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所王巍所长一行出席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

发布时间:2008-08-1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王学荣、王刃馀

    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于2008年6月29日~2008年7月5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召开,以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本次大会。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有社科院国际合作局杨扬局长、考古所陈星灿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古处闫亚林副处长、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处周云帆处长、社科院科研局文史哲学部工作室刘晖春副主任、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王学荣副主任。
    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和申办2010年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同时,通过参加大会,进一步了解世界考古学大会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如机构组成、领导人产生方式、会议形式、会议议题、会务组织方式、筹备与接待特点等,进而为筹备2010年间期会议做准备。
    7月3日下午,世界考古学大会召开代表大会,与会人员主要为大会理事、地区代表和各个国家代表等约60人,主要议程为选举世界考古学大会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司库;修改大会章程;确定2012年第七届大会和2010年间期会议的举办国。中国代表团向代表大会提交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承办世界考古学大会2010年间期会议的申请意向书,得到大会通过。另外,本次会议提名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为世界考古学大会理事、东亚地区代表,考古研究所王学荣研究员为世界考古学大会中国代表。

 

    附件一: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与世界考古学大会
    世界考古学大会 (The World Archaeology Congress)(简称WAC)是一个非政府、非赢利性的考古学国际组织,其基本原则是促进考古视角的多元性,呈现世界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研究。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大会面向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遗产管理者、学生以及公众。它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人们对于过去社会的兴趣,鼓励就地方性历史进行研究和促进学术交流;任务是积极参与对于过去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从民族考古实践的角度,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世界考古学大会通过会议、出版物或学术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高度关注考古在世界不同政治背景中的阐释模式,促进各种各样对于“过去”的不同看法和主张,以及对全球“不均衡性”认识等的阐述。其中,特别的兴趣在于对原著民、少数民族以及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且特别希望来自这些地区来的学者和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大会当中来。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现任主席为Claire Smith女士,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Adelaide)考古系副教授。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没有任何的固定资助,也没有大批固定人员,它筹集资金的方式是以项目为资助基础。由于考古大会关注的部分群体来自于不发达地区和以往国际讨论议题所不关注的地区,所以会议要为这些大约占到参会总人数1/3的与会代表提供相应的参会和报名费用。另外,大会还承担相当一部分对于不发达地区考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博物馆培训费用。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每四年举办一次大会即全会,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考古学会议。会议交流的内容包括,各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不发达地区的专业培训和公众教育、原著民境遇的改善、考古遗址的保护等。前几届会议曾在英国、委内瑞拉、印度、南非以及美国等地举行。资助这个活动的人包括查尔斯王子等世界名人。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最主要的两项出版物:(1)The One World Archaeology Series (Left Coast Press是现在的出版商,已经取代了原来的Routledge)。这个系列的出版物主要是发表大会的文章。文章内容非常宽泛,鼓励人们对于遗产和考古学所面临的社会和政治背景问题进行讨论。作者的稿费和出版所得主要是用来对于考古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进行资助。(2)Worlds of Archaeology(出版商是AltaMira Press)。这个系列丛书的目标在于揭示考古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促进研究者从不同于西方研究的视角对古代社会进行阐释。另外,会议刊物还包括:Archaeolog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和South American等。

    附件二: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
    在每届考古大会举办的间歇期,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以一定的“地方性议题”在各成员国举办间期会议。这种会议的目的是把世界各地区的考古学家组织到一起对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如第一个间期会议于1989年在美国南达科塔州举办,其议题为“考古学的民族性和丧葬处理”;在1993年肯尼亚蒙巴萨的间期会议上,论题主要是关于“非洲城市起源”;1998年克罗地亚举办的间期会议主要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毁坏与复原”; 2000年阿根廷举办的间期会议上讨论的主要题目是“南美洲考古理论”;2001年在新西兰举办的间期会议的题目是“原著民事宜与考古”;2001年另外一个间期会议在加勒比地区举办,题目是“实际范围内的非洲人分散状况”。2006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的主要题目是“共存的考古学: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遗产的继承”。
    以2006年日本大阪会议为例:
    2006年在日本的大阪举行了世界考古学大会的间期会议,主办方为大阪历史博物馆,世界各地多达400余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讨论话题多达23个,其核心是讨论如何解决文化遗产自身的保存与现代社会公众参与之间的协调问题,其中包括在非本国进行考古学研究时出现的民族问题、对不同文化的考古学调查问题以及如何为后代保存文化遗产等。
    这次间期会议非常成功,它继承了第一次考古学大会的传统,并将此精神传播到了亚洲,实现了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目的。尽管语言的障碍确实存在,尽管学科和专业的疆界确实存在,但是通过众多年轻学者的努力,他们流利的英语使得日本近年来的考古学实践工作得以被与会26各国家的学者领悟。正如会议上很多国家的与会者所指出的那样,日本现在的考古已经突破了勘探、发掘以及过去40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抢救性发掘的层面,他们开始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考古遗址的管理上,主要方向是:文物保护、遗址发掘之后的研究以及对公众进行的材料公布等。日本考古所关注的已经不只是考古技术的层面,而是涵盖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内容。
    很多与会者都提到了考古研究资源的问题,他们对考古专家专享考古研究成果的方式表示质疑。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者应停止对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资源的不加节制的开采,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停止这种“学术帝国主义”的行径,而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接触到考古资源。这就牵扯到,考古学者如何能够使公众接触到考古学研究和成果的方式方法问题。与公众分享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就牵扯到了文化遗产的管理问题,也牵扯到了文化遗产自身的持续性和公众的相关责任与行为。
    会议发言中比较具有特色的研究是对于沉船和水下文化遗产的方面。日本在这个领域有着成熟的经验,而这确实是欧美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考古学领域中不够成熟的方向。同时,日本学者意识到了水下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断暴露出来的水下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负有的责任。

