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六)

发布时间:2016-02-0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裕群 常一民 李爱国
  蒙山开化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公里蒙山之阳,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开化寺分为上下寺,蒙山为上寺,下寺在古晋阳城内。由晋阳古城西北行,进入开化沟,沿沟西行抵寺底村,村后山坡上即为开化寺遗址,现存二座左右并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砖塔, 称之为连理塔。村西北有一条冲沟,沿沟行500余米,至沟尽头登山,即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属于摩崖敞口式大龛,居蒙山近山顶处,系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而成,龛前建木构大佛阁。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立面正射影像
 
  2015年5—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佛阁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阁的全貌,对于了解佛阁建筑和大佛龛的形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佛阁周围的地面建筑遗迹进行了调查,在佛阁西北约500米的蒙山山脊梁上发现佛塔建筑遗址,随即进行了发掘和清理。


佛阁西部发掘现场 


佛阁发掘现场(东—西)


佛阁东部遗迹   
 
  一、大佛龛  平面略呈半椭圆形,敞口,露顶式。面宽29.60、进深17米。大佛所在岩体属黄色砂岩,质地疏松,大佛风化崩塌情况较为严重。现大佛头部已失,大佛双肩宽平,肥胛厚胸。因风化剥蚀, 服饰衣纹已不可辨。现胸部尚存数排小方孔,系五代重妆大佛时所留遗迹。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2007年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塑造佛头,加固佛身。莲座为石条砌筑,宝装覆莲部分保存稍好。束腰处有11个龛。据测量佛座高4.52、佛身高27.68、新造佛首高12.4、总高44.6米。
 
  二、佛阁  依佛龛建造。中间为面宽五间,进深2间,其中明间宽5.35,其余宽5米。阁内金柱为宝装覆莲柱础,中央圆形直径0.94米,后排为方形平柱础,边长1.17米。中央三间檐柱设门墩石。阁内方砖铺地(边长34厘米),为最晚重修的遗迹。两侧依山势各建面宽3间,进深5间的建筑,柱网排列与中间五间一致,因此,可以怀疑佛阁的整体结构为面宽11间,进深5间以上。
 
  三、佛塔  残存方形塔基,边长4、高近1米。根据地面因地震形成的宽0.3米的裂隙,可知,佛塔毁于地震。条石为基础,上为砖筑包边,内砌石块,中心砖筑小地宫。


佛阁内东北角发掘现场


佛阁内西部金柱覆莲柱础


蒙山山脊佛塔遗址


八佛塔地宫残迹
 
  蒙山开化寺见诸于文献碑刻的记载,但其创建与重修最详细的记载,则是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苏禹珪撰文,刘知远立石的《重修蒙山开化宝严阁记》,碑文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仁寿元年(601年),隋朝造大阁而庇尊像焉,仍改为净明寺。……后显庆二年(657年),高宗驾至,出左右行藏资缗宝玉,崇严饰之。后会昌甲子岁(844年),敕废大阁,露尊像,雨滴风摧,仅六十载。武皇(李克用)……自乙卯(895年)至己未(899年),首尾五年,盖成大阁,兼粧佛像。……北平王(刘知远)镇临之五年也(945年)……暇日游西山至开化寺焚香,见阁宇倾欹,佛像崩阙,……至是荐大阁五层,一百三十间,并添换瓦木,文彩贲饰及阁内尊像。”据此,佛阁为隋创建,唐会昌灭佛被毁,晚唐李克用重建,后晋刘知远重修。现存遗迹与碑文所记基本吻合。
 
  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阁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佛阁柱础保存完好,覆莲柱础和平柱础具有北朝的特点,可以推测李克用之重建,系在原有建筑基础加于营造,清晰的柱网结构反映了北朝佛阁建筑的特点。又佛座之上,大佛双腿两侧保留有长方形的柱础石,系山体岩石雕凿而成,而且与阁内两侧柱础在一条纵线上,据此推测,大佛雕造完成后,北齐时期就建有佛阁。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
  领队:李裕群
  参加人员:常一民、李爱国、阎跃进、刘伟伟。
  执笔:李裕群、常一民、李爱国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成果系列报道

