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雪莲赴美学术交流汇报

发布时间:2009-11-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张雪莲
 
 
 
 
    因获得露斯基金我于2008年10月底赴美国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历时一年。在此期间在斯坦福大学考古中心学习和工作,主要工作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借助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源完成国家科技部资助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我负责的两项研究:
        ①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中常规碳十四测年研究。
        ②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实际是完成这两项研究的总报告。
    2、根据考古中心的学术工作情况参加了有关的学术报告。
    3、完成大辛庄遗址部分样品的分析测试。
    4、完成考古第七期数据报告。
    5、完成西坡遗址食性分析报告。
    6、完成各种稿件的审稿。
    7、完成考古中心要求的讲座工作。
    8、完成考古中心安排的其他有关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和学习以及在这里的生活使自己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国际研究状况的了解,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奠定了基础。主要感想或认识有以下几点:
    一、学术研究应该注意加强交流。一是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促进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前自己这方面比较欠缺,在自己的意识上总是强调自己实验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向别人学习,甚至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仅限于听听讲座,看看文献等一些比较表面的学习,而深入的思考比较少。加强交流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宣传我们的工作。国外学者的研究有些做得非常细致,思路上逻辑性很强,缜密严谨,很值得我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研究了解有限,这样就限制了学术上的对话和反馈,难以产生交流、促进提高的效果。再就是如果在一些全球性要面对的学术问题上缺少对话和反馈,就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学术研究应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的课题任务或研究中要面对的问题的研究一般都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或方法的运用。有时候由于任务压得很紧工作上往往会形成程式化、模式化,反而对于基础理论的深入认识、深入探讨有所淡漠。这样有时会导致研究上的沉闷,或缺乏活力,缺乏力度。所以在繁重的任务、繁忙的工作面前,仍然要结合进行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思考,以使研究工作保持生命力、创造力。国外学者在理论方法的研究上比较注重,对我很有启发。美国考古界的学术圈专门成立了一个称为理论组的类似有点儿学会性质的组织,每年都要召开学术年会,活动比较频繁,比较活跃。虽然每次年会的组织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可见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
    三、除了学术工作外,由于这次在那里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对于美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也稍微有所增加。
    1、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让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新闻宣传可以让你感觉到,现在的美国不仅仅只注重中国的民权,在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大,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成就等。而且有时还会把中国的做法作为重要的参照。比如在奥巴马上台后不久他们要对一个比较重要的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对这个设施的改造政府动用了较大的财力和物力。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其中除了可以获得一些便利之外,在他们的解释中还强调了一条是中国也有类似的做法。
    2、由于中国的强大,对中国的关注度增加,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也在升温。为美国政府部门提供人才和策略信息的有关研究机构经常会有关于中国问题的话题讨论研究,如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策略,中国的文明进程等等。有一次傍晚的时候我在校园里看到一则以关于中国新的文明形成为题的讨论会消息,我按照路标所示到达会场的时候,发现前来参加讨论会的人不仅有年轻的在校学生,还有许多年纪较大的资深学者。从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中可以看出,他们急于想了解中国,希望获得关于中国目前发展的更多的信息。
    3、作为一名中国的访问学者,我在那里感受到了美国人民以及在那里的其他国家的学者的友好、相互的关心和尊重,这其中应该是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分不开的,我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更加意识到我们还仍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赶上发达国家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走出国门

张雪莲赴美学术交流汇报

发布时间:2009-11-13

 
 
 
 
    因获得露斯基金我于2008年10月底赴美国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历时一年。在此期间在斯坦福大学考古中心学习和工作,主要工作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借助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源完成国家科技部资助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我负责的两项研究:
        ①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中常规碳十四测年研究。
        ②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实际是完成这两项研究的总报告。
    2、根据考古中心的学术工作情况参加了有关的学术报告。
    3、完成大辛庄遗址部分样品的分析测试。
    4、完成考古第七期数据报告。
    5、完成西坡遗址食性分析报告。
    6、完成各种稿件的审稿。
    7、完成考古中心要求的讲座工作。
    8、完成考古中心安排的其他有关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和学习以及在这里的生活使自己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国际研究状况的了解,为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奠定了基础。主要感想或认识有以下几点:
    一、学术研究应该注意加强交流。一是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促进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前自己这方面比较欠缺,在自己的意识上总是强调自己实验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向别人学习,甚至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仅限于听听讲座,看看文献等一些比较表面的学习,而深入的思考比较少。加强交流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宣传我们的工作。国外学者的研究有些做得非常细致,思路上逻辑性很强,缜密严谨,很值得我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研究了解有限,这样就限制了学术上的对话和反馈,难以产生交流、促进提高的效果。再就是如果在一些全球性要面对的学术问题上缺少对话和反馈,就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学术研究应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的课题任务或研究中要面对的问题的研究一般都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或方法的运用。有时候由于任务压得很紧工作上往往会形成程式化、模式化,反而对于基础理论的深入认识、深入探讨有所淡漠。这样有时会导致研究上的沉闷,或缺乏活力,缺乏力度。所以在繁重的任务、繁忙的工作面前,仍然要结合进行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思考,以使研究工作保持生命力、创造力。国外学者在理论方法的研究上比较注重,对我很有启发。美国考古界的学术圈专门成立了一个称为理论组的类似有点儿学会性质的组织,每年都要召开学术年会,活动比较频繁,比较活跃。虽然每次年会的组织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可见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
    三、除了学术工作外,由于这次在那里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对于美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也稍微有所增加。
    1、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让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新闻宣传可以让你感觉到,现在的美国不仅仅只注重中国的民权,在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大,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成就等。而且有时还会把中国的做法作为重要的参照。比如在奥巴马上台后不久他们要对一个比较重要的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对这个设施的改造政府动用了较大的财力和物力。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其中除了可以获得一些便利之外,在他们的解释中还强调了一条是中国也有类似的做法。
    2、由于中国的强大,对中国的关注度增加,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也在升温。为美国政府部门提供人才和策略信息的有关研究机构经常会有关于中国问题的话题讨论研究,如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策略,中国的文明进程等等。有一次傍晚的时候我在校园里看到一则以关于中国新的文明形成为题的讨论会消息,我按照路标所示到达会场的时候,发现前来参加讨论会的人不仅有年轻的在校学生,还有许多年纪较大的资深学者。从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中可以看出,他们急于想了解中国,希望获得关于中国目前发展的更多的信息。
    3、作为一名中国的访问学者,我在那里感受到了美国人民以及在那里的其他国家的学者的友好、相互的关心和尊重,这其中应该是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分不开的,我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更加意识到我们还仍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赶上发达国家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
 
                                           

作者:张雪莲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