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土司遗产保护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15-05-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于龙成
  2015年4月20日—2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顺县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湖南永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部分领导、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采访会议的媒体主要有新华社、中国文物报、中新网、潇湘晨报、湘西电视台、团结报等。
  论坛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致欢迎辞,中国考古学会文保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金鹏致开幕辞,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分别讲话,并宣读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发来的贺词。
 
  随后,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老司城遗址,观摩其考古现场和遗址保护展示现状。
  
老司城遗址

与会专家在遗址现场参观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老司城遗址临时展厅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土司遗址考古与申遗成果专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对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做了专题介绍。他说,经过多年系统调查与发掘,老司城遗址及相关遗址点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清楚。同时,湖南省考古所已联合多家单位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分析和诊断,并对不同材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文物分别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
 
  大会主持人杜金鹏先生认为,老司城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是我国古代山城考古的成功范例,也是山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老司城考古和保护工作体现出了文保类考古理念、文物保护前置于考古现场理念和整体展示与原住民利益优先理念。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以“十大考古发现”新浦杨氏墓地为核心介绍了播州土司墓考古发掘与研究,从考古学视野解读了土司遗产。她指出,新浦墓地是目前唯一全面揭露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也是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是土司制度文明的实物遗存,反映了播州土司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中原“主导文化”的认同,是我国土司考古继永顺老司城、遵义海龙囤之后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推进了对土司遗存的考古学探索,为正在进行的土司遗址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李存信副研究员介绍了遵义杨价墓实验室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杨价墓也位于新浦杨氏墓地,墓室结构为一墓两室,杨价与其夫人田氏的棺椁分置于两室中。起取至实验室的部分主要是杨价棺椁整体和夫人田氏的棺。考古所实验室依托其室内发掘、环境可控、安全保障和部门合作等优势在全方位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多面、多层次地提取考古文物中所蕴含的信息,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晶副所长介绍了土司系列遗产的申遗准备工作,她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 “系列遗产”概念的表述演变讲起,简谈土司系列遗产的申报策略,简述了土司系列遗产在申遗工作中面临的“两大挑战”—— 对世界性遗产价值的提炼及系列遗存组合原理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提升,并谈到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和专业团队的协同合作和智慧集成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晶副所长
 
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主题自由讨论
 
  4月22日上午,以“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为题的自由讨论会上,各位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工作中与土司考古、土司遗产保护及其它诸多相关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处理问题。孙英民、陆寿麟、杨军昌、郑同修、刘辉、郑媛等,认为应消除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脱节,发掘单位的同仁应理性控制考古人本能的发掘欲望,坚持以遗址保护需求为宗旨,秉持适度发掘的理念。河南省文物局孙英民副局长提出,去年建立的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应早日起草一个对于考古现场的文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指出,实体是价值的载体,应该得到保护,但更重要的是保护价值内涵,考古学可以很好地揭示遗址价值内涵,这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不冲突,但是大量考古工作不能在现场一次解决,因此要提倡实验室考古方式,提高考古的精度,发掘工作要有理有节,保护工作要采取保守态度。吉首大学杨庭硕先生认为,保护工作其实要比发掘更费精力,同时还要注重展示,应该争取将土司的生活完整地再现,展现出土司文化的特色。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邹后曦院长提出,考古工作正在转型中,考古研究工作需要与展示、利用联系在一起,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且有意识地引进例如规划方面、历史研究方面的人才。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刘辉先生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考古工作应先行,保护工作也需要考古人员的监督。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提出,考古专家应在贵族墓葬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有效地介入,提高考古工作对于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 
主题自由讨论会现场
 
  关于深化土司考古工作与研究。中山大学徐坚老师指出应该建立起考古学本位的历史考古学分支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土司研究,此外,以往国内总是更多地关注平地文明,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文明特征,土司遗址为研究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机会,因此可以探索一种全息式的考古方式、多元的信息体系,同时还应重视口说文本采集、对集体记忆的挖掘与后遗址时代遗址研究工作的开展。吉首大学罗维庆老师提出,要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善于挖掘看似不起眼的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价值,比如平民墓葬会更有可能全面反映出土司制度所涵盖的社会各个方面,要从对于遗址的表象研究深入到历史背后信息的发掘。瞿州莲老师提出,要将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相结合,立体式发掘和揭示文化信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飞提出,考古学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司制度及文化,不同视野会使呈现的文化更加立体,土司考古工作将来大有可为。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提出,土司考古的基础调查工作还有待提高,后续工作量非常大,希望可以同社科院考古所合作,举行一次土司考古的学术研讨会。
  
发言与讨论
 
  关于土司文化遗产及其它类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杨庭硕立足于自身对湘西地区古代农业活动的研究经验,提出要保护土司遗产的生态环境。北京大学胡东波教授认为,文保工作应该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去考虑研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郑同修所长表示,申遗成功仅仅是土司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而不是一项工作的完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贾连敏院长提出,应继续结合申遗、结合文献,进行一些主动性的课题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永昕群研究员表示,永顺老司城的考古保护工作为其他地区土司遗址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在遗址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要注意学术性研究,搞清遗产构成;同时应做好价值评估,厘清当代社会价值,注重在工程技术可行性范围内保证遗址的艺术性、科学性。
 