    附件三: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主要议题和发言
主题一:考古理论: 遗产、负担、未来?
    1.1 多元的考古学(archaeologies),传统,视野和前景
    1.2 经验,参与模式,考古
    1.3 进入问题的本核:对于人文学科中的考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探索
    1.4 女性主义考古学理论的影响
    1.5 考古学中的时间(time)和变化(change)
    1.6 未来考古学理论的出路

主题二:艺术考古(archaeologies)
    2.1 岩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1)
    2.2 岩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2)
    2.3 发掘古代艺术
    2.4 考古遗址: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之间
    2.5 物质与精神:Abhar agus Meon展览
    2.6 对于培根(Francis Bacon)工作室的发掘
    2.7 岩画艺术的技巧
    2.8 岩画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季节性
    2.9 岩画艺术研究方法:对近来世界范围内相关方法的讨论
    2.10 描绘变化:对于“文化接触”(contact)的描绘和考古

主题三:考古学家,战争与斗争:伦理、政治和责任
    3.1 战争中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
    3.2 超越对话之外:巴勒斯坦考古学的未来
    3.3 伴生的破坏? 伊拉克的考古学、战争和文物盗窃 1914-2007

主题四:考古学和博物馆
    4.1 博物馆的“去殖民化”
    4.2 博物馆、遗产以及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1)
    4.3 博物馆、遗产以及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2)
    4.4 作为考古学研究信息来源的博物馆藏品

主题五:“数字时代2.0”(Digital Age 2.0)的考古学
    5.1 对考古学资料垄断的抗议:考古学信息共享的标准和人际原则
    5.2 艺术、考古和技术:当前考古学阐释的实验支持
    5.3 对于过去的捕捉和可视性复原
    5.4 数字遗产和全球的现实: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回馈
    5.5 数字化时代的原著民文化遗产
    5.6 数字时代的空间、地方和景观考古学
    5.7 开放性的考古学:知识财产的基础以及资源的开放
    5.8 阴影之外:考古学中的3D技术手段
    5.9 考古资料的数字化:全景与挑战

主题六 古代宗教崇拜的考古学研究
    6.1 考古学和对于古代宗教的实验性分析?
    6.2 考古学与女神崇拜:构架对话的桥梁
    6.3 当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学材料:对于社会和宗教的思考
    6.4 圣山与朝圣者:富于活力的宗教景观
    6.5 自然景观中的圣地与宗教场所

主题七 考古学、开发和质量保证:在世界视野中的讨论
    7.1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影响评估”过程
    7.2 文化遗产管理
    7.3 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实践:法律、法规及“私营”(private sector)
    7.4 世界的考古学:考古学实践的全球化
    7.5 考古与开发:一个新的资源?
    7.6 对于农场和林地中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监控 (1)
    7.7 对于农场和林地中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监控 (2)

主题八:重要的技术:对于现代世界的创造
    8.1 方法与机械:技术发展过程构拟的理论化
    8.2 “集中营”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internment):新出现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8.3 原子考古学
    8.4 无穷性的思乡症:对于外层空间的考古学

主题九:考古遗产中的文化与知识财产:对于研究对象的确认和问题解决模式的探索
    9.1 考古遗产中的知识财产:个案研究、挑战、公平参与、最佳实践方式以及公正解决方案
    9.2 针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法律建设:权利与法规的交叉,物质与文化的交叉、文化认同与原著性的交叉以及价值(1)
    9.3针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法律建设:权利与法规的交叉,物质与文化的交叉、文化认同与原著性的交叉以及价值(2)
    9.4文物贸易:政策与前景

主题十:地质考古学在全球视野内的发展变化
    10.1 洞穴与岩阴(rockshelters)的文化应用(1)
    10.2 洞穴与岩阴(rockshelters)的文化应用(2)
    10.3 房屋的地质考古学研究:迈向社会考古学(social archaeology)
    10.4 亚马逊黑土与地质考古学(1)
    10.5 亚马逊黑土与地质考古学(2)
    10.6 断代与测年模型的新发展
    10.7 跨大西洋的合作与其对地质考古学的贡献
    10.8 水下遗址的地质考古学研究:遗址界定与形成过程
    10.9 土地使用方式与景观

