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区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六)

发布时间:2016-01-2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韩建华 石自社
  九洲池是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位于宫城西北部。作为宫城御苑,始建隋代,沿用至唐、宋时期。晚唐改称九曲池或九江池,宋代晚期废弃。
 
  九洲池遗址位于洛阳市唐宫路南北的洛阳玻璃集团辖区内,1960年考古勘探发现,相继进行过三个阶段的工作。 2013年起,为配合九洲池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洲池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对九洲池的北岸、东岸和西岸局部、池中岛屿等进行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对九洲池的空间位置、范围规模、池岸结构、岛屿构成、池底结构等有全新的认识。
 

九洲池遗址位置及范围
 
  为深入了解九洲池给排水系统,2015年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对九洲池遗址引水渠、排水渠进行了考古发掘。我们采取的技术路线是以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80年代考古勘探资料为基础,用RTK、全站仪进行精准测量,用多旋仪、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采集数据,以达到科学、准确的获取信息,为考古研究提供可能。 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发现3道引水渠和2道排水渠,3道引水渠,编号一、二、三号。一号位于九洲池西北隅,二号位于九洲池东北隅,三号位于九洲池西,呈东西向。还在一号引水渠上发现了栈桥遗迹。其中一、二引水渠上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新发现的三号引水渠由西向东流,穿过西隔城西墙,与一号引水渠汇合后流入九洲池。此次考古发掘,一号引水渠呈南北向,土壁,渠宽8.1米,深2.3—2.9米,与三号渠汇合后向东进入九洲池内,入水口位于九洲池西北隅偏南,与80年代钻探的位置有所不同,水口北侧砌石。三号渠宽6.2米,深2.2米,渠壁与底均石砌。二号引水渠由九洲池向北延伸,至玄武城南墙附近向内折,渠宽6.5—7米,深1.8—2米,土壁。
 

三号引水渠与西隔城西墙(南—北)


一号引水渠结构及堆积(T北剖面)


三号引水渠第一地点
 
  两道排水渠均位于东侧,编号四、五号,均呈东西向,穿大内西墙,四号位于北侧,五号位于南侧,相互平行。四号排水渠位于一号引水渠北段,穿大内西墙进入陶光园,为陶光园的主要水源,与90年代发掘的陶光园南渠相连。宽9.4米,深1.6米,穿大内西墙时变窄,此处渠壁与底均石砌,其它均土壁。在大内西墙上、四号水渠穿墙位置,发现座东面向西的阁类建筑,柱础东西成排,共四排,南北成列,共三列,最北排残存二块柱础石,中间的两排仅存柱础石坑,最南排仅存一个柱础石坑。在建筑东侧有砖铺散水。经复原该建筑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东西16.5米,南北18.7米。五号排水渠位于九洲池东北隅,渠壁与底均石砌,宽3.9米,深2.2米。其结构与天堂遗址北侧的石砌水渠相同,可能为同一水渠。
 

四号排水渠局部(西—东)
 
  栈桥遗址位于九洲池的一号引水渠的最南端,此处水渠变窄,宽3.9米。栈桥呈东西向横跨一号水渠,南北长5.5米,东西宽4.7米,为砖木混砌结构。栈桥横跨的水渠两壁砌砖,残存高度约0.88—1米。西壁砌砖分内外两排,外侧一排稍整齐,上部砌砖明显向东倾斜,砌砖纵向、横向皆有,较乱,不甚齐整。东壁砌砖较规整,单排顺向平砌。东西壁砌砖间均有等距的五个豁口,应为桥柱腐朽后残存的位置,桥柱直径约0.24—0.3米,间距约0.9—1.2米。栈桥东西引桥平面呈倒八字形,北端保存较好,是由东西两壁的砖壁北端向外撇,形成倒八字形,砌砖残存三层。
 
  栈桥为木桩桥,由南北向四排木柱组成栈桥的基础。主体为中间的两排,每排各二个带础石的木柱。础石基本为方形,表面经过修整,较为光滑,立柱处较粗糙,础石边长0.44—0.5米,厚0.19米。柱石南北中心间距约3.5米,东西中心间距约3米。东西两壁各有一排南北向木柱,每排各有五个木柱,柱下没有础石。

