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第二届中国考古大学公共讲座系列开展期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受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于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开展讲座。“我有一樽酒”,以考古的角度通过樽这种器具为锦城第一中学的师生们详细讲解古代酒文化以及盛酒的器皿的历史变迁,阐释地域间文化交流的一个样本。

讲座现场

  酒与文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的诗句,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与酒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酒不仅能够带来创作的灵感,同时可以遗忘暂时的伤痛,酒是写下了历史的,酒的话题很多,酒的文学作品也很多,王仁湘研究员说他今天要讲的不是如何品酒鉴酒,是酒具,他说自己研究过酒的起源,酒的历史文化,但自己不爱酒,很少饮酒。现在网络上说,饮酒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也未必。酒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很多年,存在便有它的合理性。

  饮酒的起源

  关于酒的起源,开始酒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吃喝聚会,那时候只有特别身份的人才能喝到酒。在粮食稀少的时代,人们自己吃尚且不足,用来酿酒无疑是一种挥霍,也只有非常富足的人才有足够的粮食用来酿酒,社会上有时还会禁酿禁饮。起初,酒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祭祀中,喝酒的人以为能和先人或神灵沟通得到启示。其实,我们稍微深入点思考,便能够知晓酒开始的作用是迷幻剂,巫师喝的多了,迷幻了,觉得便可以和神灵沟通,沟通天地,本质上是一种迷幻剂。

  酒与诗词

  在一些电视剧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饮酒器具是不同的。酒在礼仪上的表现,时代不同,用什么样的器具也不相同。王仁湘研究员说他今天要讲的是一种酒具的变化,且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成都有关,与我们的先人有关,但是建议在场的学生不要饮酒。成年人可适当饮酒,但不要酗酒。重要的场合,适当饮酒是很有帮助的,但不要像竹林七贤的刘伶,每日以酒为伴,整日烂醉如泥。但作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去看待刘伶饮酒的史实。从历史背景来讲当时的竹林七贤饮酒是为了避世,也算是一种名士风尚。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酒与酒具的诗词,诸如:“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我有一壶酒,起舞酹仙伯。松槿虽殊途,宇宙同作客。”以上是历史相对久远的诗词,就在前两年,网络风潮席卷而来,有段话在网上火了很久,在成年人的记忆里应该不生疏,就是这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也是借酒抒怀吧。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将话题回归到酒具之上。

  盛酒的器具

  在商周时代饮酒用的器具,主要是酒尊和爵杯,这里的爵通“雀”,样子也象鸟。那个时候人们举杯说“卒爵”,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干杯,喝完的意思。汉代酒樽,是主要的盛酒器,又有耳杯,古称羽觞,是饮酒具。酒尊(樽)较大,饮酒时要先用勺将酒舀入杯中再饮,这便是“斟酌”的本意。

  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的是壶与杯的组合,其实这些都是舶来品,属于外来的,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古人把西北的少数民族叫胡人,衣服叫胡服,吃的饭叫胡食;烧饼,火烧,那时候叫胡饼;所以那时候的酒瓶叫做胡瓶,也正是随着胡风潮流,酒具胡瓶才传入到了中土。

  汉代人饮酒

  汉代人好酒,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故事,酒徒辈出。N年前王仁湘研究员写成小文《汉代的酒与酒徒》,说汉代人并不以“酒徒”一名为耻,当时自称酒徒者不乏其人。如有以“酒狂”自诩的司隶校尉盖宽饶,还有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连开国皇帝刘邦也曾经是一介酒色之徒,他早年就常常醉卧于酒馆中。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因醉卧途中,所以才被人称为“醉龙”。当然这篇文字也实在是太短小,虽然说到酒人,也提到酒名,却没有说到酒具。现在准备要说的,正是汉代的一种酒具,这可不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那些酒具中的某一种。

  我们就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汉代“铜斛”说起。它是由一件桶形器和一件托盘组成,上面有长篇名言,注明制作地点是蜀郡西工,还有具体制件的工匠和各组长管理官吏的姓名,而且标注了器具的名称为“承旋”、“樽”,以及器具所属的器主“乘舆”。 

鎏金铜樽(故宫博物院藏品)

  何谓“乘舆”?

  乘舆起初当指战车,后专称帝王之车,如贾谊《新书•等齐》所说:“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乘舆又是天子的代称,如蔡邕《独断》上所言:“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於乘舆……或谓之车驾。”也是这样的缘故,乘舆也用于泛指帝王所用的器物。明白了乘舆,知道这次造出的一批物件,就是皇家的订货。

  是斛是樽?