主题十一:全球多元化考古学的出现
    11.1 全球多元化考古学背景下对考古学家的伦理标准
    11.2 景观留存及其对于全球理论(global theory)的意义
    11.3 对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理事会(ICAHM)复兴的建议

主题十二 当下使用的和有用的考古学(archaeologies)
    12.1 考古学和天气变化
    12.2 通过考古学增强人们了解过去的能力(1)
    12.3 通过考古学增强人们了解过去的能力(2)
    12.4 对于伤痕的记忆:纪念1807奴隶禁运二百年
    12.5 “阈限”(liminal)考古学:流放、监禁以及隔离的故事
    12.6 抛开“意义”的斡旋:文化资源管理考古(CRM archaeology)在协调争端中的作用
    12.7 考古重要么?考古与不同社群相关性的评估(1)
    12.8 考古重要么?考古与不同社群相关性的评估(2)
    12.9 民众介入与工人阶层社群:劳动力的历史考古
    12.10 合作还是纷争?社群参与的现状(1)
    12.11 合作还是纷争?社群参与的现状(1)

主题十三:世界考古学大会宗旨在伦理学上的价值
    13.1 生物伦理学:当下生物考古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事宜
    13.2 业余考古爱好者与古代人类遗物:研究方法与动机
    13.3 世界考古学大会:提供伦理学讨论的平台
    13.4 世界考古学大会伦理论坛
    13.5 个人伦理、社会公义及考古学实践
    13.6 世界考古学大会:讨论伦理学问题的圆桌会议

主题十四:信息传递:沟通考古学
    14.1 参与考古学的途径
    14.2 途径、障碍以及参观指导:学者、游客、社区以及公众的交流方式
    14.3 遗产阐释的国际性原则:对于知识交流的意识形态桎梏或者工具?
    14.4 对于“过去”进行研究的视野:考古学研究之外
    14.5 “灰色文献”的白与黑

主题十五:遗产旅游的日程表
    15.1 旅游考古(1)
    15.2 旅游考古(2)
    15.3 度假胜地的考古
    15.4 考古和休闲:休闲的考古学
    15.5 考古和休闲:考古作为娱乐的方式
    15.6 遗产权和旅游的所有权

主题十六 独立讨论话题
    16.1 与军队协同工作:并非罪恶,迫不得已
    16.2 对于身处“军情”中的考古遗产的规划
    16.3 世界范围内主要考古遗址上最新的进展
    16.4 遗产疗法的困境:“记忆工作”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16.5 新瓶装旧酒:使用新方法研究“老发掘”
    16.6 村庄的考古学
    16.7 追寻物质实体,追寻人群
    16.8 记忆和忘却:考古和社会记忆

主题十七:原著民考古:新的挑战
    17.1 延续与传承:考古、祖先圣地—原著民的伦理学检讨
    17.2 “新世纪”考古:我们是否也应在被考虑之列?
    17.3  拆解“大师”的房子: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和尝试新的原著民考古方法
    17.4 对于“过去”和遗产探索的新途径
    17.5 立法系统、考古遗产以及拉丁美洲原著民的遗产权
    17.6 文物归还问题:新的挑战
    17.7 对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原著民角色的再思考

主题十八:遭遇、后殖民时期的关注:帝国与性的考古
    18.1 在“认同”之外
    18.2 殖民地社会生产和人口繁育
    18.3 帝国与殖民组织(Engaged bodies)

主题十九:历史考古学关注的事宜
    19.1 考古学和殖民主义(1)
    19.2 考古学和殖民主义(1)
    19.3 考古学与现代性的失落
    19.4 遭遇:家庭变革的历史考古学研究
    19.5  21世纪的爱尔兰考古学:内容与方法

主题二十:土地与考古学
    20.1 景观考古学(1)
    20.2景观考古学(2)
    20.3 考古学家、博物馆、纪念性建筑以及反纪念性建筑
    20.4 为土地计时:对早期农用地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20.5 对于史前土地所有权研究的分析局限性以及研究潜力
    20.6 欧洲北大西洋岸边残留景观的考古学研究
    20.7 考古与开发
    20.8 原著民领地中的作坊与文化遗产:接触与分享经验(1)
    20.9原著民领地中的作坊与文化遗产:接触与分享经验(2)
    20.10 景观的遗产:对于自然景观“人迹化”的考古学审视
    20.11 东亚的“新石器时代”景观

主题二十一:生活在岛屿世界之中
    21.1 天海之间:“岛屿”二字当中所隐含的对于生态系统、景观以及文化认同的探索
    21.2 岛屿聚落所体现的长期环境适应方式:太平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考古学比较
    21.3 岛屿与海岸的考古学(1)
    21.4 岛屿与海岸的考古学(2)

主题二十二 海洋与水下考古
    22.1 水下文化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现状
    22.2 没有疆界的沉船遗址
    22.3 解读沉船:目前对于沉船遗址的研究方法与阐释
    22.4 水下考古的技术应用发展过程
    22.5 墨西哥水下考古学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2.6 水下的史前考古学
    22.7 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海岸线内迁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造成的影响
    22.8 行走在争端海域:对于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国际回馈
    22.9 水下文化遗产

