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创】为往事继绝学 探寻诗与远方——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幕

发布时间:2018-09-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荼荼

    9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幕。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贵州省文化厅、贵安新区党工委、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新闻媒体的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贵州省文物局张勇局长主持。首先播放了精彩的贵州考古宣传片。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发掘文化内涵,考古发掘与考古数字化相结合,取得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遵义海龙囤、杨氏土司墓等重要的考古成果。此外,公共考古成果更是百花齐放,从讲座、征集大赛、主题活动、文创产品等方面,结合新媒体进行宣传,卓有成效。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黎盛翔,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朱桂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波,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朱桂云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对贵州贵安新区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进行介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城市建设是历史的灵魂。贵安新区重视历史文化的发掘、利用和保护,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牛坡洞遗址等。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夜郎文化的重要支撑,又为建设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贵安新区提供依托。她表示新区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出探索、塑造文化品牌的举措,同时她希望与会专家对贵安新区建设提供宝贵建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王仁湘致辞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王仁湘致辞。贵山贵水迎贵客,他赋诗一首表达了对大家来到贵州的欢迎。公共考古论坛提供了解贵州的机会,贵州公共考古成果有声有色,并且直接面向大众宣讲普及。他指出每一次公共考古讲座都是在向公众播撒火种,虽不能形成燎原之势,但我们能从燃烧中获得更多的温度,获得对公共考古的理解与尊重。公共考古技出不穷,江口考古志愿者招募、夏令营、国宝档案、考古进行时等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点。公共考古队伍还在发展,公共考古要加强自信,不断提升起点,公共考古发展必将一往无前。

    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黎盛翔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中国公共考古论坛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学术品牌,也成为交流中国公共考古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论坛成果不断丰硕,学术影响日益重要,对考古学科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文化遗产进入社会生活。他简要介绍了贵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推动贵安新区乃至贵州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形成文物保护的全民共识。他表示贵州省将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生活、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机制,推动贵州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同时,贵州公共考古取得了众多成果,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贵安新区底蕴厚重,留下大量文化资源,通过此次论坛必将为公共考古凝聚新的故事,提供新的资源,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奉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公共考古的快速发展,他认为这与国家、公众、媒体对文物和考古不断上升的热情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各考古文博单位和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也日益活跃,其中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的所徽征集活动更是出色的公共考古案例,不仅征集到了漂亮的所徽,更是广泛宣传了贵州历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也一直非常重视公共考古,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就是我们所公共考古中心和所官网-中国考古网倾力打造的交流、研讨和展示的公共考古平台,自2013年首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三门峡举办,转眼已经是第六届了,已经成为公共考古重要的学术品牌。他指出考古发掘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考古成果展示着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文化能量,这正是我们把“考古与城市”当作本届论坛的主题的原因。他相信,论坛的精彩研讨一定会将考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致辞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主办、承办单位进行由衷感谢。公众考古的迅猛发展是考古发展中的重要特色,也成为检验学科发展、工作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尺。作为国内考古学研究的领军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直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领航考古界。2013年,社科院考古所首次举办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取得强烈反响。此后在各地政府和各考古机构的热情支持下,考古学者、新闻媒体和广大公众互动参与,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已经成为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研讨公共考古政策的重要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次论坛以城市考古、洞穴考古、西南边疆民族考古为专题,既具有贵州特色,又契合当前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心。闫司长指出,考古学和考古工作从未像今天一样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他认为新时代的公众考古应该更强调互动共享,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的知情权、参与权。应该更突出文化自信。我们要抓住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契机,积极探索实践考古工作成果为社会共享的新方式、新途径,立足践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动知识性的传播,讲好考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踏千载历史 寻特色公共考古之路

      随后的公共考古演讲环节由王仁湘研究员主持。从贵州公共考古的探索之路、贵州中学考古社团的概况以及对全国中学考古社的建议和思考,无不体现着贵州公共考古的热情及全国学生考古社团的蓬勃发展。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兴龙做主题演讲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兴龙代表周必素所长作题为“诗和远方——贵州公共考古的探索之路”的主题演讲。贵州公共考古工作不断探索、发展,最初通过海龙囤和杨氏土司墓地进行公共考古实践以及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进校园等活动。2016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成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让大众触摸考古、体验考古,扩大了宣传范围,增加宣传效果。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立足贵安新区,建设贵州省公共考古中心,从而打造一条研讨路线,将文物与非遗文化遗产相结合。