  铭文中出现“一斛”,这有些费解,这也是一些研究者将这套器具认作为量器斛的依据。斛确实是汉时的一个容积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可是我们面对的这件器物,果真是量器?量器带三足,而且还附有一个三足托盘,显然名不副实。铭文说“一斛承旋”,应当指的是器具的大小,指的是一斛那么大的承旋。斛的大小,有已知的甘肃古浪出土建武十一年大司农平斛、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和故宫藏新莽嘉量斛比照,三者容积都在2万毫升以上,以东汉1升约200毫升计,这一斛差不多就是100升,也就是10斗,正和汉制。故宫的承旋,似乎容积稍大一些,也许要多出2斗左右。

  何为承旋?

  铭文中有“承旋”二字,那这旋又是什么?这个旋,应当是镟。镟,《说文》曰:“圜炉也”,圆形的炉子。以后来的文献理解,这镟与酒有关,用于温酒。如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六书故》说,镟为“温器也,旋之汤中以温酒。或曰今之铜锡盘曰旋,取旋转为用也”。虽是温酒,却并非是用炭火,而是用热水。读《金瓶梅》说:“武大挑了担儿,引著郓哥,到个小酒店里,歇下担儿,拿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著”。这镟酒,正是镟温之酒。又有元杂剧《同乐院燕青博鱼》里,店小二有词说:“自家是这同乐院前卖酒的,我烧的这镟锅儿热,看有甚么人来。”镟锅儿,就是酒镟。

  我们倾向于将此器上部称为“樽”。樽的形制在汉时常见,圆筒形,外有双衔环便于提取,下附三熊足。樽下承盘,承盘较浅,也附有三熊足。此器又有自名“承旋”,承指的正是下面的托盘,承,就是承托。

  汉代以后的酒文化

  汉代流行陆博棋,不过现在失传了,当时很多人不吃不喝都要玩,当然过去的人很可怜,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只能做这种游戏。这个游戏可按输赢赌酒,所以在汉画上经常看到它与酒樽同在的画面。

徐州出土汉画

  也许很多的酒樽都是蜀地制造的,交付皇家订货后,更多的产品会投放市场,蜀地的富豪也有机会得享同类款式的酒樽,所以在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宴乐场上有大樽,也有小樽。

成都出土汉画像砖宴乐图

  汉画上最奇特的场面,是这种轻功表演。伎人倒立酒樽上,做出各种动作,居然还拿着酒杯饮酒,玩得煞是尽兴。

在樽上表演的画像石画面

  汉代以后,这类用酒樽盛酒进饮的风尚还在流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砖画中,表现宴饮的场景里常常见到酒樽的影子。送食的仆人,她们捧着食具和食物,一人捧的是酒樽,樽中有长柄勺。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酒樽传过去在此时已是非常时兴。

嘉峪关魏晋砖画宴饮图

  再往南看,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墓出土一件玉樽,制作非常精美,但究其形制与纹饰,却是的汉代风格,这当是汉代制作的成品。虽是前代之器,但晋人使用酒樽,却是不容置疑的。

  读汉乐府《陇西行》有云:“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不同的酒盛在不同的酒樽里,仆人酌好酒送到客人面前,酒樽的用法记得非常明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也说到酒樽,晋人的酒具,承袭了汉代的传统。南北朝时期,用酒樽饮酒的方式还有保留,如山西大同北魏墓壁画见到的宴饮图,食案上摆着好大的酒樽,樽中有勺,有两人在一旁饮酒。汉风强劲地吹到了北方民族那里,酒客变得更加豪爽,将酒樽放在食案上,汉代人似乎没这么干过。两晋以后至隋唐,文献中常读到酒樽,但却已经见不到先前那样的器形了。许是酒法变了,酒品变了,饮法变了,酒具也变了吧。

  我有一樽酒,足以慰风尘

  最后王仁湘研究员讲说到酒樽,不得不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有苏轼的《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中国古代的酒具文化也非常值得探索研究,锦城一中的同学们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同时对于知识的渴望闪现在每一个人的眼中。

