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专家谈六大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2021-04-01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杨阳

  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类型最丰富的海岸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在中国沿海发现过很多,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晚至青铜时代。现已发现的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一南一北两个区域,北在辽东和山东半岛,南在福建和两广,江浙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依赖海洋经济的?这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一个重大课题。获取海洋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取食方式之一,人类学会利用海洋性食物后,就会慢慢出现航海,就会有海洋交流。海洋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遗址展示了8000年前沿海地区人类生活的全景,特别之处在于还出现了农业迹象。井头山人利用多种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资源,此外还有水稻,出土了炭化米。这为当时取食经济的丰富性提供了证据,也丰富了我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距今2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正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20—150米,也就是说,在盛冰期,整个大陆架是暴露的,上面一定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可以想象,当时会有很多不完全依赖海洋经济的人群在那里生存。

  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双槐树遗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在一个关键时间、关键地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材料。在距今55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一直没有中原地区的身影,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原空心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中原腹心地区是存在大型遗址的。

  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是一个逐步发展形成的高等级中心聚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遗址规模大,结构非常复杂。确认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是同时期仰韶范围内最大的遗址之一,也是中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遗址。遗址发现三重环壕,主要遗迹遗物集中在内壕,内壕又分南北两大部分,北边是居址区,南边是墓葬区。居址区的布局规划性很强,类似于现代北方的村庄,目前所见应是聚落鼎盛期留下的遗迹。墓葬区发现有夯土台子,西侧有东西向大墓,这种规制与大河村遗址相似。

  双槐树遗址为认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特别关键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的文明模式是一步一个台阶,非常扎实地走过来的,从仰韶中期开始的西坡,到双槐树,到龙山时期一系列的城址,到新砦期,到二里头,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逐级递进过程,与其他地区短期爆发式的增长有很大差异。

  湖北武汉郭元咀商周遗址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青铜器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独特面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中国古代特有的泥范铸造技术,是理解青铜文化的基础。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冶金技术比近东地区晚2000年左右,近东地区的冶金技术至少可推到公元前5500年。中国古代铜矿分布有限,最大的成矿带在长江流域,大致从武汉到南京这一段最为集中,冶炼遗址很多。经过炼渣分析,有的大概有10万吨的铜,但在中国古代,铜的消费量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长江流域的冶金考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东地区和欧洲的考古研究表明,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一定是在矿山附近。中国冶金技术的探索也应该围绕矿山来进行。从近东地区和欧洲的铸铜遗址和生产情况来看,从最早期一直到罗马以后,生产规模都很小,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安阳殷墟铸铜遗址的范围达到了1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大,而且还发现了不止一处。应该说,中国古代的铜器生产都是由王室或国家掌控。这种生产格局和管理形式,使青铜器的面貌相当一致,各个作坊、工匠是不可能自由发挥的。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徐良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2017年的“十大”、2020年的“六大”,姚河塬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持续多年的工作,姚河塬遗址的整个结构布局日益清晰,包括城被毁弃、作坊、墓葬等情况都已比较明确。过去,我们在研究周人的“西部世界”时,总觉得到了西周晚期,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与猃狁、鬼方、犬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周文化的影响力已十分薄弱。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实际上,在西周晚期甚至两周之际,西部地区依然存在强烈的周文化因素。周文化与戎狄文化之间,是一种很复杂的互相交融的关系。

  遗址的制铜作坊区有很多重要发现,这让我们不禁追问:中央王朝、地方诸侯国在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到底是怎么管理的?例如,商代铸铜遗址有殷墟和周边的郭元咀,周代也有,即丰镐和周边的姚河塬,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把姚河塬放置在周代的整个政治格局中,就可以看出周王朝是如何控制边疆、如何执行分封制的。通过考古发现可知,周王室的东北方向有燕,西北是姚河塬,西边是秦,南边是曾,东边是齐等,这些周王朝边疆的重要地点,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

