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旧时土王宫——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工程

发布时间:2015-04-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 说
  2015中国土司遗产论坛在永顺召开期间,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伟民所长在会上对老司城的考古与文保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介绍,与会专家学者也亲临观摩了老司城遗址,这里我们扼要叙述其基本情况与重要意义。
 
  老司城的考古发掘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首朴实的诗作生动地描述了彭氏土司治下灵溪河畔福石城中的风土与繁荣,这座城位于今湖南湘西州永顺县境内,现在通常被人们称作老司城。
 
  老司城并非是彭氏土司选择的唯一司治之地,从唐末辰州刺史彭瑊(jiān)乘战乱进入溪州开始,到清雍正六年末代土司彭景燧时主动献土归流为止,八百年间,彭氏土司选择的治所有下溪州古城、平岸(考证为今会溪坪)、弄塔(又名龙潭城)、福石城(老司城)、颗砂(新司城)等几处,但老司城是其中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改土归流后,第一任流官李靖将治所迁到今永顺县城,老司城就真如迟暮老人一般在群山的环抱下逐渐成为了“瑟瑟荒村,萧萧古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司城重新苏醒,在当代考古与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这座老城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1995年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其发掘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老司城遗址也列入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这次以老司城为“东道主”的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论坛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就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工程做了主题发言,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成果和相关方面为遗址保护所做的努力。
 郭伟民所长做主题发言
 
  据郭所长介绍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目前老司城遗址及相关遗址点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清楚,主要由核心区、主体区、外围区和遗存关联区组成。核心区主要为生活区和衙署区,总面积25000平方米,约相当于三个半足球场大小,生活区被城墙四面围住,开有四座城门,里面有卵石铺就的复杂道路系统。城内建筑规制虽然体现了边城土家族地域风格,但也有“向中央看齐”的味道,依据考古人员揭露出来的衙署区一级平台建筑遗迹来看,其基本建筑格局与当时州、县衙暑的官式建筑是一致的。此外,核心区内的排水设施已经十分完整而复杂,例如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排水沟G10,依城墙顺地势而建,围绕了生活区大半圈,整沟长度达132米。即使没有藏着“德国油纸包”,经过整治和疏通的排水系统现在依然能够有效工作,对遗址的本体保护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主体区包括城址核心区以及与核心区紧邻的街巷、中央文教区和贵族墓葬区,是彭氏土司居住、办公、文教和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外围区则是与老司城城市功能攸关或互补的区域。遗存关联区主要是指老司城周边近百平方公里的相关遗存,如相关的道路、要塞、城址等等。
老司城核心区与主体区
 
  分不开的考古与文保
 
  从永顺县城通往老司城的公路在群山间连绵起伏、蜿蜒盘旋,路旁常常能见到忙碌的施工场地,离遗址核心区不太远,一座以老司城遗址与土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在建设,将来可能成为人们观摩这座古城址的首站。这一切似乎都在传达着老司城迫不及待欲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呐喊,郭所长也在论坛上强调老司城申遗“是一个比较急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多边’工程”。按照笔者的理解,这个“多边”既是指多管齐下的文物保护措施,也是指发掘和保护并重的重要理念。
 
  老司城自废弃后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确实亟需一次彻底的检查。湖南省所集合了一批各个“科室”的专业“医生”为老司城遗址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例如浙江大学进行的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航拍正射影像获取、武汉大学进行的三维激光扫描、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高光谱扫描等等;然后又对“病情”和“病因”进行了“诊断”,老司城遗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损毁、墙体开裂、倾斜、外鼓、坍塌;排水系统下陷、沟底冲蚀、阻塞、沟壁垮塌;道路、建筑址部分缺失等等方面。依据这些工作所开出的“诊断书”目前有三本重量级的保护方案:《老司城遗址第一期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方案•二、三、四期》和《老司城遗址小德政碑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方案》。
三维激光扫描
 
  考古工作在保护中也并未缺席,实际上,老司城保护坚持的是考古研究、检测监测、试验实施相结合的工程模式。于2010年5月到2012年6月和2012年10月到2014年6月进行的两度考古发掘正是为了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申遗工作而进行的。对于遗址保护来说,考古发掘既可能是“洗脸”,也可能是“开刀”。前一个功能主要是把遮盖在遗址之上的“浮尘”扫尽,还遗址的本来面貌,为“各科医生”的“诊断”提供便利;后一个功能则是为了进一步地获取诸如年代、结构等藏在遗址内部的信息而对遗址进行解剖,只是这一次考古工作者的技术还不能与医生媲美,能够妙手回春地再重新将皮肉缝合,“动刀”造成的伤口恐怕要永远地留存在遗址上了。
 
