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出国门 | “中国队”亮相埃及考古舞台

发布时间:2020-09-18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作者:中埃联合考古队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于开罗总理府签署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区内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正式启动。首季度工作于2019年4月结束, 同年11月第二季度田野工作启动,并于2020年4月结束。

印有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登基名的泥砖

  埃及卢克索市即古都底比斯,在中王国时期与新王国时期,曾经是古埃及文明的首都。1979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古都底比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王权与宗教的中心,底比斯东岸拥有两处大型宗教建筑群,一处是卢克索神庙,另一处是卡尔纳克神庙。其中后者尤为重要,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庙建筑,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卡尔纳克整个北部区域(以下简称卡尔纳克北)就是本次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工作地点,总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现已探明的建筑遗迹共有22处,以石质建筑为主,其周围伴有附属建筑、居址和围墙等泥砖建筑。大部分的建筑都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卡尔纳克北的核心地带是一处由泥砖垒砌围墙环绕边长约150米的矩形神庙区——孟图神庙区。这里保存着卡尔纳克北等级最高的三座主要建筑,始建于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公元前14世纪)的孟图神庙,其东侧相邻的奠基于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8世纪)的哈普拉神庙,以及南侧的玛阿特神庙。孟图神庙是卡尔纳克北的主神庙,庙前有柱廊、方尖碑、庭院室内有柱厅以及神殿和侧室。玛阿特神庙依靠着孟图神庙的南墙背向而建,体积略小于孟图神庙,由塔门、庭院、柱厅、侧室和神殿等组成。

  神庙区内还包括一处高台建筑和与其相呼应的圣湖,以及区域南侧排列整齐的六座供奉奥西里斯神的小神殿。每一座小神殿都有属于各自的大门。与孟图神庙相连接的北侧大门是神庙区的主要入口,同样也是卡尔纳克北保存最好的建筑。高18米,北大门竣工于托勒密四世时期(公元前3世纪),通体装饰有彩绘浮雕和各类铭文。大门的北侧有一条向北延伸的斯芬克斯神道,在其尽头还有一处码头遗址。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于2018年底正式开展田野工作。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田野发掘、铭文研究和文物保护三个方面展开。

  田野发掘

发掘区1的现场工作照

中埃联合考古队成员正在清理出土文物

  遗址区内各遗迹建筑间形制、建筑方法和布局都存在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存在早晚关系。部分遗迹的始建年代及其演化过程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对其周边附属建筑遗存的认识也相对缺乏。田野发掘工作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区域1为南围墙处的奥西里斯小神殿区、区域2为孟图神庙西南角与玛阿特神庙相连的空间,总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在区域1内,由东向西数的第二座小神殿,现保存约1米多高的墙体,其布局完整,由一间主厅、两间内室和一间侧室组成。但是周边的附属建筑并不清晰,其始建年代也有待确定。此次考古工作成功地揭示出了第二座奥西里斯小神殿门前的柱厅区。由石板铺设的地面基本保存完好,地面并无起伏和大面积破损。直径约为1.4米的四座闪长岩柱础均匀地分布在柱厅的四个角落。其中一座柱础上较好地保留了一段雕刻的圣书体铭文,结合小神殿门前发现的雕像残块上的铭文,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该座神殿是第25王朝的圣女阿蒙尼尔迪斯为奥西里斯“生命之主”所建。

  2019年发掘工作延伸至第三座小神殿,并对其整体进行发掘。早期研究对第三小神庙的整体认识非常少,并不明确其建筑结构与布局。这座神殿建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与其他的几座小神殿比,其结构布局非常独特: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两室,有各自的入口。东室内的墙上保留着部分的浮雕,室内也出土了大量的带铭文和浮雕的石块。我们基本可以辨识出一位女性王室成员(圣女)向卡尔纳克的三位主神阿蒙、穆特和孔苏献祭的场景。东室入口处有一条宽约2米的石板坡道,向南延伸与大门相连接。其中有数块石板可辨认出浅浅的铭文与浮雕,应是重复利用的石块。坡道两侧都发现有泥砖的附属建筑。第三座小神殿前靠近大门处也发现了四座柱础,分列于坡道东西两侧。与其他小神殿的柱础不同,该柱础建造方式比较特殊,是由内芯外包石组成的复合型柱础。此类柱础也是首次在本地区发现。发掘工作初步完善了对第三座小神殿在平面布局上的认识,但要解决其年代问题和功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据。

