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深度报道:实验室考古助力土司申遗——探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杨价墓实验室考古项目

发布时间:2015-04-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说
  地处边陲的播州杨氏土司近年来在考古界赢得了赫赫威名,继杨氏土司城堡海龙囤登上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宝座后,2014年杨氏土司墓葬的发现又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了这一殊荣。这次发掘新确定了杨铿、杨烈、杨价三组播州土司夫妇墓的墓葬本体和墓垣范围,其中以杨价夫妇墓的保存最为完好,由于价值重大,信息含量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将它运送至京进行实验室考古。
 
  独树一帜的“土司”墓     因“低调”而“获救”
 
  古播州即今天的遵义地区,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上疏请行平南诏而进入播州,开始了杨氏掌播的历史,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战争”中最后一任播州土司杨应龙被灭,播州杨氏共传了27代30世。
 
  播州土司墓的发现可从1957年开始说起,最早发掘的是第13世土司杨粲之墓,墓中出土的著名铜鼓成为了中国南方铜鼓标准器之一,被称为“遵义型铜鼓”。此后又有几座墓陆续被发现,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确认为土司墓的已经有9座,其中时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南宋,最晚的则在明朝,时代跨度很大。但从已有发现来看,各位土司都是相同的高调:他们的墓上一般都有高大的封土、墓碑,还可能有地面祭祀建筑;他们的墓葬基本都是规模宏大的石室墓,墓室用巨大的条石砌筑,有的一块顶石即可达到8吨之重,宋朝时的“土司”还要特意将墓室做成房屋形式,门额、柱枋、斗栱等一应俱全......
 
  西南地区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说法,播州杨氏和思州田氏并列为两大传统势力,他们的墓葬“高调”一些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宏大的构筑物没能保证他们死后的享受,反而吸引了许多盗墓贼来打扰他们的安宁。虽然有巨石阻挡,但发现的各个石室墓仍然全部被盗,有的还被盗多次,墓中多已只剩劫余之物。
 
  杨价墓的偶然发现却给了考古学家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位“杨氏14世”选择了与他的祖先后辈都不一样的埋葬方式——土坑葬。据考古发现,这座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有双室并列。目前人们还不知道这位“英伟沉毅、自少不群”的领导者到底为什么采用了一种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埋葬方式,如果不是由于当地出于建设水库的需要而进行了考古调查,也许他还要安睡于地底多年。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低调”使他逃过了一劫——杨价墓成为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墓内的墓葬设施和大量精美的随葬品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考古现场,鉴于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的状况,为了脱离考古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保证考古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出土文物的安全,考古人员遂决定将墓中两棺取出进行专门的实验室考古研究。
杨价夫妇墓(《大众考古》2014年第9期)
 
  考古与文保“无缝衔接”    全方位挖掘墓葬信息
 
  “实验室考古”也是近年来才在考古界和文化遗产界 “异军突起”的新概念,它的主要理念是“把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两种不同研究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在室内进行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清理,并随时根据相关分析检测结果及时实施文物保护”。主导杨价墓实验室考古项目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李存信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杨价墓从起取到实验室发掘的工作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李存信老师在土司文化遗产论坛
 
  根据现场发掘情况,杨价墓是一墓两室,分别埋葬夫妇两人,都是一棺一椁的结构,顶部有一个头箱,但是夫人田氏棺椁之间仅有零星随葬品,而杨价墓的棺椁之间却放置着大量随葬品,而且由于棺椁倒塌,很多脆弱的金银器被砸变形,相互叠压。依据这种不同的埋葬情况,考古人员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起取策略,杨价棺椁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起取的,但夫人田氏的椁则在考古工地就已经清理干净,只需要将棺木起取就可以,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起取和运输成本。据李老师介绍,杨价棺椁起取后套箱总重约13吨左右,而田氏棺套箱仅有7吨重,它们起取出来后就被运送到位于北京的实验室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而留在墓中的其他珍贵遗物,例如女室头箱出土的狮纽银执壶、金杯、金盘等7件金银器和男室头箱出土的32件金银器和一件玉单耳杯,都在现场进行了应急保护处置措施。
夫人田氏棺套箱

现场吊装
 
  位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的实验室是李老师和他团队的“主战场”。在这个巨大却略显拥挤的场地里,两台大功率加湿机和几台立式空调几乎是昼夜不停地运转着,这是为了营造室内的恒温恒湿环境。因为土司杨价在他的地下 宫殿 “居住”了近千年,已经十分适应了周围的环境,难以承受由于地下环境突变而造成的失控,实验室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地下那种环境“复制”到室内,尽量延缓文物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劣变过程。
 
