车”与“輁轴”,前者多用于诸侯王墓,后者使用人员多样,最低可至士大夫阶层,棺柩入葬方式与墓道墓室构造有关。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庞政探讨了汉代赤松子、王子乔仙人信仰,前者在西汉受到重视,后者在东汉更受青睐,汉晋求仙方式存在诸多方面的改变,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演变逻辑。

  第二场由《江汉考古》编辑部研究馆员陈丽新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研究员杨勇、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彭善国、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点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王泽祥认为西域大型多人葬墓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塔里木盆地出现,汉代在中原影响下,北缘与砖室墓、壁画墓结合,南缘则于东汉时期衰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宗瑞认为战国至汉晋时期刮削痕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至魏晋时期的扩散可能与秦统一六国与汉王朝经略西北有关。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焦阳将武威雷台墓车马俑分为无铭文和有铭文两类,前者为车马出行队列,后者为墓主张君及其亲属的骑乘工具,体现了墓主仕宦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筱筠界定了渤海城址的年代学辨识标准,明确8世纪后期、9世纪前期是渤海政权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行政建置及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吕凯分析了枣庄海子汉代聚落的结构布局,判断其对应汉代基层行政单位的“里”,聚落的废弃可能与社会动荡和战争破坏有关。

  第三场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张剑葳主持,刘瑞、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刘尊志点评。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李宏飞考定洛阳涧西16工区M82年代为西晋中期,可能是阎缵为杨骏所营之墓。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金弘翔认为襄阳地区南朝画像砖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分析了画像砖的布局、组合形式、题材来源与丧葬作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章名未认为《晋书·舆服志》或出自臧荣绪《晋书》,大驾卤簿的空间结构以皇帝金根车队为轴心,前导、后从车队呈左右对称。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付龙腾将北朝陵墓石刻分为北魏平城、北魏洛阳、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三个发展阶段,认为东汉石刻、佛教文化及石窟形象都对北朝陵墓石刻造型产生影响。

  第四场由河南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得水主持,刘尊志、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唐仲明、彭善国点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教授武松将唐宋元时期鸱尾与鸱吻的发展分为五期,造型经历唐代相对统一、宋辽金西夏多样至元代北龙南鱼的演变,揭示其反映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问题。南京大学考古文博与中华文明研究院助理教授曹洋认为黄骅大左庄盐业遗址出土的两枚唐代环权为不同类型天平的砝码,铜权可能称量盐价折纳白银,石权称量盐包,由此推测遗址为高级别官办盐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金正林将河北望都一号汉墓壁画主体分为属吏、祥瑞、贽敬三类,以浓厚的官僚文化色彩共同强调墓主官吏身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从评判标准、窑口地位变动、评价体系偏好三方面考量了“宋窑之最”。

  第五场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赵俊杰主持,唐仲明点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俞莉娜梳理晋南地区宋金墓葬仿木构形制的时代变化,推测稷山马村墓群砖雕墓的建造时间在金代初期至晚期,并探讨了墓群布局和地区特色。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吕瑞东认为宋元时期呈现出碑志合流趋势,源头为宋初南方买地券,墓葬结构变化带来的墓志使用方式的变化,是推动碑志合流的主因。

  第六场由《华夏考古》编辑部研究馆员张凤主持,彭善国、刘尊志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常钰熙认为北宋西京地带的城市空间呈“双核多端”布局形态,并经历了中央朝廷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地方自主性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时瑞廷认为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瓦当与滴水为金代中晚期官式建筑瓦件风格,神庙建成后经历四次修缮,在此过程中瓦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策略存在变动。郑州大学讲师王倩认为宋太祖永昌陵新出金刚铃杵纹瓦当,是唯一宋代帝陵使用的密教法器纹饰,体现了佛教法器从宗教仪轨向帝王陵寝政治空间符号的转变。

  第七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晓露主持,唐仲明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昊天从建筑形制、造像特征、壁画风格与图像分析,并对比汉地、西域材料,确定热瓦克古寺遗址始建年代为5世纪末6世纪初,后多次修缮增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周睿麟认为2~5世纪中亚涅槃造像深受犍陀罗影响,从佛塔装饰佛传场面向塔基独立造像演变,形体由小至中且与佛塔关联,5世纪以降独立发展,绕塔塑十余米涅槃大佛,将中亚涅槃造像推向顶峰。

  论坛闭幕式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教授主持,郑君雷、赵俊杰先后作学术总结和发言;唐仲明致闭幕词。

  这次论坛,突出了中华文明特性研究,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演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研究;研究时段上涵盖东周至宋元时期;地域上以中原内地为主,涵盖东北、西北以及域外;研究主题广泛,包括城址、墓葬、建筑、手工业、边疆、民族、中外交流等。论坛显示出我国历史时期考古人才队伍的扩大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反映了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水平与发展动向。

  撰稿:刘艳菲 张孟

  审核:付龙腾

 

作者:刘艳菲 张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