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6-01-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勇 金海生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所在位置为师宗盆地南部一处缓丘的边缘,北侧地势低洼,古代有湖泊或沼泽。墓地外形呈近椭圆形的土堆状,由人工熟土不断堆筑而成,东西长约100米,南北约50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现最高处距生土面约5米,因其上分布有一些近现代墓葬,当地村民俗称之为“杨家大园”或“大园子”。 2015年9~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工作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大园子墓地进行首次考古发掘,目的是以此推进战国秦汉时期滇东高原“西南夷”古国或古部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为墓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学术支持。
 

发掘现场(西北向东南)


墓地远景(东向西)


清理随葬器物
 
  2015年的发掘位于墓地东部,共揭露面积约135平方米,发掘深度4.5米,清理墓葬160余座。从发掘情况看,土堆内上下均埋有墓葬,大致有5层,其中最底层多开口于生土面上。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多为东南—西北向,极少数为东北—西南向。上层墓葬较为稀疏,但排列有一定规律。最底层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密集且叠压和打破关系复杂。墓葬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略呈梯形或长条状,未见封土痕迹。墓坑规模一般较小,长多在2米左右,宽不到1米。最底层出现少量规模略大的墓葬。部分墓葬中见有板灰痕迹,推测与木质葬具有关。人骨保存较差,仅在一些墓葬中发现少量肢骨和牙齿,葬式大多不明。从耳玦、手镯等随葬品的出土位置看,被葬者一般头朝东南。出土随葬品260余件(组),以铜器为主,另有玉石器以及少量木器和陶器,器类多见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各墓所出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多的10余件,少的仅一两件,另有少部分墓葬未出随葬品。
 

铜扣饰


铜扣饰


铜扣饰
 
  铜器均属青铜制品,有剑、戈、矛、锛、锄、削刀、镯、扣饰、铃、发簪、泡饰、珠子及夹状片饰等。剑大多为一字格剑,个别为镂空扁圆茎剑,一般沿剑身中线施对称草叶状钩连纹。戈均为无胡戈,内部和援后部多施牵手人物图案或钩连涡纹。矛长短不一,其中有部分曲刃矛形制颇有特点。削刀多单面范铸造,个别柄部为镂空扁圆茎状。锄均宽叶形,竖銎。镯往往多件甚至数十件成组出土,大部分都为条形环状,也有扁宽状的,后者外壁多镶嵌孔雀石或绿松石片。扣饰大多圆形,一种正面内凹,常镶嵌孔雀石片;另一种正面外凸,上施各种纹饰,个别呈立体的动物面具状。另有少量长方形和牛头形扣饰,其中一件长方形扣饰周围饰动物雕像,为11只猴子首尾相连造型。玉石器主要是透闪石玉和玛瑙等制成的装饰品,有玦、镯、扣、坠、管饰、珠子等。木器较少,有镯和珠子等。木镯多已碳化,有的外壁尚可见纹饰。木珠有10余枚,出土时还散发着幽幽香味。陶器仅见少量纺轮。
 

玉石器


M17


木镯
 
  从墓葬文化特征尤其是出土器物看,大园子墓地具有鲜明的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的风格,由于此次发掘未发现铁器、五铢钱等汉式器物,初步推测所清理墓葬的年代可能主要在战国时期,下限为西汉前期,即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前。大园子墓地堆积和埋葬方式独特,随葬品组合及器形也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应为西南夷某一古国或部族的公共墓地。按其地望,或为探寻《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等文献所记载的漏卧国提供线索。
 