文字整理:四川会务组 叶相东

资料图片:来自演讲者ppt

  摄影:李红颖

  审核:万娇

  编辑: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26

  第二届中国考古大学公共讲座系列开展期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受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于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开展讲座。“我有一樽酒”,以考古的角度通过樽这种器具为锦城第一中学的师生们详细讲解古代酒文化以及盛酒的器皿的历史变迁,阐释地域间文化交流的一个样本。

讲座现场

  酒与文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的诗句,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与酒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酒不仅能够带来创作的灵感,同时可以遗忘暂时的伤痛,酒是写下了历史的,酒的话题很多,酒的文学作品也很多,王仁湘研究员说他今天要讲的不是如何品酒鉴酒,是酒具,他说自己研究过酒的起源,酒的历史文化,但自己不爱酒,很少饮酒。现在网络上说,饮酒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也未必。酒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很多年,存在便有它的合理性。

  饮酒的起源

  关于酒的起源,开始酒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吃喝聚会,那时候只有特别身份的人才能喝到酒。在粮食稀少的时代,人们自己吃尚且不足,用来酿酒无疑是一种挥霍,也只有非常富足的人才有足够的粮食用来酿酒,社会上有时还会禁酿禁饮。起初,酒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祭祀中,喝酒的人以为能和先人或神灵沟通得到启示。其实,我们稍微深入点思考,便能够知晓酒开始的作用是迷幻剂,巫师喝的多了,迷幻了,觉得便可以和神灵沟通,沟通天地,本质上是一种迷幻剂。

  酒与诗词

  在一些电视剧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饮酒器具是不同的。酒在礼仪上的表现,时代不同,用什么样的器具也不相同。王仁湘研究员说他今天要讲的是一种酒具的变化,且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成都有关,与我们的先人有关,但是建议在场的学生不要饮酒。成年人可适当饮酒,但不要酗酒。重要的场合,适当饮酒是很有帮助的,但不要像竹林七贤的刘伶,每日以酒为伴,整日烂醉如泥。但作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去看待刘伶饮酒的史实。从历史背景来讲当时的竹林七贤饮酒是为了避世,也算是一种名士风尚。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酒与酒具的诗词,诸如:“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我有一壶酒,起舞酹仙伯。松槿虽殊途,宇宙同作客。”以上是历史相对久远的诗词,就在前两年,网络风潮席卷而来,有段话在网上火了很久,在成年人的记忆里应该不生疏,就是这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也是借酒抒怀吧。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将话题回归到酒具之上。

  盛酒的器具

  在商周时代饮酒用的器具,主要是酒尊和爵杯,这里的爵通“雀”,样子也象鸟。那个时候人们举杯说“卒爵”,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干杯,喝完的意思。汉代酒樽,是主要的盛酒器,又有耳杯,古称羽觞,是饮酒具。酒尊(樽)较大,饮酒时要先用勺将酒舀入杯中再饮,这便是“斟酌”的本意。

  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的是壶与杯的组合,其实这些都是舶来品,属于外来的,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古人把西北的少数民族叫胡人,衣服叫胡服,吃的饭叫胡食;烧饼,火烧,那时候叫胡饼;所以那时候的酒瓶叫做胡瓶,也正是随着胡风潮流,酒具胡瓶才传入到了中土。

  汉代人饮酒

  汉代人好酒,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故事,酒徒辈出。N年前王仁湘研究员写成小文《汉代的酒与酒徒》,说汉代人并不以“酒徒”一名为耻,当时自称酒徒者不乏其人。如有以“酒狂”自诩的司隶校尉盖宽饶,还有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连开国皇帝刘邦也曾经是一介酒色之徒,他早年就常常醉卧于酒馆中。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因醉卧途中,所以才被人称为“醉龙”。当然这篇文字也实在是太短小,虽然说到酒人,也提到酒名,却没有说到酒具。现在准备要说的,正是汉代的一种酒具,这可不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那些酒具中的某一种。

  我们就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汉代“铜斛”说起。它是由一件桶形器和一件托盘组成,上面有长篇名言,注明制作地点是蜀郡西工,还有具体制件的工匠和各组长管理官吏的姓名,而且标注了器具的名称为“承旋”、“樽”,以及器具所属的器主“乘舆”。 

鎏金铜樽(故宫博物院藏品)

  何谓“乘舆”?

  乘舆起初当指战车,后专称帝王之车,如贾谊《新书•等齐》所说:“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乘舆又是天子的代称,如蔡邕《独断》上所言:“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於乘舆……或谓之车驾。”也是这样的缘故,乘舆也用于泛指帝王所用的器物。明白了乘舆,知道这次造出的一批物件,就是皇家的订货。

  是斛是樽?

