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木垒县平顶山古墓群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总结—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

发布时间:2016-01-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巫新华
  木垒位于东天山北麓,是沟通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蒙古高原、将军戈壁的交通枢纽地带。除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拥有丰沛的天山来水和广大的山地草场,尤其以平顶山丘陵地带为代表的广大丘陵山是古代东天山一代不可多得的优良草原。


平顶山古墓群遗址A区1号大墓鸟瞰


平顶山古墓群遗址A区墓葬卫星影像图
 
  木垒河河谷天山前山直至河口均为丘陵地带,河岸以西是南北约8-10公里,东西越30-40公里的广阔而又低缓的丘陵山地。县城西南部这块木垒河西岸广阔的平顶丘陵山区,分布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属于木垒县照壁山乡和雀仁乡等乡镇的夏季共用牧场。2014年4-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与木垒县文物局合作组队开展了木垒河口西岸平顶丘陵地带古代各类文化遗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考古物探工作。确定2015年以平顶山古代墓葬群为主动进行学术性考古工作主要目标。
 
  木垒县平顶山墓群位于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南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中。共分布有6处古代墓葬遗址群,年代大约为青铜时代中晚期。性质初步判断为天山塞人游牧文化墓葬与祭祀遗址。2015年经新疆文物局审核同意并报国家局批准颁发证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于6月8号进入木垒县开展考古工作。
 

平顶山古墓葬环境位置等高线图
 
  正式考古发掘工作于6中旬顺利进行,已经完成以及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为A、B、D三区。A区名叫营盘梁(西梁)因1号大墓形似古代营盘得名。共6座圆形土墩墓,现存封堆均大略呈圆形,由黄土夹大量石块构成。据当地村民讲,墓葬封土堆外围原均有大石垒砌,后被村民搬移作为建材使用。以M1为中心其余5座墓葬呈矩形分布,M1直径约70米,高7~9米。墓葬封土中部塌陷呈漏斗状,深约4米;封土边缘有凹槽,宽约5米,深1.5米,其余5座墓葬直径均20-30米左右,大小不等,残高1~1.5米。2号墓葬已完成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出土文物以骨质马具和骨质格里芬饰件最为精彩,殉马、随葬箭镞和马具等情况表明其为典型塞人文化。遗址最重要的遗迹现象也已原地复原展示;1号大型墓葬完成了地表土层的考古清理,揭露出来的遗迹现象极为壮观重要。下一步工作,需要木垒县委政府协同新疆文物局、国家文物就重要大型遗址发掘的保护与展示达成具体具体考古与大型遗址保护,以及旅游协同的工作意向。
 

A区2号墓葬出土的彩陶罐


A区2号墓葬出土的精美马具
 
  B区位于A区以东约1公里外的山梁上,俗称东梁,为石堆墓藏与祭祀遗址已有编号1_7。目前已进行考古发掘的计有1、2、5号石堆遗址。其中1号遗址为13连堆,反映天山草原青铜时代数字7崇拜文化,此类典型草原文化遗址为亚欧大陆首次发现。
 

B区1号墓葬塞人数字“7”崇拜石堆遗迹


B区11号墓葬出土塞人殉葬马坑及巨形石叶
 

B区2号墓葬出土塞人金耳环
 
  D区位于A区正南约3公里外的山梁上,俗称南梁,地表遗迹现象为浅石堆遗址。在清理一座早期塞人石冢遗址时,于地表之下连续发现二次葬小型石棺墓、小型石圈墓以及石堆祭坛等多类型遗迹现象。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以南梁为主仍然在进行中,已有相当数量与A、B区文化性质年代接近或年代更早的文物出土,同时也发现许多非常重要的古代草原文化现象。今年开展考古工作的三个遗址区均有非常典型殉马现象发现,综合各类新发现文化现象可以说天山草原地带大游牧文化考古的系列新进展。 
 

D区30号墓葬,屈肢葬幼儿


D区早期石圈墓葬与小型石棺墓葬相互打破共处一地情况
 
  木垒平顶山丘陵地带属于天山山脉东部。沿天山山脉展开的亚洲腹地作为连接亚欧东西方的通道,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中心。这个区域犹如人体动脉一般把古代中国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文明地区连接起来,并使之相互依存地发展起来。东天山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中原地区沟通新疆,以及新疆沟通天山南北两大盆地和两大山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而东天山山间便于人畜过往的沟谷则自然成为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的重要通道。除了大量的古代墓葬遗址,还有数十处青铜时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的环壕聚落(早期古城)遗址和农作遗址区存在。其中最大的环壕聚落直径达300米,可谓是新疆草原地带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古城。这样的古城遗址是西域三十六国之前数百年天山区域唯一的遗存,也是蒲类国唯一可以上溯对应的古城遗址,称之为“天山草原王城”毫不过分。可以说平顶山古代文化遗迹、遗址事关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山主要通道,因而这里的古代遗址重要性自不待言。 
 
  本次木垒县平顶山古墓群考古发掘新发现,在填补天山草原文化考古学研究空白发面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把东天山木垒区域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历史时间序列又向前推进一大步!也为国家“一路一带”大战略的文化发展需要做出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成果,积极配合了木垒县相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创新需要。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木垒县文物局
  领  队:巫新华
  参加人员:巫新华,刘建国、王明辉、刘煜、李志鹏、王辉、赵欣、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代明、江玉杰(考古所技师)
       杨林、张卉颜(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
       聂跃平、朱建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唐自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覃大海、张铁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客座研究员,新疆资深考古学者)
       李淑红、丁万胜、郑国刚 等(木垒县文物局)
  执  笔:巫新华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2015年木垒县平顶山古墓群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总结—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

