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疆青河三道海子遗址群
发布时间:2017-03-24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阿勒泰地区文物局 青河县文物局三道海子遗址群位于新疆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小青格里河的河源之地,阿尔泰山分水岭处,现为夏季牧场,2001年“三道海子墓葬及鹿石”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海子地区海拔约2700米,在三个大小不一的谷地中有三群大小不一的湖泊,因此被称为“三道海子”。迄今的调查显示,三海子地区共分布巨型石堆遗址3座、中型4座,小型约百座,鹿石约60通,岩画地点若干处。
三海子遗址群在单体规模、结构和数量上都非常引人注目,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年代和性质猜测颇多。为此,2013年至2016年的四个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区文物局和青河县文物局连续在青河县三海子遗址群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2016年的工作分为两项,第一项是发掘了托也勒萨依遗址,面积约800平米。第二项是发掘了山下查干郭勒河河谷地带两个地点的8座墓葬。
2016年,考古队发掘了花海子托也勒萨依遗址,布了7个10×10的方,后来又扩了方,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这个遗址主要由鹿石和祭祀圈构成,通过发掘,揭示了这类遗址的内涵,发掘出21个石构祭祀圈,重要的发现是埋藏于土里的3通鹿石和一些保存完好的祭祀圈。
通过考古工作可知,花海子三号遗址为十字轮辐式石围石堆遗址,中心石堆填于不规则圆形浅坑中,其中有十个夹少量石块的土堆,现存两通鹿石,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东南辐条末端叠放的刻纹或素面的盾牌石,西南辐条几乎全为盾牌石构成,在遗址中心石堆中也放置若干盾牌石。中心石堆中央底部有一个用西伯利亚云杉树干、树枝搭成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方框,西南方开列口,中部分布一片奠基的碎人骨,主要是头骨,为四十岁左右的男性,基因为东亚序,单倍型类型D,另外发现两枚羊齿。人骨下发现一大一小两根木桩。
美依尔曼的十座遗址围绕花海子最重要的泉源分布。2014年考古队发掘了3、4、5、8号遗址,2015年对5号遗址的中部探沟做进一步的清理,再次确认剖面构成。同时对美依尔曼8号遗址的剖面进行了发掘,在去年发现人残肢骨的中部发现了残的人头骨,说明8号遗址中部的确安葬了人的骨架,但是没有任何随葬品,因此,这个遗址一方面可以说是一座墓葬,也可以说是一座泉眼旁的祭祀遗址。
花海子三号遗址湖北对岸大片的坡地是成拜特,有三十几座小型遗址沿干涸的河沟南北两侧连续分布。成拜特遗址有中型石围石堆、小型方形石围圆石堆各两座,其余基本为圆形石堆。2015年在成拜特发掘了六座圆形石堆遗址,另外解剖了2个祭祀小石圈。通过发掘可知,这些石堆全部为祭祀遗址,高处两座有很少的马齿、羊齿和羊骨,三座只有石头结构,没有骨骼和器物,祭祀小石圈结构和花海子三号遗址的祭祀圈一致,石圈内有烧灰痕迹。
在花海子三号遗址意外发现一座蒙元时代利用古代石堆安葬的石板墓,墓主为一年轻女性,随葬了仿东汉龙虎纹镜、带纹饰的蓝色玻璃珠、带彩色玻璃太阳花纹饰的黑珠饰、玻璃珠、肉红石髓珠、银碗、铁器等,墓主身上部分衣物尚保留至今。通过杭州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的研究,发现这些丝织物为蒙元时期的丝绸,蒙元墓葬的发现为草原丝绸之路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公元前第一千纪初期,欧亚草原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经济游牧化,社会急剧复杂化,早期游牧国家形成。强势的部落在骑马为特征的机动性军事力量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软实力整合周围的草原部落。整套蕴含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艺术主题和王权威权物、大型王族墓地、季节性的大型礼仪中心是其标志。蕴含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垂蹄伫立金鹿、蜷曲或者垂足雪豹、垂足野猪的器物或者纹样,还有圆锥状金耳坠随着文化的强盛广泛流传。从三道海子的考古发现看,在三道海子约有大小十座带鹿石的十字轮辐式石围石堆遗址,这里分布的以石围石堆和石堆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几乎都是祭祀遗址。从阿勒泰市东部至青河县为此种遗址集中分布区,另外在天山北麓也有零星分布。蒙古中西部、俄罗斯阿尔泰-萨彦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均有分布。这种十字轮辐的遗址和太阳、星宿、银河等天体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是早期游牧王国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俄罗斯图瓦阿尔然墓地和三道海子祭祀遗址文化遗存反映的相似性,比如头冠状鹿石,流行垂蹄状立鹿、雪豹和野猪纹,主方向为东南向,多以石板建筑,大石堆周围分布大量的石构祭祀圈和祭祀堆等。俄罗斯图瓦阿尔然墓地和三道海子祭祀遗址可能是同一群人留下的遗存,根据规模和高等级的器物分析,阿尔然墓地是早期游牧国家的王族墓地,三道海子是其夏季的礼仪中心。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以前,萨彦-阿尔泰地区势力最强大、文化最发达的人群分布在图瓦、蒙古西北和中国以青河、富蕴为中心的阿尔泰山地区。其文化影响跨越欧亚,东至兴安岭,西至喀尔巴阡山。从时代和扩张态势等因素分析,以阿尔然墓地和三道海子遗址群为代表的艾迪拜尔/三道海子文化可能是西方文献中的“独目人”,中国文献中的“一目国”留下的遗存,可能是欧亚草原最早建立游牧国家的人群之一。
三道海子遗址群所在山谷的地理生态环境在整个阿尔泰地区非常独特,风景壮丽。遗址本身在阿尔泰山海拔3484米的雪峰之下,东部不远蒙古境内为海拔4362米的蒙赫海尔汗山,三道海子是小青格里河、查干河的河源之地。由于各种原因,三道海子最终被早期游牧王国统治集团选为夏季祭祀圣地、礼仪中心,与控制阿尔泰黄金资源有关系。通过在阿尔泰山巅谷地定期举行的礼仪活动,早期游牧国家的首领及其核心集团控制着与上天、诸神的沟通,宣传其崇拜的思想和文化,垄断黄金、宝石等资源,同时向其统治范围内的次一级首领分配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不断确认和加强其合法性,增强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认同和凝聚力。这些做法成为文化遗产和统治经验,为后续的斯基泰、塞人、大月氏和匈奴等游牧国家所继承和发扬。
独目人的强盛可能间接导致了斯基泰的西迁。西周的灭亡是申侯、缯侯合谋召犬戎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联合进攻导致的一个历史性事件,这和其西北方向独目人强大的时间几乎重合。因此,独目人的强盛成为了这个时代欧亚草原以及周围农耕文明很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其扩张和对草原部落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期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
从青铜时代末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早期,正好是草原社会从畜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向游牧经济为主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三道海子遗存是研究欧亚草原地区社会经济演化的重要材料。对于研究游牧化、大型礼仪在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今天了解早期游牧王国组织能力、统治意识、天文以及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料。
总之,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立和使用这些遗址的古代游牧王国是公元前9至前6世纪联系俄罗斯南西伯利亚、蒙古中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北方山地草原地区游牧人群和文化的核心,是早期草原丝绸之路的积极开拓者,他们的文化影响跨越欧亚,他们留下的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责编:李来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