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发掘中的数字考古实践
发布时间:2015-04-20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项发现不仅填补了洱海地区战国秦汉文明的空白,而且我们在发掘中将传统考古与多学科合作,采用大量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信息资料及实现对文物的同步保护,为后期墓地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奠定基础。
发掘使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所有发掘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管理系统具有空间信息显示和查询、图文互访、修改编辑、图形图像输出、多重数据的显示等功能,同时还可开展多重空间分析。发掘前,运用RTK测量仪测绘1:500详图。设定遗址区永久基点,按象限进行布方和遗迹测量,大大提高了野外制图的测量精度。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作,采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通过无人机低空航拍、地面拍照、运用相应软件即可生成三维模型等,为此专门采购了俄罗斯的agisoft photoscan软件。发掘中也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探方、墓葬各重要发掘阶段,建立多个三维模型。三维模型建立后,可以虚拟复原考古场景,也可获取想要的各位置的平剖面图。大量采用航拍和空中录像技术,探索数码制图,获得正射影像后,用其他软件可转换出等高线图,如10厘米、20厘米等高线,可以获取更多对遗迹测量的数字信息。田野发掘中对墓葬灰坑等遗迹均采用分步骤的解剖发掘,以全面获取墓葬结构及埋葬过程等信息,最多的一个墓葬建立三维模型达10个以上。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通过wifi信号控制相机获取高空影像资料,特别是正摄影像和影像资料,特点是:成本低,影像成像较好和稳定,便于操作。此次发掘获取的图片资料约35000张、录像500份以上,建立的三维模型达200个以上,包括独木棺和一些棺椁板的三维模型建立。墓葬各层填土均采样进行浮选;棺椁内填土部分进行部分筛选、水洗。出土的人骨由吉林大学专家现场取样鉴定;实验室及时取样,对出土器物埋藏环境进行分析,配制保护剂,现场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清洗、缓释、加固保护,确保出土青铜器不再发生锈蚀;竹、木器等及时送入实验室进行保护处理;发掘完成后,所有的墓葬棺椁板,都进行药水浸泡、加固保护,使其能够长期存留。另外,和南京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利用树木年轮蕴含的信息,对大波那地区的古环境展开研究,已取样品100余份。
本次发掘是针对大波那墓地的第一次科学而规范的考古工作,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全面运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同步跟进,获取了大量信息资料,对大波那墓地的认识真正步入了科学化的轨道。 (闵 锐)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5年4月17日第8版)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5年4月17日第8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