  解决了文物保存环境的问题,也就能更加从容、更加细致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了。 在实验室中不需要像在野外一样冒着严寒酷暑进行“抢救”,更主要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以最细致的手段来进行发掘,提取文物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各种“高大上”的设备自然是少不了的,如龙门吊、无影灯、显微镜、绘图板、3D扫描仪、技术员自制的特型发掘工具等,实验室中,发掘、绘图、提取样品等各项工作也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今后的文物复原和场景复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杨价墓享受的是远比他的亲属们更加完善和熨帖的“照顾”。
实验室内进行清理
 
  “土豪”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实验室考古助力申遗
 
  两具棺椁自2014年10月抵京,到现在已经将近半年,目前只清理了夫人田氏棺的一部分,但所发现的遗迹遗物已足以奠定它的地位了。木棺虽然只剩漆皮,但棺上的纹饰仍然十分清楚,至少发现四组,可能采取了浮雕的形式。墓主人骨已经基本无存,但胸前和两臂佩戴的各种金银饰品以及头部所戴的金“凤冠”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尤其是两侧的冠饰组件,上面有着极其精细而复杂的雕刻,当时匠人的雕功技艺水平令今人也叹为观止。
 
  墓葬中的重要发现也牵动着许多专家学者的心,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称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参观与采访。这也难怪,现在的考古再也不是一挖了事了,而是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不同的“接口”,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来对重要考古发现进行审视和阐述。专家学者多,研究讨论的问题自然也更多了,在发掘保护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专家会诊,前不久刚举办的一次研讨会就集中讨论了杨价墓中的样品起取问题。为了妥善保存和有效提取文物所蕴藏的各种信息,各位专家学者其实也是“很拼”的。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保护这些出土文物,文保中心依托所内已有优势资源,组建了由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负责实施各种保护、修复措施,目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请小伙伴们稍安勿燥,相信很快就能够见识到南宋“土豪”夫人独特的着装品味了。
 
  2015年,遵义海龙囤和湖永顺老司城、河北唐崖两处土司遗址一起联合申遗,通过实验室考古来进行发掘的杨价墓也大放异彩,它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毫无疑问会对土司申遗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正如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女士所总结的那样:“杨价墓是播州杨氏已发现的9座墓葬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墓内出土遗物及墓外设施如墓垣等,对完整了解播州杨氏的丧葬习俗有着重要意义。该墓的发现,对海龙囤、养马城宋代遗存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提升了我们对播州土司遗存的整体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正在开展的土司遗产申遗工作。”
“长寿富贵”金钱

木质盾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土司遗产论坛

深度报道:实验室考古助力土司申遗——探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杨价墓实验室考古项目

发布时间:2015-04-22

  地处边陲的播州杨氏土司近年来在考古界赢得了赫赫威名,继杨氏土司城堡海龙囤登上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宝座后,2014年杨氏土司墓葬的发现又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了这一殊荣。这次发掘新确定了杨铿、杨烈、杨价三组播州土司夫妇墓的墓葬本体和墓垣范围,其中以杨价夫妇墓的保存最为完好,由于价值重大,信息含量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将它运送至京进行实验室考古。
 
  独树一帜的“土司”墓     因“低调”而“获救”
 
  古播州即今天的遵义地区,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上疏请行平南诏而进入播州,开始了杨氏掌播的历史,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战争”中最后一任播州土司杨应龙被灭,播州杨氏共传了27代30世。
 
  播州土司墓的发现可从1957年开始说起,最早发掘的是第13世土司杨粲之墓,墓中出土的著名铜鼓成为了中国南方铜鼓标准器之一,被称为“遵义型铜鼓”。此后又有几座墓陆续被发现,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确认为土司墓的已经有9座,其中时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南宋,最晚的则在明朝,时代跨度很大。但从已有发现来看,各位土司都是相同的高调:他们的墓上一般都有高大的封土、墓碑,还可能有地面祭祀建筑;他们的墓葬基本都是规模宏大的石室墓,墓室用巨大的条石砌筑,有的一块顶石即可达到8吨之重,宋朝时的“土司”还要特意将墓室做成房屋形式,门额、柱枋、斗栱等一应俱全......
 
  西南地区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说法,播州杨氏和思州田氏并列为两大传统势力,他们的墓葬“高调”一些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宏大的构筑物没能保证他们死后的享受,反而吸引了许多盗墓贼来打扰他们的安宁。虽然有巨石阻挡,但发现的各个石室墓仍然全部被盗,有的还被盗多次,墓中多已只剩劫余之物。
 
  杨价墓的偶然发现却给了考古学家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位“杨氏14世”选择了与他的祖先后辈都不一样的埋葬方式——土坑葬。据考古发现,这座墓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有双室并列。目前人们还不知道这位“英伟沉毅、自少不群”的领导者到底为什么采用了一种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埋葬方式,如果不是由于当地出于建设水库的需要而进行了考古调查,也许他还要安睡于地底多年。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低调”使他逃过了一劫——杨价墓成为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墓内的墓葬设施和大量精美的随葬品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考古现场,鉴于棺木严重腐烂只剩漆皮以及器物情况复杂且破损严重的状况,为了脱离考古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保证考古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出土文物的安全,考古人员遂决定将墓中两棺取出进行专门的实验室考古研究。
杨价夫妇墓(《大众考古》2014年第9期)
 
