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系列之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分会主任——李延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讲“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讲座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科技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彬主持。

李延祥教授

  讲座伊始,李延祥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这一课题。李教授谈到从全世界来看,冶金是文明的基石,尤其是我们中华文明,在冶金技术方面是有重大的发明创造的,直接奠定了我们文明起源、早期发展和后期壮大的物质基础,其中青铜和钢铁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之后,李教授主要从五个部分来说明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娲神补天有遗石——冶金术的起源与传播

  1.铜矿产及冶炼技术:人类对铜的利用已有一万年的历史,由于铜太软,直接使用不太方便。所以最早人类使用的是自然铜,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有人工冶炼铜,早期是砷青铜,之后发展到锡青铜。

铜矿及主要用矿物

  2.国外铜冶金考古:李教授认为冶铜技术起源于西亚,并开始向外传播。在今西亚的土耳其东南著名的卡萤泰佩(Cayonu Tepesi)等多处遗址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权杖头等自然铜制品,年代为距今约10000年,与当时已出现的女神崇拜(生殖崇拜)相伴随。在西亚一带也发现了炼铜的古遗址以及相关的女神庙,目前可以证实的是古人把冶金的大神——耶和华写到了圣经里面。此外,李教授为大家介绍东欧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铜冶金遗址。李教授谈到美洲的铜冶金独立起源——从自然铜发展到锡青铜,其中北美洲一直使用自然铜,直到欧洲白人进入美洲,才开始不使用自然铜;中南美洲使用人工冶炼铜,也发展到了砷青铜和锡青铜阶段;印加帝国在被西班牙统治的时候正处于青铜时代繁荣时期。

  3.中国早期铜冶金遗址: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冶金技术通过欧亚大草原或者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且一传播到中国立刻迅速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冶铜技术也有可能独立起源,比如中国石家河文化遗址多次出土铜矿石、铜块等,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随后分四个地区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早期铜冶金遗址,包括晋南地区、河西地区、辽西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考察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青铜矿冶遗址。

  李教授表示中原地区的遗址不太好找,因为黄土深,以前考古对炉渣这方面不太重视,所以寻找遗址比较困难。目前晋南地区所发现的龙山至二里岗阶段的冶炼遗址共七处,采矿遗址一处。其中刘家庄遗址出现少量炼砷铜炉渣,其年代可能为龙山晚期。其余各遗址皆为由氧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的遗址,未见任何进一步炼制砷青铜、锡青铜的证据。通过对比研究冶炼遗址可以得出二里头、二里岗有继承关系。李教授指出在晋南地区不仅发现了冶铜遗址,还有盐池,推测这正是夏商朝占据此地的原因。

  同时还在河西地区的黑水河流域发现了多处遗址,分别位于张掖、金塔、玉门、敦煌和瓜州等地,其中张掖的西城驿遗址是规模巨大的冶炼遗址。

  李教授指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冶金遗址出现在有女神雕像出土的牛河梁遗址群上。他表示辽西地区分为两个时期:青铜时代早期和晚期,牛河梁青铜时代早期炼铜遗址群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辽西不是指辽宁西部,而是指以赤峰为中心的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交汇地带)。他特意指出辽西地区早期冶炼技术(二元配方:铜和锡)很先进,其中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检测出铜锡制品的先进性。辽西青铜时代晚期主要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主,形成了以林西大井古铜矿为矿源地的冶炼遗址群,使用铜锡铅砷共生矿直接冶炼青铜合金的产业格局。