  为了符合申遗要求,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工作要求有效保护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充分体现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考古人员在工作中情愿留下些遗憾,也要尽量力求保存遗址的完整,为土司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提供支持,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资料。考古与文保并肩前行、携手合作,将老司城里失落的土司文明重现人间。
 
  老城保护中的“人情味”
 
  彭氏土司在“改土归流”后便举族迁往祖籍江西,置产安居。但灵溪河依旧在流淌,这方水土也一直在默默滋养着一批不愿或不能迁走的人,似乎是作为回报,他们也世代守护着这块从繁华逐渐走向沉寂的地方。根据相关资料,目前老司城遗产区内仍有6处规模500多人的自然村落,也正因为这几座小小的村子在,老司城才没有从“老城”变成“死城”。
 
  对于这些村落,申遗办决定维护原住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公民权”,确定“少干预、人性化”为原则。老司城遗址的原住居民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他们仍保存着许多有意思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不少都直接与土司有关,例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摆手舞,就是祭祀“八部大神”和“土王神”的仪式;在这里,甚至连撑船的船工也会称自己继承的是世代为土司大人撑船的“祖业”。当荒远的土司城址与鲜活的民间记忆展现在同一时空中时,老司城所隐含的古老活力似乎又要喷薄而出了。
老司城土家船工
 
  为免累赘,安置居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不再细表,倒是与笔者同行朋友的一个敏锐发现可供一窥,那即是遗址区中专为村民修建的便道,主要为方便当地村民进城,为村民专用,游客需在此止步。这一处小小的提示中蕴含着的“浓浓人情味”可见一斑。
 
  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论坛闭幕时,杜金鹏先生作为主办方代表高度赞扬了老司城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工作,认为它是我国古代山城考古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山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并提出了老司城考古和保护工作所体现出的三个理念:
 
  首先是文保类考古理念,在老司城遗址考古活动中以遗址的保护需求为前提,坚持科学和适度发掘;
 
  其次是文物保护理念,将文物保护前置到老司城考古现场,规避了考古与文物保护之间的时间差,消除了它们之间的脱节;
 
  其三是遗址的整体展示和原住民利益优先理念。老司城遗址考古工作全面系统,并将遗址展示和周围环境进行了良好结合,原住民也加入到文物展示利用中来,既保护了原住民的权益,又调动了原住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为今后的遗产展示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期待老司城遗址成功申遗,遗址公园顺利建成开放,让更多的中华子孙受享文明的果实,奉献保护遗产的薄力。
杜金鹏先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土司遗产论坛

旧时土王宫——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工程

发布时间:2015-04-27

  2015中国土司遗产论坛在永顺召开期间,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伟民所长在会上对老司城的考古与文保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介绍,与会专家学者也亲临观摩了老司城遗址,这里我们扼要叙述其基本情况与重要意义。
 
  老司城的考古发掘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首朴实的诗作生动地描述了彭氏土司治下灵溪河畔福石城中的风土与繁荣,这座城位于今湖南湘西州永顺县境内,现在通常被人们称作老司城。
 
  老司城并非是彭氏土司选择的唯一司治之地,从唐末辰州刺史彭瑊(jiān)乘战乱进入溪州开始,到清雍正六年末代土司彭景燧时主动献土归流为止,八百年间,彭氏土司选择的治所有下溪州古城、平岸(考证为今会溪坪)、弄塔(又名龙潭城)、福石城(老司城)、颗砂(新司城)等几处,但老司城是其中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改土归流后,第一任流官李靖将治所迁到今永顺县城,老司城就真如迟暮老人一般在群山的环抱下逐渐成为了“瑟瑟荒村,萧萧古道”。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司城重新苏醒,在当代考古与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这座老城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1995年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其发掘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老司城遗址也列入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这次以老司城为“东道主”的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论坛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就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工程做了主题发言,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成果和相关方面为遗址保护所做的努力。
 郭伟民所长做主题发言
 
  据郭所长介绍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目前老司城遗址及相关遗址点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清楚,主要由核心区、主体区、外围区和遗存关联区组成。核心区主要为生活区和衙署区,总面积25000平方米,约相当于三个半足球场大小,生活区被城墙四面围住,开有四座城门,里面有卵石铺就的复杂道路系统。城内建筑规制虽然体现了边城土家族地域风格,但也有“向中央看齐”的味道,依据考古人员揭露出来的衙署区一级平台建筑遗迹来看,其基本建筑格局与当时州、县衙暑的官式建筑是一致的。此外,核心区内的排水设施已经十分完整而复杂,例如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排水沟G10,依城墙顺地势而建,围绕了生活区大半圈,整沟长度达132米。即使没有藏着“德国油纸包”,经过整治和疏通的排水系统现在依然能够有效工作,对遗址的本体保护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主体区包括城址核心区以及与核心区紧邻的街巷、中央文教区和贵族墓葬区,是彭氏土司居住、办公、文教和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外围区则是与老司城城市功能攸关或互补的区域。遗存关联区主要是指老司城周边近百平方公里的相关遗存,如相关的道路、要塞、城址等等。
老司城核心区与主体区
 