  考古与文保“无缝衔接”    全方位挖掘墓葬信息
 
  “实验室考古”也是近年来才在考古界和文化遗产界 “异军突起”的新概念,它的主要理念是“把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两种不同研究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在室内进行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清理,并随时根据相关分析检测结果及时实施文物保护”。主导杨价墓实验室考古项目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李存信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杨价墓从起取到实验室发掘的工作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李存信老师在土司文化遗产论坛
 
  根据现场发掘情况,杨价墓是一墓两室,分别埋葬夫妇两人,都是一棺一椁的结构,顶部有一个头箱,但是夫人田氏棺椁之间仅有零星随葬品,而杨价墓的棺椁之间却放置着大量随葬品,而且由于棺椁倒塌,很多脆弱的金银器被砸变形,相互叠压。依据这种不同的埋葬情况,考古人员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起取策略,杨价棺椁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起取的,但夫人田氏的椁则在考古工地就已经清理干净,只需要将棺木起取就可以,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起取和运输成本。据李老师介绍,杨价棺椁起取后套箱总重约13吨左右,而田氏棺套箱仅有7吨重,它们起取出来后就被运送到位于北京的实验室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而留在墓中的其他珍贵遗物,例如女室头箱出土的狮纽银执壶、金杯、金盘等7件金银器和男室头箱出土的32件金银器和一件玉单耳杯,都在现场进行了应急保护处置措施。
夫人田氏棺套箱

现场吊装
 
  位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的实验室是李老师和他团队的“主战场”。在这个巨大却略显拥挤的场地里,两台大功率加湿机和几台立式空调几乎是昼夜不停地运转着,这是为了营造室内的恒温恒湿环境。因为土司杨价在他的地下 宫殿 “居住”了近千年,已经十分适应了周围的环境,难以承受由于地下环境突变而造成的失控,实验室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地下那种环境“复制”到室内,尽量延缓文物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劣变过程。
 
  解决了文物保存环境的问题,也就能更加从容、更加细致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了。 在实验室中不需要像在野外一样冒着严寒酷暑进行“抢救”,更主要的是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以最细致的手段来进行发掘,提取文物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各种“高大上”的设备自然是少不了的,如龙门吊、无影灯、显微镜、绘图板、3D扫描仪、技术员自制的特型发掘工具等,实验室中,发掘、绘图、提取样品等各项工作也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今后的文物复原和场景复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杨价墓享受的是远比他的亲属们更加完善和熨帖的“照顾”。
实验室内进行清理
 
  “土豪”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实验室考古助力申遗
 
  两具棺椁自2014年10月抵京,到现在已经将近半年,目前只清理了夫人田氏棺的一部分,但所发现的遗迹遗物已足以奠定它的地位了。木棺虽然只剩漆皮,但棺上的纹饰仍然十分清楚,至少发现四组,可能采取了浮雕的形式。墓主人骨已经基本无存,但胸前和两臂佩戴的各种金银饰品以及头部所戴的金“凤冠”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尤其是两侧的冠饰组件,上面有着极其精细而复杂的雕刻,当时匠人的雕功技艺水平令今人也叹为观止。
 
  墓葬中的重要发现也牵动着许多专家学者的心,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称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参观与采访。这也难怪,现在的考古再也不是一挖了事了,而是在实验室中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不同的“接口”,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来对重要考古发现进行审视和阐述。专家学者多,研究讨论的问题自然也更多了,在发掘保护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专家会诊,前不久刚举办的一次研讨会就集中讨论了杨价墓中的样品起取问题。为了妥善保存和有效提取文物所蕴藏的各种信息,各位专家学者其实也是“很拼”的。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保护这些出土文物,文保中心依托所内已有优势资源,组建了由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负责实施各种保护、修复措施,目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请小伙伴们稍安勿燥,相信很快就能够见识到南宋“土豪”夫人独特的着装品味了。
 
  2015年,遵义海龙囤和湖永顺老司城、河北唐崖两处土司遗址一起联合申遗,通过实验室考古来进行发掘的杨价墓也大放异彩,它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毫无疑问会对土司申遗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正如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女士所总结的那样:“杨价墓是播州杨氏已发现的9座墓葬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墓内出土遗物及墓外设施如墓垣等,对完整了解播州杨氏的丧葬习俗有着重要意义。该墓的发现,对海龙囤、养马城宋代遗存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提升了我们对播州土司遗存的整体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正在开展的土司遗产申遗工作。”
“长寿富贵”金钱

木质盾牌
 

作者:李说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