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本学者来我所做关于平城京罗城门遗址和飞鸟京苑池遗址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3-03-0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丹

    2013年2月27日,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所长菅谷文则、主任研究员东影悠、铃木一议等一行三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访问,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考古所白云翔副所长、陈星灿副所长、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及多位相关学者出席了演讲会活动。


    首先,由菅谷所长作了关于日本平城京罗城门的讲演。以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精彩的报告。“罗城门”是日本奈良时代首都之一平城京外郭的南门,在日本文献中多有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最早对日本“罗城门”进行研究的是中国学者王仲殊先生,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地上物变迁,文献记载不详等原因,关于罗城的具体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均不甚明了。近年来,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平城京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附近地名、文献等资料,现基本可对“罗城门”的位置、形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问题,得出较为清晰的认识。“罗城门”基本位于平城京中轴线朱雀大路的南部,门址为东西约9米,南北约18米的木结构建筑,门两侧城墙只有1.5米宽,与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不同,疑为内有木柱,上有覆瓦的结构。考古发掘同时还发现门址和城墙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宽约3.5米的水沟,沟内出有陶马、铜铃等文物。菅谷所长提出,日本的“罗城”一词,应是日本奈良时代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由中国带回的,但是传入日本后,与中国古代的“罗城”的概念有很大不同,其意义发生了变化。他同时还提出像这样的词在日本还有很多。

 

 

 


    其后,东影悠和铃木一议两位学者,交替对日本飞鸟京苑池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该遗址为与日本飞鸟时代首都“飞鸟京”配套建设的池苑遗迹。对其的相关研究从1916年于此地发现与池苑有关的石制品开始。自1999年起,以石制品为契机,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七次。池苑遗址的形制现已基本清晰,为中部以渡堤分割的南北两个水池构成,其中东影悠和铃木一议两位学者分别主持了南池和北池的发掘工作。南池平面为五边形,南北约55米,东西约60米,以卵石铺底,池壁用较大石块垒成,底部石块直径达1.5米,现存结构东高西低,最高处残约3米。池壁底部向内有宽约2米,高约0.3米的一圈台基遗迹,其中东侧、北侧台基上发现有等距离分布的柱子痕及木柱一根,怀疑原有木构建筑。原发现的石制品即位于南池南部及南侧岸上,应为一组流水景观部件。北池为南北长46~54米、东西33~36米,深约3米的狭长水域,其北侧有水道向北延伸,南北池中间的渡堤下亦有木制水管使两池相联。北池的东侧即飞鸟宫殿的方向,还发现有一片砂石铺成的广场遗迹。另外,在水道中曾有大量表示池苑机能性质的木简出土。两位学者指出此苑池的边缘均为直线,这是日本飞鸟时代的特征,可能是受百济国的影响。他们还提到,飞鸟京建设的时期日本受百济、新罗等国影响较大,到了以后藤原京、平城京的建设时期,即开始模仿中国方式,池苑变为曲池,规模也相应变大了。

 

 

 


    会上,日本学者还和我所的研究学者们做了积极的学术探讨,就我国古代城址的形制、唐大明宫太液池等池苑的情况等信息进行了相互交流,效果良好。


    通过此次讲座,加深了中日两国考古学界的相互了解。使我们对日本古代城址建设及日本考古学发展状况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们今后认识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址提供了信息,对研究中日文化的差异亦给予了启发。此次学术报告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有朋自远方来

日本学者来我所做关于平城京罗城门遗址和飞鸟京苑池遗址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3-03-05

    2013年2月27日,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所长菅谷文则、主任研究员东影悠、铃木一议等一行三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访问,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考古所白云翔副所长、陈星灿副所长、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及多位相关学者出席了演讲会活动。


    首先,由菅谷所长作了关于日本平城京罗城门的讲演。以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精彩的报告。“罗城门”是日本奈良时代首都之一平城京外郭的南门,在日本文献中多有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最早对日本“罗城门”进行研究的是中国学者王仲殊先生,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地上物变迁,文献记载不详等原因,关于罗城的具体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均不甚明了。近年来,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平城京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附近地名、文献等资料,现基本可对“罗城门”的位置、形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问题,得出较为清晰的认识。“罗城门”基本位于平城京中轴线朱雀大路的南部,门址为东西约9米,南北约18米的木结构建筑,门两侧城墙只有1.5米宽,与中国传统夯土城墙不同,疑为内有木柱,上有覆瓦的结构。考古发掘同时还发现门址和城墙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宽约3.5米的水沟,沟内出有陶马、铜铃等文物。菅谷所长提出,日本的“罗城”一词,应是日本奈良时代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由中国带回的,但是传入日本后,与中国古代的“罗城”的概念有很大不同,其意义发生了变化。他同时还提出像这样的词在日本还有很多。

 

 

 


    其后,东影悠和铃木一议两位学者,交替对日本飞鸟京苑池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了介绍。该遗址为与日本飞鸟时代首都“飞鸟京”配套建设的池苑遗迹。对其的相关研究从1916年于此地发现与池苑有关的石制品开始。自1999年起,以石制品为契机,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七次。池苑遗址的形制现已基本清晰,为中部以渡堤分割的南北两个水池构成,其中东影悠和铃木一议两位学者分别主持了南池和北池的发掘工作。南池平面为五边形,南北约55米,东西约60米,以卵石铺底,池壁用较大石块垒成,底部石块直径达1.5米,现存结构东高西低,最高处残约3米。池壁底部向内有宽约2米,高约0.3米的一圈台基遗迹,其中东侧、北侧台基上发现有等距离分布的柱子痕及木柱一根,怀疑原有木构建筑。原发现的石制品即位于南池南部及南侧岸上,应为一组流水景观部件。北池为南北长46~54米、东西33~36米,深约3米的狭长水域,其北侧有水道向北延伸,南北池中间的渡堤下亦有木制水管使两池相联。北池的东侧即飞鸟宫殿的方向,还发现有一片砂石铺成的广场遗迹。另外,在水道中曾有大量表示池苑机能性质的木简出土。两位学者指出此苑池的边缘均为直线,这是日本飞鸟时代的特征,可能是受百济国的影响。他们还提到,飞鸟京建设的时期日本受百济、新罗等国影响较大,到了以后藤原京、平城京的建设时期,即开始模仿中国方式,池苑变为曲池,规模也相应变大了。

 

 

 


    会上,日本学者还和我所的研究学者们做了积极的学术探讨,就我国古代城址的形制、唐大明宫太液池等池苑的情况等信息进行了相互交流,效果良好。


    通过此次讲座,加深了中日两国考古学界的相互了解。使我们对日本古代城址建设及日本考古学发展状况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们今后认识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址提供了信息,对研究中日文化的差异亦给予了启发。此次学术报告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作者:王丹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