主题二十三:文化认同的物质化:文化认同中的人格、政治与表述(1)
    23.1 具有启发性的考古:主体、客体以及本体论
    23.2 童年时光的物质化:儿童骨骼考古
    23.3 人体的物质性
    23.4 可见的身体:对于认同的表现的探索
    23.5 打开博物馆展品的包装:博物馆、藏品以及机构(1)
    23.6 打开博物馆展品的包装:博物馆、藏品以及机构(2)
    23.7 改变认同:对于斗争物质化的探索(1)
    23.8 改变认同:对于斗争物质化的探索(2)
    23.9 在社会认同形成过程中暴力和斗争所扮演的角色
    23.10 权力的考古学 (1)
    23.11 权力的考古学 (2)
    23.12 认同的物质化:文物归还过程中考古学所起到的作用

主题二十四:文化认同的物质化:文化认同中的人格、政治与表述(2)
    24.1 实践的物质化(1):地点的“创造”和人的“创造”
    24.2 实践的物质化(1):地点的“创造”和人的“创造”
    24.3 行为与结构之间:通过实践来创造社会群体
    24.4 物质相关性与工艺相关性(1)
    24.5 物质相关性与工艺相关性(2)
    24.6 探索狩猎—采集者的物质认同
    24.7 移动的家?追寻新石器时代房屋的变化和含义
    24.8 从工具到坟墓:从石器的制造中创造认同(1)
    24.9从工具到坟墓:从石器的制造中创造认同(2)
    24.10 热石:石头加热技术和考古
    24.11 中世纪的物质化(1)
    24.12 中世纪的物质化(2)

主题二十五:记忆、考古和口述传统
    25.1 社会记忆、地方和认同:过程与实践
    25.2 记忆的剧场:考古和记忆的制造
    25.3 揭开考古含糊性的面纱
    25.4 保护记忆?口述史、记忆和遗产保护

主题二十六:迁徙与活动
    26.1 研究活动和迁徙性的方法
    26.2 最早的原始人类:一份鉴定书
    26.3 “迁徙”的概念(1):对于人类活动的阐释框架
    26.4 “迁徙”的概念(2):对于人类活动的阐释框架

主题二十七:“进餐”之外:群体觅食背后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27.1 对于群体性觅食多种观点的开放性讨论
    27.2 从考古学材料中辨认群体性觅食的证据
    27.3 群体觅食中的出现的设施和技术的作用
    27.4 动机与后果:对于群体性食物获取行为参与状况的研究

主题二十八:我们不断变化的星球:过去人类生存环境和现代背景
    28.1 人和植物来源:实践、技术与知识的多样性
    28.2 人—动物关系的研究:新的理论方法
    28.3 对过去与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理论、概念以及界定
    28.4 人类对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反应(1)
    28.5 人类对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反应(2)
    28.6 应用考古学与历史生态学: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历史上资源开采利用方式的定义与操作方式加以研究
    28.7 与自然相处:灾害情景下的遗产问题磋商

主题二十九:以“群体”来揭示过去,以“个体”来具化现在:全球视野中的生物考古学贡献
    29.1 考古学材料中的儿童
    29.2 处在边缘的古代人群:对于身处边缘的古人骨的考古学研究
    29.3 沉默的见证:人骨考古学与法医考古学
    29.4 非洲人类健康史(1)
    29.5 非洲人类健康史(2)

主题三十:雨林,另外一种人造物
    30.1 香蕉:被忽视的历史
    30.2 轮耕
    30.3 农林复合经济:多年生作物的转化

主题三十一:考古与政治的反映
    31.1 世界各地的政治与考古/人类学的相互关系
    31.2 政治与实践:北美洲考古
    31.3 美洲政治与美洲考古

主题三十二:创新的力量
    32.1 当东方遇到西方:向农耕的转化,一种创新
    32.2 由欧亚大陆中部与东亚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审视“创新”
    32.3 侵略、灭杀和绝迹:人类对于生态系统影响在文化与环境上的后果

主题三十三:世界范围内的湿地考古
    33.1 湿地定居和聚落:在潮湿环境下生活(1)
    33.2 湿地定居和聚落:在潮湿环境下生活(2)
    33.3 对狩猎—采集者湿地遗存景观中诸社会因素的分析新视角
    33.4 湿地考古和人类活动(1):见诸沼泽泥地地区古人活动、路径以及台式建筑的遗存
    33.5 湿地考古和人类活动(2):沿水道的古人活动和交通
    33.6 湖泊、河流、沼泽堆积的考古学研究
    33.7 对于湿地考古的管理:原址保护、持续性与遗产资源:现状与展望
    33.8 湿地考古与古环境研究:超越环境决定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走出国门

