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科的盛会 文化的盛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观感

发布时间:2018-11-02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作者:贾昌明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日前在成都落幕了。作为第一次参加中国考古学大会的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这届盛会。从大会开幕式、颁奖仪式、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乃至公共考古讲座等环节,短短几天时间,如此密集的活动,令人目不暇给。这次大会,既是中国考古学的盛会,也是中国考古学带给公众的文化盛宴。

  中国考古学的盛会

  在大会开幕式上,四川成都金牛宾馆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就连二楼也坐了很多人。考古学就学科而言,是诸多学科中比较小的,这在大学各院系所招收的学生数量上就能看出。而这次大会,中国考古学会16个专业委员会悉数到场,正式代表、媒体代表,以至于以学生为主的列席人员,据说有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在考古圈里,恐怕没有哪个会议在规模上能和中国考古学大会相比了。正如出席开幕式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致辞中所说的,“中国考古学大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传播、推介考古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 大会开幕式

 

▲ 开幕式现场

  从2016年在郑州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始,颁奖仪式是大会的重点环节。这次考古学大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95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先生,18个考古发掘项目分别荣获“田野考古奖”一、二、三等奖,11部考古学著作荣获“金鼎奖”,10位青年学者荣获“金爵奖”。此外,在会议期间还颁发了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 颁发“田野考古奖”

 

▲ 颁发“金鼎奖”

 

▲ 颁发“金爵奖”

  颁奖,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不同于体育比赛,不论是田野考古,还是科学研究,乃至著书立说,都是长期默默无闻耕耘得出的果实。颁奖仪式,既是奖励,也是展示,让业内乃至社会看到中国考古学都做了什么。以学术著作“金鼎奖”为例,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中,考古学的著作是越来越多。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饱含的是一位学者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思考的结晶,优秀的学术著作当然应该奖励;“金爵奖”代表了对投身考古科研第一线的青年学者的充分肯定;“田野考古奖”是中国田野考古的最高奖,颁奖结果出来后,许多地方媒体迅速聚焦本地所获奖的田野工作;至于“终身成就奖”,自然是对筚路蓝缕、治学一生的老一辈考古学人的崇高敬意。

  开幕式后的6场主题报告涵盖了当前中国考古的三大热点课题: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并突出了巴蜀考古的成果和意义,每一个主题都是重量级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在闭幕式总结词中说的“使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人类起源研究、农业起源研究,也对四川考古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术,是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也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大会为16个专业委员会分别设置了分会场,加上特设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共17组,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新动态和新视野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仅根据会议册上的统计,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内,就有超过500人次的学术汇报,这在业内其他会议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将这16个专委会的讨论放到一个地方,让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能够“串场”和充分交流,也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开幕式上所说的“为考古学科建设搭建起新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从而更有效地将考古学界的专业研究人员组织在了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考古学会的专业指导作用。”的一种方式吧。

  不仅是学者,会场的听众也包括众多的媒体,这些媒体既有央媒、行业媒体,更有众多的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地方媒体。在媒体微信群里,时不时能看到有媒体记者感叹听了讲座后的收获之大,并结合各自的关注点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公众的文化盛宴

  毫无疑问,这次中国考古学大会,已经是所在城市成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了。尤其是在成都市各处举行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无疑是此次大会带给成都市民的文化盛宴。

▲ 分会场学术报告

  成都这座城市和公共考古是有渊源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就是于2014年在成都成立的,彼时还举办了一届公共考古论坛。这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来重视公共考古工作,从考古体验馆的设立,到包括最新的随着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所进行的系列公共考古活动,公共考古和成都市民并不遥远。2017年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的火爆场面,记者还记忆犹新,据媒体报道短短三个月就有上百万人前来观展。可见,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从来不缺乏喜爱古代文化,对考古感兴趣的人。

▲ 公共考古讲座现场

  这次中国考古学大会选择在成都举行,自然要馈赠给成都市民一次文化盛宴。和其他公共考古活动相比,记者认为主要给公众充分地解答了两个问题:巴蜀考古有什么?中国考古学有什么?