  在区域1内出土了大量的铜质奥西里斯小雕像,大小不一,但外形精致。出土文物还包括石质雕像残块,费昂斯(Faience)材质小器物和雕像,陶制小雕像以及大量陶器碎片。

  为解决玛阿特神庙与孟图神庙的早晚关系问题,我们在区域2布设了20个探方。通过发掘,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泥砖建筑,多为墙体;相互之间存在早晚关系,层位关系复杂,反映了多个时期的建筑布局。由于发掘面积的限制,对大部分的墙体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功能还有待将来的发掘研究。距孟图神庙南墙约6米处,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宽约4米的泥砖地面,其东端与玛阿特神庙的西墙相连,向西一直延伸至发掘区外。地面由尺寸相同的泥砖平铺而成,较为规整。每块泥砖上都有一个椭圆形印章印记,恰是孟图神庙始建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登基名“Neb Maat Ra”。带法老王名的泥砖建筑非常罕见,此次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对认识孟图神庙早期建筑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带阿蒙霍特普三世王名并保存如此完整的泥砖建筑在底比斯地区也是首次发现。

  此外,为了对此区域内遗址的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在区域2靠近玛阿特神庙西墙的位置发掘了一条深约3米的探沟。在新王国时期的地层下,我们发现了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22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的文化层。出土文物除了大量的陶片以外,还包括陶制网坠、鼓风管残件,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早年的地质研究表明,尼罗河在中王国时期以前曾流经过卡尔纳克北部地区。此次发现暗示了在更早时期此区域可能存在渔猎营地或村庄,并从事金属冶炼活动。这对研究古埃及人在卡尔纳克北地区的活动方式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铭文研究与文物保护

中方领队贾笑冰展示刚出土的奥西里斯小铜像

埃方文保专家对出土雕像残块进行加固保护

  考古队对神庙区域内四处散落的石块开展了研究与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大量刻有铭文与浮雕的石块被随意地放置在神庙区内多个地点,且长年受到土壤腐蚀与风化作用破坏,这些残块的保存情况较差。依照埃及考古及文物保护的传统,我们现已修建了十余处水泥台,并依次将这些带铭文石刻的石块放置在平台之上。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文物保护与展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目前已登记了超过500件石块,并对其进行编号、登记、拍照和三维建模,为日后组建资料库积累影像材料与信息。在统计资料的同时,考古队结合已发表材料,对失去信息的残块进行铭文解析、图像识别和残块拼对等研究工作。

已清理完的第三小神殿,正在拍照建模

  孟图神庙区多以砂岩建筑为主,大部分现存的建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现场的加固与保护工作。项目组与卡尔纳克修复中心合作,从2019年开始对第二座小神殿的主体部分进行修复工作。随着小神殿前厅的揭露,修复团队立即对损坏的柱础和部分石板进行加固保护,并参与了部分出土文物小件的修复工作。在开始清理第三座小神殿时,我们察觉到此建筑的粉化、开裂等破损情况严重。发掘团队与修复团队密切合作,实行边发掘边保护工作模式。对遗址的墙体、坡道石板面和前厅的柱础都采取了及时的加固保护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出土原始材料的完整。项目组计划在下季度完成对第二座小神殿包括前厅、地板和大门在内的整体修复工作。

  夏鼐先生早在1938年就专门到访过卡尔纳克北的孟图神庙进行过调研。时隔80年,伴随着中国考古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其中意义重大。通过前两季度的田野工作,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专业领域和文化交流领域也收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目前,项目组下一阶段的工作已通过了埃及文物部门的审批,中方成员有望于年底赴埃及继续开展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执笔:文臻 高伟)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走出国门

