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加拿大学者做学术报告 讲述易洛魁人的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12-06-0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明辉

    2012年6月1日下午,来自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FU)考古系黛博拉•梅里特博士(Deborah C. Merrett, PhD)在考古所多媒体会议室为所内外学者和学生做了“易洛魁人丧葬习俗 - Moatfield遗址人骨坑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主持,他介绍了西门•菲莎大学考古系和黛博拉博士的情况。
    黛博拉博士主要研究古病理学、牙齿显微结构研究以及儿童个体性别年龄鉴定方法等方面。目前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对牙齿显微结构的分析,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的研究来考察农业起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Moatfield遗址是加拿大易洛魁人的遗址,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多伦多地区,是最近几十年第一个得到加拿大原住民允许发掘的遗址,1997年9月至12月进行发掘,遗址距今约700年。据某些法国传教士的记载,加拿大易洛魁人是采集狩猎、但又相对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式玉米种植的人群,他们每隔25-30年就会整体搬迁到其他地点定居,同时也有把过去25-30年内在原地点死亡的人的骨骸挖出并带到新地点重新集中安葬的习俗。Moatfield遗址就有一个这样二次葬的人骨坑。

 

 


    该人骨坑共有14层,至少包含87个个体,多为成年人,只有6例婴儿,与其他易洛魁人遗址的人口结构相似。碳十三分析显示,人骨坑骨骼以C4类为主,可能说明玉米在当时已经进入到安大略省南部地区。古病理学研究显示,该批骨骼上有明显的骨折愈合痕迹、头骨穿孔现象、骨髓炎、上颌窦炎、口腔疾病、疑似结核病、疑似脑膜炎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和筛状眶病变等现象,这些病变与法国传教士所描绘的易洛魁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考古学家利用人类学家提供的成果使用三维技术研究了人骨坑内各骨骼的分布状况,认为该遗址可能不存在传教士记录的人骨坑有专门人员负责有意扰乱人骨分布的情况。该遗址的发掘成果是考古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也为多学科合作奠定了基础。
    报告后,很多学者和学生就报告内容和自己关心的问题与黛博拉博士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交流。袁靖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并表示今后将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有朋自远方来

加拿大学者做学术报告 讲述易洛魁人的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12-06-03

    2012年6月1日下午,来自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FU)考古系黛博拉•梅里特博士(Deborah C. Merrett, PhD)在考古所多媒体会议室为所内外学者和学生做了“易洛魁人丧葬习俗 - Moatfield遗址人骨坑研究”的学术报告。
    报告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主持,他介绍了西门•菲莎大学考古系和黛博拉博士的情况。
    黛博拉博士主要研究古病理学、牙齿显微结构研究以及儿童个体性别年龄鉴定方法等方面。目前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对牙齿显微结构的分析,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的研究来考察农业起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Moatfield遗址是加拿大易洛魁人的遗址,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多伦多地区,是最近几十年第一个得到加拿大原住民允许发掘的遗址,1997年9月至12月进行发掘,遗址距今约700年。据某些法国传教士的记载,加拿大易洛魁人是采集狩猎、但又相对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式玉米种植的人群,他们每隔25-30年就会整体搬迁到其他地点定居,同时也有把过去25-30年内在原地点死亡的人的骨骸挖出并带到新地点重新集中安葬的习俗。Moatfield遗址就有一个这样二次葬的人骨坑。

 

 


    该人骨坑共有14层,至少包含87个个体,多为成年人,只有6例婴儿,与其他易洛魁人遗址的人口结构相似。碳十三分析显示,人骨坑骨骼以C4类为主,可能说明玉米在当时已经进入到安大略省南部地区。古病理学研究显示,该批骨骼上有明显的骨折愈合痕迹、头骨穿孔现象、骨髓炎、上颌窦炎、口腔疾病、疑似结核病、疑似脑膜炎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和筛状眶病变等现象,这些病变与法国传教士所描绘的易洛魁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考古学家利用人类学家提供的成果使用三维技术研究了人骨坑内各骨骼的分布状况,认为该遗址可能不存在传教士记录的人骨坑有专门人员负责有意扰乱人骨分布的情况。该遗址的发掘成果是考古学家和生物考古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果,也为多学科合作奠定了基础。
    报告后,很多学者和学生就报告内容和自己关心的问题与黛博拉博士进行了热烈和充分的交流。袁靖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并表示今后将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作者:王明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