  除此三大主题之外,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其他问题。王浩天介绍了贵州土司考古遗址中出土银器的修复工作情况;李存信指出在本次土司墓葬实验室考古的工作过程中借鉴了以往很多保护工程的实践经验;白九江则介绍了重庆土司遗址的考古工作情况。凡此,对于了解土司制度与文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陈飞则指出,土司遗产保护工程是“三流”工程——流汗工程、流泪工程、流血工程,大家为它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本次论坛将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中建院历史所的刘剑副所长介绍了土司申遗工作中的利用展示理念与具体实践,并且指出考古部门的积极参与为申遗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并强调申遗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永顺地方专家向渊泉、向盛福、罗仕松,结合自身生活与学术研究的经验对目前的土司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期望与建议。他们在肯定了近年来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共同强调:遗址周边原住民的参与有益于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的推进;要把土司文化做活,使得人民重拾土司文化记忆,应该把遗产的效应扩大到整个县级,让人民共享遗产保护成果。向盛福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更多地注意微观的研究,仍有很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文化现象值得重视。罗仕松提出,要重视培养宣传保护土司文化的人才。
 
  作为彭氏土司后裔,彭剑秋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在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与内容;对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还要加强,尤其是对碑刻类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地方专家发言
 
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协作座谈会
 
  利用这次土司遗产保护论坛召开的机会,来自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的文物部门领导、专家召开了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座谈会。会议由湖南省文物局何强副局长主持。会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介绍了湖南省考古所未来的工作构想,认为统筹区域间的考古力量是实现考古与文物保护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重要手段。与会专家肯定了武陵山片区在历史和民族文化方面,尤其是在考古学文化谱系、文化传承、族群认同、制度建设研究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共同希望针对湘西地区田野考古力量比较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完善的现状,通过四省区域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作发展,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建立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和开放性的工作平台,吸纳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团队,协同创新,真正激发出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开创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专家们还对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工作提出了发展建议。会后,发布了《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永顺共识》。
 
  4月22日下午,论坛在完成所有议程之后圆满闭幕!(审稿:杜金鹏)
与会人员合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5年土司遗产论坛

2015土司遗产保护论坛纪要

发布时间:2015-05-07

  2015年4月20日—2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湖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顺县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湖南永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部分领导、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采访会议的媒体主要有新华社、中国文物报、中新网、潇湘晨报、湘西电视台、团结报等。
  论坛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永顺县委书记石治平致欢迎辞,中国考古学会文保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金鹏致开幕辞,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分别讲话,并宣读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发来的贺词。
 
  随后,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老司城遗址,观摩其考古现场和遗址保护展示现状。
  
老司城遗址

与会专家在遗址现场参观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老司城遗址临时展厅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土司遗址考古与申遗成果专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对老司城遗址考古与本体保护做了专题介绍。他说,经过多年系统调查与发掘,老司城遗址及相关遗址点的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清楚。同时,湖南省考古所已联合多家单位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分析和诊断,并对不同材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文物分别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
 
  大会主持人杜金鹏先生认为,老司城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是我国古代山城考古的成功范例,也是山城保护利用的重要典范。老司城考古和保护工作体现出了文保类考古理念、文物保护前置于考古现场理念和整体展示与原住民利益优先理念。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以“十大考古发现”新浦杨氏墓地为核心介绍了播州土司墓考古发掘与研究,从考古学视野解读了土司遗产。她指出,新浦墓地是目前唯一全面揭露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也是第一次科学、系统地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是土司制度文明的实物遗存,反映了播州土司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中原“主导文化”的认同,是我国土司考古继永顺老司城、遵义海龙囤之后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推进了对土司遗存的考古学探索,为正在进行的土司遗址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李存信副研究员介绍了遵义杨价墓实验室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杨价墓也位于新浦杨氏墓地,墓室结构为一墓两室,杨价与其夫人田氏的棺椁分置于两室中。起取至实验室的部分主要是杨价棺椁整体和夫人田氏的棺。考古所实验室依托其室内发掘、环境可控、安全保障和部门合作等优势在全方位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多面、多层次地提取考古文物中所蕴含的信息,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晶副所长介绍了土司系列遗产的申遗准备工作,她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 “系列遗产”概念的表述演变讲起,简谈土司系列遗产的申报策略,简述了土司系列遗产在申遗工作中面临的“两大挑战”—— 对世界性遗产价值的提炼及系列遗存组合原理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提升,并谈到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和专业团队的协同合作和智慧集成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傅晶副所长
 
