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6-01-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丛德新
  2015年6月12日至9月22日,阿敦乔鲁项目组在新疆温泉博尔塔拉河流域开展田野工作。
 
  本年度的田野工作主要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阿敦乔鲁遗址、墓葬及大石遗迹进行了发掘和对以阿敦乔鲁为中心约十公里范围内岩画的拍照、记录工作;其二是对博尔塔拉河(温泉河)上中游至中游地区的典型遗迹进行调查(小范围试掘)及航拍测绘。


温泉阿敦乔鲁位置示意图


温泉(博尔塔拉河中上游)呼尔托勒哈遗址


温泉(博尔塔拉河上游)乌苏特别各真(东)遗址
 
  阿敦乔鲁项目组的田野工作已持续5年,目前已发掘遗址的面积达1000余平米,2015年度主要对编号为F1的居住址西北部的建筑进行清理发掘,F1居住址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门道位于南部。居址内的西北部为一个独立的长方形房址,占据了F1的四分之一多的面积,范围为7.2×6米,其北墙和西墙利用F1的部分墙体,东墙和南墙为独立的墙体,墙体底部利用大石板为基础,石板侧立,其上用较小的条石逐层垒砌,石墙保留下的最高处约1.2米左右。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道,门道为南偏东60度。门道长2.9、宽0.85米。在门道的顶端左右两侧,各有一处用石块砌出的呈不规则圆形的石围,疑似门枢类的遗迹。在西北处建筑(房址)内东侧有隔间(2×2.5米),在建筑内中心位置保存火塘,火塘大致呈圆形,依据四周环绕的陶器的范围测量,火塘直径大约1米。在该建筑内,出土了多个鹿角(马鹿)和铜、石器小件及陶片。


阿敦乔鲁遗址F1西北建筑(三维图片)


阿敦乔鲁墓地南区SM39墓室结构
 
  本年度共发掘墓葬五座,其中在阿敦乔鲁墓地南部发掘三座(SM38、SM39、SM40),墓葬形制也属于典型的石围石棺墓。其中编号为SM39墓葬与其西侧的SM38相连,依SM38的东侧石围接出,其内部竖穴的形状较为独特,为一南北长东西短的扁圆形,其西侧修出通道与SM38的东壁(石围)相连;竖穴内从南向北并列三座石棺。从石棺的口部以上,用石板修葺出竖穴的石壁。三座石棺内的骨殖均为火葬,从石棺口部之上盖石依次叠压摆铺的状态分析,基本属于一次封盖填埋。在石棺内出土了零星的铜质小件和陶罐等随葬物。另外的两座位于阿敦乔鲁墓地东南约0.5公里之外的丘陵西侧,地表有方形浅石围,内填小石块。在石围外的东缘立有高约1米的石人,石人的顶端刻有人面,人面及眼、鼻、嘴用减地阳刻突显于表面。另一座石人墓的石人已倒伏于石围之下,从其位置分析也应竖立于石围东侧中部。两座石人墓均未见人骨,但均在石围内西北部的石块(填石)之下,埋入一块羊肩胛骨。


阿敦乔鲁岩画


温泉带人面的大石遗迹
 
  在阿敦乔鲁周围,已经确认有若干处“大石遗迹”,即具有临时庇护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由独立石块构成的遗迹。本年度的发掘,发现了明确的地层和灰烬土。
 
  对博尔塔拉河中游等处的聚落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包括了乌苏特别各真、呼尔托勒哈、大呼斯塔等处,采用2X2的小探方,以期了解遗址的地层和包含物。在乌苏特别格真遗址、呼尔托勒哈等遗址的地表采集和试掘显示这几处聚落的年代与阿敦乔鲁非常接近,应属于相同的年代和文化序列。
 
  在调查、试掘的同时,项目组连续两年对以阿敦乔鲁为中心的范围内10平方公里的岩画点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对每一处岩画位置进行定点测量,同时进行拍照记录。阿敦乔鲁的岩画主题包括了人面、狩猎以及大量的鹿、羊(群)等题材,其中人面的发现尤为重要。