考古所王巍所长一行出席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

发布时间:2008-08-11

    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于2008年6月29日~2008年7月5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召开,以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本次大会。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有社科院国际合作局杨扬局长、考古所陈星灿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古处闫亚林副处长、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处周云帆处长、社科院科研局文史哲学部工作室刘晖春副主任、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王学荣副主任。
    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和申办2010年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同时,通过参加大会,进一步了解世界考古学大会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如机构组成、领导人产生方式、会议形式、会议议题、会务组织方式、筹备与接待特点等,进而为筹备2010年间期会议做准备。
    7月3日下午,世界考古学大会召开代表大会,与会人员主要为大会理事、地区代表和各个国家代表等约60人,主要议程为选举世界考古学大会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司库;修改大会章程;确定2012年第七届大会和2010年间期会议的举办国。中国代表团向代表大会提交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承办世界考古学大会2010年间期会议的申请意向书,得到大会通过。另外,本次会议提名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为世界考古学大会理事、东亚地区代表,考古研究所王学荣研究员为世界考古学大会中国代表。

 

    附件一: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与世界考古学大会
    世界考古学大会 (The World Archaeology Congress)(简称WAC)是一个非政府、非赢利性的考古学国际组织,其基本原则是促进考古视角的多元性,呈现世界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研究。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大会面向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遗产管理者、学生以及公众。它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人们对于过去社会的兴趣,鼓励就地方性历史进行研究和促进学术交流;任务是积极参与对于过去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从民族考古实践的角度,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世界考古学大会通过会议、出版物或学术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高度关注考古在世界不同政治背景中的阐释模式,促进各种各样对于“过去”的不同看法和主张,以及对全球“不均衡性”认识等的阐述。其中,特别的兴趣在于对原著民、少数民族以及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且特别希望来自这些地区来的学者和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大会当中来。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现任主席为Claire Smith女士,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Adelaide)考古系副教授。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没有任何的固定资助,也没有大批固定人员,它筹集资金的方式是以项目为资助基础。由于考古大会关注的部分群体来自于不发达地区和以往国际讨论议题所不关注的地区,所以会议要为这些大约占到参会总人数1/3的与会代表提供相应的参会和报名费用。另外,大会还承担相当一部分对于不发达地区考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博物馆培训费用。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每四年举办一次大会即全会,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考古学会议。会议交流的内容包括,各地区考古研究的成果、不发达地区的专业培训和公众教育、原著民境遇的改善、考古遗址的保护等。前几届会议曾在英国、委内瑞拉、印度、南非以及美国等地举行。资助这个活动的人包括查尔斯王子等世界名人。
    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最主要的两项出版物:(1)The One World Archaeology Series (Left Coast Press是现在的出版商,已经取代了原来的Routledge)。这个系列的出版物主要是发表大会的文章。文章内容非常宽泛,鼓励人们对于遗产和考古学所面临的社会和政治背景问题进行讨论。作者的稿费和出版所得主要是用来对于考古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进行资助。(2)Worlds of Archaeology(出版商是AltaMira Press)。这个系列丛书的目标在于揭示考古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促进研究者从不同于西方研究的视角对古代社会进行阐释。另外,会议刊物还包括:Archaeolog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和South American等。

    附件二: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
    在每届考古大会举办的间歇期,世界考古学大会组织以一定的“地方性议题”在各成员国举办间期会议。这种会议的目的是把世界各地区的考古学家组织到一起对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如第一个间期会议于1989年在美国南达科塔州举办,其议题为“考古学的民族性和丧葬处理”;在1993年肯尼亚蒙巴萨的间期会议上,论题主要是关于“非洲城市起源”;1998年克罗地亚举办的间期会议主要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毁坏与复原”; 2000年阿根廷举办的间期会议上讨论的主要题目是“南美洲考古理论”;2001年在新西兰举办的间期会议的题目是“原著民事宜与考古”;2001年另外一个间期会议在加勒比地区举办,题目是“实际范围内的非洲人分散状况”。2006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考古学大会间期会议的主要题目是“共存的考古学: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遗产的继承”。
    以2006年日本大阪会议为例:
    2006年在日本的大阪举行了世界考古学大会的间期会议,主办方为大阪历史博物馆,世界各地多达400余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讨论话题多达23个,其核心是讨论如何解决文化遗产自身的保存与现代社会公众参与之间的协调问题,其中包括在非本国进行考古学研究时出现的民族问题、对不同文化的考古学调查问题以及如何为后代保存文化遗产等。
    这次间期会议非常成功,它继承了第一次考古学大会的传统,并将此精神传播到了亚洲,实现了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目的。尽管语言的障碍确实存在,尽管学科和专业的疆界确实存在,但是通过众多年轻学者的努力,他们流利的英语使得日本近年来的考古学实践工作得以被与会26各国家的学者领悟。正如会议上很多国家的与会者所指出的那样,日本现在的考古已经突破了勘探、发掘以及过去40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抢救性发掘的层面,他们开始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考古遗址的管理上,主要方向是:文物保护、遗址发掘之后的研究以及对公众进行的材料公布等。日本考古所关注的已经不只是考古技术的层面,而是涵盖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内容。
    很多与会者都提到了考古研究资源的问题,他们对考古专家专享考古研究成果的方式表示质疑。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者应停止对于其他国家的考古学资源的不加节制的开采,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停止这种“学术帝国主义”的行径,而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接触到考古资源。这就牵扯到,考古学者如何能够使公众接触到考古学研究和成果的方式方法问题。与公众分享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就牵扯到了文化遗产的管理问题,也牵扯到了文化遗产自身的持续性和公众的相关责任与行为。
    会议发言中比较具有特色的研究是对于沉船和水下文化遗产的方面。日本在这个领域有着成熟的经验,而这确实是欧美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考古学领域中不够成熟的方向。同时,日本学者意识到了水下遗址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断暴露出来的水下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负有的责任。