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二十六)

发布时间:2016-02-04

  蒙山开化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公里蒙山之阳,创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开化寺分为上下寺,蒙山为上寺,下寺在古晋阳城内。由晋阳古城西北行,进入开化沟,沿沟西行抵寺底村,村后山坡上即为开化寺遗址,现存二座左右并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砖塔, 称之为连理塔。村西北有一条冲沟,沿沟行500余米,至沟尽头登山,即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属于摩崖敞口式大龛,居蒙山近山顶处,系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而成,龛前建木构大佛阁。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立面正射影像
 
  2015年5—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佛阁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阁的全貌,对于了解佛阁建筑和大佛龛的形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佛阁周围的地面建筑遗迹进行了调查,在佛阁西北约500米的蒙山山脊梁上发现佛塔建筑遗址,随即进行了发掘和清理。


佛阁西部发掘现场 


佛阁发掘现场(东—西)


佛阁东部遗迹   
 
  一、大佛龛  平面略呈半椭圆形,敞口,露顶式。面宽29.60、进深17米。大佛所在岩体属黄色砂岩,质地疏松,大佛风化崩塌情况较为严重。现大佛头部已失,大佛双肩宽平,肥胛厚胸。因风化剥蚀, 服饰衣纹已不可辨。现胸部尚存数排小方孔,系五代重妆大佛时所留遗迹。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2007年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塑造佛头,加固佛身。莲座为石条砌筑,宝装覆莲部分保存稍好。束腰处有11个龛。据测量佛座高4.52、佛身高27.68、新造佛首高12.4、总高44.6米。
 
  二、佛阁  依佛龛建造。中间为面宽五间,进深2间,其中明间宽5.35,其余宽5米。阁内金柱为宝装覆莲柱础,中央圆形直径0.94米,后排为方形平柱础,边长1.17米。中央三间檐柱设门墩石。阁内方砖铺地(边长34厘米),为最晚重修的遗迹。两侧依山势各建面宽3间,进深5间的建筑,柱网排列与中间五间一致,因此,可以怀疑佛阁的整体结构为面宽11间,进深5间以上。
 
  三、佛塔  残存方形塔基,边长4、高近1米。根据地面因地震形成的宽0.3米的裂隙,可知,佛塔毁于地震。条石为基础,上为砖筑包边,内砌石块,中心砖筑小地宫。


佛阁内东北角发掘现场


佛阁内西部金柱覆莲柱础


蒙山山脊佛塔遗址


八佛塔地宫残迹
 
  蒙山开化寺见诸于文献碑刻的记载,但其创建与重修最详细的记载,则是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苏禹珪撰文,刘知远立石的《重修蒙山开化宝严阁记》,碑文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仁寿元年(601年),隋朝造大阁而庇尊像焉,仍改为净明寺。……后显庆二年(657年),高宗驾至,出左右行藏资缗宝玉,崇严饰之。后会昌甲子岁(844年),敕废大阁,露尊像,雨滴风摧,仅六十载。武皇(李克用)……自乙卯(895年)至己未(899年),首尾五年,盖成大阁,兼粧佛像。……北平王(刘知远)镇临之五年也(945年)……暇日游西山至开化寺焚香,见阁宇倾欹,佛像崩阙,……至是荐大阁五层,一百三十间,并添换瓦木,文彩贲饰及阁内尊像。”据此,佛阁为隋创建,唐会昌灭佛被毁,晚唐李克用重建,后晋刘知远重修。现存遗迹与碑文所记基本吻合。
 
  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阁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佛阁柱础保存完好,覆莲柱础和平柱础具有北朝的特点,可以推测李克用之重建,系在原有建筑基础加于营造,清晰的柱网结构反映了北朝佛阁建筑的特点。又佛座之上,大佛双腿两侧保留有长方形的柱础石,系山体岩石雕凿而成,而且与阁内两侧柱础在一条纵线上,据此推测,大佛雕造完成后,北齐时期就建有佛阁。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
  领队:李裕群
  参加人员:常一民、李爱国、阎跃进、刘伟伟。
  执笔:李裕群、常一民、李爱国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作者:李裕群 常一民 李爱国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