河北师范大学龙天一做主题演讲

    河北师范大学的龙天一以贵州师大附中和贵阳一中为例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贵州中学考古社团概况。2013年以来,贵阳一中和贵州师大附中先后成立考古社,两校同学积极在校园内进行考古普及,开展了讲座、辩论赛、读书会和现场发掘等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活动并促进全面发展。他从中学生与考古的关系、贵州师大附中考古社概况、贵阳一中考古社概况、中学考古社团实践、理论与宣传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两社自创建以来到现在的实践经验,结合贵州考古具体情况,指出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并在公共考古学的视野下,初步探讨中学生与考古的关系,试图为其他考古社团提供一定的参考。

洛阳回民中学副校长赵林安做主题演讲

    洛阳回民中学副校长赵林安作题为“对中学考古社建议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通过首届全国中学考古社建设交流会、北大考古的两次全国中学历史教师考古师资培训、全国部分省市考古社活动概况等来看全国中学考古社的现状。丰富的讲座、课程以及多样的获奖情况,体现了中学考古社良好的资源环境以及对考古的重视。他认为现行历史教材涉及文物知识占比较小,希望考古社团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增加中学学习中考古文物知识的比重,把一个社团建成一个课程。王仁湘研究员对此表示了赞赏,认为这是公共考古的新生力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考古社团走出来。

与会学者合影

      为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体现创意文化生活,会议还设立了参观非遗文创体验区环节。体验区中摆满了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充分展现了贵州非遗文化的特色。

     此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分为3个专题,15位学者围绕洞穴考古、考古与城市、西南地区民族考古等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近50位专家学者将进行精彩的点评。

    除了主会场的专题研讨,组委会还在贵州大学、贵州图书馆、贵州博物馆3个分会场组织了6场精彩的公共考古讲座,从玛雅名城的“中国龙”到邺城的“铜雀三台”,从“如虎添翼”的科技考古到“无心插柳”的发掘现场婚礼,从两座宋墓的故事到秦始皇陵的传奇,可谓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贵安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中国考古网承办。

  自2013年在河南三门峡成功举办了首次“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到此次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已经历了六个年头,见证了中国公共考古的发展。这是考古与公众紧密结合的一场盛会,旨在搭建一个公共考古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共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

【原创】为往事继绝学 探寻诗与远方——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幕

发布时间:2018-09-26

    9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幕。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贵州省文化厅、贵安新区党工委、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新闻媒体的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媒体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贵州省文物局张勇局长主持。首先播放了精彩的贵州考古宣传片。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发掘文化内涵,考古发掘与考古数字化相结合,取得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遵义海龙囤、杨氏土司墓等重要的考古成果。此外,公共考古成果更是百花齐放,从讲座、征集大赛、主题活动、文创产品等方面,结合新媒体进行宣传,卓有成效。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黎盛翔,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朱桂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波,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朱桂云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她对贵州贵安新区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进行介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城市建设是历史的灵魂。贵安新区重视历史文化的发掘、利用和保护,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牛坡洞遗址等。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夜郎文化的重要支撑,又为建设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贵安新区提供依托。她表示新区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出探索、塑造文化品牌的举措,同时她希望与会专家对贵安新区建设提供宝贵建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王仁湘致辞

    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王仁湘致辞。贵山贵水迎贵客,他赋诗一首表达了对大家来到贵州的欢迎。公共考古论坛提供了解贵州的机会,贵州公共考古成果有声有色,并且直接面向大众宣讲普及。他指出每一次公共考古讲座都是在向公众播撒火种,虽不能形成燎原之势,但我们能从燃烧中获得更多的温度,获得对公共考古的理解与尊重。公共考古技出不穷,江口考古志愿者招募、夏令营、国宝档案、考古进行时等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点。公共考古队伍还在发展,公共考古要加强自信,不断提升起点,公共考古发展必将一往无前。