  铭文中出现“一斛”,这有些费解,这也是一些研究者将这套器具认作为量器斛的依据。斛确实是汉时的一个容积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可是我们面对的这件器物,果真是量器?量器带三足,而且还附有一个三足托盘,显然名不副实。铭文说“一斛承旋”,应当指的是器具的大小,指的是一斛那么大的承旋。斛的大小,有已知的甘肃古浪出土建武十一年大司农平斛、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和故宫藏新莽嘉量斛比照,三者容积都在2万毫升以上,以东汉1升约200毫升计,这一斛差不多就是100升,也就是10斗,正和汉制。故宫的承旋,似乎容积稍大一些,也许要多出2斗左右。

  何为承旋?

  铭文中有“承旋”二字,那这旋又是什么?这个旋,应当是镟。镟,《说文》曰:“圜炉也”,圆形的炉子。以后来的文献理解,这镟与酒有关,用于温酒。如南宋文字学家戴侗《六书故》说,镟为“温器也,旋之汤中以温酒。或曰今之铜锡盘曰旋,取旋转为用也”。虽是温酒,却并非是用炭火,而是用热水。读《金瓶梅》说:“武大挑了担儿,引著郓哥,到个小酒店里,歇下担儿,拿几个炊饼,买了些肉,讨了一镟酒,请郓哥吃著”。这镟酒,正是镟温之酒。又有元杂剧《同乐院燕青博鱼》里,店小二有词说:“自家是这同乐院前卖酒的,我烧的这镟锅儿热,看有甚么人来。”镟锅儿,就是酒镟。

  我们倾向于将此器上部称为“樽”。樽的形制在汉时常见,圆筒形,外有双衔环便于提取,下附三熊足。樽下承盘,承盘较浅,也附有三熊足。此器又有自名“承旋”,承指的正是下面的托盘,承,就是承托。

  汉代以后的酒文化

  汉代流行陆博棋,不过现在失传了,当时很多人不吃不喝都要玩,当然过去的人很可怜,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只能做这种游戏。这个游戏可按输赢赌酒,所以在汉画上经常看到它与酒樽同在的画面。

徐州出土汉画

  也许很多的酒樽都是蜀地制造的,交付皇家订货后,更多的产品会投放市场,蜀地的富豪也有机会得享同类款式的酒樽,所以在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宴乐场上有大樽,也有小樽。

成都出土汉画像砖宴乐图

  汉画上最奇特的场面,是这种轻功表演。伎人倒立酒樽上,做出各种动作,居然还拿着酒杯饮酒,玩得煞是尽兴。

在樽上表演的画像石画面

  汉代以后,这类用酒樽盛酒进饮的风尚还在流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砖画中,表现宴饮的场景里常常见到酒樽的影子。送食的仆人,她们捧着食具和食物,一人捧的是酒樽,樽中有长柄勺。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酒樽传过去在此时已是非常时兴。

嘉峪关魏晋砖画宴饮图

  再往南看,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墓出土一件玉樽,制作非常精美,但究其形制与纹饰,却是的汉代风格,这当是汉代制作的成品。虽是前代之器,但晋人使用酒樽,却是不容置疑的。

  读汉乐府《陇西行》有云:“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不同的酒盛在不同的酒樽里,仆人酌好酒送到客人面前,酒樽的用法记得非常明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也说到酒樽,晋人的酒具,承袭了汉代的传统。南北朝时期,用酒樽饮酒的方式还有保留,如山西大同北魏墓壁画见到的宴饮图,食案上摆着好大的酒樽,樽中有勺,有两人在一旁饮酒。汉风强劲地吹到了北方民族那里,酒客变得更加豪爽,将酒樽放在食案上,汉代人似乎没这么干过。两晋以后至隋唐,文献中常读到酒樽,但却已经见不到先前那样的器形了。许是酒法变了,酒品变了,饮法变了,酒具也变了吧。

  我有一樽酒,足以慰风尘

  最后王仁湘研究员讲说到酒樽,不得不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有苏轼的《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中国古代的酒具文化也非常值得探索研究,锦城一中的同学们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同时对于知识的渴望闪现在每一个人的眼中。

文字整理:四川会务组 叶相东

资料图片:来自演讲者ppt

  摄影:李红颖

  审核:万娇

  编辑: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