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夏商周考古与碳十四测年—大贯静夫教授讲演纪要

发布时间:2014-01-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高振龙
 
  2014年1月7日,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原(日)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大贯静夫教授在我所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夏商周与C14测年”的学术讲演。本次讲演由陈星灿副所长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专家组副组长、碳十四测年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仇士华研究员、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年实验室负责人张雪莲研究员、丰镐队队长徐良高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其他研究人员以及各高校老师、学生也参加了这次讲演。
 
  讲演持续了3个小时,仇士华研究员、张雪莲研究员、徐良高研究员等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就讲演中涉及的问题,与大贯静夫教授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年代学与考古学并不是孤立而存在,双方是相互依赖和支持的;考古学家应当与年代学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考古学问题。
 
  现就讲演内容简述如下:
 
  1)他先介绍了日本学者对待碳十四测年的态度、碳十四在日本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日本绳纹文化开始的年代,碳十四测年结果得不到传统考古学者的认同,认为绳纹文化来源于朝鲜-西伯利亚新石器文化,绳纹文化开始年代不可能早于2500BC。大贯静夫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环日本海的新石器文化不是从西伯利亚传播过来的,而是独立起源的,碳十四测年的结果则与他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由于他研究的东北亚考古与中国考古联系密切,因此继而将研究视角转向中国考古学。他认为,考古学者应当重视碳十四年代,但是由于碳十四校正方法愈来愈复杂,尤其是通过考古地层学和分期来校正的测年结果感到十分困惑。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二里头一期拟合后,只有30年,四期仅有25年。
 
  2)针对上述问题,他指出,如何将测年学和考古学更好的融合继而进行跨学科的考古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大贯静夫教授举出自己曾经在俄罗斯参与的一个案例,该次发掘中,碳十四年代专家亲自取样测年。该专家通过比较陶片上的碳化物和同一层木炭的年代,试图发现两者的差别及其原因。又举出另一个案例,即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对弥生文化开始的年代学研究,测年专家与考古学者一起对陶器的碳化物进行研究,先由考古学获取研究测年遗物的考古学背景和提取测年系列样品,之后转交给测年专家测年,在测年过程中,考古学者与测年学家共同拟合校正年代。从碳十四的测年结果来看,日本学者对弥生时代的绝对年代认识错误,而与韩国对比的相对年代却是准确的。这提醒我们,在注重考古研究的相对年代结果的同时,同样要重视碳十四测年结果。对碳十四数据进行拟合时特别要注意系列样品,因为系列样品具有考古信息。单一的样品利用树木年轮曲线校正后,其年代误差反而会增大。



学者们热烈讨论
 
  3)大贯静夫教授接下来讨论了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年代学问题。
 
  丰镐灰坑H18年代上限。他认为灰坑内分层的系列样品,虽然坑内②层与③层在年代上存在倒置,但在误差范围内,因此该灰坑分层年代学较为准确。该灰坑根据考古学年代,当处在13年范围内,而碳十四测定的纪年远远大于13年,两者之间存在误差。
 
  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上限。先通过单样品测定,二里头一期为BC1880,后通过系列样品,测定为1700BC。重新审视新砦一期、新砦二期前段和后段年代,发现新砦二期前段有80年(1870-1790BC),后段有70年(1735-1705BC),而二里头文化1期仅30年(1735-1705BC)。通过新砦3处地层关系、陶器分期分别校正该组年代,得出结论为新砦二期晚段和二里头遗址一期年代差不多。为了多角度验证,他利用Ocal软件拟合年代,假设了几种前提,表明不同的前提,导致数据处理的结果不一样,有些数据误差反而扩大了。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年代。用系列样品处理,结果显示二里头三、四期晚到1500BC,与《简本》年代一致。
 
  郑亳、西亳争论。关于对C1H9相对年代的鉴定,考古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其与二里头四期同时而属于先商,另一观点认为其属于偃师商城二段,这导致两城的早晚关系存在分歧。在断代工程进行时,将C1H9归为二里岗下层早段,与偃师商城一段同一时代,从类型学来说,偃师商城的筑城早一点。针对有学者提出二里头四期晚段偏晚和偃师商城一期二段同时,大贯静夫通过两者的碳十四数据比较,发现二里头四期的年代数据确实比偃师商城一期一段早一点。
 
大贯静夫教授简介:
 
  1952年生于千叶县。现任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曾担任日本的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学留学。长期从事东北亚考古。出版《东北亚的考古学》等著作和多篇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有朋自远方来