  姚河塬遗址处于农耕和游牧交汇地带,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聚落要素齐备,有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水系、道路、城墙等,很有代表性。大量的殉马现象,说明周人对马的需求量非常大。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传统史学空白,彰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性。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直接把字给挖出来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了很大突破,过去墓葬做得多,这些年古城也做起来了,也包括这个烽燧。这是唐代烽燧里发掘最晚、获得资料最完整的一座,第一次明确了唐代烽燧的结构、布局及戍卒生活战守的情况。研究表明,这个烽燧是焉耆镇下属的楼兰道上的一处游弈所,类似于一个边防连下面的哨所。考古资料的发现解开了过去很多未知之谜。

  在我看来,这个烽燧的建制跟汉代烽燧几乎没有差别,可以拿来作对比材料。唐代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汉代的边塞制度。

  大量文书木牍材料的出土,还有文学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把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得很完整,特别是边塞制度。可以想象,这批材料如果公布,绝不仅仅是考古界的事情,因此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血渭一号墓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发现。吐谷浑的历史长达350年,势力范围也很大,但相关文献记载却很少,反观与其同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政权,都没有它的统治时间长。这么一个重要的古代政权,它的文化面貌到底如何?一直不得而知。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瓦解,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内迁,还有一部分留在故地,受吐蕃人统治,这两部分都可称为吐谷浑余部。

  血渭一号墓是第一次科学发掘的完整的高等级吐谷浑余部墓葬,在国际上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很多吐蕃人留下的文物流散到海外,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出土于青海都兰地区的,但苦于没有证据。现在有了科学发掘标本,就可以确认了。

  吐谷浑人占地广,统治时间长,而且与外界的相互交往从来没有阻断过,因而要格外重视青海道的问题。这次出土的大批遗物,兼具中原、西亚、中亚等风格,反映了青海道上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面貌。有了这些材料,吐谷浑的历史特别是物质文化史必将重写。(整理:杨阳)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日第2138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专家谈六大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2021-04-01

  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类型最丰富的海岸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在中国沿海发现过很多,大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晚至青铜时代。现已发现的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一南一北两个区域,北在辽东和山东半岛,南在福建和两广,江浙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依赖海洋经济的?这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一个重大课题。获取海洋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取食方式之一,人类学会利用海洋性食物后,就会慢慢出现航海,就会有海洋交流。海洋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遗址展示了8000年前沿海地区人类生活的全景,特别之处在于还出现了农业迹象。井头山人利用多种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资源,此外还有水稻,出土了炭化米。这为当时取食经济的丰富性提供了证据,也丰富了我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距今2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正处于末次冰期的盛冰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20—150米,也就是说,在盛冰期,整个大陆架是暴露的,上面一定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可以想象,当时会有很多不完全依赖海洋经济的人群在那里生存。

  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双槐树遗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在一个关键时间、关键地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材料。在距今55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一直没有中原地区的身影,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原空心论”。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中原腹心地区是存在大型遗址的。

  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是一个逐步发展形成的高等级中心聚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遗址规模大,结构非常复杂。确认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是同时期仰韶范围内最大的遗址之一,也是中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遗址。遗址发现三重环壕,主要遗迹遗物集中在内壕,内壕又分南北两大部分,北边是居址区,南边是墓葬区。居址区的布局规划性很强,类似于现代北方的村庄,目前所见应是聚落鼎盛期留下的遗迹。墓葬区发现有夯土台子,西侧有东西向大墓,这种规制与大河村遗址相似。

  双槐树遗址为认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特别关键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的文明模式是一步一个台阶,非常扎实地走过来的,从仰韶中期开始的西坡,到双槐树,到龙山时期一系列的城址,到新砦期,到二里头,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逐级递进过程,与其他地区短期爆发式的增长有很大差异。

