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八)

发布时间:2016-01-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龚国强 李春林
 
  一、工作概况
 
  2015年4—8月,我队围绕“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研究”的创新课题,进行了唐长安城东市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
 
  东市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路以南,西安铁路局以北,安东街以东,西安交通大学以西。据《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隋曰都会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开一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步。……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地宅所占勋贵。”
 
 
 2015年东市遗址考古位置图
 
发掘区平面图
 
  本次发掘地点则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大校园经九路以西、乐居场小区以东、建东街以北。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面积为2万平方米,并开设了两条探沟,随后,根据调查结果,报请国家、省市文物局,对保存较好的局部区域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约500余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办公室闫亚林副主任、考古处王彬,陕西省文物局的周魁英副局长和考古处李岗副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研究员、西安市人大主任陈宝根、岳副市长、吴副市长、文物局郑育林局长、黄伟副局长、唐龙处长等都曾到工地视察指导。西安晚报、陕西电视台西部频道、西安电视台等做了有关报道,全国各大主要媒体均对这次发掘工作进行了转载报道。
 
 
东市考古勘探区鸟瞰
 
基建区考古勘探平面图
 
  二、考古收获
 
  1、发现道路三条。在考古区域内,共发现唐代道路三条(L1—L3),均为南北走向,大致平行。L1位于最东部,最低路面上压有一层碎瓦碴,南高北低,最底路面之上为灰色路土堆积,最厚约0.5米,因压于现代围墙和街道之下,宽度不详;L2位于基建区域的中部,与L1平行,路面堆积情况与L1相同,东西宽约12米(包括中间宽2米的水沟),沟东、沟西路面等宽,皆约5米,最低的路面上上有碎瓦碴层和深浅不一的车辙痕迹;L3位于L2之西不远,保存状况较差,多被早期灰坑所打破、切割,路宽约9米,沟西有1.5米宽的路沟。
 
  2、局部清理出店肆作坊的遗迹。道路L2所在的地面略低,而东侧地面则较高,上面密集分布有灰坑、水井、窖井、渗井、卧泥池等遗迹,出土砺石、石臼、骨器残料、玉石废料、陶瓷器残件等,可推断为临近道路的店肆后坊遗迹,有可能是玉石和骨器的制作地点。
 
道路上的车辙痕迹
 
部分陶瓷器
 
  3、清理了各种功能的井、窖遗迹。在探方外区域内,清理砖砌圆形水井2口(J5、J9)、窖井发现2口(T1J3、J9)、渗井12口。 
 
  4、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各种遗物。包括建筑构件(砖瓦)、陶器(红陶佛像等)、瓷器(青瓷、白瓷、黑瓷、绞胎等类)、三彩器(罐、盘、猴首埙、绿釉蟾蜍)、玉石器饰(白石熊、黑白围棋子、玉石戒面、红宝石戒面、门砧、砺石、废石料等)、骨质器饰(线雕龙纹骨饰、莲鱼纹骨饰、骨篦、骨簪、骨锥、骨骰、骨器残料等)、蚌饰、玻璃器饰、铜器(合页、带扣等)、铜币等。
 
 出土墨书“(酉+康)家酒店”的瓷壶底
 
“连(莲)年有余(鱼)”骨雕
 
骨器加工废料
 
开元通宝铜币
 
  三、学术意义
 
  1、东西两市是唐长安城的两大商贸中心,历来“买东西”的说法就来源于两市。两市遗址中,西市遗址的考古工作作过一些,相对来说考古资料较丰富,而且保存了部分的考古遗迹,建立了博物馆。而东市遗址则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过初步的调查,以后几乎没有作过考古工作,也没有任何遗迹保存,更没有建立任何博物馆,故连当地人都不熟悉东市遗址。故而,本次发掘对于东市遗址的保护和以后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乃至开展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根据发掘的道路位置、宽窄程度以及堆积状况等情况综合分析,道路L1应为东市东部的顺墙街,L2、L3应为市内的曲巷,初步揭示出市内店肆、街巷、水沟的分布格局,为东、西两市市内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3、这次重点发掘,在500余平米米内,出土了密集分布的灰坑、水井、窖井、渗井、卧泥池等作坊遗迹,出土了白瓷碗、绞胎枕、三彩器猴首埙、白石熊镇、黑白围棋、玉石戒面、红宝石戒面、线雕龙纹骨饰、莲鱼纹骨饰、骨簪、骨骰、蚌饰、玻璃器饰等450件遗物精华,充分显现出东市这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商贸市场的繁华程度和其鲜明的丝路贸易特色。
  
  4、东市遗址早已成为平地,但这次考古发掘证明隋唐时期的东市是建立于高地北坡之上,即长安城六爻之一的九五高地(西安交大黄土梁)北坡之上,地势呈南高北低状,这与西市建立于平地之上有所不同,表明长安城规划建设时充分利用了地势地理。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
  领队:龚国强
  参加人员:李春林、唐龙(西安市文物局)、
       李振远、谭崇礼、冯小振、姜海丽、王佐刚、邢兴涛(技师)
  执笔:龚国强、李春林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八)