▲ 公共考古演讲

  在大会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6场报告有3场都留给了巴蜀考古,3位巴蜀考古专家分别就巴蜀考古的历程、意义和最新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解放前对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到三星堆遗址举世瞩目的惊世发现,到近十几年对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源流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再到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交流中心,直至老官山汉墓和江口古战场遗址等近年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加上特设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众多学者告诉大家考古是如何寻找巴蜀文明的“根”和“魂”的。

▲ 现场为粉丝签名

  和开幕式的主题报告和分会场讨论相比,分散在成都市内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则更加贴近广大市民,或者说,就是专门为广大市民举办的讲座。

  首先,这16场讲座,对应了中国考古学会的16个专业委员会。这16个专业委员会的设置,是中国考古学自身特色和不断发展的写照,但除了业内人士,公众知晓的并不多。让16个专委会各带来一场讲座,讲各自领域的研究,想必能让公众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全新的认识。

▲ 认真聆听的小学生

  其次,从举办地点,或者说听众群体度来看,既有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有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成都金苹果公学等中小学,更有四川省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广大市民的文化中心,可以说是对成都人民的全方位馈赠。

▲大学生现场提问

  最后,从讲座内容上看,既有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如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曾国考古、汉魏洛阳城的最新发现,海昏侯墓的文物保护历程,也有史前和夏商的宏大叙事,更有器物与文化及考古学研究方法的梳理和阐释。 

▲ 广大市民在省博物馆听讲座

  讲座受到了学生和市民的欢迎,有努力聆听、积极提问的大中小学生,更有热情似火的市民,作为学者“粉丝”索要签名,形成了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部分图片)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

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王幼平:新疆通天洞遗址与我们的祖先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李新伟:《禹贡》和最初的“中国梦”

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

许宏:“移动”的青铜王都

地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

张昌平:曾侯乙的前世今生——考古发现中的曾国之谜

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

侯宁彬:保护·传承·发展——走进秦始皇帝的地下王国

地点:四川省图书馆

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

贺云翱:考古学视野下的六朝文化

地点:四川省图书馆

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

秦大树:元代海上贸易的规模与特点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李存信:实验室考古技术方法探讨——海昏侯主棺案例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

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张颖:神奇动物在哪里——识骨寻踪

地点:成都金苹果公学

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孙永刚:从“播厥百谷”到“五谷不分”——来自植物

考古学的证据

地点: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

周慧:中国北方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清河校区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

李延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

地点:金沙遗址博物馆

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

王仁湘:我有一樽酒

地点: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

霍巍:吉隆唐碑的发现与高原丝绸之路

地点:四川博物院

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

莫多闻: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模式的环境因素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

钱国祥:汉魏洛阳城与太极殿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

居中宫城制度之源

地点:成都博物馆

编辑: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学科的盛会 文化的盛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观感

发布时间:2018-11-02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日前在成都落幕了。作为第一次参加中国考古学大会的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这届盛会。从大会开幕式、颁奖仪式、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乃至公共考古讲座等环节,短短几天时间,如此密集的活动,令人目不暇给。这次大会,既是中国考古学的盛会,也是中国考古学带给公众的文化盛宴。

  中国考古学的盛会

  在大会开幕式上,四川成都金牛宾馆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就连二楼也坐了很多人。考古学就学科而言,是诸多学科中比较小的,这在大学各院系所招收的学生数量上就能看出。而这次大会,中国考古学会16个专业委员会悉数到场,正式代表、媒体代表,以至于以学生为主的列席人员,据说有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在考古圈里,恐怕没有哪个会议在规模上能和中国考古学大会相比了。正如出席开幕式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致辞中所说的,“中国考古学大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传播、推介考古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 大会开幕式

 

▲ 开幕式现场

  从2016年在郑州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始,颁奖仪式是大会的重点环节。这次考古学大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95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先生,18个考古发掘项目分别荣获“田野考古奖”一、二、三等奖,11部考古学著作荣获“金鼎奖”,10位青年学者荣获“金爵奖”。此外,在会议期间还颁发了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 颁发“田野考古奖”

 

▲ 颁发“金鼎奖”

 

▲ 颁发“金爵奖”

  颁奖,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不同于体育比赛,不论是田野考古,还是科学研究,乃至著书立说,都是长期默默无闻耕耘得出的果实。颁奖仪式,既是奖励,也是展示,让业内乃至社会看到中国考古学都做了什么。以学术著作“金鼎奖”为例,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中,考古学的著作是越来越多。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饱含的是一位学者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思考的结晶,优秀的学术著作当然应该奖励;“金爵奖”代表了对投身考古科研第一线的青年学者的充分肯定;“田野考古奖”是中国田野考古的最高奖,颁奖结果出来后,许多地方媒体迅速聚焦本地所获奖的田野工作;至于“终身成就奖”,自然是对筚路蓝缕、治学一生的老一辈考古学人的崇高敬意。