栈桥及桥亭全景


桥亭木柱
 
  栈桥南侧发现附属的桥亭类建筑。桥亭基础为木柱。在栈桥的南侧的水渠两壁及渠内发现排列整齐的木柱,木柱底部没有础石,木柱大小不等。木柱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南北向排列,由东向西基本可分四列,最东侧的一列与栈桥的东壁砌砖相连,发现四个木柱痕迹,紧靠渠壁。中间两列木柱,南北向两个木柱间用木板连接。最西侧的木柱保存较差,数量较少,分布极不规律。栈桥南侧的水渠两壁发现有木板护岸。
 

西隔城西墙解剖
 
  此外,还对西隔城西墙北段、玄武城南墙也进行了发掘。西隔城西墙夯筑,夯土东西宽9.5米,有包墙砖,城墙东西宽11.5米。在西隔城西门以北253米处,发现城墙向东折11米后又向北延伸。玄武城南墙仅存基槽,南北宽11.7米,未发现包砖痕迹。玄武城南墙被宋代建筑叠压打破,这说明至少在宋代晚期玄武城南墙就已经废弃了。
 
  发掘出土大量的建筑材料,少量三彩器、钱币,其中大多数为隋唐至宋时期,建筑材料有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还有石狮、线刻石构件等,还有有三彩俑等。
 

带字砖长方砖41LT083085   砌石水渠南头铺砖 
 

   莲花瓦当   (桥亭处解剖沟北部西侧砖迹东近岸边)
 
  九洲池位于西隔城内,其被西隔城的四面城墙围合,处于封闭的空间,城墙的发掘,对于了解隋唐洛阳城宫城布局的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和资料。
 
  九洲池是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栈桥及其附属的桥亭建筑,是九洲池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对认识唐代九洲池的水系及园林中的交通,提供重要资料,也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研究提供资料。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领  队:石自社
  发掘人员:韩建华、石自社、赵孟林 、李少锋 、任彦坡 、王晓鹏 、赵岩 、郭迎光 、刘文静 、余阳
  执  笔:韩建华  石自社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河南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区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六)

发布时间:2016-01-21

  九洲池是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位于宫城西北部。作为宫城御苑,始建隋代,沿用至唐、宋时期。晚唐改称九曲池或九江池,宋代晚期废弃。
 
  九洲池遗址位于洛阳市唐宫路南北的洛阳玻璃集团辖区内,1960年考古勘探发现,相继进行过三个阶段的工作。 2013年起,为配合九洲池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九洲池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对九洲池的北岸、东岸和西岸局部、池中岛屿等进行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对九洲池的空间位置、范围规模、池岸结构、岛屿构成、池底结构等有全新的认识。
 

九洲池遗址位置及范围
 
  为深入了解九洲池给排水系统,2015年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对九洲池遗址引水渠、排水渠进行了考古发掘。我们采取的技术路线是以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的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80年代考古勘探资料为基础,用RTK、全站仪进行精准测量,用多旋仪、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采集数据,以达到科学、准确的获取信息,为考古研究提供可能。 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发现3道引水渠和2道排水渠,3道引水渠,编号一、二、三号。一号位于九洲池西北隅,二号位于九洲池东北隅,三号位于九洲池西,呈东西向。还在一号引水渠上发现了栈桥遗迹。其中一、二引水渠上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新发现的三号引水渠由西向东流,穿过西隔城西墙,与一号引水渠汇合后流入九洲池。此次考古发掘,一号引水渠呈南北向,土壁,渠宽8.1米,深2.3—2.9米,与三号渠汇合后向东进入九洲池内,入水口位于九洲池西北隅偏南,与80年代钻探的位置有所不同,水口北侧砌石。三号渠宽6.2米,深2.2米,渠壁与底均石砌。二号引水渠由九洲池向北延伸,至玄武城南墙附近向内折,渠宽6.5—7米,深1.8—2米,土壁。
 

三号引水渠与西隔城西墙(南—北)


一号引水渠结构及堆积(T北剖面)


