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动考古从“象牙塔”走向公众

发布时间:2019-04-09文章出处:河北新闻网作者:龚正龙

  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我省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选,这是该项目在获得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后,再获殊荣。欣喜之余,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田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界专家,和他们一起梳理近年我省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

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南区9号建筑基址发掘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汲取新技术 

  多学科交叉让考古插上“隐形的翅膀” 

  “考古是什么?怎么考?”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后,记者和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进行了一番有趣对话。黄信说,用一句较通俗的话形容,考古或许应是“用最新的手段干最古老的活儿”。

  诚如斯言,相对于中华文明,现代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学科,要始终走在科学前端。“多学科交叉、立体式推进,让太子城金代城址考古卓有成效。”黄信介绍说,该考古项目分别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签订研究协议,对遗址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还与一些高校合作进行动植物考古、三维数字化、物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正是得益于不断吸取新技术,加强多学科融合,我省考古新成果持续涌现。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就充分体现了“技术含量”。2017年5月28日,由省文物研究所牵头,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成立。“以往一蹲半天,现在抬头望天,就像有了‘隐形的翅膀’,因为有了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联合考古队队长毛保中风趣地说,仅从考古调查而言,联合考古队广泛开展遥感影像、机载激光调查,能从更高视角精确测绘,迅速且节省人力,还大规模启用“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行野外调查的考古队员手持终端,可将遗迹照片、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原始信息即时上传,并通过平台远程登录,实现共享,调查的同时就建起数据库。目前,已较全面地掌握了雄安新区境内文物遗存总体分布情况。

  新技术的介入,也体现在破解谜团上。比如,为了探究蔚县南柏山遗址的文化来源,省文物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组成的考古队专门将环境样品和测年样品作了系统采样,经美国BATA实验室测定,发现该遗址上部地层中木炭的年代超出碳十四测试范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这对于研究东亚早期现代人的起源、扩散和文化交流有极重要的价值。”该考古队考古工作者梅慧杰表示。

  融入新理念 让遗址发掘和保护规划“一张图”  

  考古遗址发掘后,面对遗址文物,保护什么?怎么保护?采用何种措施?“关键是理念,而理念绝非一成不变,会在实践和时间的双重检验中不断更新。”在今年的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如是说。

  2018年6月初,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张北县正式挂牌。“作为我省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天我们对它的有力保护,必将对今后省内其他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元中都遗址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郝朝斌介绍,近年来元中都遗址坚持风貌完整性原则,先后进行了一号大殿遗址保护工程、西南角台建筑遗址夯土保护及排水系统工程、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等,目前已完成数字化保护方案,未来将形成以遗址本体为核心,以周边地区草原、山水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景观大格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在推进“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在新理念下产生的新事物。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邺城遗址、燕下都遗址、泥河湾遗址群、中山古城遗址、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河北段、万里茶道河北段……目前这些分布各地的遗址的基础数据数字化档案建设和管理正在进行中,邺城遗址和泥河湾遗址群已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及土地管理“一张图”。同时,大幅提升了遗址风貌,如赵王城西城和中山王陵区的环境整治工程等;加强了保护设施的建设,如邺城遗址三台提升改造项目、赵王陵二号陵保护设施项目等。

  去年5月,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开工仪式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举行。“这是我省首次使用社会公募资金进行长城保护,意义非凡。”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说,公募活动系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在腾讯公益平台进行的网络公募,共有17.4万余人参与,筹款281万余元。而近年,我省更是从机制入手,成立了省级长城保护协调领导机构,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长城保护管理办法》,省文物局与省财政厅还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全省长城保护项目统一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采购。

  拓展新渠道 让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 

  如今,考古工作面临一个很大挑战:考古过程和成果及后续保护如何能让公众真正受益?如何有效发挥其延续“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的作用?

  豪华车马坑内,五车出行阵列,漆彩贴金的车舆和华美的络辔,彰显着墓主的尊贵;行唐实验室内,考古工作者对车轮进行摘取、加固,对车厢镶嵌的金属质兽型牌饰进行清理,耀目的金光慢慢放射出来……今年1月底,纪录片《2019考古进行时——故郡古车发掘记》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未曾亲赴考古现场的观众被深深地震撼。

  “先发掘,再研究、保护,然后展示、传播——这种流程正在被打破。让公众与考古同步,让人们跟随真实的考古步伐一并前行,越来越被认可。”行唐故郡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春长说,这期并不太长的节目向公众直观及时地介绍了省内首次车马坑实验室考古,“播出后反响很大,许多对考古不了解的人也纷纷点赞,有效推动了后续工作”。

  这种一边考古一边展示的方式,因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存而受众日广,也被更多考古人接受。“为啥要考古?文化遗产跟我有啥关系?”这样的询问,多年来,隔三差五会在陈伟耳边响起。作为正定人,在他担负起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项目这一重任后,他毅然在考古现场举行公众考古活动,将出土的东魏武定六年白石思惟像残件、金代白釉镂孔蟠龙座熏炉等珍贵文物展示出来,并亲自给家乡父老普及文物知识。

  “需要更多为文物讲故事的人,要拓展渠道加强公众考古传播力度。”在北京评选现场,亲眼见证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选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文瑞被现场公众持续的考古热情所震撼,他在谈及体会时表示,考古研究和传播相互促进,唯有让更多公众正确认识考古,才能让文化价值有效传承,“推动考古从‘象牙塔’走向公众,道路还很漫长,但值得大家携手推动”。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推动考古从“象牙塔”走向公众