  长江中下游的冶炼遗址分布较散,皆使用当地所产的铜矿,配合砷锡等合金矿物冶炼青铜,并能够在中原技术影响下铸造少量青铜礼容器。

  4.中国不同地区的青铜产业格局:共性在于普遍存在采矿、冶炼遗址分离现象,采矿在山,冶炼近水,河流是重要通道;采用石器采矿;冶炼遗址经过精心选择。其不同之处在于四个地区早期冶金遗址的内涵与格局有异:1)中原晋南呈现分级现象。冶炼遗址仅冶炼纯铜,只有在垣曲商城、东下冯遗址才出现青铜铸造遗址。虽然目前仅初步探明铜的产业链,但一定存在未发现的锡铅的产业链,铜的产业链与锡铅产业链只在最高级的二里头遗址和次高级的东下冯等遗址才能连接在一起;2)辽西青铜时代早期可能与中原相近;3)河西和长江中游地区出现锡砷等资源直接在与炼铜遗址相结合的现象,没能出现明显的分级。但长江中游地区有礼容器的铸造;4)辽西青铜时代晚期由于资源方面的优越性,反而未能出现冶金遗址的分级,多处遗址内涵相同,无等级差别。

  李教授也提到最开始采矿和冶炼是分开的。铜矿是公共资源,谁开采都可以,但春秋战国之后,国家控制力强,不能再随意开采。所以采矿遗址是由自然因素决定,而冶炼遗址则由人为因素决定。

  李教授强调如果分析青铜器,只知道其成分,但并不知道其生产过程,这种研究意义不大,要从青铜器的产生、使用至传播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清楚,才能研究清楚青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天涯何处觅锡源——早期锡料产地之谜

  1.锡矿及其冶炼技术:他指出中近东地区对早期锡的产地的探讨有近百年的历程。学者们分别对锡的来源、矿产分布、古代贸易路线、地中海出水的锡锭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使用了铅同位素、锡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分别提出来自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西班牙里奥廷托矿区、英国康沃尔矿区等观点。

  近年来在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北部等地的考古发现,并在地中海沉船中发现了锡锭,但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结论。总的看来,锡是远距离贸易对象。

  2.中近东地区早期锡料产地:阿富汗等中亚地区富产的青金石很早就输入到中东,因而推测锡矿也一起输入中东。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发现早期锡矿开采遗址群,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到二千年间。接着介绍了伊朗、土耳其、英国和西班牙等地早期的锡矿遗址。

  3.探讨东亚地区锡矿分布及中原早期锡料来源问题,提出因二里头遗址铸铜渣大量锡被氧化而形成的SnO2,据之不能判定锡的来源形式。虽然自殷墟发掘以来,中原锡料来源问题就备受学者关注,老一辈根据古籍等,曾指出在安阳500公里范围内能够满足铜锡矿产资源供应。李教授认为目前的地质矿产资源不能给出充分的支持。

东亚地区锡矿分布图

  4.谈到中原地区早期锡料来源,李教授另辟蹊径地从汉语中锡的字源来解释其来源,从字源上分析,锡从易演变而来,其最早的意义是交换,即锡是通过贸易获得的金属;易字还可能指向地域或古族群,也可能是指向易水流域,或活动于该流域的有易氏。

  5.李教授最后指出辽西地区有大量的早期锡矿遗址,赤峰北部有两大有色金属矿带,皆属于有易氏所属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范围,正是在这一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五处锡多金属矿开采、冶炼遗址,他介绍了其中比较出名的遗址,如喜鹊沟、依和沃门特锡矿遗址以及哈巴其拉炼锡遗址,其年代为距今3300年前后,属于商代晚期。

  结合前述中下游地区出现大量冶炼锡青铜遗址的现象,以及商代早期曾经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挺进等种种迹象,李教授提出中国的锡矿南北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中原王朝为获得充分的锡料供应,曾先后向长江中下游和辽西地区努力开拓,客观上讲推进了这两个地区文明进程。

  第三部分:模范陶冶商周鼎——青铜冶金与早期中华文明

  1.李教授首先用一张图介绍了青铜器的制造方法,指出石范铸造和陶范铸造是制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其中,中原地区大量使用陶范铸造制造青铜器,但青铜器铸造后陶范会被扔掉,故能够在铸铜遗址上找到大量的陶范。

青铜器制造方法

  2.中原青铜器主要做礼容器和兵器,分别用于用于象征身份地位和杀伐征战,且青铜器是礼制的承载物,具有重要意义。直到郑国春秋大墓出九鼎,礼崩乐坏,开始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外李教授谈到与青铜器和礼制有关的成语,如问鼎中原,延续至今;还谈到了《考工记》中记载了不同器物的合金配方和很多著名的兵器,如越王勾践剑。