  湖北武汉郭元咀商周遗址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青铜器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独特面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中国古代特有的泥范铸造技术,是理解青铜文化的基础。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冶金技术比近东地区晚2000年左右,近东地区的冶金技术至少可推到公元前5500年。中国古代铜矿分布有限,最大的成矿带在长江流域,大致从武汉到南京这一段最为集中,冶炼遗址很多。经过炼渣分析,有的大概有10万吨的铜,但在中国古代,铜的消费量远不止这个数字。因此,长江流域的冶金考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东地区和欧洲的考古研究表明,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一定是在矿山附近。中国冶金技术的探索也应该围绕矿山来进行。从近东地区和欧洲的铸铜遗址和生产情况来看,从最早期一直到罗马以后,生产规模都很小,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安阳殷墟铸铜遗址的范围达到了1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大,而且还发现了不止一处。应该说,中国古代的铜器生产都是由王室或国家掌控。这种生产格局和管理形式,使青铜器的面貌相当一致,各个作坊、工匠是不可能自由发挥的。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徐良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2017年的“十大”、2020年的“六大”,姚河塬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持续多年的工作,姚河塬遗址的整个结构布局日益清晰,包括城被毁弃、作坊、墓葬等情况都已比较明确。过去,我们在研究周人的“西部世界”时,总觉得到了西周晚期,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与猃狁、鬼方、犬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周文化的影响力已十分薄弱。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实际上,在西周晚期甚至两周之际,西部地区依然存在强烈的周文化因素。周文化与戎狄文化之间,是一种很复杂的互相交融的关系。

  遗址的制铜作坊区有很多重要发现,这让我们不禁追问:中央王朝、地方诸侯国在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到底是怎么管理的?例如,商代铸铜遗址有殷墟和周边的郭元咀,周代也有,即丰镐和周边的姚河塬,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把姚河塬放置在周代的整个政治格局中,就可以看出周王朝是如何控制边疆、如何执行分封制的。通过考古发现可知,周王室的东北方向有燕,西北是姚河塬,西边是秦,南边是曾,东边是齐等,这些周王朝边疆的重要地点,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址。

  姚河塬遗址处于农耕和游牧交汇地带,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聚落要素齐备,有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水系、道路、城墙等,很有代表性。大量的殉马现象,说明周人对马的需求量非常大。姚河塬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传统史学空白,彰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性。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直接把字给挖出来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了很大突破,过去墓葬做得多,这些年古城也做起来了,也包括这个烽燧。这是唐代烽燧里发掘最晚、获得资料最完整的一座,第一次明确了唐代烽燧的结构、布局及戍卒生活战守的情况。研究表明,这个烽燧是焉耆镇下属的楼兰道上的一处游弈所,类似于一个边防连下面的哨所。考古资料的发现解开了过去很多未知之谜。

  在我看来,这个烽燧的建制跟汉代烽燧几乎没有差别,可以拿来作对比材料。唐代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汉代的边塞制度。

  大量文书木牍材料的出土,还有文学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把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得很完整,特别是边塞制度。可以想象,这批材料如果公布,绝不仅仅是考古界的事情,因此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血渭一号墓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发现。吐谷浑的历史长达350年,势力范围也很大,但相关文献记载却很少,反观与其同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政权,都没有它的统治时间长。这么一个重要的古代政权,它的文化面貌到底如何?一直不得而知。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瓦解,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内迁,还有一部分留在故地,受吐蕃人统治,这两部分都可称为吐谷浑余部。

  血渭一号墓是第一次科学发掘的完整的高等级吐谷浑余部墓葬,在国际上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很多吐蕃人留下的文物流散到海外,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出土于青海都兰地区的,但苦于没有证据。现在有了科学发掘标本,就可以确认了。

  吐谷浑人占地广,统治时间长,而且与外界的相互交往从来没有阻断过,因而要格外重视青海道的问题。这次出土的大批遗物,兼具中原、西亚、中亚等风格,反映了青海道上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面貌。有了这些材料,吐谷浑的历史特别是物质文化史必将重写。(整理:杨阳)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日第2138期)

作者:杨阳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