  作为师宗盆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大园子墓地2015年试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地域空白,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滇东黔西一带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及族群构成和分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领  队:杨勇
  参加人员:李常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恬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金海生(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查苏芩(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赵俊萍(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周毅恒(四川大学)
       吴鹏(四川大学)
       陈心舟(四川大学)
  执  笔:杨勇、金海生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6-01-28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所在位置为师宗盆地南部一处缓丘的边缘,北侧地势低洼,古代有湖泊或沼泽。墓地外形呈近椭圆形的土堆状,由人工熟土不断堆筑而成,东西长约100米,南北约50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现最高处距生土面约5米,因其上分布有一些近现代墓葬,当地村民俗称之为“杨家大园”或“大园子”。 2015年9~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工作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大园子墓地进行首次考古发掘,目的是以此推进战国秦汉时期滇东高原“西南夷”古国或古部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同时为墓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学术支持。
 

发掘现场(西北向东南)


墓地远景(东向西)


清理随葬器物
 
  2015年的发掘位于墓地东部,共揭露面积约135平方米,发掘深度4.5米,清理墓葬160余座。从发掘情况看,土堆内上下均埋有墓葬,大致有5层,其中最底层多开口于生土面上。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多为东南—西北向,极少数为东北—西南向。上层墓葬较为稀疏,但排列有一定规律。最底层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密集且叠压和打破关系复杂。墓葬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略呈梯形或长条状,未见封土痕迹。墓坑规模一般较小,长多在2米左右,宽不到1米。最底层出现少量规模略大的墓葬。部分墓葬中见有板灰痕迹,推测与木质葬具有关。人骨保存较差,仅在一些墓葬中发现少量肢骨和牙齿,葬式大多不明。从耳玦、手镯等随葬品的出土位置看,被葬者一般头朝东南。出土随葬品260余件(组),以铜器为主,另有玉石器以及少量木器和陶器,器类多见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各墓所出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多的10余件,少的仅一两件,另有少部分墓葬未出随葬品。
 

铜扣饰


铜扣饰


铜扣饰
 
  铜器均属青铜制品,有剑、戈、矛、锛、锄、削刀、镯、扣饰、铃、发簪、泡饰、珠子及夹状片饰等。剑大多为一字格剑,个别为镂空扁圆茎剑,一般沿剑身中线施对称草叶状钩连纹。戈均为无胡戈,内部和援后部多施牵手人物图案或钩连涡纹。矛长短不一,其中有部分曲刃矛形制颇有特点。削刀多单面范铸造,个别柄部为镂空扁圆茎状。锄均宽叶形,竖銎。镯往往多件甚至数十件成组出土,大部分都为条形环状,也有扁宽状的,后者外壁多镶嵌孔雀石或绿松石片。扣饰大多圆形,一种正面内凹,常镶嵌孔雀石片;另一种正面外凸,上施各种纹饰,个别呈立体的动物面具状。另有少量长方形和牛头形扣饰,其中一件长方形扣饰周围饰动物雕像,为11只猴子首尾相连造型。玉石器主要是透闪石玉和玛瑙等制成的装饰品,有玦、镯、扣、坠、管饰、珠子等。木器较少,有镯和珠子等。木镯多已碳化,有的外壁尚可见纹饰。木珠有10余枚,出土时还散发着幽幽香味。陶器仅见少量纺轮。
 

玉石器


M17


木镯
 
  从墓葬文化特征尤其是出土器物看,大园子墓地具有鲜明的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的风格,由于此次发掘未发现铁器、五铢钱等汉式器物,初步推测所清理墓葬的年代可能主要在战国时期,下限为西汉前期,即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前。大园子墓地堆积和埋葬方式独特,随葬品组合及器形也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应为西南夷某一古国或部族的公共墓地。按其地望,或为探寻《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等文献所记载的漏卧国提供线索。
 
  作为师宗盆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大园子墓地2015年试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地域空白,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滇东黔西一带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及族群构成和分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领  队:杨勇
  参加人员:李常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恬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金海生(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查苏芩(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赵俊萍(师宗县文物管理所)
       周毅恒(四川大学)
       吴鹏(四川大学)
       陈心舟(四川大学)
  执  笔:杨勇、金海生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杨勇 金海生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