    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黎盛翔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中国公共考古论坛是公共考古的重要学术品牌,也成为交流中国公共考古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持续多年的努力。论坛成果不断丰硕,学术影响日益重要,对考古学科的社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文化遗产进入社会生活。他简要介绍了贵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推动贵安新区乃至贵州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形成文物保护的全民共识。他表示贵州省将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生活、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机制,推动贵州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同时,贵州公共考古取得了众多成果,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贵安新区底蕴厚重,留下大量文化资源,通过此次论坛必将为公共考古凝聚新的故事,提供新的资源,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奉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证了公共考古的快速发展,他认为这与国家、公众、媒体对文物和考古不断上升的热情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各考古文博单位和大学的新媒体平台也日益活跃,其中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的所徽征集活动更是出色的公共考古案例,不仅征集到了漂亮的所徽,更是广泛宣传了贵州历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也一直非常重视公共考古,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就是我们所公共考古中心和所官网-中国考古网倾力打造的交流、研讨和展示的公共考古平台,自2013年首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三门峡举办,转眼已经是第六届了,已经成为公共考古重要的学术品牌。他指出考古发掘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考古成果展示着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文化能量,这正是我们把“考古与城市”当作本届论坛的主题的原因。他相信,论坛的精彩研讨一定会将考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致辞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主办、承办单位进行由衷感谢。公众考古的迅猛发展是考古发展中的重要特色,也成为检验学科发展、工作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尺。作为国内考古学研究的领军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直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领航考古界。2013年,社科院考古所首次举办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取得强烈反响。此后在各地政府和各考古机构的热情支持下,考古学者、新闻媒体和广大公众互动参与,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已经成为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研讨公共考古政策的重要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次论坛以城市考古、洞穴考古、西南边疆民族考古为专题,既具有贵州特色,又契合当前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心。闫司长指出,考古学和考古工作从未像今天一样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他认为新时代的公众考古应该更强调互动共享,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的知情权、参与权。应该更突出文化自信。我们要抓住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契机,积极探索实践考古工作成果为社会共享的新方式、新途径,立足践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推动知识性的传播,讲好考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踏千载历史 寻特色公共考古之路

      随后的公共考古演讲环节由王仁湘研究员主持。从贵州公共考古的探索之路、贵州中学考古社团的概况以及对全国中学考古社的建议和思考,无不体现着贵州公共考古的热情及全国学生考古社团的蓬勃发展。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兴龙做主题演讲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兴龙代表周必素所长作题为“诗和远方——贵州公共考古的探索之路”的主题演讲。贵州公共考古工作不断探索、发展,最初通过海龙囤和杨氏土司墓地进行公共考古实践以及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进校园等活动。2016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成立,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让大众触摸考古、体验考古,扩大了宣传范围,增加宣传效果。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立足贵安新区,建设贵州省公共考古中心,从而打造一条研讨路线,将文物与非遗文化遗产相结合。

河北师范大学龙天一做主题演讲

    河北师范大学的龙天一以贵州师大附中和贵阳一中为例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贵州中学考古社团概况。2013年以来,贵阳一中和贵州师大附中先后成立考古社,两校同学积极在校园内进行考古普及,开展了讲座、辩论赛、读书会和现场发掘等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活动并促进全面发展。他从中学生与考古的关系、贵州师大附中考古社概况、贵阳一中考古社概况、中学考古社团实践、理论与宣传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两社自创建以来到现在的实践经验,结合贵州考古具体情况,指出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并在公共考古学的视野下,初步探讨中学生与考古的关系,试图为其他考古社团提供一定的参考。

洛阳回民中学副校长赵林安做主题演讲

    洛阳回民中学副校长赵林安作题为“对中学考古社建议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通过首届全国中学考古社建设交流会、北大考古的两次全国中学历史教师考古师资培训、全国部分省市考古社活动概况等来看全国中学考古社的现状。丰富的讲座、课程以及多样的获奖情况,体现了中学考古社良好的资源环境以及对考古的重视。他认为现行历史教材涉及文物知识占比较小,希望考古社团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增加中学学习中考古文物知识的比重,把一个社团建成一个课程。王仁湘研究员对此表示了赞赏,认为这是公共考古的新生力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考古社团走出来。

与会学者合影

      为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体现创意文化生活,会议还设立了参观非遗文创体验区环节。体验区中摆满了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充分展现了贵州非遗文化的特色。

     此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分为3个专题,15位学者围绕洞穴考古、考古与城市、西南地区民族考古等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近50位专家学者将进行精彩的点评。

    除了主会场的专题研讨,组委会还在贵州大学、贵州图书馆、贵州博物馆3个分会场组织了6场精彩的公共考古讲座,从玛雅名城的“中国龙”到邺城的“铜雀三台”,从“如虎添翼”的科技考古到“无心插柳”的发掘现场婚礼,从两座宋墓的故事到秦始皇陵的传奇,可谓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贵安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中国考古网承办。

  自2013年在河南三门峡成功举办了首次“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到此次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已经历了六个年头,见证了中国公共考古的发展。这是考古与公众紧密结合的一场盛会,旨在搭建一个公共考古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共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作者:荼荼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