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文明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发布时间:2013-08-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发表主题学术演讲。 孙自法 摄


  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等七个阶段。虽然各地区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时间有早有晚、进程有快有慢、结果有盛有衰,最终推动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25日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发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考古学观察”主题学术演讲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包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和沙漠;南北差异的自然环境导致不同的生业形态(长江流域稻作、黄河流域粟作为主、北方农牧混合);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认同(龙、黄帝、禹)。


  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出现,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距今10000年前后的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出土,表明这几种农作物至迟在距今10000年前已经开始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种植。


  八千年起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出现农业的初步发展,定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墓葬的出现。


  五千年进入: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大墓的出现,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王的出现。包括约5300年前东北地区文明的初现——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塚、神庙、玉器;约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和墓地;长江下游早期文明都邑——良渚古城;陶寺大型城址的发现——中原地区初期文明的形成。


  四千年过渡:夏代后期都邑——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夏王朝)过渡,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使其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


  三千年巩固: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两千年转型: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国文明开始进入帝国阶段,到西汉王朝时期彻底转型为帝国文明。


  同时担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王巍指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方面,距今8000-7000年之间,中国各地区已出现文化交流;距今5500年左右,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后期相关的二里头文化在同时期的各文化区中开始居于优势地位,向周围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这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总结称,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土生土长,自成体系;满天星斗,百花齐放;多元一体,互动交流;汇聚辐射,百川归海;祖先崇拜,宗法制度;以农为本,工商食官;以玉为贵,将玉比德。(中新社 孙自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3年“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专题报道

中华文明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发布时间:2013-08-27


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发表主题学术演讲。 孙自法 摄


  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等七个阶段。虽然各地区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时间有早有晚、进程有快有慢、结果有盛有衰,最终推动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25日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发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考古学观察”主题学术演讲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包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和沙漠;南北差异的自然环境导致不同的生业形态(长江流域稻作、黄河流域粟作为主、北方农牧混合);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认同(龙、黄帝、禹)。


  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出现,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距今10000年前后的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出土,表明这几种农作物至迟在距今10000年前已经开始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种植。


  八千年起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出现农业的初步发展,定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墓葬的出现。


  五千年进入: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大墓的出现,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王的出现。包括约5300年前东北地区文明的初现——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塚、神庙、玉器;约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和墓地;长江下游早期文明都邑——良渚古城;陶寺大型城址的发现——中原地区初期文明的形成。


  四千年过渡:夏代后期都邑——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夏王朝)过渡,长江中下游等区域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使其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


  三千年巩固: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对王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两千年转型: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国文明开始进入帝国阶段,到西汉王朝时期彻底转型为帝国文明。


  同时担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王巍指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方面,距今8000-7000年之间,中国各地区已出现文化交流;距今5500年左右,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后期相关的二里头文化在同时期的各文化区中开始居于优势地位,向周围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这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总结称,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土生土长,自成体系;满天星斗,百花齐放;多元一体,互动交流;汇聚辐射,百川归海;祖先崇拜,宗法制度;以农为本,工商食官;以玉为贵,将玉比德。(中新社 孙自法)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