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何以十大—解读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6-05-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经过5月15日全天和16日上午的25个入围项目汇报会以及16日下午专业评委投票后,备受瞩目的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于出炉。从百万年前的云南旧石器遗址、沿海地区史前遗存到近代沉船“致远舰”,从良渚人的治水工程到其跨过长江一路向北的足迹,从西汉贵族刘贺、辽代贵妃到普通的矿冶工人,从周礼文化载体的周原到建中立极的汉魏洛阳城。这些考古项目为何能突出重围,经层层筛选后成为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就来看看十大发现的精彩何在吧。
 

 
  曙光初现,百万年前的木器与火光—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非洲曾发现距今20万年的木器、德国发现了40万年前的木器,而云南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却将这一数字提前到距今100万年。没错,出土的28件骨制品、30件木制品体现出该地区古人类生产、生存方式多样性,而保留有切削痕迹的木制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还成为目前世界上时代最早的木制品。
 
  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经形态特征分析,其加工制作存在两种砸击技术,经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甘棠箐遗址独树一帜的砸击技术文化体系。除此之外,一处用火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史前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正是因为火光的出现,使得古人类能够烤制食物改善营养,从而加速大脑发育,增强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


遗址出土的木制品


遗址出土的石器


探方出露的用火遗迹
 
  一路向北,跨越长江的良渚文明—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作为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蒋庄遗址让我们看到强势的良渚文化真的曾经跨过长江,这让考古界感到惊喜和意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良渚文化空间分布上的空白,还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以及良渚文明边缘区域聚落提供了新资料。
 
  受土壤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别于其环太湖分布核心区,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不仅数量多而且人骨保存状况良好更易判断墓主人性别、年龄,从而能够结合随葬品、葬式等特征对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墓葬中出土的带有“立鸟”纹饰的玉璧为研究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远离核心区,该遗址墓地中发现有无首、独臂及随葬头颅的现象,这可能是该地与北部大汶口文化矛盾冲突所致。


良渚文化墓地上层墓葬(西至东)


良渚文化墓葬M116


良渚文化墓葬M36出土带刻纹玉璧
 
  5000年前良渚人的治水智慧—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从30万平方米的宫城到300万平方米的王城,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再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良渚人一次次刷新记录、创造奇迹,改写历史。正如严文明先生在新闻发布会说到的,良渚遗址在此前已获得过十大考古新发现,如果此次发现不是非常突出、非常重要是不会入选的。
 
  此次参评的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其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早吗?”,从层位关系、特色草裹泥堆筑方式、以及多次C14测年数据来看,其年代为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11条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堤坝在智慧良渚人的排列下挡住了洪水,形成了水库、引水渠。根据地理形式和遗迹现象综合因素的分析,该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多种功能。大禹治水的传说虽家喻户晓,却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严文明先生表示,良渚人所处的时代比大禹还要早得多,由此看来“大禹治水”并非空穴来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鲤鱼山坝体堆筑结构图


老虎岭草裹泥分区情形
   
  厘清来龙去脉,破解考古谜团—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海南地区史前文化是什么样子,有何特征?海南岛史前时期文化内涵该从何说起?为了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考古队员终于登上了这个小岛。此次发掘范围包括陵水桥山遗址、莲子湾遗址、英墩遗址3处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通过地层叠压关系构建了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桥山遗址还发现了海南地区首座史前墓葬,并出土人类遗骸。这一考古发现所取得的丰富遗物,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也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的埋藏方式及体质特征、古环境变迁和人类生计方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莲子湾遗址出土石器


桥山遗址出土器物
 
  重要的“社祀”,顶配的“豪车”—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周原地区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自2014年9月周原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工作后,收获颇丰。发掘领队王占奎先生用“很重,很重要”来形容贺家北区域凤雏三号建筑基址中的立石、铺石遗迹。作为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的西周建筑遗址,该基址北侧发现了重达2.9吨的立石,有专家推测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可能是“社祀”遗存。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推断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曾失火后又重新修葺,直到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车马坑内出土了青铜浇铸车牙轮、镶嵌绿松石铜车軎以及一同埋葬的四匹马,这些顶配被考古学家笑称为“西周第一豪车”。
 
  除了重要的“社祀”,顶配的“豪车”外,周原水系考古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如发现大面积淤土遗迹3处、沟渠13条。并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饮水池等水系遗存,进而构成水网系统。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加深了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同时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立石、铺石遗迹正射影像图(左北右南)


西周车马坑


青铜轮牙车轮
 
  古代矿工们,终于找到你—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大冶铜绿山是著名的古铜矿冶遗址,是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铜矿产区之一。作为如此大规模的手工业遗迹,千年前在此生活、工作的矿工又是怎样的呢?2014至2015年,随着四方塘遗址墓葬区发掘工作的开展,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这些古代矿工。
 