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主题自由讨论
 
  4月22日上午,以“土司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为题的自由讨论会上,各位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工作中与土司考古、土司遗产保护及其它诸多相关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处理问题。孙英民、陆寿麟、杨军昌、郑同修、刘辉、郑媛等,认为应消除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脱节,发掘单位的同仁应理性控制考古人本能的发掘欲望,坚持以遗址保护需求为宗旨,秉持适度发掘的理念。河南省文物局孙英民副局长提出,去年建立的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应早日起草一个对于考古现场的文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指出,实体是价值的载体,应该得到保护,但更重要的是保护价值内涵,考古学可以很好地揭示遗址价值内涵,这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不冲突,但是大量考古工作不能在现场一次解决,因此要提倡实验室考古方式,提高考古的精度,发掘工作要有理有节,保护工作要采取保守态度。吉首大学杨庭硕先生认为,保护工作其实要比发掘更费精力,同时还要注重展示,应该争取将土司的生活完整地再现,展现出土司文化的特色。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邹后曦院长提出,考古工作正在转型中,考古研究工作需要与展示、利用联系在一起,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且有意识地引进例如规划方面、历史研究方面的人才。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刘辉先生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考古工作应先行,保护工作也需要考古人员的监督。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提出,考古专家应在贵族墓葬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有效地介入,提高考古工作对于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 
主题自由讨论会现场
 
  关于深化土司考古工作与研究。中山大学徐坚老师指出应该建立起考古学本位的历史考古学分支并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土司研究,此外,以往国内总是更多地关注平地文明,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文明特征,土司遗址为研究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机会,因此可以探索一种全息式的考古方式、多元的信息体系,同时还应重视口说文本采集、对集体记忆的挖掘与后遗址时代遗址研究工作的开展。吉首大学罗维庆老师提出,要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善于挖掘看似不起眼的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价值,比如平民墓葬会更有可能全面反映出土司制度所涵盖的社会各个方面,要从对于遗址的表象研究深入到历史背后信息的发掘。瞿州莲老师提出,要将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相结合,立体式发掘和揭示文化信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飞提出,考古学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司制度及文化,不同视野会使呈现的文化更加立体,土司考古工作将来大有可为。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周必素所长提出,土司考古的基础调查工作还有待提高,后续工作量非常大,希望可以同社科院考古所合作,举行一次土司考古的学术研讨会。
  
发言与讨论
 
  关于土司文化遗产及其它类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杨庭硕立足于自身对湘西地区古代农业活动的研究经验,提出要保护土司遗产的生态环境。北京大学胡东波教授认为,文保工作应该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去考虑研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郑同修所长表示,申遗成功仅仅是土司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而不是一项工作的完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贾连敏院长提出,应继续结合申遗、结合文献,进行一些主动性的课题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永昕群研究员表示,永顺老司城的考古保护工作为其他地区土司遗址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在遗址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要注意学术性研究,搞清遗产构成;同时应做好价值评估,厘清当代社会价值,注重在工程技术可行性范围内保证遗址的艺术性、科学性。
 
  除此三大主题之外,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其他问题。王浩天介绍了贵州土司考古遗址中出土银器的修复工作情况;李存信指出在本次土司墓葬实验室考古的工作过程中借鉴了以往很多保护工程的实践经验;白九江则介绍了重庆土司遗址的考古工作情况。凡此,对于了解土司制度与文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陈飞则指出,土司遗产保护工程是“三流”工程——流汗工程、流泪工程、流血工程,大家为它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本次论坛将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中建院历史所的刘剑副所长介绍了土司申遗工作中的利用展示理念与具体实践,并且指出考古部门的积极参与为申遗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并强调申遗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永顺地方专家向渊泉、向盛福、罗仕松,结合自身生活与学术研究的经验对目前的土司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了期望与建议。他们在肯定了近年来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共同强调:遗址周边原住民的参与有益于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的推进;要把土司文化做活,使得人民重拾土司文化记忆,应该把遗产的效应扩大到整个县级,让人民共享遗产保护成果。向盛福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更多地注意微观的研究,仍有很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文化现象值得重视。罗仕松提出,要重视培养宣传保护土司文化的人才。
 
  作为彭氏土司后裔,彭剑秋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在的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与内容;对于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还要加强,尤其是对碑刻类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地方专家发言
 
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协作座谈会
 
  利用这次土司遗产保护论坛召开的机会,来自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的文物部门领导、专家召开了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座谈会。会议由湖南省文物局何强副局长主持。会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介绍了湖南省考古所未来的工作构想,认为统筹区域间的考古力量是实现考古与文物保护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重要手段。与会专家肯定了武陵山片区在历史和民族文化方面,尤其是在考古学文化谱系、文化传承、族群认同、制度建设研究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共同希望针对湘西地区田野考古力量比较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完善的现状,通过四省区域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作发展,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建立武陵山片区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和开放性的工作平台,吸纳多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团队,协同创新,真正激发出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开创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专家们还对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作工作提出了发展建议。会后,发布了《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永顺共识》。
 
  4月22日下午,论坛在完成所有议程之后圆满闭幕!(审稿:杜金鹏)
与会人员合影
 

作者:于龙成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