  3.介绍了中原周边地区的青铜器:云南滇文化青铜器、辽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长城沿线地带出土的青铜时代早期兵器和辽西的青铜时代晚期青铜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4.李教授最后总结:中原先进发达的青铜产业结构是促进国家机器发展壮大的重大因素。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礼制的代表物,是精神与物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物,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中原成为东亚地区文明中心的重要原因,并强调陶范铸造技术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重大发明!

  第四部分:钢铁铸就大汉威——钢铁技术与中华文明的壮大

  1.介绍了钢铁基本知识,再谈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陨铁来自天外并使用之,所以人们最开始使用的最早的铁是陨铁,且陨铁分布在全世界。接着介绍了钢铁的种类:熟铁和生铁,以及两种基本炼铁方法:块炼铁技术和生铁冶炼技术,后者是中国独有,其特点是产量大、效率高、用工多和可以处理成钢等。李教授谈到中国出现生铁的原因主要是青铜时代先进炼铜技术形成了合理的炼炉结构和发达的陶范铸造技术。到了春秋末战国初,中国生铁使用增多,分布地区增多,器物种类繁杂,并开始出现生铁深加工制品。

  2.介绍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铁韧化技术、生铁固态脱碳钢、炼钢重大技术革新——炒钢技术、百炼钢等技术。

  3.战汉时期钢铁及技术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农业手工业全面铁器化;兵器全面钢铁化;精良的武器装备为汉武帝反击匈奴提供了军事保障。

  4.李教授最后总结:战国到汉代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铁冶炼技术,这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与块炼铁技术相比,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技术体系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为战国至汉代中原农业、手工业、军事的铁器化提供了保障,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开疆扩土的最主要物质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历史,汉代击败匈奴,南匈奴入边,北匈奴西迁,导致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因此灭亡,西欧陷入黑暗的中世纪达千年之久。

  李教授强调中国独特的建立在生铁基础上的钢铁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既为战国至汉代的中国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秦汉王朝开疆扩土的最根本物质保障,是钢铁铸就了大汉天威。但其历史作用,由于学科的隔阂、传统观点的流行等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宣传和展示,这不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振兴中华文明。

讲座现场

  第五部分:五胡以何乱中华——中原钢铁技术外传与优势丧失

  1.冶铁技术外传:战国秦汉版图内的传播,从中原传到燕国、赵国、楚国、汉代边疆地区;中原动乱时期人口对外迁移导致传播,秦统一战争、楚汉相争、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别向东北亚传播、西北亚传播和东南亚传播。而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工匠十分重要。

  2.北方民族的冶铁技术:由于三国以来,中原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向边疆迁移以躲避战乱,带去了中原的各种技术。所以在三燕墓地中出土了很多佐证技术传播的器物,与同时期中原的钢铁兵器水平相同,且最早发明使用了马镫,装备了重装骑兵,这是导致“五胡乱中华”重要的技术原因。

  3.南北朝发明灌钢技术以后,中原地区在钢铁技术领域内的发明基本完成,钢铁冶金技术体系形成,中原的钢铁技术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宋代前后很可能中原开始使用煤来冶铁,导致生铁中含有较多的硫化亚铁夹杂,影响其所炼出的钢质量。而宋代开始,中国铁兵器质量下降。北方敌国辽、西夏的钢铁兵器及日本的钢铁兵器质量超出中原。辽人、西夏的钢铁兵器在中原备受推崇。并且日本刀开始在东方显露优势。

 

  4.李教授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钢铁的历史启示,认为振兴中华必须做到:

  第一:内部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社会稳定。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掌握最高科技水平。 第三:有充分的文化软实力。 

文字整理:四川会务组 任华利

  摄影:四川会务组 张艳

资料图片:李延祥教授讲座PPT

  审核:万娇

  编辑: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30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系列之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分会主任——李延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讲“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讲座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科技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彬主持。