阿敦乔鲁工地工作照
 
  2015年度的田野工作是阿敦乔鲁项目持续开展以来的重要阶段。该年度的工作明确了阿敦乔鲁居址群F1的建筑特点,即这是一组由四个不同的功能分区组合而成的院落式建筑,院落内包括了居住、日常活动甚至其他的内容的不同空间,结合F1在周围石构建筑群的位置,显示了该院落组合的重要地位。同时,对F1西北建筑的完整揭露,了解了石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对深入研判此类遗迹的结构特点提供了基础性的材料。
 
  在本年度墓葬发掘之中,SM39是新的类型,从地表石围和墓穴的建筑形式上,明确显示出与SM38的从属关系,对于分析阿敦乔鲁的社会及人群的亲缘关系至关重要。石人墓是新疆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阿敦乔鲁发掘的两座具有石人标致的墓葬,为探讨此类遗存的性质及年代提供了新的资料。
 
  对阿敦乔鲁的岩画及其分布特点的调查,是本年度田野工作的重要工作和收获之一,这也是首次大规模的科学调查,对于认识新疆岩画的分布和类型尤为重要。尤其是新发现的人面岩画,包括了圆形人面和长圆形人面两类,均采用减地阳刻的技法,是人面突出于石块表面。人面的特征分别与新疆西北部阿勒泰地区的切木尔切克和塔里木盆地东缘小河墓地出土的人面或人面饰类同,显示了与上述区域的文化联系。
 

阿敦乔鲁考古队驻地

  在本年度的发掘工作中,还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政府、州文广新局、州文物局,温泉县党委宣传部、县政府和县文广新局、县文物局等领导的大力支持,谨表谢忱! 考古研究所的白云翔副所长、赵岚处长也亲临考古现场,对阿敦乔鲁的田野工作给与了指导和帮助。

  领队:丛德新
  参加人员:丛德新、贾笑冰、刘建国、张亚斌、王明辉、王树芝、李志鹏、张蕾、叶晓红、王辉、陈相龙、赵欣、张旭、王学荣、王刃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葛丽、尚国军(新疆温泉县文物局)
       贾伟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
       安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
       张鹿野、马福堂(考古所技师)
       赵庆良、段志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师)
       李飞、郭瑶丽、刘佳月、何冰雪、艾丽曼(新疆师范大学学生)
       唐丽雅(西北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博士)
       
  执笔:丛德新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6-01-29

  2015年6月12日至9月22日,阿敦乔鲁项目组在新疆温泉博尔塔拉河流域开展田野工作。
 
  本年度的田野工作主要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阿敦乔鲁遗址、墓葬及大石遗迹进行了发掘和对以阿敦乔鲁为中心约十公里范围内岩画的拍照、记录工作;其二是对博尔塔拉河(温泉河)上中游至中游地区的典型遗迹进行调查(小范围试掘)及航拍测绘。


温泉阿敦乔鲁位置示意图


温泉(博尔塔拉河中上游)呼尔托勒哈遗址


温泉(博尔塔拉河上游)乌苏特别各真(东)遗址
 
  阿敦乔鲁项目组的田野工作已持续5年,目前已发掘遗址的面积达1000余平米,2015年度主要对编号为F1的居住址西北部的建筑进行清理发掘,F1居住址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门道位于南部。居址内的西北部为一个独立的长方形房址,占据了F1的四分之一多的面积,范围为7.2×6米,其北墙和西墙利用F1的部分墙体,东墙和南墙为独立的墙体,墙体底部利用大石板为基础,石板侧立,其上用较小的条石逐层垒砌,石墙保留下的最高处约1.2米左右。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道,门道为南偏东60度。门道长2.9、宽0.85米。在门道的顶端左右两侧,各有一处用石块砌出的呈不规则圆形的石围,疑似门枢类的遗迹。在西北处建筑(房址)内东侧有隔间(2×2.5米),在建筑内中心位置保存火塘,火塘大致呈圆形,依据四周环绕的陶器的范围测量,火塘直径大约1米。在该建筑内,出土了多个鹿角(马鹿)和铜、石器小件及陶片。


阿敦乔鲁遗址F1西北建筑(三维图片)