发布时间:2016-01-27

  木垒位于东天山北麓,是沟通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蒙古高原、将军戈壁的交通枢纽地带。除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拥有丰沛的天山来水和广大的山地草场,尤其以平顶山丘陵地带为代表的广大丘陵山是古代东天山一代不可多得的优良草原。


平顶山古墓群遗址A区1号大墓鸟瞰


平顶山古墓群遗址A区墓葬卫星影像图
 
  木垒河河谷天山前山直至河口均为丘陵地带,河岸以西是南北约8-10公里,东西越30-40公里的广阔而又低缓的丘陵山地。县城西南部这块木垒河西岸广阔的平顶丘陵山区,分布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属于木垒县照壁山乡和雀仁乡等乡镇的夏季共用牧场。2014年4-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与木垒县文物局合作组队开展了木垒河口西岸平顶丘陵地带古代各类文化遗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考古物探工作。确定2015年以平顶山古代墓葬群为主动进行学术性考古工作主要目标。
 
  木垒县平顶山墓群位于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南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中。共分布有6处古代墓葬遗址群,年代大约为青铜时代中晚期。性质初步判断为天山塞人游牧文化墓葬与祭祀遗址。2015年经新疆文物局审核同意并报国家局批准颁发证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于6月8号进入木垒县开展考古工作。
 

平顶山古墓葬环境位置等高线图
 
  正式考古发掘工作于6中旬顺利进行,已经完成以及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为A、B、D三区。A区名叫营盘梁(西梁)因1号大墓形似古代营盘得名。共6座圆形土墩墓,现存封堆均大略呈圆形,由黄土夹大量石块构成。据当地村民讲,墓葬封土堆外围原均有大石垒砌,后被村民搬移作为建材使用。以M1为中心其余5座墓葬呈矩形分布,M1直径约70米,高7~9米。墓葬封土中部塌陷呈漏斗状,深约4米;封土边缘有凹槽,宽约5米,深1.5米,其余5座墓葬直径均20-30米左右,大小不等,残高1~1.5米。2号墓葬已完成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出土文物以骨质马具和骨质格里芬饰件最为精彩,殉马、随葬箭镞和马具等情况表明其为典型塞人文化。遗址最重要的遗迹现象也已原地复原展示;1号大型墓葬完成了地表土层的考古清理,揭露出来的遗迹现象极为壮观重要。下一步工作,需要木垒县委政府协同新疆文物局、国家文物就重要大型遗址发掘的保护与展示达成具体具体考古与大型遗址保护,以及旅游协同的工作意向。
 

A区2号墓葬出土的彩陶罐


A区2号墓葬出土的精美马具
 
  B区位于A区以东约1公里外的山梁上,俗称东梁,为石堆墓藏与祭祀遗址已有编号1_7。目前已进行考古发掘的计有1、2、5号石堆遗址。其中1号遗址为13连堆,反映天山草原青铜时代数字7崇拜文化,此类典型草原文化遗址为亚欧大陆首次发现。
 

B区1号墓葬塞人数字“7”崇拜石堆遗迹


B区11号墓葬出土塞人殉葬马坑及巨形石叶
 

B区2号墓葬出土塞人金耳环
 
  D区位于A区正南约3公里外的山梁上,俗称南梁,地表遗迹现象为浅石堆遗址。在清理一座早期塞人石冢遗址时,于地表之下连续发现二次葬小型石棺墓、小型石圈墓以及石堆祭坛等多类型遗迹现象。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以南梁为主仍然在进行中,已有相当数量与A、B区文化性质年代接近或年代更早的文物出土,同时也发现许多非常重要的古代草原文化现象。今年开展考古工作的三个遗址区均有非常典型殉马现象发现,综合各类新发现文化现象可以说天山草原地带大游牧文化考古的系列新进展。 
 

D区30号墓葬,屈肢葬幼儿


D区早期石圈墓葬与小型石棺墓葬相互打破共处一地情况
 
  木垒平顶山丘陵地带属于天山山脉东部。沿天山山脉展开的亚洲腹地作为连接亚欧东西方的通道,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中心。这个区域犹如人体动脉一般把古代中国与西域、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文明地区连接起来,并使之相互依存地发展起来。东天山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中原地区沟通新疆,以及新疆沟通天山南北两大盆地和两大山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而东天山山间便于人畜过往的沟谷则自然成为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的重要通道。除了大量的古代墓葬遗址,还有数十处青铜时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的环壕聚落(早期古城)遗址和农作遗址区存在。其中最大的环壕聚落直径达300米,可谓是新疆草原地带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古城。这样的古城遗址是西域三十六国之前数百年天山区域唯一的遗存,也是蒲类国唯一可以上溯对应的古城遗址,称之为“天山草原王城”毫不过分。可以说平顶山古代文化遗迹、遗址事关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山主要通道,因而这里的古代遗址重要性自不待言。 
 
  本次木垒县平顶山古墓群考古发掘新发现,在填补天山草原文化考古学研究空白发面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把东天山木垒区域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历史时间序列又向前推进一大步!也为国家“一路一带”大战略的文化发展需要做出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成果,积极配合了木垒县相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创新需要。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木垒县文物局
  领  队:巫新华
  参加人员:巫新华,刘建国、王明辉、刘煜、李志鹏、王辉、赵欣、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代明、江玉杰(考古所技师)
       杨林、张卉颜(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
       聂跃平、朱建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唐自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覃大海、张铁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客座研究员,新疆资深考古学者)
       李淑红、丁万胜、郑国刚 等(木垒县文物局)
  执  笔:巫新华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巫新华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