李延祥教授

  讲座伊始,李延祥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这一课题。李教授谈到从全世界来看,冶金是文明的基石,尤其是我们中华文明,在冶金技术方面是有重大的发明创造的,直接奠定了我们文明起源、早期发展和后期壮大的物质基础,其中青铜和钢铁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之后,李教授主要从五个部分来说明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娲神补天有遗石——冶金术的起源与传播

  1.铜矿产及冶炼技术:人类对铜的利用已有一万年的历史,由于铜太软,直接使用不太方便。所以最早人类使用的是自然铜,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有人工冶炼铜,早期是砷青铜,之后发展到锡青铜。

铜矿及主要用矿物

  2.国外铜冶金考古:李教授认为冶铜技术起源于西亚,并开始向外传播。在今西亚的土耳其东南著名的卡萤泰佩(Cayonu Tepesi)等多处遗址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权杖头等自然铜制品,年代为距今约10000年,与当时已出现的女神崇拜(生殖崇拜)相伴随。在西亚一带也发现了炼铜的古遗址以及相关的女神庙,目前可以证实的是古人把冶金的大神——耶和华写到了圣经里面。此外,李教授为大家介绍东欧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铜冶金遗址。李教授谈到美洲的铜冶金独立起源——从自然铜发展到锡青铜,其中北美洲一直使用自然铜,直到欧洲白人进入美洲,才开始不使用自然铜;中南美洲使用人工冶炼铜,也发展到了砷青铜和锡青铜阶段;印加帝国在被西班牙统治的时候正处于青铜时代繁荣时期。

  3.中国早期铜冶金遗址: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冶金技术通过欧亚大草原或者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且一传播到中国立刻迅速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冶铜技术也有可能独立起源,比如中国石家河文化遗址多次出土铜矿石、铜块等,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随后分四个地区为大家介绍了中国早期铜冶金遗址,包括晋南地区、河西地区、辽西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考察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青铜矿冶遗址。

  李教授表示中原地区的遗址不太好找,因为黄土深,以前考古对炉渣这方面不太重视,所以寻找遗址比较困难。目前晋南地区所发现的龙山至二里岗阶段的冶炼遗址共七处,采矿遗址一处。其中刘家庄遗址出现少量炼砷铜炉渣,其年代可能为龙山晚期。其余各遗址皆为由氧化矿石直接冶炼红铜的遗址,未见任何进一步炼制砷青铜、锡青铜的证据。通过对比研究冶炼遗址可以得出二里头、二里岗有继承关系。李教授指出在晋南地区不仅发现了冶铜遗址,还有盐池,推测这正是夏商朝占据此地的原因。

  同时还在河西地区的黑水河流域发现了多处遗址,分别位于张掖、金塔、玉门、敦煌和瓜州等地,其中张掖的西城驿遗址是规模巨大的冶炼遗址。

  李教授指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冶金遗址出现在有女神雕像出土的牛河梁遗址群上。他表示辽西地区分为两个时期:青铜时代早期和晚期,牛河梁青铜时代早期炼铜遗址群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辽西不是指辽宁西部,而是指以赤峰为中心的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交汇地带)。他特意指出辽西地区早期冶炼技术(二元配方:铜和锡)很先进,其中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检测出铜锡制品的先进性。辽西青铜时代晚期主要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主,形成了以林西大井古铜矿为矿源地的冶炼遗址群,使用铜锡铅砷共生矿直接冶炼青铜合金的产业格局。