  分不开的考古与文保
 
  从永顺县城通往老司城的公路在群山间连绵起伏、蜿蜒盘旋,路旁常常能见到忙碌的施工场地,离遗址核心区不太远,一座以老司城遗址与土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在建设,将来可能成为人们观摩这座古城址的首站。这一切似乎都在传达着老司城迫不及待欲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呐喊,郭所长也在论坛上强调老司城申遗“是一个比较急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多边’工程”。按照笔者的理解,这个“多边”既是指多管齐下的文物保护措施,也是指发掘和保护并重的重要理念。
 
  老司城自废弃后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确实亟需一次彻底的检查。湖南省所集合了一批各个“科室”的专业“医生”为老司城遗址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例如浙江大学进行的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航拍正射影像获取、武汉大学进行的三维激光扫描、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高光谱扫描等等;然后又对“病情”和“病因”进行了“诊断”,老司城遗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损毁、墙体开裂、倾斜、外鼓、坍塌;排水系统下陷、沟底冲蚀、阻塞、沟壁垮塌;道路、建筑址部分缺失等等方面。依据这些工作所开出的“诊断书”目前有三本重量级的保护方案:《老司城遗址第一期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方案•二、三、四期》和《老司城遗址小德政碑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方案》。
三维激光扫描
 
  考古工作在保护中也并未缺席,实际上,老司城保护坚持的是考古研究、检测监测、试验实施相结合的工程模式。于2010年5月到2012年6月和2012年10月到2014年6月进行的两度考古发掘正是为了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申遗工作而进行的。对于遗址保护来说,考古发掘既可能是“洗脸”,也可能是“开刀”。前一个功能主要是把遮盖在遗址之上的“浮尘”扫尽,还遗址的本来面貌,为“各科医生”的“诊断”提供便利;后一个功能则是为了进一步地获取诸如年代、结构等藏在遗址内部的信息而对遗址进行解剖,只是这一次考古工作者的技术还不能与医生媲美,能够妙手回春地再重新将皮肉缝合,“动刀”造成的伤口恐怕要永远地留存在遗址上了。
 
  为了符合申遗要求,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工作要求有效保护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充分体现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考古人员在工作中情愿留下些遗憾,也要尽量力求保存遗址的完整,为土司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提供支持,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资料。考古与文保并肩前行、携手合作,将老司城里失落的土司文明重现人间。
 
  老城保护中的“人情味”
 
  彭氏土司在“改土归流”后便举族迁往祖籍江西,置产安居。但灵溪河依旧在流淌,这方水土也一直在默默滋养着一批不愿或不能迁走的人,似乎是作为回报,他们也世代守护着这块从繁华逐渐走向沉寂的地方。根据相关资料,目前老司城遗产区内仍有6处规模500多人的自然村落,也正因为这几座小小的村子在,老司城才没有从“老城”变成“死城”。
 
  对于这些村落,申遗办决定维护原住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公民权”,确定“少干预、人性化”为原则。老司城遗址的原住居民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他们仍保存着许多有意思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不少都直接与土司有关,例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摆手舞,就是祭祀“八部大神”和“土王神”的仪式;在这里,甚至连撑船的船工也会称自己继承的是世代为土司大人撑船的“祖业”。当荒远的土司城址与鲜活的民间记忆展现在同一时空中时,老司城所隐含的古老活力似乎又要喷薄而出了。
老司城土家船工
 
  为免累赘,安置居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就不再细表,倒是与笔者同行朋友的一个敏锐发现可供一窥,那即是遗址区中专为村民修建的便道,主要为方便当地村民进城,为村民专用,游客需在此止步。这一处小小的提示中蕴含着的“浓浓人情味”可见一斑。
 
  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论坛闭幕时,杜金鹏先生作为主办方代表高度赞扬了老司城遗址的考古与保护工作,认为它是我国古代山城考古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山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并提出了老司城考古和保护工作所体现出的三个理念:
 
  首先是文保类考古理念,在老司城遗址考古活动中以遗址的保护需求为前提,坚持科学和适度发掘;
 
  其次是文物保护理念,将文物保护前置到老司城考古现场,规避了考古与文物保护之间的时间差,消除了它们之间的脱节;
 
  其三是遗址的整体展示和原住民利益优先理念。老司城遗址考古工作全面系统,并将遗址展示和周围环境进行了良好结合,原住民也加入到文物展示利用中来,既保护了原住民的权益,又调动了原住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为今后的遗产展示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期待老司城遗址成功申遗,遗址公园顺利建成开放,让更多的中华子孙受享文明的果实,奉献保护遗产的薄力。
杜金鹏先生
 

作者:李 说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