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3-10-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巍 赵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原生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自2001 年至今,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获得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研究工作由多家研究单位联合进行。研究结合了多个学科,工作已进行了12 年。


    一、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这一研究的技术路线核心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以考古学为基础,联合古环境、年代学、动植物、冶金、遥感与GIS 等自然科学研究,对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回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扩展视野,探讨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互动,进而通过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在文化方面,利用包括多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各地区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间物质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了解作为文明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中华文明重要内涵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轨迹。


    在社会方面,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以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注重对其布局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处于都邑核心地位的大型建筑基址、高等级墓葬和祭祀等特殊功能的遗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考古发掘,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结合各地表明社会上层集团等级身份的特殊物品--礼器的出现,来分析当时社会的分化,特别是权力的出现、构成、性质和强化程度,进而判断当时是否已经出现了王权和国家。


    (二)对当时的社会进行立体的复原


    1. 以对社会上层的研究为重点的同时,兼顾对社会中下层的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考察;


    2. 在以都邑性遗址为工作重点的同时,选择各地区的中心性聚落为研究重点,并点面结合,通过对各地这些中心性遗址周围聚落群分布状况的系统调查,研究这些中心性城邑与周围中小型乡镇村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与结构。


    (三)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华文明的物质内涵和文明社会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分析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环境背景、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人群内部及各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王权对贵重资源的控制与利用等。


    (四)研究的重点并不是局限于对铜器、文字和城市这些“文明要素”的追溯,而是将这些“要素”视为文明社会的物化表现形式,重点研究各种“文明要素”在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五)研究各个地区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探讨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注意各地区文化及其不同势力集团力量的强弱消长变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研究


    1. 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


    探讨各地史前时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从平等的、简单的氏族社会演变成为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具有强制力的公共权力为特征(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志)的文明社会的过程。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2.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研究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是如何逐渐形成的?核心地区和周围地区之间文化的互动关系及文化相互影响的状况是怎样的?各地区的文化和区域文明是如何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夏商周文明的影响?揭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相互促进、碰撞融合、汇聚一体的演化历程。


    3.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及阶段性研究


    在研究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基础上,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此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研究


    1.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研究


    2. 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研究


    (三)中华文明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研究


    构成中华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研究。


    物质文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研究。


    精神文明: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过程研究。


    制度文明:王权和国家政体、管理机构、官僚制度、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


    三、研究的初步收获


    经过长达12 年的工作,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参与学科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概括起来,段性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步在精确测年基础上建立起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 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以及各个都邑性遗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兴衰的绝对年代的范围。


    (二)对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期间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其余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把握。


    (三)对各地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期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对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和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各地区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周围聚落分布调查的资料,揭示了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 年期间,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阶层分化、权力出现并逐渐强化,社会向文明社会演进的过程。


    (五)根据中国自己的考古材料,提出了既具有自身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某些先进手工业的专业化;珍贵物品的制作和稀缺资源被权贵阶层所控制;人口增加和人口的集中,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其在考古学上的具体物化表现是:反映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的考古资料;需组织大量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巨型都邑和公共设施的兴建;表明王权显贵身份的宫殿或庙宇的营建;制作精美、表明等级身份的各类礼器的出现、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权贵墓葬的出现等。


    (六)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性有了总体性认识。


    1. 距今六千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2. 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张家港东山村等年代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的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遗迹的发现,反映出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一些地方的阶层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权贵阶层业已形成,他们通过对宗教祭祀权利的垄断,已经掌握了整个对社会的控制权。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当时可能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华文明五千年恐非虚言。


    3.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 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4. 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和城内具有中轴线布局的宫殿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和影响远及华南等周边地区的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由王权直接控制的青铜礼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的出现等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七)对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和机制有了总体性的认识。中华文明经历了公元前2000 年之前的多元并进,百花齐放,到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商周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持续崛起,核心地位逐渐形成和巩固的一体化过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3年“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专题报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3-10-25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原生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自2001 年至今,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获得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研究工作由多家研究单位联合进行。研究结合了多个学科,工作已进行了12 年。


