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遨游土司论坛—看文保专家如何悉心打理土司的宝贝

发布时间:2015-04-2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邢樾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位给文物“旧貌换新颜,妙手又回春”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王浩天老师和梁宏刚老师如约而至,为我们介绍了贵州遵义杨氏土司墓葬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情况。如果不是先前在文物保护工作室里见到他们,他们那沧桑的面容和认真的神态,倒让人觉得,两位老师本就是活生生的“国宝”啊,物与人就是这么共生共栖的!
 
  闲言莫叙,书归正传,且来听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两位文物修复专家老师,谈论他们叱咤风云的文物修复世界。千金易得,遗珍难求,如何把土司杨价墓中所出珍宝还原它们当年的风华正茂,不仅包涵技术之精,更关乎学问之深。
 
  先来科普一下“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物修复工作,这一定是现代社会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的职业之一了,文理兼修,中西并采,而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家学者们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为了留住祖先杯盏间的光辉,可谓殚精竭虑,当他们把科学专有名词和古代名物称谓完美地放在一句总结性陈词中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现代科学是如何更高、更快、更强地传承古代精粹。
 
  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核心招式,还在于“情怀”二字。文物保护修复好比“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有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整治方法,有反复推敲捉摸的整治方案,还要有一颗“医者仁心”。
 
  两位老师就是靠着这“德艺双馨”的看家本领精心呵护着文化遗产,为我们还原被时光蒙尘的流光溢彩的文物世界!
  
王浩天老师观察遗物
 
  归结到土司文物保护上来,今年两位老师接手播州土司杨价墓所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杨价夫妇墓中出土的精美银器进行保护修复。据老师们介绍,土司杨价老爷的宝贝以银质器皿为主,包括碗、盘、杯、碟、执壶等,都是工艺精湛、选料上乘的文物精品,完美诠释了土司生活的“土豪”本质,从其精美程度看,当为杨氏土司贵族们爱不释手的“重器”,也是他们活色生香的生活缩影。
 
  可是这些精美银器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受地质条件和埋藏环境的影响,这批土司遗珍出土时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来到文保修复实验室的时候,已是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碎裂、扭曲、变形、变色、污染等病灶随时都有夺去文物生命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科学的“诊疗”非常重要。
  
  老师们针对土司文物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缜密的策划,制定出一整套从分析病因,到药理研究,再到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具体工作分为七个步骤:保存环境调查分析,主要调查贵州遵义杨氏土司墓考古工地埋藏环境并分析其土质水质;分析检测与病害认知;前期保护修复试验研究;表层腐蚀产物分解试验;矿化银片热处理试验;梯队焊药配制;助熔剂及焊接方法筛选。
 
  首先,是病因检测。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的战术,了解文物的埋藏保存环境,才能分析其损害原因,找到致病根源所在。杨价土司墓M3出土银器现存放在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虽然文保中心的保藏环境优于考古工地,但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场所与文物同在一室,环境控制完全处于一种原生态、纯自然状态,从出土到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较大,所以环境监测工作在考古所实验室完成。
 
  其次,进入病害认知程序。王老师称,杨氏土司墓出土银器文物主要病害有:瘤状物、残缺、裂隙、断裂、变形、矿化、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起翘,以及缝隙腐蚀、晶间腐蚀。这批银器的矿化、残缺病害凸显,大部分银残片不能用手触摸,酥解严重部位几乎粉化。如此看来,治病救“物”实在刻不容缓了。
 
  再次,制定诊疗方案。采用什么方法恢复文物原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繁复庞杂的过程,需要反复实验,针对杨价墓出土银器的保护实验主要有三种:1、表层腐蚀产物分解实验;2、退火热处理实验;3、梯队焊药、助熔剂及焊接方法筛选实验。实验表明,200-400℃氧化银分解,控制退火温度在400℃,灰黑色区域大部分转化为灰白色,并可达到去除表面氧化层,增加银器的韧度和可塑性。而退火实验结果是650-700 ℃可降低银器脆性,增强了脆弱银片的韧性;退火后的银片有了一定的韧性,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加工性能,并且可以在按照文物原有制作工艺的方法进行整形。
  
  而焊药和焊接方法选择实验则更加精细复杂,不仅有焊药选择问题,更有焊药梯队问题。“要将数片银残片焊接拼合在一起,焊药的梯队配比尤为重要。银器的修复中需要形成工作温度从高到低的焊料系列,在保证主要成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其它合金元素比例,来降低焊药的液、固相线温度,得到一系列熔点从高到低的焊药,以解决多次焊接的问题。”在焊接方法上,也需要灵活多变,“碰焊适合于质地较好的银器,局部固定可以点焊成型,钎焊则适用于矿化严重的破碎银片的拼对焊接。”
 