阿敦乔鲁墓地南区SM39墓室结构
 
  本年度共发掘墓葬五座,其中在阿敦乔鲁墓地南部发掘三座(SM38、SM39、SM40),墓葬形制也属于典型的石围石棺墓。其中编号为SM39墓葬与其西侧的SM38相连,依SM38的东侧石围接出,其内部竖穴的形状较为独特,为一南北长东西短的扁圆形,其西侧修出通道与SM38的东壁(石围)相连;竖穴内从南向北并列三座石棺。从石棺的口部以上,用石板修葺出竖穴的石壁。三座石棺内的骨殖均为火葬,从石棺口部之上盖石依次叠压摆铺的状态分析,基本属于一次封盖填埋。在石棺内出土了零星的铜质小件和陶罐等随葬物。另外的两座位于阿敦乔鲁墓地东南约0.5公里之外的丘陵西侧,地表有方形浅石围,内填小石块。在石围外的东缘立有高约1米的石人,石人的顶端刻有人面,人面及眼、鼻、嘴用减地阳刻突显于表面。另一座石人墓的石人已倒伏于石围之下,从其位置分析也应竖立于石围东侧中部。两座石人墓均未见人骨,但均在石围内西北部的石块(填石)之下,埋入一块羊肩胛骨。


阿敦乔鲁岩画


温泉带人面的大石遗迹
 
  在阿敦乔鲁周围,已经确认有若干处“大石遗迹”,即具有临时庇护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由独立石块构成的遗迹。本年度的发掘,发现了明确的地层和灰烬土。
 
  对博尔塔拉河中游等处的聚落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包括了乌苏特别各真、呼尔托勒哈、大呼斯塔等处,采用2X2的小探方,以期了解遗址的地层和包含物。在乌苏特别格真遗址、呼尔托勒哈等遗址的地表采集和试掘显示这几处聚落的年代与阿敦乔鲁非常接近,应属于相同的年代和文化序列。
 
  在调查、试掘的同时,项目组连续两年对以阿敦乔鲁为中心的范围内10平方公里的岩画点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对每一处岩画位置进行定点测量,同时进行拍照记录。阿敦乔鲁的岩画主题包括了人面、狩猎以及大量的鹿、羊(群)等题材,其中人面的发现尤为重要。


阿敦乔鲁工地工作照
 
  2015年度的田野工作是阿敦乔鲁项目持续开展以来的重要阶段。该年度的工作明确了阿敦乔鲁居址群F1的建筑特点,即这是一组由四个不同的功能分区组合而成的院落式建筑,院落内包括了居住、日常活动甚至其他的内容的不同空间,结合F1在周围石构建筑群的位置,显示了该院落组合的重要地位。同时,对F1西北建筑的完整揭露,了解了石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对深入研判此类遗迹的结构特点提供了基础性的材料。
 
  在本年度墓葬发掘之中,SM39是新的类型,从地表石围和墓穴的建筑形式上,明确显示出与SM38的从属关系,对于分析阿敦乔鲁的社会及人群的亲缘关系至关重要。石人墓是新疆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次阿敦乔鲁发掘的两座具有石人标致的墓葬,为探讨此类遗存的性质及年代提供了新的资料。
 
  对阿敦乔鲁的岩画及其分布特点的调查,是本年度田野工作的重要工作和收获之一,这也是首次大规模的科学调查,对于认识新疆岩画的分布和类型尤为重要。尤其是新发现的人面岩画,包括了圆形人面和长圆形人面两类,均采用减地阳刻的技法,是人面突出于石块表面。人面的特征分别与新疆西北部阿勒泰地区的切木尔切克和塔里木盆地东缘小河墓地出土的人面或人面饰类同,显示了与上述区域的文化联系。
 

阿敦乔鲁考古队驻地

  在本年度的发掘工作中,还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政府、州文广新局、州文物局,温泉县党委宣传部、县政府和县文广新局、县文物局等领导的大力支持,谨表谢忱! 考古研究所的白云翔副所长、赵岚处长也亲临考古现场,对阿敦乔鲁的田野工作给与了指导和帮助。

  领队:丛德新
  参加人员:丛德新、贾笑冰、刘建国、张亚斌、王明辉、王树芝、李志鹏、张蕾、叶晓红、王辉、陈相龙、赵欣、张旭、王学荣、王刃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葛丽、尚国军(新疆温泉县文物局)
       贾伟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
       安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
       张鹿野、马福堂(考古所技师)
       赵庆良、段志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师)
       李飞、郭瑶丽、刘佳月、何冰雪、艾丽曼(新疆师范大学学生)
       唐丽雅(西北大学文博考古学院博士)
       
  执笔:丛德新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丛德新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