  这是铜绿山也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的与矿冶遗址直接相关的墓地,据资料介绍,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5座,其中两周时期墓葬123座。这些墓葬等级不高,从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基本可以看出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分工。如随葬铜兵器的可能是矿区保卫;随葬铜凿的可能与采冶有关;随葬铜销刀或许和生产记录相关;根据生前的职业特征随葬相关器物,这为研究春秋时期铜绿山乃至中国古代矿冶生产中的人力分工和技术种类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彼时的冶铜水平又如何呢?通过对遗址出土炉渣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得出炉渣含铜量平均为0.49%,这一数据表明矿石中的铜在冶炼炉中得到了充分还原。铜绿山遗址春秋时期炼铜技术已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这无疑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墓地航拍


M54出土孔雀石


M88出土铜戈、铜刮刀、铜凿、玉饰
 
  聚光灯下的考古界“网红”—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已经成为考古界网红的海昏侯刘贺墓可以说是此次评选中最让人“放心的”。在领队杨军的汇报中,幻灯片上的各种精美文物,早已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过。作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
 
  幸免于盗墓贼之手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上万件文物,也正是这种幸运,让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刘贺曾经登上皇位却又注定失去皇位,跌宕起伏的一生。发掘5年以来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共计出土金器、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简牍等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随葬品按照功能分区,包括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等。可以说海昏侯墓反映了墓主生前的性格特征和日常爱好,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通过深入研究或可改变史料对海昏侯的记载。
 
  “海昏侯热”终将退去,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考古文博行业工作者将承担起对出土文物的解读、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责任。
 
海昏侯墓


“昌邑九年”漆器文字
 
  开古代宫室制度布局之先河—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始建于曹魏时期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由此确立了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正殿,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以及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新时代。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研究员表示,皇宫是国家的政治中枢,“择中而立”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北京故宫太极殿和明清北京城建筑布局均脱胎于此。这也说明了文化的一脉相承。
 

北魏洛阳宫城中枢轴线主要建筑遗址(上南下北)


太极东堂北侧早期遗迹(由南向北拍)
 
  还原“草原贵妇”生活—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此次发掘共清理出编号M1、M2的两座辽代大型墓葬。两座墓均经盗扰,但由于墓室椁木等坍塌将随葬品掩盖,所以仍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M2中出土的金花银高翅凤纹镂花冠,金花银凤纹镂花高靿靴、包金框龙纹玉銲腰等,其纹饰之繁缛、工艺之精美无不令人赞叹,相比于早前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文物也毫不逊色。除了金灿灿的靴子、腰带,M2中还随葬有不少舶来品,如5件珍贵的伊斯兰玻璃器,这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M2中还出土一方汉白玉质墓志。志石阴刻正书,首行撰“大契丹故妃兰陵萧氏玄堂志铭并序”,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身世等情况。结合相关史料判断该贵妃为圣宗妃,出自辽代后族最为显赫的萧阿古只一系。检《辽史》所见“皇后萧氏以罪降为贵妃”,圣宗仅此一个贵妃因此推测墓主人即为辽圣宗第一位皇后。


M2出土墓志


M2出土金花银镂空凤纹高翅冠
 
  海魂不灭—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时代相对较晚的一项考古发现。截至2015年共揭露出船体长度60余米,宽9~10米,船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内垫木质船板。共清理出水文物60种150件,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等。结合历史资料与当地口述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的沉舰穹甲结构、方形舷窗、带有“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餐具等,学者一致同意“丹东一号”沉船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的结论。
 
  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研究员认为随着传统观念的改变,“古不考三代以下”这一概念已逐渐被淡化。此次致远舰的发现,不仅用考古学资料证实了历史事件,同时也提醒历史上的侵略者正视历史、深刻反省。


带“致远”文字的白瓷小托盘
 
  考古也可以很美很温柔
 
  “考古也可以很美很温柔”这是吉林省安图宝马城遗址汇报人在报告时让听众印象颇深的一句话,很遗憾该遗址未能入选2015年度十大新发现。本次进入终评会的25个项目都各具特色,在评选时确实让不少评委难以取舍。相比于独中两元的“良渚”,很多“遗址”只能抱憾而归,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博物馆官媒还在微博上发表了“落选没有啥,我堆还很大”的未入选感言。的确如此,如果说十大评选是考古人的一次聚会,帷幕落下后,他们或许又将坐上开往工地的列车、奔赴田野,投入到寻找过去未知真相的工作中,感谢所有考古人在2015年的辛勤付出。十大,我们明年见! 