    附件三:第六届世界考古学大会主要议题和发言
主题一:考古理论: 遗产、负担、未来?
    1.1 多元的考古学(archaeologies),传统,视野和前景
    1.2 经验,参与模式,考古
    1.3 进入问题的本核:对于人文学科中的考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探索
    1.4 女性主义考古学理论的影响
    1.5 考古学中的时间(time)和变化(change)
    1.6 未来考古学理论的出路

主题二:艺术考古(archaeologies)
    2.1 岩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1)
    2.2 岩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史前人类的宗教崇拜(2)
    2.3 发掘古代艺术
    2.4 考古遗址: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之间
    2.5 物质与精神:Abhar agus Meon展览
    2.6 对于培根(Francis Bacon)工作室的发掘
    2.7 岩画艺术的技巧
    2.8 岩画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季节性
    2.9 岩画艺术研究方法:对近来世界范围内相关方法的讨论
    2.10 描绘变化:对于“文化接触”(contact)的描绘和考古

主题三:考古学家,战争与斗争:伦理、政治和责任
    3.1 战争中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
    3.2 超越对话之外:巴勒斯坦考古学的未来
    3.3 伴生的破坏? 伊拉克的考古学、战争和文物盗窃 1914-2007

主题四:考古学和博物馆
    4.1 博物馆的“去殖民化”
    4.2 博物馆、遗产以及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1)
    4.3 博物馆、遗产以及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2)
    4.4 作为考古学研究信息来源的博物馆藏品

主题五:“数字时代2.0”(Digital Age 2.0)的考古学
    5.1 对考古学资料垄断的抗议:考古学信息共享的标准和人际原则
    5.2 艺术、考古和技术:当前考古学阐释的实验支持
    5.3 对于过去的捕捉和可视性复原
    5.4 数字遗产和全球的现实: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回馈
    5.5 数字化时代的原著民文化遗产
    5.6 数字时代的空间、地方和景观考古学
    5.7 开放性的考古学:知识财产的基础以及资源的开放
    5.8 阴影之外:考古学中的3D技术手段
    5.9 考古资料的数字化:全景与挑战

主题六 古代宗教崇拜的考古学研究
    6.1 考古学和对于古代宗教的实验性分析?
    6.2 考古学与女神崇拜:构架对话的桥梁
    6.3 当前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学材料:对于社会和宗教的思考
    6.4 圣山与朝圣者:富于活力的宗教景观
    6.5 自然景观中的圣地与宗教场所

主题七 考古学、开发和质量保证:在世界视野中的讨论
    7.1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影响评估”过程
    7.2 文化遗产管理
    7.3 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实践:法律、法规及“私营”(private sector)
    7.4 世界的考古学:考古学实践的全球化
    7.5 考古与开发:一个新的资源?
    7.6 对于农场和林地中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监控 (1)
    7.7 对于农场和林地中文化遗产的管理与监控 (2)

主题八:重要的技术:对于现代世界的创造
    8.1 方法与机械:技术发展过程构拟的理论化
    8.2 “集中营”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internment):新出现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8.3 原子考古学
    8.4 无穷性的思乡症:对于外层空间的考古学

主题九:考古遗产中的文化与知识财产:对于研究对象的确认和问题解决模式的探索
    9.1 考古遗产中的知识财产:个案研究、挑战、公平参与、最佳实践方式以及公正解决方案
    9.2 针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法律建设:权利与法规的交叉,物质与文化的交叉、文化认同与原著性的交叉以及价值(1)
    9.3针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法律建设:权利与法规的交叉,物质与文化的交叉、文化认同与原著性的交叉以及价值(2)
    9.4文物贸易:政策与前景

主题十:地质考古学在全球视野内的发展变化
    10.1 洞穴与岩阴(rockshelters)的文化应用(1)
    10.2 洞穴与岩阴(rockshelters)的文化应用(2)
    10.3 房屋的地质考古学研究:迈向社会考古学(social archaeology)
    10.4 亚马逊黑土与地质考古学(1)
    10.5 亚马逊黑土与地质考古学(2)
    10.6 断代与测年模型的新发展
    10.7 跨大西洋的合作与其对地质考古学的贡献
    10.8 水下遗址的地质考古学研究:遗址界定与形成过程
    10.9 土地使用方式与景观