  长江中下游的冶炼遗址分布较散,皆使用当地所产的铜矿,配合砷锡等合金矿物冶炼青铜,并能够在中原技术影响下铸造少量青铜礼容器。

  4.中国不同地区的青铜产业格局:共性在于普遍存在采矿、冶炼遗址分离现象,采矿在山,冶炼近水,河流是重要通道;采用石器采矿;冶炼遗址经过精心选择。其不同之处在于四个地区早期冶金遗址的内涵与格局有异:1)中原晋南呈现分级现象。冶炼遗址仅冶炼纯铜,只有在垣曲商城、东下冯遗址才出现青铜铸造遗址。虽然目前仅初步探明铜的产业链,但一定存在未发现的锡铅的产业链,铜的产业链与锡铅产业链只在最高级的二里头遗址和次高级的东下冯等遗址才能连接在一起;2)辽西青铜时代早期可能与中原相近;3)河西和长江中游地区出现锡砷等资源直接在与炼铜遗址相结合的现象,没能出现明显的分级。但长江中游地区有礼容器的铸造;4)辽西青铜时代晚期由于资源方面的优越性,反而未能出现冶金遗址的分级,多处遗址内涵相同,无等级差别。

  李教授也提到最开始采矿和冶炼是分开的。铜矿是公共资源,谁开采都可以,但春秋战国之后,国家控制力强,不能再随意开采。所以采矿遗址是由自然因素决定,而冶炼遗址则由人为因素决定。

  李教授强调如果分析青铜器,只知道其成分,但并不知道其生产过程,这种研究意义不大,要从青铜器的产生、使用至传播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清楚,才能研究清楚青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天涯何处觅锡源——早期锡料产地之谜

  1.锡矿及其冶炼技术:他指出中近东地区对早期锡的产地的探讨有近百年的历程。学者们分别对锡的来源、矿产分布、古代贸易路线、地中海出水的锡锭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使用了铅同位素、锡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分别提出来自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西班牙里奥廷托矿区、英国康沃尔矿区等观点。

  近年来在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北部等地的考古发现,并在地中海沉船中发现了锡锭,但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结论。总的看来,锡是远距离贸易对象。

  2.中近东地区早期锡料产地:阿富汗等中亚地区富产的青金石很早就输入到中东,因而推测锡矿也一起输入中东。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发现早期锡矿开采遗址群,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到二千年间。接着介绍了伊朗、土耳其、英国和西班牙等地早期的锡矿遗址。

  3.探讨东亚地区锡矿分布及中原早期锡料来源问题,提出因二里头遗址铸铜渣大量锡被氧化而形成的SnO2,据之不能判定锡的来源形式。虽然自殷墟发掘以来,中原锡料来源问题就备受学者关注,老一辈根据古籍等,曾指出在安阳500公里范围内能够满足铜锡矿产资源供应。李教授认为目前的地质矿产资源不能给出充分的支持。

东亚地区锡矿分布图

  4.谈到中原地区早期锡料来源,李教授另辟蹊径地从汉语中锡的字源来解释其来源,从字源上分析,锡从易演变而来,其最早的意义是交换,即锡是通过贸易获得的金属;易字还可能指向地域或古族群,也可能是指向易水流域,或活动于该流域的有易氏。

  5.李教授最后指出辽西地区有大量的早期锡矿遗址,赤峰北部有两大有色金属矿带,皆属于有易氏所属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范围,正是在这一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五处锡多金属矿开采、冶炼遗址,他介绍了其中比较出名的遗址,如喜鹊沟、依和沃门特锡矿遗址以及哈巴其拉炼锡遗址,其年代为距今3300年前后,属于商代晚期。

  结合前述中下游地区出现大量冶炼锡青铜遗址的现象,以及商代早期曾经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挺进等种种迹象,李教授提出中国的锡矿南北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中原王朝为获得充分的锡料供应,曾先后向长江中下游和辽西地区努力开拓,客观上讲推进了这两个地区文明进程。

  第三部分:模范陶冶商周鼎——青铜冶金与早期中华文明

  1.李教授首先用一张图介绍了青铜器的制造方法,指出石范铸造和陶范铸造是制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其中,中原地区大量使用陶范铸造制造青铜器,但青铜器铸造后陶范会被扔掉,故能够在铸铜遗址上找到大量的陶范。

青铜器制造方法

  2.中原青铜器主要做礼容器和兵器,分别用于用于象征身份地位和杀伐征战,且青铜器是礼制的承载物,具有重要意义。直到郑国春秋大墓出九鼎,礼崩乐坏,开始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外李教授谈到与青铜器和礼制有关的成语,如问鼎中原,延续至今;还谈到了《考工记》中记载了不同器物的合金配方和很多著名的兵器,如越王勾践剑。