走出国门 | “中国队”亮相埃及考古舞台

发布时间:2020-09-18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于开罗总理府签署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区内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正式启动。首季度工作于2019年4月结束, 同年11月第二季度田野工作启动,并于2020年4月结束。

印有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登基名的泥砖

  埃及卢克索市即古都底比斯,在中王国时期与新王国时期,曾经是古埃及文明的首都。1979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古都底比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王权与宗教的中心,底比斯东岸拥有两处大型宗教建筑群,一处是卢克索神庙,另一处是卡尔纳克神庙。其中后者尤为重要,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庙建筑,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卡尔纳克整个北部区域(以下简称卡尔纳克北)就是本次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工作地点,总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现已探明的建筑遗迹共有22处,以石质建筑为主,其周围伴有附属建筑、居址和围墙等泥砖建筑。大部分的建筑都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卡尔纳克北的核心地带是一处由泥砖垒砌围墙环绕边长约150米的矩形神庙区——孟图神庙区。这里保存着卡尔纳克北等级最高的三座主要建筑,始建于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公元前14世纪)的孟图神庙,其东侧相邻的奠基于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8世纪)的哈普拉神庙,以及南侧的玛阿特神庙。孟图神庙是卡尔纳克北的主神庙,庙前有柱廊、方尖碑、庭院室内有柱厅以及神殿和侧室。玛阿特神庙依靠着孟图神庙的南墙背向而建,体积略小于孟图神庙,由塔门、庭院、柱厅、侧室和神殿等组成。

  神庙区内还包括一处高台建筑和与其相呼应的圣湖,以及区域南侧排列整齐的六座供奉奥西里斯神的小神殿。每一座小神殿都有属于各自的大门。与孟图神庙相连接的北侧大门是神庙区的主要入口,同样也是卡尔纳克北保存最好的建筑。高18米,北大门竣工于托勒密四世时期(公元前3世纪),通体装饰有彩绘浮雕和各类铭文。大门的北侧有一条向北延伸的斯芬克斯神道,在其尽头还有一处码头遗址。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于2018年底正式开展田野工作。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田野发掘、铭文研究和文物保护三个方面展开。

  田野发掘

发掘区1的现场工作照

中埃联合考古队成员正在清理出土文物

  遗址区内各遗迹建筑间形制、建筑方法和布局都存在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存在早晚关系。部分遗迹的始建年代及其演化过程都没有系统地研究,对其周边附属建筑遗存的认识也相对缺乏。田野发掘工作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区域1为南围墙处的奥西里斯小神殿区、区域2为孟图神庙西南角与玛阿特神庙相连的空间,总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在区域1内,由东向西数的第二座小神殿,现保存约1米多高的墙体,其布局完整,由一间主厅、两间内室和一间侧室组成。但是周边的附属建筑并不清晰,其始建年代也有待确定。此次考古工作成功地揭示出了第二座奥西里斯小神殿门前的柱厅区。由石板铺设的地面基本保存完好,地面并无起伏和大面积破损。直径约为1.4米的四座闪长岩柱础均匀地分布在柱厅的四个角落。其中一座柱础上较好地保留了一段雕刻的圣书体铭文,结合小神殿门前发现的雕像残块上的铭文,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该座神殿是第25王朝的圣女阿蒙尼尔迪斯为奥西里斯“生命之主”所建。

  2019年发掘工作延伸至第三座小神殿,并对其整体进行发掘。早期研究对第三小神庙的整体认识非常少,并不明确其建筑结构与布局。这座神殿建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与其他的几座小神殿比,其结构布局非常独特: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两室,有各自的入口。东室内的墙上保留着部分的浮雕,室内也出土了大量的带铭文和浮雕的石块。我们基本可以辨识出一位女性王室成员(圣女)向卡尔纳克的三位主神阿蒙、穆特和孔苏献祭的场景。东室入口处有一条宽约2米的石板坡道,向南延伸与大门相连接。其中有数块石板可辨认出浅浅的铭文与浮雕,应是重复利用的石块。坡道两侧都发现有泥砖的附属建筑。第三座小神殿前靠近大门处也发现了四座柱础,分列于坡道东西两侧。与其他小神殿的柱础不同,该柱础建造方式比较特殊,是由内芯外包石组成的复合型柱础。此类柱础也是首次在本地区发现。发掘工作初步完善了对第三座小神殿在平面布局上的认识,但要解决其年代问题和功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据。