  如此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医疗团队”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众志成城的合作,构成了土司文物保护修复最有力的“技术支撑”,两位老师特别强调了此次项目所汇聚的“八方智慧”,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方文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不同专业背景和学科领域的文保科研和技术人员,为此次项目保护修复任务的顺利完成洒下共同的心血。
  
  介绍完这些基本治疗情况后,两位老师谈了以下几点体会:
 
  1、这次杨氏土司墓出土银器的保护修复是对文物价值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保存现状、病害程度再评估的过程,是保护修复理念、金属文物保护技术与传统细金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2、首次给出银质文物病害类型,为今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收藏保管单位所藏银器病害的记录与图示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金银器病害与图示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3、在细金工艺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银器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尊重古人制作理念,无论是修复方法,还是材料应用,均以尽最大可能保存文物基本信息和价值内涵,延长文物寿命,复原传统工艺为原则。
 
  4、在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研发方面,考古所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部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民间细金工艺制作者等合作,进行了表层腐蚀产物分解、梯队焊药配置、焊接方法的筛选、助溶剂改良等多项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分成果应用于银器的具体保护修复中。
 
  土司文物们就是在这种紧张严肃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氛中起死回生的。纵观文保工作,除了科学严谨,还有情意绵绵,用老师们的话说,“没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怎么能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时候,我们保护的是那些精巧物件背后的诗情画意吧。说到这里,我忽生一疑,五百年前,土司老爷大宴土民,邀歌对月,把酒言欢的时候,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可在那杯口壶柄上留下他们唇间指尖的余韵?今天这余韵能否被我们捕捉到呢?
 
  答案留给专家老师们也留给各位去探索吧。
 
  我们含泪挥别这些土司的宝贝,期待他们经过一番悉心料理后,又可以宝刀不老、珍钗常新,到时候傲骄地伫立在博物馆里,给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孩儿们,讲述土司的故事,讲述悠久的文明,以及还要讲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和爱意奉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土司遗产论坛

遨游土司论坛—看文保专家如何悉心打理土司的宝贝

发布时间:2015-04-25

  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位给文物“旧貌换新颜,妙手又回春”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王浩天老师和梁宏刚老师如约而至,为我们介绍了贵州遵义杨氏土司墓葬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情况。如果不是先前在文物保护工作室里见到他们,他们那沧桑的面容和认真的神态,倒让人觉得,两位老师本就是活生生的“国宝”啊,物与人就是这么共生共栖的!
 
  闲言莫叙,书归正传,且来听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两位文物修复专家老师,谈论他们叱咤风云的文物修复世界。千金易得,遗珍难求,如何把土司杨价墓中所出珍宝还原它们当年的风华正茂,不仅包涵技术之精,更关乎学问之深。
 
  先来科普一下“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物修复工作,这一定是现代社会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的职业之一了,文理兼修,中西并采,而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家学者们更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为了留住祖先杯盏间的光辉,可谓殚精竭虑,当他们把科学专有名词和古代名物称谓完美地放在一句总结性陈词中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现代科学是如何更高、更快、更强地传承古代精粹。
 
  当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核心招式,还在于“情怀”二字。文物保护修复好比“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有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整治方法,有反复推敲捉摸的整治方案,还要有一颗“医者仁心”。
 
  两位老师就是靠着这“德艺双馨”的看家本领精心呵护着文化遗产,为我们还原被时光蒙尘的流光溢彩的文物世界!
  
王浩天老师观察遗物
 
  归结到土司文物保护上来,今年两位老师接手播州土司杨价墓所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对杨价夫妇墓中出土的精美银器进行保护修复。据老师们介绍,土司杨价老爷的宝贝以银质器皿为主,包括碗、盘、杯、碟、执壶等,都是工艺精湛、选料上乘的文物精品,完美诠释了土司生活的“土豪”本质,从其精美程度看,当为杨氏土司贵族们爱不释手的“重器”,也是他们活色生香的生活缩影。
 
  可是这些精美银器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受地质条件和埋藏环境的影响,这批土司遗珍出土时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来到文保修复实验室的时候,已是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碎裂、扭曲、变形、变色、污染等病灶随时都有夺去文物生命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科学的“诊疗”非常重要。
  
