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及附属建筑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五)
发布时间:2016-01-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钱国祥 刘涛 郭晓涛
一、工作概况
2015年,我队创新项目的田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国家大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和创新课题设置的既定学术目标进行,考察工作主要围绕着解决北魏宫城中枢区核心建筑太极殿遗址的整体布局展开,以探寻该宫城最核心的大型宫室建筑群的形制结构以及配置关系。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察工作:第一,太极殿及太极东堂遗址的扩大发掘;第二,太极殿与太极东堂台基及周边早期遗迹的解剖发掘;第三,太极殿宫院西南角(八号遗址)的考古发掘。
北魏洛阳宫城勘察平面示意图(上北下南)
二、考古收获
(一)太极殿及东堂遗址的扩大发掘
在太极殿东半部发掘认识基础上,为全面掌握太极殿主殿的保存状况、确切规模尺度和建筑时代,在太极殿台基西北角和西南角重点位置布设10×10米探方6个。通过发掘,结合台基东北角发掘情况,确定了主殿最晚时期即北朝晚期殿基东西面阔最大尺度为102.3米,其内侧也为早期始建和中期增修的夯土基址。
另外对上年度太极殿东北部、太极东堂北侧发现的一组院落遗址扩大发掘,新开挖10×10米探方6个。通过发掘,确认了该院落的基本形制布局,整体略为长方形,东西宽20米,南北残长24米,北面被晚期夯土破坏。中间的正房有前后两座,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正房周围东、西、南三面均有廊房,开间数量和间距不等。在正房之前与周围廊房之间有天井院落,天井周边地面残存有铺地石板,东侧还有砖砌的南北向雨落排水沟槽。
2015年宫城中枢区发掘位置图
2015年太极殿周边发掘探方位置(上南下北)
(二)太极东堂殿基及太极殿周边早期遗迹的解剖
在太极东堂殿基开挖解剖探沟3条,解剖显示,构成东堂殿基的基础和台基夯土至少有13块,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期为早于魏晋时期的夯土遗存;二期为台基夯土的主体,时代为魏晋时期;三期夯土增筑在二期夯土外侧并叠压其上,时代为北魏时期;四期夯土外侧贴有磨光瓦片,时代为北朝晚期(北周)。
在太极殿主殿和太极东堂殿基北面开挖解剖探沟10余条,在北朝地面下发现有大面积的早期铺砖地面、柱础石、夯土墙基等遗迹。铺砖规格比较统一,砖面多有破碎损毁。目前发现了高低错落的两层铺砖地面,在铺砖边缘或高低错层砖面之间,均以青石勒边。太极殿东北部的铺砖地面以主殿殿基为中心,呈曲尺形分别向东、北逐层地面减低分布。太极东堂殿基北侧的铺砖地面平面呈“凹”字形分布,东西最大宽度达到43.5米,而且在青石条内侧0.8米一线的铺砖地面之下,间隔有序分布着13个柱础石(坑)。这些铺砖地面叠压在北周地面之下,同时被北魏夯土打破,其时代不晚于魏晋时期。
2015年太极殿西南角发掘(西南—东北)
太极东堂北侧院落发掘(西—东)
太极殿东北部早期遗迹(东—西)
(三) 太极殿宫院西南角(八号遗址)的发掘
八号遗址位于太极殿宫院的西南角,其东北部被北朝晚期夯土破坏,目前已发现一组方形院落和三号宫门西侧的部分廊庑遗迹。该院落四面由夯土院墙围合而成,平面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约37米,南北宽约19.6米。其西侧接三号宫门西侧的廊庑;南侧院墙外也有一排东西向的廊房;西侧院墙与宫城西墙之间形成宽3米的夹道,地面下有南北向砖砌暗渠;北侧院墙西端有一门址,墙外也有建筑遗迹。院落内遗迹较为复杂,除在院落东南角发现南北向和东西向砖砌水渠外,院落中部似为一座大型砖砌水池遗迹。据解剖,该院墙始建不晚于魏晋时期,北魏增修沿用,砖池的最晚建筑时代也不晚于北魏时期。根据文献记载,该大型水池可能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洗烦池”有关。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2015年太极殿宫院西南角发掘(西南—东北)
三、学术意义
汉魏洛阳城的太极殿是一组规模庞大、形制独特的宫殿建筑群,对其发掘解剖和周边附属建筑遗址的扩大发掘,一方面可以获取其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完整建筑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对结合文献记载印证该太极殿宫殿建筑群的始建与沿用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于确认了该太极殿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曹魏时期,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队
领队:钱国祥
参加人员:刘涛、郭晓涛、王志军、王向阳、郭松坡、张中朴、张盈辉
执笔:钱国祥、刘涛、郭晓涛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队
领队:钱国祥
参加人员:刘涛、郭晓涛、王志军、王向阳、郭松坡、张中朴、张盈辉
执笔:钱国祥、刘涛、郭晓涛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