三号引水渠第一地点
 
  两道排水渠均位于东侧,编号四、五号,均呈东西向,穿大内西墙,四号位于北侧,五号位于南侧,相互平行。四号排水渠位于一号引水渠北段,穿大内西墙进入陶光园,为陶光园的主要水源,与90年代发掘的陶光园南渠相连。宽9.4米,深1.6米,穿大内西墙时变窄,此处渠壁与底均石砌,其它均土壁。在大内西墙上、四号水渠穿墙位置,发现座东面向西的阁类建筑,柱础东西成排,共四排,南北成列,共三列,最北排残存二块柱础石,中间的两排仅存柱础石坑,最南排仅存一个柱础石坑。在建筑东侧有砖铺散水。经复原该建筑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东西16.5米,南北18.7米。五号排水渠位于九洲池东北隅,渠壁与底均石砌,宽3.9米,深2.2米。其结构与天堂遗址北侧的石砌水渠相同,可能为同一水渠。
 

四号排水渠局部(西—东)
 
  栈桥遗址位于九洲池的一号引水渠的最南端,此处水渠变窄,宽3.9米。栈桥呈东西向横跨一号水渠,南北长5.5米,东西宽4.7米,为砖木混砌结构。栈桥横跨的水渠两壁砌砖,残存高度约0.88—1米。西壁砌砖分内外两排,外侧一排稍整齐,上部砌砖明显向东倾斜,砌砖纵向、横向皆有,较乱,不甚齐整。东壁砌砖较规整,单排顺向平砌。东西壁砌砖间均有等距的五个豁口,应为桥柱腐朽后残存的位置,桥柱直径约0.24—0.3米,间距约0.9—1.2米。栈桥东西引桥平面呈倒八字形,北端保存较好,是由东西两壁的砖壁北端向外撇,形成倒八字形,砌砖残存三层。
 
  栈桥为木桩桥,由南北向四排木柱组成栈桥的基础。主体为中间的两排,每排各二个带础石的木柱。础石基本为方形,表面经过修整,较为光滑,立柱处较粗糙,础石边长0.44—0.5米,厚0.19米。柱石南北中心间距约3.5米,东西中心间距约3米。东西两壁各有一排南北向木柱,每排各有五个木柱,柱下没有础石。

栈桥及桥亭全景


桥亭木柱
 
  栈桥南侧发现附属的桥亭类建筑。桥亭基础为木柱。在栈桥的南侧的水渠两壁及渠内发现排列整齐的木柱,木柱底部没有础石,木柱大小不等。木柱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南北向排列,由东向西基本可分四列,最东侧的一列与栈桥的东壁砌砖相连,发现四个木柱痕迹,紧靠渠壁。中间两列木柱,南北向两个木柱间用木板连接。最西侧的木柱保存较差,数量较少,分布极不规律。栈桥南侧的水渠两壁发现有木板护岸。
 

西隔城西墙解剖
 
  此外,还对西隔城西墙北段、玄武城南墙也进行了发掘。西隔城西墙夯筑,夯土东西宽9.5米,有包墙砖,城墙东西宽11.5米。在西隔城西门以北253米处,发现城墙向东折11米后又向北延伸。玄武城南墙仅存基槽,南北宽11.7米,未发现包砖痕迹。玄武城南墙被宋代建筑叠压打破,这说明至少在宋代晚期玄武城南墙就已经废弃了。
 
  发掘出土大量的建筑材料,少量三彩器、钱币,其中大多数为隋唐至宋时期,建筑材料有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还有石狮、线刻石构件等,还有有三彩俑等。
 

带字砖长方砖41LT083085   砌石水渠南头铺砖 
 

   莲花瓦当   (桥亭处解剖沟北部西侧砖迹东近岸边)
 
  九洲池位于西隔城内,其被西隔城的四面城墙围合,处于封闭的空间,城墙的发掘,对于了解隋唐洛阳城宫城布局的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和资料。
 
  九洲池是隋唐东都洛阳宫城内一处重要的池苑建筑,荟萃了唐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栈桥及其附属的桥亭建筑,是九洲池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对认识唐代九洲池的水系及园林中的交通,提供重要资料,也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研究提供资料。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领  队:石自社
  发掘人员:韩建华、石自社、赵孟林 、李少锋 、任彦坡 、王晓鹏 、赵岩 、郭迎光 、刘文静 、余阳
  执  笔:韩建华  石自社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韩建华 石自社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