主题十一:全球多元化考古学的出现
    11.1 全球多元化考古学背景下对考古学家的伦理标准
    11.2 景观留存及其对于全球理论(global theory)的意义
    11.3 对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理事会(ICAHM)复兴的建议

主题十二 当下使用的和有用的考古学(archaeologies)
    12.1 考古学和天气变化
    12.2 通过考古学增强人们了解过去的能力(1)
    12.3 通过考古学增强人们了解过去的能力(2)
    12.4 对于伤痕的记忆:纪念1807奴隶禁运二百年
    12.5 “阈限”(liminal)考古学:流放、监禁以及隔离的故事
    12.6 抛开“意义”的斡旋:文化资源管理考古(CRM archaeology)在协调争端中的作用
    12.7 考古重要么?考古与不同社群相关性的评估(1)
    12.8 考古重要么?考古与不同社群相关性的评估(2)
    12.9 民众介入与工人阶层社群:劳动力的历史考古
    12.10 合作还是纷争?社群参与的现状(1)
    12.11 合作还是纷争?社群参与的现状(1)

主题十三:世界考古学大会宗旨在伦理学上的价值
    13.1 生物伦理学:当下生物考古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事宜
    13.2 业余考古爱好者与古代人类遗物:研究方法与动机
    13.3 世界考古学大会:提供伦理学讨论的平台
    13.4 世界考古学大会伦理论坛
    13.5 个人伦理、社会公义及考古学实践
    13.6 世界考古学大会:讨论伦理学问题的圆桌会议

主题十四:信息传递:沟通考古学
    14.1 参与考古学的途径
    14.2 途径、障碍以及参观指导:学者、游客、社区以及公众的交流方式
    14.3 遗产阐释的国际性原则:对于知识交流的意识形态桎梏或者工具?
    14.4 对于“过去”进行研究的视野:考古学研究之外
    14.5 “灰色文献”的白与黑

主题十五:遗产旅游的日程表
    15.1 旅游考古(1)
    15.2 旅游考古(2)
    15.3 度假胜地的考古
    15.4 考古和休闲:休闲的考古学
    15.5 考古和休闲:考古作为娱乐的方式
    15.6 遗产权和旅游的所有权

主题十六 独立讨论话题
    16.1 与军队协同工作:并非罪恶,迫不得已
    16.2 对于身处“军情”中的考古遗产的规划
    16.3 世界范围内主要考古遗址上最新的进展
    16.4 遗产疗法的困境:“记忆工作”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16.5 新瓶装旧酒:使用新方法研究“老发掘”
    16.6 村庄的考古学
    16.7 追寻物质实体,追寻人群
    16.8 记忆和忘却:考古和社会记忆

主题十七:原著民考古:新的挑战
    17.1 延续与传承:考古、祖先圣地—原著民的伦理学检讨
    17.2 “新世纪”考古:我们是否也应在被考虑之列?
    17.3  拆解“大师”的房子: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和尝试新的原著民考古方法
    17.4 对于“过去”和遗产探索的新途径
    17.5 立法系统、考古遗产以及拉丁美洲原著民的遗产权
    17.6 文物归还问题:新的挑战
    17.7 对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原著民角色的再思考

主题十八:遭遇、后殖民时期的关注:帝国与性的考古
    18.1 在“认同”之外
    18.2 殖民地社会生产和人口繁育
    18.3 帝国与殖民组织(Engaged bodies)

主题十九:历史考古学关注的事宜
    19.1 考古学和殖民主义(1)
    19.2 考古学和殖民主义(1)
    19.3 考古学与现代性的失落
    19.4 遭遇:家庭变革的历史考古学研究
    19.5  21世纪的爱尔兰考古学:内容与方法

主题二十:土地与考古学
    20.1 景观考古学(1)
    20.2景观考古学(2)
    20.3 考古学家、博物馆、纪念性建筑以及反纪念性建筑
    20.4 为土地计时:对早期农用地系统的考古学研究
    20.5 对于史前土地所有权研究的分析局限性以及研究潜力
    20.6 欧洲北大西洋岸边残留景观的考古学研究
    20.7 考古与开发
    20.8 原著民领地中的作坊与文化遗产:接触与分享经验(1)
    20.9原著民领地中的作坊与文化遗产:接触与分享经验(2)
    20.10 景观的遗产:对于自然景观“人迹化”的考古学审视
    20.11 东亚的“新石器时代”景观

主题二十一:生活在岛屿世界之中
    21.1 天海之间:“岛屿”二字当中所隐含的对于生态系统、景观以及文化认同的探索
    21.2 岛屿聚落所体现的长期环境适应方式:太平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考古学比较
    21.3 岛屿与海岸的考古学(1)
    21.4 岛屿与海岸的考古学(2)

