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将“公共考古”进行到底——“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公共考古研讨会纪实
发布时间:2014-10-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2014年10月27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公共考古研讨会在三门峡市举行。研讨会上各考古媒体、文博考古单位、高校的代表就目前中国公共考古的发展情况及建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今后中国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专业媒体的力量
探索公共考古的新思路—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负责人乔玉介绍了中国考古网近年来所做的公共考古方面的探索和思考。中国考古网自2002年创办以来,不断完善和探索发展思路。目前有中国考古网中文版、英文版、手机版,以及考古论坛、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六种媒介平台,形成了以网站为核心的媒介平台群。这六种媒介平台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学科文化,为公共考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极大推动了公共考古的发展。同时,考古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将中国考古网人物专访栏目的成果汇集成册,出版《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丛书,成功地将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的成果相互转化,探索了专业学科网站发展的新思路。除此之外,中国考古网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中国公共考古尽微薄之力。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中国考古网组织了以考古为主题的T恤衫设计、优秀公众考古活动、微电影和动漫作品的征集活动,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论坛上展示、播放,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共考古的队伍中来。最后,乔玉建议:各考古文博单位、高校、媒体可以组织联合公共考古活动,形成强大的媒体攻势,让公共考古深入人心,为加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中华文明尽绵薄之力!
职责与坚守——中国文物报社公众考古的发展历程
作为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博类报纸《中国文物报》的主办机构,中国文物报社编辑部副主任李政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中国文物报社对公众考古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活动。1991年,第一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中国文物报社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24年的时间,这一活动发展至今,不仅成为了中国文物报社的公众考古品牌,同时也成为一年一度的考古盛会,为宣传、普及考古发现,提高大众文物保护的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了这一评选活动,中国文物报社还陆续主编了一批考古普及性书籍,如早年由孙机和杨鸿两位著名考古学家执笔的《文物三字经》及2002年出版的《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等;同时,文物报社还在《中国文物报》上开设“公众考古”等大众普及栏目;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增加网上公众投票环节,增进和公众的互动;组织十大考古进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媒体对考古发掘进行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公共考古活动,推动了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
不那么“一本正经”的考古
山西公众考古现状
山西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主任郑媛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山西公共考古的发展现状。目前山西公众考古已经有了一个职能机构和一个大众媒体的有力支撑,即山西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和考古汇网站,这一职能机构的定位是:开展公众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研究及交流;探索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向公众传播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招募和管理考古志愿者;接洽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对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项目及相关工作的宣传。目前,以考古汇网站为依托,举办的公众考古活动主要有2013年3—8月,在太原举办考古汇网站线下活动“岁月传奇—考古汇公益沙龙”;2014年3—6月,举办了三期“考古汇文保爱好者志愿行”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除此之外,山西考古研究所还招募了一批考古志愿者,为加强公众考古活动的宣传组织力量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郑媛最后指出,目前国内的公众考古发展遇到了瓶颈,虽然在许多省份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实践,感觉很热闹,但多停留于表面,如何深入?如何通过公众考古事业的推进,解决考古学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探讨。
四川公共考古实践和探索之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开展了诸多公共考古实践,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刘志岩介绍,这些活动主要有公共考古系列活动、创建虚拟考古体验馆及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公共考古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05年至今,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先后进行了川藏北线探险、自贡盐道与盐运遗址调查等9项考古探险活动,这种将考古和探险相结合的方式,为各考古单位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公共考古活动实践方式。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的虚拟考古体验馆更是为宣传四川文物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打开了一扇大门。体验馆内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成为公众了解考古知识、传播考古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加上以宣传和教育为目的,以四川考古为元素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三者共同构成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院公共考古实践活动的三大特色。