  开幕式后的6场主题报告涵盖了当前中国考古的三大热点课题: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并突出了巴蜀考古的成果和意义,每一个主题都是重量级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在闭幕式总结词中说的“使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人类起源研究、农业起源研究,也对四川考古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术,是考古学的第一要务,也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大会为16个专业委员会分别设置了分会场,加上特设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共17组,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新动态和新视野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仅根据会议册上的统计,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内,就有超过500人次的学术汇报,这在业内其他会议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将这16个专委会的讨论放到一个地方,让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能够“串场”和充分交流,也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开幕式上所说的“为考古学科建设搭建起新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从而更有效地将考古学界的专业研究人员组织在了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考古学会的专业指导作用。”的一种方式吧。

  不仅是学者,会场的听众也包括众多的媒体,这些媒体既有央媒、行业媒体,更有众多的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地方媒体。在媒体微信群里,时不时能看到有媒体记者感叹听了讲座后的收获之大,并结合各自的关注点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公众的文化盛宴

  毫无疑问,这次中国考古学大会,已经是所在城市成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了。尤其是在成都市各处举行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无疑是此次大会带给成都市民的文化盛宴。

▲ 分会场学术报告

  成都这座城市和公共考古是有渊源的,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就是于2014年在成都成立的,彼时还举办了一届公共考古论坛。这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来重视公共考古工作,从考古体验馆的设立,到包括最新的随着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所进行的系列公共考古活动,公共考古和成都市民并不遥远。2017年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的火爆场面,记者还记忆犹新,据媒体报道短短三个月就有上百万人前来观展。可见,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从来不缺乏喜爱古代文化,对考古感兴趣的人。

▲ 公共考古讲座现场

  这次中国考古学大会选择在成都举行,自然要馈赠给成都市民一次文化盛宴。和其他公共考古活动相比,记者认为主要给公众充分地解答了两个问题:巴蜀考古有什么?中国考古学有什么?

▲ 公共考古演讲

  在大会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6场报告有3场都留给了巴蜀考古,3位巴蜀考古专家分别就巴蜀考古的历程、意义和最新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解放前对前蜀王建墓的发掘,到三星堆遗址举世瞩目的惊世发现,到近十几年对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源流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再到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化交流中心,直至老官山汉墓和江口古战场遗址等近年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加上特设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众多学者告诉大家考古是如何寻找巴蜀文明的“根”和“魂”的。

▲ 现场为粉丝签名

  和开幕式的主题报告和分会场讨论相比,分散在成都市内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则更加贴近广大市民,或者说,就是专门为广大市民举办的讲座。

  首先,这16场讲座,对应了中国考古学会的16个专业委员会。这16个专业委员会的设置,是中国考古学自身特色和不断发展的写照,但除了业内人士,公众知晓的并不多。让16个专委会各带来一场讲座,讲各自领域的研究,想必能让公众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全新的认识。

▲ 认真聆听的小学生

  其次,从举办地点,或者说听众群体度来看,既有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有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成都金苹果公学等中小学,更有四川省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广大市民的文化中心,可以说是对成都人民的全方位馈赠。

▲大学生现场提问

  最后,从讲座内容上看,既有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新进展,如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曾国考古、汉魏洛阳城的最新发现,海昏侯墓的文物保护历程,也有史前和夏商的宏大叙事,更有器物与文化及考古学研究方法的梳理和阐释。 

▲ 广大市民在省博物馆听讲座

  讲座受到了学生和市民的欢迎,有努力聆听、积极提问的大中小学生,更有热情似火的市民,作为学者“粉丝”索要签名,形成了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部分图片)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的16场公共考古讲座

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王幼平:新疆通天洞遗址与我们的祖先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

李新伟:《禹贡》和最初的“中国梦”

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

许宏:“移动”的青铜王都

地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

张昌平:曾侯乙的前世今生——考古发现中的曾国之谜

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

侯宁彬:保护·传承·发展——走进秦始皇帝的地下王国

地点:四川省图书馆

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

贺云翱:考古学视野下的六朝文化

地点:四川省图书馆

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

秦大树:元代海上贸易的规模与特点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李存信:实验室考古技术方法探讨——海昏侯主棺案例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

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张颖:神奇动物在哪里——识骨寻踪

地点:成都金苹果公学

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

孙永刚:从“播厥百谷”到“五谷不分”——来自植物

考古学的证据

地点: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

周慧:中国北方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清河校区

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

李延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

地点:金沙遗址博物馆

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

王仁湘:我有一樽酒

地点: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

霍巍:吉隆唐碑的发现与高原丝绸之路

地点:四川博物院

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

莫多闻: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模式的环境因素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

钱国祥:汉魏洛阳城与太极殿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

居中宫城制度之源

地点:成都博物馆

编辑:韩翰

作者:贾昌明

文章出处:“文博中国”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