新闻发布会后评委接受记者采访


新闻发布会后评委接受记者采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原创】何以十大—解读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6-05-17

  经过5月15日全天和16日上午的25个入围项目汇报会以及16日下午专业评委投票后,备受瞩目的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于出炉。从百万年前的云南旧石器遗址、沿海地区史前遗存到近代沉船“致远舰”,从良渚人的治水工程到其跨过长江一路向北的足迹,从西汉贵族刘贺、辽代贵妃到普通的矿冶工人,从周礼文化载体的周原到建中立极的汉魏洛阳城。这些考古项目为何能突出重围,经层层筛选后成为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就来看看十大发现的精彩何在吧。
 

 
  曙光初现,百万年前的木器与火光—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非洲曾发现距今20万年的木器、德国发现了40万年前的木器,而云南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却将这一数字提前到距今100万年。没错,出土的28件骨制品、30件木制品体现出该地区古人类生产、生存方式多样性,而保留有切削痕迹的木制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还成为目前世界上时代最早的木制品。
 
  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经形态特征分析,其加工制作存在两种砸击技术,经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甘棠箐遗址独树一帜的砸击技术文化体系。除此之外,一处用火遗迹的发现为研究史前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正是因为火光的出现,使得古人类能够烤制食物改善营养,从而加速大脑发育,增强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


遗址出土的木制品


遗址出土的石器


探方出露的用火遗迹
 
  一路向北,跨越长江的良渚文明—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作为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蒋庄遗址让我们看到强势的良渚文化真的曾经跨过长江,这让考古界感到惊喜和意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良渚文化空间分布上的空白,还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以及良渚文明边缘区域聚落提供了新资料。
 
  受土壤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别于其环太湖分布核心区,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不仅数量多而且人骨保存状况良好更易判断墓主人性别、年龄,从而能够结合随葬品、葬式等特征对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墓葬中出土的带有“立鸟”纹饰的玉璧为研究良渚文化刻画符号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远离核心区,该遗址墓地中发现有无首、独臂及随葬头颅的现象,这可能是该地与北部大汶口文化矛盾冲突所致。


良渚文化墓地上层墓葬(西至东)


良渚文化墓葬M116


良渚文化墓葬M36出土带刻纹玉璧
 
  5000年前良渚人的治水智慧—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从30万平方米的宫城到300万平方米的王城,从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城再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良渚人一次次刷新记录、创造奇迹,改写历史。正如严文明先生在新闻发布会说到的,良渚遗址在此前已获得过十大考古新发现,如果此次发现不是非常突出、非常重要是不会入选的。
 
  此次参评的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其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早吗?”,从层位关系、特色草裹泥堆筑方式、以及多次C14测年数据来看,其年代为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11条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堤坝在智慧良渚人的排列下挡住了洪水,形成了水库、引水渠。根据地理形式和遗迹现象综合因素的分析,该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多种功能。大禹治水的传说虽家喻户晓,却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严文明先生表示,良渚人所处的时代比大禹还要早得多,由此看来“大禹治水”并非空穴来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鲤鱼山坝体堆筑结构图


老虎岭草裹泥分区情形
   
  厘清来龙去脉,破解考古谜团—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海南地区史前文化是什么样子,有何特征?海南岛史前时期文化内涵该从何说起?为了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考古队员终于登上了这个小岛。此次发掘范围包括陵水桥山遗址、莲子湾遗址、英墩遗址3处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通过地层叠压关系构建了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桥山遗址还发现了海南地区首座史前墓葬,并出土人类遗骸。这一考古发现所取得的丰富遗物,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也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的埋藏方式及体质特征、古环境变迁和人类生计方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莲子湾遗址出土石器


桥山遗址出土器物
 
  重要的“社祀”,顶配的“豪车”—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周原地区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自2014年9月周原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工作后,收获颇丰。发掘领队王占奎先生用“很重,很重要”来形容贺家北区域凤雏三号建筑基址中的立石、铺石遗迹。作为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的西周建筑遗址,该基址北侧发现了重达2.9吨的立石,有专家推测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可能是“社祀”遗存。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来看,推断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曾失火后又重新修葺,直到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车马坑内出土了青铜浇铸车牙轮、镶嵌绿松石铜车軎以及一同埋葬的四匹马,这些顶配被考古学家笑称为“西周第一豪车”。
 
  除了重要的“社祀”,顶配的“豪车”外,周原水系考古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如发现大面积淤土遗迹3处、沟渠13条。并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饮水池等水系遗存,进而构成水网系统。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加深了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同时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立石、铺石遗迹正射影像图(左北右南)


西周车马坑


青铜轮牙车轮
 
  古代矿工们,终于找到你—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大冶铜绿山是著名的古铜矿冶遗址,是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铜矿产区之一。作为如此大规模的手工业遗迹,千年前在此生活、工作的矿工又是怎样的呢?2014至2015年,随着四方塘遗址墓葬区发掘工作的开展,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这些古代矿工。
 