发布时间:2016-01-25

 
  一、工作概况
 
  2015年4—8月,我队围绕“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研究”的创新课题,进行了唐长安城东市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
 
  东市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路以南,西安铁路局以北,安东街以东,西安交通大学以西。据《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隋曰都会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开一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步。……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地宅所占勋贵。”
 
 
 2015年东市遗址考古位置图
 
发掘区平面图
 
  本次发掘地点则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大校园经九路以西、乐居场小区以东、建东街以北。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面积为2万平方米,并开设了两条探沟,随后,根据调查结果,报请国家、省市文物局,对保存较好的局部区域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约500余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办公室闫亚林副主任、考古处王彬,陕西省文物局的周魁英副局长和考古处李岗副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研究员、西安市人大主任陈宝根、岳副市长、吴副市长、文物局郑育林局长、黄伟副局长、唐龙处长等都曾到工地视察指导。西安晚报、陕西电视台西部频道、西安电视台等做了有关报道,全国各大主要媒体均对这次发掘工作进行了转载报道。
 
 
东市考古勘探区鸟瞰
 
基建区考古勘探平面图
 
  二、考古收获
 
  1、发现道路三条。在考古区域内,共发现唐代道路三条(L1—L3),均为南北走向,大致平行。L1位于最东部,最低路面上压有一层碎瓦碴,南高北低,最底路面之上为灰色路土堆积,最厚约0.5米,因压于现代围墙和街道之下,宽度不详;L2位于基建区域的中部,与L1平行,路面堆积情况与L1相同,东西宽约12米(包括中间宽2米的水沟),沟东、沟西路面等宽,皆约5米,最低的路面上上有碎瓦碴层和深浅不一的车辙痕迹;L3位于L2之西不远,保存状况较差,多被早期灰坑所打破、切割,路宽约9米,沟西有1.5米宽的路沟。
 
  2、局部清理出店肆作坊的遗迹。道路L2所在的地面略低,而东侧地面则较高,上面密集分布有灰坑、水井、窖井、渗井、卧泥池等遗迹,出土砺石、石臼、骨器残料、玉石废料、陶瓷器残件等,可推断为临近道路的店肆后坊遗迹,有可能是玉石和骨器的制作地点。
 
道路上的车辙痕迹
 
部分陶瓷器
 
  3、清理了各种功能的井、窖遗迹。在探方外区域内,清理砖砌圆形水井2口(J5、J9)、窖井发现2口(T1J3、J9)、渗井12口。 
 
  4、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各种遗物。包括建筑构件(砖瓦)、陶器(红陶佛像等)、瓷器(青瓷、白瓷、黑瓷、绞胎等类)、三彩器(罐、盘、猴首埙、绿釉蟾蜍)、玉石器饰(白石熊、黑白围棋子、玉石戒面、红宝石戒面、门砧、砺石、废石料等)、骨质器饰(线雕龙纹骨饰、莲鱼纹骨饰、骨篦、骨簪、骨锥、骨骰、骨器残料等)、蚌饰、玻璃器饰、铜器(合页、带扣等)、铜币等。
 
 出土墨书“(酉+康)家酒店”的瓷壶底
 
“连(莲)年有余(鱼)”骨雕
 
骨器加工废料
 
开元通宝铜币
 
  三、学术意义
 
  1、东西两市是唐长安城的两大商贸中心,历来“买东西”的说法就来源于两市。两市遗址中,西市遗址的考古工作作过一些,相对来说考古资料较丰富,而且保存了部分的考古遗迹,建立了博物馆。而东市遗址则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作过初步的调查,以后几乎没有作过考古工作,也没有任何遗迹保存,更没有建立任何博物馆,故连当地人都不熟悉东市遗址。故而,本次发掘对于东市遗址的保护和以后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乃至开展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根据发掘的道路位置、宽窄程度以及堆积状况等情况综合分析,道路L1应为东市东部的顺墙街,L2、L3应为市内的曲巷,初步揭示出市内店肆、街巷、水沟的分布格局,为东、西两市市内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3、这次重点发掘,在500余平米米内,出土了密集分布的灰坑、水井、窖井、渗井、卧泥池等作坊遗迹,出土了白瓷碗、绞胎枕、三彩器猴首埙、白石熊镇、黑白围棋、玉石戒面、红宝石戒面、线雕龙纹骨饰、莲鱼纹骨饰、骨簪、骨骰、蚌饰、玻璃器饰等450件遗物精华,充分显现出东市这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商贸市场的繁华程度和其鲜明的丝路贸易特色。
  
  4、东市遗址早已成为平地,但这次考古发掘证明隋唐时期的东市是建立于高地北坡之上,即长安城六爻之一的九五高地(西安交大黄土梁)北坡之上,地势呈南高北低状,这与西市建立于平地之上有所不同,表明长安城规划建设时充分利用了地势地理。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
  领队:龚国强
  参加人员:李春林、唐龙(西安市文物局)、
       李振远、谭崇礼、冯小振、姜海丽、王佐刚、邢兴涛(技师)
  执笔:龚国强、李春林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龚国强 李春林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