  在区域1内出土了大量的铜质奥西里斯小雕像,大小不一,但外形精致。出土文物还包括石质雕像残块,费昂斯(Faience)材质小器物和雕像,陶制小雕像以及大量陶器碎片。

  为解决玛阿特神庙与孟图神庙的早晚关系问题,我们在区域2布设了20个探方。通过发掘,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泥砖建筑,多为墙体;相互之间存在早晚关系,层位关系复杂,反映了多个时期的建筑布局。由于发掘面积的限制,对大部分的墙体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功能还有待将来的发掘研究。距孟图神庙南墙约6米处,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宽约4米的泥砖地面,其东端与玛阿特神庙的西墙相连,向西一直延伸至发掘区外。地面由尺寸相同的泥砖平铺而成,较为规整。每块泥砖上都有一个椭圆形印章印记,恰是孟图神庙始建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登基名“Neb Maat Ra”。带法老王名的泥砖建筑非常罕见,此次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年代标尺,对认识孟图神庙早期建筑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带阿蒙霍特普三世王名并保存如此完整的泥砖建筑在底比斯地区也是首次发现。

  此外,为了对此区域内遗址的形成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在区域2靠近玛阿特神庙西墙的位置发掘了一条深约3米的探沟。在新王国时期的地层下,我们发现了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22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的文化层。出土文物除了大量的陶片以外,还包括陶制网坠、鼓风管残件,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早年的地质研究表明,尼罗河在中王国时期以前曾流经过卡尔纳克北部地区。此次发现暗示了在更早时期此区域可能存在渔猎营地或村庄,并从事金属冶炼活动。这对研究古埃及人在卡尔纳克北地区的活动方式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铭文研究与文物保护

中方领队贾笑冰展示刚出土的奥西里斯小铜像

埃方文保专家对出土雕像残块进行加固保护

  考古队对神庙区域内四处散落的石块开展了研究与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大量刻有铭文与浮雕的石块被随意地放置在神庙区内多个地点,且长年受到土壤腐蚀与风化作用破坏,这些残块的保存情况较差。依照埃及考古及文物保护的传统,我们现已修建了十余处水泥台,并依次将这些带铭文石刻的石块放置在平台之上。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文物保护与展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目前已登记了超过500件石块,并对其进行编号、登记、拍照和三维建模,为日后组建资料库积累影像材料与信息。在统计资料的同时,考古队结合已发表材料,对失去信息的残块进行铭文解析、图像识别和残块拼对等研究工作。

已清理完的第三小神殿,正在拍照建模

  孟图神庙区多以砂岩建筑为主,大部分现存的建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现场的加固与保护工作。项目组与卡尔纳克修复中心合作,从2019年开始对第二座小神殿的主体部分进行修复工作。随着小神殿前厅的揭露,修复团队立即对损坏的柱础和部分石板进行加固保护,并参与了部分出土文物小件的修复工作。在开始清理第三座小神殿时,我们察觉到此建筑的粉化、开裂等破损情况严重。发掘团队与修复团队密切合作,实行边发掘边保护工作模式。对遗址的墙体、坡道石板面和前厅的柱础都采取了及时的加固保护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出土原始材料的完整。项目组计划在下季度完成对第二座小神殿包括前厅、地板和大门在内的整体修复工作。

  夏鼐先生早在1938年就专门到访过卡尔纳克北的孟图神庙进行过调研。时隔80年,伴随着中国考古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其中意义重大。通过前两季度的田野工作,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专业领域和文化交流领域也收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目前,项目组下一阶段的工作已通过了埃及文物部门的审批,中方成员有望于年底赴埃及继续开展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力争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执笔:文臻 高伟)

责编:韩翰

作者:中埃联合考古队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