夏商周考古与碳十四测年—大贯静夫教授讲演纪要

发布时间:2014-01-15

 
  2014年1月7日,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原(日)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大贯静夫教授在我所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夏商周与C14测年”的学术讲演。本次讲演由陈星灿副所长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专家组副组长、碳十四测年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仇士华研究员、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年实验室负责人张雪莲研究员、丰镐队队长徐良高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其他研究人员以及各高校老师、学生也参加了这次讲演。
 
  讲演持续了3个小时,仇士华研究员、张雪莲研究员、徐良高研究员等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就讲演中涉及的问题,与大贯静夫教授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年代学与考古学并不是孤立而存在,双方是相互依赖和支持的;考古学家应当与年代学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考古学问题。
 
  现就讲演内容简述如下:
 
  1)他先介绍了日本学者对待碳十四测年的态度、碳十四在日本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日本绳纹文化开始的年代,碳十四测年结果得不到传统考古学者的认同,认为绳纹文化来源于朝鲜-西伯利亚新石器文化,绳纹文化开始年代不可能早于2500BC。大贯静夫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环日本海的新石器文化不是从西伯利亚传播过来的,而是独立起源的,碳十四测年的结果则与他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由于他研究的东北亚考古与中国考古联系密切,因此继而将研究视角转向中国考古学。他认为,考古学者应当重视碳十四年代,但是由于碳十四校正方法愈来愈复杂,尤其是通过考古地层学和分期来校正的测年结果感到十分困惑。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二里头一期拟合后,只有30年,四期仅有25年。
 
  2)针对上述问题,他指出,如何将测年学和考古学更好的融合继而进行跨学科的考古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大贯静夫教授举出自己曾经在俄罗斯参与的一个案例,该次发掘中,碳十四年代专家亲自取样测年。该专家通过比较陶片上的碳化物和同一层木炭的年代,试图发现两者的差别及其原因。又举出另一个案例,即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对弥生文化开始的年代学研究,测年专家与考古学者一起对陶器的碳化物进行研究,先由考古学获取研究测年遗物的考古学背景和提取测年系列样品,之后转交给测年专家测年,在测年过程中,考古学者与测年学家共同拟合校正年代。从碳十四的测年结果来看,日本学者对弥生时代的绝对年代认识错误,而与韩国对比的相对年代却是准确的。这提醒我们,在注重考古研究的相对年代结果的同时,同样要重视碳十四测年结果。对碳十四数据进行拟合时特别要注意系列样品,因为系列样品具有考古信息。单一的样品利用树木年轮曲线校正后,其年代误差反而会增大。



学者们热烈讨论
 
  3)大贯静夫教授接下来讨论了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年代学问题。
 
  丰镐灰坑H18年代上限。他认为灰坑内分层的系列样品,虽然坑内②层与③层在年代上存在倒置,但在误差范围内,因此该灰坑分层年代学较为准确。该灰坑根据考古学年代,当处在13年范围内,而碳十四测定的纪年远远大于13年,两者之间存在误差。
 
  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上限。先通过单样品测定,二里头一期为BC1880,后通过系列样品,测定为1700BC。重新审视新砦一期、新砦二期前段和后段年代,发现新砦二期前段有80年(1870-1790BC),后段有70年(1735-1705BC),而二里头文化1期仅30年(1735-1705BC)。通过新砦3处地层关系、陶器分期分别校正该组年代,得出结论为新砦二期晚段和二里头遗址一期年代差不多。为了多角度验证,他利用Ocal软件拟合年代,假设了几种前提,表明不同的前提,导致数据处理的结果不一样,有些数据误差反而扩大了。
 
  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年代。用系列样品处理,结果显示二里头三、四期晚到1500BC,与《简本》年代一致。
 
  郑亳、西亳争论。关于对C1H9相对年代的鉴定,考古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其与二里头四期同时而属于先商,另一观点认为其属于偃师商城二段,这导致两城的早晚关系存在分歧。在断代工程进行时,将C1H9归为二里岗下层早段,与偃师商城一段同一时代,从类型学来说,偃师商城的筑城早一点。针对有学者提出二里头四期晚段偏晚和偃师商城一期二段同时,大贯静夫通过两者的碳十四数据比较,发现二里头四期的年代数据确实比偃师商城一期一段早一点。
 
大贯静夫教授简介:
 
  1952年生于千叶县。现任东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曾担任日本的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学留学。长期从事东北亚考古。出版《东北亚的考古学》等著作和多篇论文。
 
 

作者:高振龙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