公众考古探索之路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吴广介绍了重庆市在公共考古中的实践活动,其中最具特色有考古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如将三峡库区、长江沿岸的发掘故事娓娓道来的《三峡考古佐证长江文明》等书籍,还有把公众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知识融入到一起的《传承文明——我们在行动》系列书籍及“公众考古系列科普漫画”,都成为传播文物考古知识的有效媒介。还通过建立200余人的公共考古志愿者团队及开展走进考古现场与透明库房”等活动,为搭建专业考古界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对推动重庆市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古现场零距离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介绍,“考古现场零距离”是由沈阳市文物局主办,沈阳晚报、沈阳市考古研究所、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次公众考古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沈阳晚报》首先面向社会征集了30名志愿者,随后组织志愿者在新乐遗址博物馆在参加了考古勘探、发掘和陶器修复等工作,在此期间,还举行了三场以沈阳历史考古为主题的讲座。在演讲即将结束之时,赵晓刚老师坦言,沈阳的公共考古活动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学习各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的经验,此次参加论坛,获益匪浅,回去之后我们会认真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我们同样也很期待看到沈阳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壮大。
精彩缤纷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共考古活动成果斐然
国家博物馆的张卉颜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家博物馆的公共考古活动,第一是考古成果的展览。通过运用场景还原、拍摄宣传短片等多种手段辅助展览,及在网站上建立相关的专题展览,力争为观众打造一个立体的、形象的考古世界;第二是国博讲堂的开展。讲堂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学术问题发表精彩演讲。2011年新馆开放至今,已经举办讲座40余场,内容涵盖历史、艺术、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其中文物考古相关讲座已经举办了10余场;第三是教育体验活动,国家博物馆的教育体验区从美术、音乐、戏剧、科学四个门类开发了五十余种体验项目,以青少年观众为核心,积极组织开展了多项教育体验活动,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历史,走进博物馆。除此以外,国家博物馆还与多个国家的组织和机构合作,进行联合展览、共同发掘等活动,加快了中国考古成果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
让公众走近考古——《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策展思考
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蔡奕芝从展览架构,内容组织,展示形式,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对《岭南印记—粤港澳考古成果展》的策展思路进行了梳理。这一展览的架构主要以时间为经、项目为纬,条块相结合的方式串联起了岭南的考古成果。内容组织方面则以贴近生活,引发观众的兴致为目标,为此还组织了探究宫殿王陵的活动,以满足观众们的好奇心。同时,展览做到突出“丝绸之路”海洋文明和特色历史,展示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在展示形式方面则紧扣考古主题,以重要考古收获、考古环境作为展览的主要装饰元素。如将展柜装饰成龙窑式样。广东省博物馆的这一做法,为我们将文物与展厅空间融合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路。除此之外,还增加多媒体和互动空间,加强参观的乐趣性;在宣传推广环节则主要借助媒体发布展览信息、开辟社会讲堂等活动加强与大众的交流与沟通。
金沙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公共考古活动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助理王方在介绍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公共考古的实践活动中,尤以陈列方式的多样化及与大众沟通方式的多样化最具吸引力。在陈列方式上,金沙遗址博物馆主要有考古发掘现场、树根、鹿角堆积等遗迹原状展示、“图说考古”漫画等展版展示、典型遗迹套箱陈列等,这些展示方式充分利用考古遗迹遗物,全面彰显了遗址博物馆的特色。而在与大众沟通方面,既有传统的活动,如开展金沙遗址考古成果进校园、进社区及举办讲座、沙龙等活动,也有用现代影像和艺术手段打造的4D电影和《梦回金沙城》、《金沙找魂》室内交响乐、《魔幻金沙》杂技、《太阳神鸟》歌舞剧以及大量动漫、游戏、数字电影。以上这些展示和与公众交流的方式颇为新颖和独特,尤其是现代影像和艺术手段的运用,为更深的挖掘考古成果展示,激发观众对文物考古的热情提供了极富吸引力的方式。
公共考古新生力量
此次研讨会有来自全国近10个高校的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会长张乐成、西北大学格物学社社长乔成全、吉林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会长唐诗吟和首都师范大学的葛韵分别在会上发言,各自介绍了社团组织的公共考古实践活动。北京大学组织的公共考古活动颇为丰富,既有参观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博物馆之旅,也有以考古文物知识为主题的讲座,另外还举办了考古之美摄影展;而西北大学格物学社则组织成立了西安碑林讲解队;吉林大学以创办会刊、设计会服、吉祥物和海报、组织陶艺文化节、举办高质量的考古讲座、开展“田野考古实习”汇报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将公共考古付诸实践。首都师范大学代表则主要介绍了与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合作开展的一次公共考古活动及校内的相关文物考古普及活动。
北京大学代表张乐城发言
西北大学代表乔成全发言
吉林大学代表唐诗吟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代表葛韵发言
也许这些年轻学子举办的公共考古活动仍有不足之处,但他们是中国公共考古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未来中国公共考古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接力,需要他们的传承。也许他们在公共考古发展的道路上会磕磕绊绊,但我们相信,他们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会在一步步摸索中前行、发展、壮大。他们会不断的为中国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焕发蓬勃生机。
此次研讨会的举行,不仅充分展示了考古的魅力和各地区不同文博单位、高校的公共考古活动成果,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在现代传媒手段发达的今天,大力发展公共考古事业,争取话语主动权的紧迫性。代表们在研讨会上提出的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将会为以后中国公共考古的发展指明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公共考古事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会更加自信,更加蓬勃,并最终走向壮大。
(随后中国考古网会整理出研讨会的花絮资料进行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