    一、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这一研究的技术路线核心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以考古学为基础,联合古环境、年代学、动植物、冶金、遥感与GIS 等自然科学研究,对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回答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和机制等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扩展视野,探讨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互动,进而通过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在文化方面,利用包括多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各地区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间物质文化的进步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了解作为文明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中华文明重要内涵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轨迹。


    在社会方面,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以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注重对其布局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处于都邑核心地位的大型建筑基址、高等级墓葬和祭祀等特殊功能的遗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考古发掘,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结合各地表明社会上层集团等级身份的特殊物品--礼器的出现,来分析当时社会的分化,特别是权力的出现、构成、性质和强化程度,进而判断当时是否已经出现了王权和国家。


    (二)对当时的社会进行立体的复原


    1. 以对社会上层的研究为重点的同时,兼顾对社会中下层的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考察;


    2. 在以都邑性遗址为工作重点的同时,选择各地区的中心性聚落为研究重点,并点面结合,通过对各地这些中心性遗址周围聚落群分布状况的系统调查,研究这些中心性城邑与周围中小型乡镇村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与结构。


    (三)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华文明的物质内涵和文明社会得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分析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环境背景、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人群内部及各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王权对贵重资源的控制与利用等。


    (四)研究的重点并不是局限于对铜器、文字和城市这些“文明要素”的追溯,而是将这些“要素”视为文明社会的物化表现形式,重点研究各种“文明要素”在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五)研究各个地区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探讨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注意各地区文化及其不同势力集团力量的强弱消长变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研究


    1. 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


    探讨各地史前时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从平等的、简单的氏族社会演变成为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具有强制力的公共权力为特征(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志)的文明社会的过程。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2.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研究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是如何逐渐形成的?核心地区和周围地区之间文化的互动关系及文化相互影响的状况是怎样的?各地区的文化和区域文明是如何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夏商周文明的影响?揭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相互促进、碰撞融合、汇聚一体的演化历程。


    3.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及阶段性研究


    在研究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基础上,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此后,又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研究


    1.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研究


    2. 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研究


    (三)中华文明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研究


    构成中华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研究。


    物质文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研究。


    精神文明: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过程研究。


    制度文明:王权和国家政体、管理机构、官僚制度、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


    三、研究的初步收获


    经过长达12 年的工作,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参与学科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概括起来,段性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步在精确测年基础上建立起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 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以及各个都邑性遗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兴衰的绝对年代的范围。


    (二)对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期间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其余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把握。


    (三)对各地公元前3500 至公元前1500 年期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对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和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各地区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周围聚落分布调查的资料,揭示了公元前3500—公元前1500 年期间,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阶层分化、权力出现并逐渐强化,社会向文明社会演进的过程。


    (五)根据中国自己的考古材料,提出了既具有自身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某些先进手工业的专业化;珍贵物品的制作和稀缺资源被权贵阶层所控制;人口增加和人口的集中,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其在考古学上的具体物化表现是:反映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的考古资料;需组织大量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巨型都邑和公共设施的兴建;表明王权显贵身份的宫殿或庙宇的营建;制作精美、表明等级身份的各类礼器的出现、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权贵墓葬的出现等。


    (六)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性有了总体性认识。


    1. 距今六千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2. 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张家港东山村等年代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的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遗迹的发现,反映出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一些地方的阶层分化已经相当严重,权贵阶层业已形成,他们通过对宗教祭祀权利的垄断,已经掌握了整个对社会的控制权。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当时可能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华文明五千年恐非虚言。


    3.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 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4. 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和城内具有中轴线布局的宫殿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和影响远及华南等周边地区的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由王权直接控制的青铜礼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的出现等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七)对各区域间的文化互动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和机制有了总体性的认识。中华文明经历了公元前2000 年之前的多元并进,百花齐放,到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商周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持续崛起,核心地位逐渐形成和巩固的一体化过程。


 

作者:王巍 赵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