  3.介绍了中原周边地区的青铜器:云南滇文化青铜器、辽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长城沿线地带出土的青铜时代早期兵器和辽西的青铜时代晚期青铜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4.李教授最后总结:中原先进发达的青铜产业结构是促进国家机器发展壮大的重大因素。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早期中华文明礼制的代表物,是精神与物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物,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中原成为东亚地区文明中心的重要原因,并强调陶范铸造技术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重大发明!

  第四部分:钢铁铸就大汉威——钢铁技术与中华文明的壮大

  1.介绍了钢铁基本知识,再谈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陨铁来自天外并使用之,所以人们最开始使用的最早的铁是陨铁,且陨铁分布在全世界。接着介绍了钢铁的种类:熟铁和生铁,以及两种基本炼铁方法:块炼铁技术和生铁冶炼技术,后者是中国独有,其特点是产量大、效率高、用工多和可以处理成钢等。李教授谈到中国出现生铁的原因主要是青铜时代先进炼铜技术形成了合理的炼炉结构和发达的陶范铸造技术。到了春秋末战国初,中国生铁使用增多,分布地区增多,器物种类繁杂,并开始出现生铁深加工制品。

  2.介绍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铁韧化技术、生铁固态脱碳钢、炼钢重大技术革新——炒钢技术、百炼钢等技术。

  3.战汉时期钢铁及技术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农业手工业全面铁器化;兵器全面钢铁化;精良的武器装备为汉武帝反击匈奴提供了军事保障。

  4.李教授最后总结:战国到汉代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铁冶炼技术,这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与块炼铁技术相比,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技术体系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为战国至汉代中原农业、手工业、军事的铁器化提供了保障,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开疆扩土的最主要物质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历史,汉代击败匈奴,南匈奴入边,北匈奴西迁,导致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因此灭亡,西欧陷入黑暗的中世纪达千年之久。

  李教授强调中国独特的建立在生铁基础上的钢铁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既为战国至汉代的中国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秦汉王朝开疆扩土的最根本物质保障,是钢铁铸就了大汉天威。但其历史作用,由于学科的隔阂、传统观点的流行等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宣传和展示,这不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振兴中华文明。

讲座现场

  第五部分:五胡以何乱中华——中原钢铁技术外传与优势丧失

  1.冶铁技术外传:战国秦汉版图内的传播,从中原传到燕国、赵国、楚国、汉代边疆地区;中原动乱时期人口对外迁移导致传播,秦统一战争、楚汉相争、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别向东北亚传播、西北亚传播和东南亚传播。而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工匠十分重要。

  2.北方民族的冶铁技术:由于三国以来,中原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向边疆迁移以躲避战乱,带去了中原的各种技术。所以在三燕墓地中出土了很多佐证技术传播的器物,与同时期中原的钢铁兵器水平相同,且最早发明使用了马镫,装备了重装骑兵,这是导致“五胡乱中华”重要的技术原因。

  3.南北朝发明灌钢技术以后,中原地区在钢铁技术领域内的发明基本完成,钢铁冶金技术体系形成,中原的钢铁技术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宋代前后很可能中原开始使用煤来冶铁,导致生铁中含有较多的硫化亚铁夹杂,影响其所炼出的钢质量。而宋代开始,中国铁兵器质量下降。北方敌国辽、西夏的钢铁兵器及日本的钢铁兵器质量超出中原。辽人、西夏的钢铁兵器在中原备受推崇。并且日本刀开始在东方显露优势。

 

  4.李教授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钢铁的历史启示,认为振兴中华必须做到:

  第一:内部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社会稳定。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掌握最高科技水平。 第三:有充分的文化软实力。 

文字整理:四川会务组 任华利

  摄影:四川会务组 张艳

资料图片:李延祥教授讲座PPT

  审核:万娇

  编辑:韩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