  老师们针对土司文物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缜密的策划,制定出一整套从分析病因,到药理研究,再到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具体工作分为七个步骤:保存环境调查分析,主要调查贵州遵义杨氏土司墓考古工地埋藏环境并分析其土质水质;分析检测与病害认知;前期保护修复试验研究;表层腐蚀产物分解试验;矿化银片热处理试验;梯队焊药配制;助熔剂及焊接方法筛选。
 
  首先,是病因检测。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的战术,了解文物的埋藏保存环境,才能分析其损害原因,找到致病根源所在。杨价土司墓M3出土银器现存放在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虽然文保中心的保藏环境优于考古工地,但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场所与文物同在一室,环境控制完全处于一种原生态、纯自然状态,从出土到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较大,所以环境监测工作在考古所实验室完成。
 
  其次,进入病害认知程序。王老师称,杨氏土司墓出土银器文物主要病害有:瘤状物、残缺、裂隙、断裂、变形、矿化、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起翘,以及缝隙腐蚀、晶间腐蚀。这批银器的矿化、残缺病害凸显,大部分银残片不能用手触摸,酥解严重部位几乎粉化。如此看来,治病救“物”实在刻不容缓了。
 
  再次,制定诊疗方案。采用什么方法恢复文物原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繁复庞杂的过程,需要反复实验,针对杨价墓出土银器的保护实验主要有三种:1、表层腐蚀产物分解实验;2、退火热处理实验;3、梯队焊药、助熔剂及焊接方法筛选实验。实验表明,200-400℃氧化银分解,控制退火温度在400℃,灰黑色区域大部分转化为灰白色,并可达到去除表面氧化层,增加银器的韧度和可塑性。而退火实验结果是650-700 ℃可降低银器脆性,增强了脆弱银片的韧性;退火后的银片有了一定的韧性,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加工性能,并且可以在按照文物原有制作工艺的方法进行整形。
  
  而焊药和焊接方法选择实验则更加精细复杂,不仅有焊药选择问题,更有焊药梯队问题。“要将数片银残片焊接拼合在一起,焊药的梯队配比尤为重要。银器的修复中需要形成工作温度从高到低的焊料系列,在保证主要成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其它合金元素比例,来降低焊药的液、固相线温度,得到一系列熔点从高到低的焊药,以解决多次焊接的问题。”在焊接方法上,也需要灵活多变,“碰焊适合于质地较好的银器,局部固定可以点焊成型,钎焊则适用于矿化严重的破碎银片的拼对焊接。”
 
  如此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医疗团队”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众志成城的合作,构成了土司文物保护修复最有力的“技术支撑”,两位老师特别强调了此次项目所汇聚的“八方智慧”,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方文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不同专业背景和学科领域的文保科研和技术人员,为此次项目保护修复任务的顺利完成洒下共同的心血。
  
  介绍完这些基本治疗情况后,两位老师谈了以下几点体会:
 
  1、这次杨氏土司墓出土银器的保护修复是对文物价值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保存现状、病害程度再评估的过程,是保护修复理念、金属文物保护技术与传统细金工艺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2、首次给出银质文物病害类型,为今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收藏保管单位所藏银器病害的记录与图示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金银器病害与图示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3、在细金工艺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银器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尊重古人制作理念,无论是修复方法,还是材料应用,均以尽最大可能保存文物基本信息和价值内涵,延长文物寿命,复原传统工艺为原则。
 
  4、在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研发方面,考古所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部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民间细金工艺制作者等合作,进行了表层腐蚀产物分解、梯队焊药配置、焊接方法的筛选、助溶剂改良等多项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分成果应用于银器的具体保护修复中。
 
  土司文物们就是在这种紧张严肃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氛中起死回生的。纵观文保工作,除了科学严谨,还有情意绵绵,用老师们的话说,“没有一点浪漫的情怀,怎么能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时候,我们保护的是那些精巧物件背后的诗情画意吧。说到这里,我忽生一疑,五百年前,土司老爷大宴土民,邀歌对月,把酒言欢的时候,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可在那杯口壶柄上留下他们唇间指尖的余韵?今天这余韵能否被我们捕捉到呢?
 
  答案留给专家老师们也留给各位去探索吧。
 
  我们含泪挥别这些土司的宝贝,期待他们经过一番悉心料理后,又可以宝刀不老、珍钗常新,到时候傲骄地伫立在博物馆里,给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孩儿们,讲述土司的故事,讲述悠久的文明,以及还要讲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和爱意奉献。
 
 
 

作者:邢樾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