发布时间:2019-04-09

  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我省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选,这是该项目在获得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后,再获殊荣。欣喜之余,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田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界专家,和他们一起梳理近年我省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

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南区9号建筑基址发掘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汲取新技术 

  多学科交叉让考古插上“隐形的翅膀” 

  “考古是什么?怎么考?”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后,记者和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进行了一番有趣对话。黄信说,用一句较通俗的话形容,考古或许应是“用最新的手段干最古老的活儿”。

  诚如斯言,相对于中华文明,现代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学科,要始终走在科学前端。“多学科交叉、立体式推进,让太子城金代城址考古卓有成效。”黄信介绍说,该考古项目分别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签订研究协议,对遗址开展专项课题研究,还与一些高校合作进行动植物考古、三维数字化、物探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正是得益于不断吸取新技术,加强多学科融合,我省考古新成果持续涌现。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就充分体现了“技术含量”。2017年5月28日,由省文物研究所牵头,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成立。“以往一蹲半天,现在抬头望天,就像有了‘隐形的翅膀’,因为有了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联合考古队队长毛保中风趣地说,仅从考古调查而言,联合考古队广泛开展遥感影像、机载激光调查,能从更高视角精确测绘,迅速且节省人力,还大规模启用“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行野外调查的考古队员手持终端,可将遗迹照片、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原始信息即时上传,并通过平台远程登录,实现共享,调查的同时就建起数据库。目前,已较全面地掌握了雄安新区境内文物遗存总体分布情况。

  新技术的介入,也体现在破解谜团上。比如,为了探究蔚县南柏山遗址的文化来源,省文物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组成的考古队专门将环境样品和测年样品作了系统采样,经美国BATA实验室测定,发现该遗址上部地层中木炭的年代超出碳十四测试范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这对于研究东亚早期现代人的起源、扩散和文化交流有极重要的价值。”该考古队考古工作者梅慧杰表示。

  融入新理念 让遗址发掘和保护规划“一张图”  

  考古遗址发掘后,面对遗址文物,保护什么?怎么保护?采用何种措施?“关键是理念,而理念绝非一成不变,会在实践和时间的双重检验中不断更新。”在今年的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如是说。

  2018年6月初,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张北县正式挂牌。“作为我省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天我们对它的有力保护,必将对今后省内其他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元中都遗址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郝朝斌介绍,近年来元中都遗址坚持风貌完整性原则,先后进行了一号大殿遗址保护工程、西南角台建筑遗址夯土保护及排水系统工程、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等,目前已完成数字化保护方案,未来将形成以遗址本体为核心,以周边地区草原、山水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景观大格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在推进“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在新理念下产生的新事物。赵邯郸故城(含赵王陵)、邺城遗址、燕下都遗址、泥河湾遗址群、中山古城遗址、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河北段、万里茶道河北段……目前这些分布各地的遗址的基础数据数字化档案建设和管理正在进行中,邺城遗址和泥河湾遗址群已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及土地管理“一张图”。同时,大幅提升了遗址风貌,如赵王城西城和中山王陵区的环境整治工程等;加强了保护设施的建设,如邺城遗址三台提升改造项目、赵王陵二号陵保护设施项目等。

  去年5月,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开工仪式在宽城满族自治县举行。“这是我省首次使用社会公募资金进行长城保护,意义非凡。”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说,公募活动系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在腾讯公益平台进行的网络公募,共有17.4万余人参与,筹款281万余元。而近年,我省更是从机制入手,成立了省级长城保护协调领导机构,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长城保护管理办法》,省文物局与省财政厅还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全省长城保护项目统一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采购。

  拓展新渠道 让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 

  如今,考古工作面临一个很大挑战:考古过程和成果及后续保护如何能让公众真正受益?如何有效发挥其延续“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的作用?

  豪华车马坑内,五车出行阵列,漆彩贴金的车舆和华美的络辔,彰显着墓主的尊贵;行唐实验室内,考古工作者对车轮进行摘取、加固,对车厢镶嵌的金属质兽型牌饰进行清理,耀目的金光慢慢放射出来……今年1月底,纪录片《2019考古进行时——故郡古车发掘记》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未曾亲赴考古现场的观众被深深地震撼。

  “先发掘,再研究、保护,然后展示、传播——这种流程正在被打破。让公众与考古同步,让人们跟随真实的考古步伐一并前行,越来越被认可。”行唐故郡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春长说,这期并不太长的节目向公众直观及时地介绍了省内首次车马坑实验室考古,“播出后反响很大,许多对考古不了解的人也纷纷点赞,有效推动了后续工作”。

  这种一边考古一边展示的方式,因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并存而受众日广,也被更多考古人接受。“为啥要考古?文化遗产跟我有啥关系?”这样的询问,多年来,隔三差五会在陈伟耳边响起。作为正定人,在他担负起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项目这一重任后,他毅然在考古现场举行公众考古活动,将出土的东魏武定六年白石思惟像残件、金代白釉镂孔蟠龙座熏炉等珍贵文物展示出来,并亲自给家乡父老普及文物知识。

  “需要更多为文物讲故事的人,要拓展渠道加强公众考古传播力度。”在北京评选现场,亲眼见证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选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张文瑞被现场公众持续的考古热情所震撼,他在谈及体会时表示,考古研究和传播相互促进,唯有让更多公众正确认识考古,才能让文化价值有效传承,“推动考古从‘象牙塔’走向公众,道路还很漫长,但值得大家携手推动”。

责编:韩翰

作者:龚正龙

文章出处: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