主题二十二 海洋与水下考古
    22.1 水下文化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现状
    22.2 没有疆界的沉船遗址
    22.3 解读沉船:目前对于沉船遗址的研究方法与阐释
    22.4 水下考古的技术应用发展过程
    22.5 墨西哥水下考古学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22.6 水下的史前考古学
    22.7 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海岸线内迁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造成的影响
    22.8 行走在争端海域:对于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国际回馈
    22.9 水下文化遗产

主题二十三:文化认同的物质化:文化认同中的人格、政治与表述(1)
    23.1 具有启发性的考古:主体、客体以及本体论
    23.2 童年时光的物质化:儿童骨骼考古
    23.3 人体的物质性
    23.4 可见的身体:对于认同的表现的探索
    23.5 打开博物馆展品的包装:博物馆、藏品以及机构(1)
    23.6 打开博物馆展品的包装:博物馆、藏品以及机构(2)
    23.7 改变认同:对于斗争物质化的探索(1)
    23.8 改变认同:对于斗争物质化的探索(2)
    23.9 在社会认同形成过程中暴力和斗争所扮演的角色
    23.10 权力的考古学 (1)
    23.11 权力的考古学 (2)
    23.12 认同的物质化:文物归还过程中考古学所起到的作用

主题二十四:文化认同的物质化:文化认同中的人格、政治与表述(2)
    24.1 实践的物质化(1):地点的“创造”和人的“创造”
    24.2 实践的物质化(1):地点的“创造”和人的“创造”
    24.3 行为与结构之间:通过实践来创造社会群体
    24.4 物质相关性与工艺相关性(1)
    24.5 物质相关性与工艺相关性(2)
    24.6 探索狩猎—采集者的物质认同
    24.7 移动的家?追寻新石器时代房屋的变化和含义
    24.8 从工具到坟墓:从石器的制造中创造认同(1)
    24.9从工具到坟墓:从石器的制造中创造认同(2)
    24.10 热石:石头加热技术和考古
    24.11 中世纪的物质化(1)
    24.12 中世纪的物质化(2)

主题二十五:记忆、考古和口述传统
    25.1 社会记忆、地方和认同:过程与实践
    25.2 记忆的剧场:考古和记忆的制造
    25.3 揭开考古含糊性的面纱
    25.4 保护记忆?口述史、记忆和遗产保护

主题二十六:迁徙与活动
    26.1 研究活动和迁徙性的方法
    26.2 最早的原始人类:一份鉴定书
    26.3 “迁徙”的概念(1):对于人类活动的阐释框架
    26.4 “迁徙”的概念(2):对于人类活动的阐释框架

主题二十七:“进餐”之外:群体觅食背后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27.1 对于群体性觅食多种观点的开放性讨论
    27.2 从考古学材料中辨认群体性觅食的证据
    27.3 群体觅食中的出现的设施和技术的作用
    27.4 动机与后果:对于群体性食物获取行为参与状况的研究

主题二十八:我们不断变化的星球:过去人类生存环境和现代背景
    28.1 人和植物来源:实践、技术与知识的多样性
    28.2 人—动物关系的研究:新的理论方法
    28.3 对过去与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理论、概念以及界定
    28.4 人类对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反应(1)
    28.5 人类对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反应(2)
    28.6 应用考古学与历史生态学: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历史上资源开采利用方式的定义与操作方式加以研究
    28.7 与自然相处:灾害情景下的遗产问题磋商

主题二十九:以“群体”来揭示过去,以“个体”来具化现在:全球视野中的生物考古学贡献
    29.1 考古学材料中的儿童
    29.2 处在边缘的古代人群:对于身处边缘的古人骨的考古学研究
    29.3 沉默的见证:人骨考古学与法医考古学
    29.4 非洲人类健康史(1)
    29.5 非洲人类健康史(2)

主题三十:雨林,另外一种人造物
    30.1 香蕉:被忽视的历史
    30.2 轮耕
    30.3 农林复合经济:多年生作物的转化

主题三十一:考古与政治的反映
    31.1 世界各地的政治与考古/人类学的相互关系
    31.2 政治与实践:北美洲考古
    31.3 美洲政治与美洲考古

主题三十二:创新的力量
    32.1 当东方遇到西方:向农耕的转化,一种创新
    32.2 由欧亚大陆中部与东亚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技术与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审视“创新”
    32.3 侵略、灭杀和绝迹:人类对于生态系统影响在文化与环境上的后果

主题三十三:世界范围内的湿地考古
    33.1 湿地定居和聚落:在潮湿环境下生活(1)
    33.2 湿地定居和聚落:在潮湿环境下生活(2)
    33.3 对狩猎—采集者湿地遗存景观中诸社会因素的分析新视角
    33.4 湿地考古和人类活动(1):见诸沼泽泥地地区古人活动、路径以及台式建筑的遗存
    33.5 湿地考古和人类活动(2):沿水道的古人活动和交通
    33.6 湖泊、河流、沼泽堆积的考古学研究
    33.7 对于湿地考古的管理:原址保护、持续性与遗产资源:现状与展望
    33.8 湿地考古与古环境研究:超越环境决定论

 

作者: 王学荣、王刃馀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