  这是铜绿山也是中国矿冶考古首次发现的与矿冶遗址直接相关的墓地,据资料介绍,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35座,其中两周时期墓葬123座。这些墓葬等级不高,从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基本可以看出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分工。如随葬铜兵器的可能是矿区保卫;随葬铜凿的可能与采冶有关;随葬铜销刀或许和生产记录相关;根据生前的职业特征随葬相关器物,这为研究春秋时期铜绿山乃至中国古代矿冶生产中的人力分工和技术种类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彼时的冶铜水平又如何呢?通过对遗址出土炉渣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得出炉渣含铜量平均为0.49%,这一数据表明矿石中的铜在冶炼炉中得到了充分还原。铜绿山遗址春秋时期炼铜技术已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这无疑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墓地航拍


M54出土孔雀石


M88出土铜戈、铜刮刀、铜凿、玉饰
 
  聚光灯下的考古界“网红”—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已经成为考古界网红的海昏侯刘贺墓可以说是此次评选中最让人“放心的”。在领队杨军的汇报中,幻灯片上的各种精美文物,早已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过。作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
 
  幸免于盗墓贼之手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上万件文物,也正是这种幸运,让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刘贺曾经登上皇位却又注定失去皇位,跌宕起伏的一生。发掘5年以来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共计出土金器、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简牍等珍贵文物约1万余件。随葬品按照功能分区,包括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等。可以说海昏侯墓反映了墓主生前的性格特征和日常爱好,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通过深入研究或可改变史料对海昏侯的记载。
 
  “海昏侯热”终将退去,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考古文博行业工作者将承担起对出土文物的解读、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责任。
 
海昏侯墓


“昌邑九年”漆器文字
 
  开古代宫室制度布局之先河—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始建于曹魏时期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由此确立了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正殿,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以及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新时代。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研究员表示,皇宫是国家的政治中枢,“择中而立”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北京故宫太极殿和明清北京城建筑布局均脱胎于此。这也说明了文化的一脉相承。
 

北魏洛阳宫城中枢轴线主要建筑遗址(上南下北)


太极东堂北侧早期遗迹(由南向北拍)
 
  还原“草原贵妇”生活—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此次发掘共清理出编号M1、M2的两座辽代大型墓葬。两座墓均经盗扰,但由于墓室椁木等坍塌将随葬品掩盖,所以仍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M2中出土的金花银高翅凤纹镂花冠,金花银凤纹镂花高靿靴、包金框龙纹玉銲腰等,其纹饰之繁缛、工艺之精美无不令人赞叹,相比于早前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文物也毫不逊色。除了金灿灿的靴子、腰带,M2中还随葬有不少舶来品,如5件珍贵的伊斯兰玻璃器,这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M2中还出土一方汉白玉质墓志。志石阴刻正书,首行撰“大契丹故妃兰陵萧氏玄堂志铭并序”,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身世等情况。结合相关史料判断该贵妃为圣宗妃,出自辽代后族最为显赫的萧阿古只一系。检《辽史》所见“皇后萧氏以罪降为贵妃”,圣宗仅此一个贵妃因此推测墓主人即为辽圣宗第一位皇后。


M2出土墓志


M2出土金花银镂空凤纹高翅冠
 
  海魂不灭—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时代相对较晚的一项考古发现。截至2015年共揭露出船体长度60余米,宽9~10米,船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内垫木质船板。共清理出水文物60种150件,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等。结合历史资料与当地口述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的沉舰穹甲结构、方形舷窗、带有“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餐具等,学者一致同意“丹东一号”沉船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的结论。
 
  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研究员认为随着传统观念的改变,“古不考三代以下”这一概念已逐渐被淡化。此次致远舰的发现,不仅用考古学资料证实了历史事件,同时也提醒历史上的侵略者正视历史、深刻反省。


带“致远”文字的白瓷小托盘
 
  考古也可以很美很温柔
 
  “考古也可以很美很温柔”这是吉林省安图宝马城遗址汇报人在报告时让听众印象颇深的一句话,很遗憾该遗址未能入选2015年度十大新发现。本次进入终评会的25个项目都各具特色,在评选时确实让不少评委难以取舍。相比于独中两元的“良渚”,很多“遗址”只能抱憾而归,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博物馆官媒还在微博上发表了“落选没有啥,我堆还很大”的未入选感言。的确如此,如果说十大评选是考古人的一次聚会,帷幕落下后,他们或许又将坐上开往工地的列车、奔赴田野,投入到寻找过去未知真相的工作中,感谢所有考古人在2015年的辛勤付出。十大,我们明年见! 


新闻发布会后评委接受记者采访


新闻发布会后评委接受记者采访

 

作者:本站记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