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玛雅名城的“中国龙”》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09-27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微信公众号作者:考古贵州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二场公共讲演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在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主讲《玛雅名城的“中国龙”》,讲座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清院长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新伟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玛雅文明中复杂的历法、环形的时间观念、血腥的祭祀和战争等内容。其中最受国人推崇的是玛雅文明中含有诸多与中华文明相似的地方,诸多学者讨论过的奥尔梅克文明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的关系,中美洲玉器崇拜与中国玉文化的相似性等。极为应景的是,李新伟先生说到,在科潘遗址曾发现一件石雕,其上刻有怀抱玉兔的月亮女神。

     随后,他对中美洲文明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从年代最为古老,以巨型人头像而闻名于世的Olmec文明,到继Olmec文明兴起的就是Teotihucan文明等等。其中Teotihucan强大的武力对整个中美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玛雅社会的演进。

科潘遗址

    玛雅世界的地形大概分为低地和高地两部分,科潘遗址位于高地与低地交界的地方,在整个玛雅世界的东南角。根据摆放在科潘遗址第16号金字塔前的Q号祭台上的记载,公元421年,第一代王可能就是在Teotihucan太阳金字塔下的神庙里获得了权力,经过100多天的跋涉来到科潘,建立王朝,都城就是现在位于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镇的科潘遗址。遗址的核心部分包括王室区和贵族居住区。在王室区有大型仪式广场,大球场、神庙及王宫区等。

      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万物都要经过死亡到重生的过程,所以他们会把早期的建筑掩埋,在其基础上建立更大的台基,上面建立更大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如果打通晚期建筑的外壳,就会在里面发现早期建筑,有些早期建筑上的雕刻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李新伟研究员介绍,2014年因受长期主持科潘考古工作的哈佛大学费什教授邀请,王巍所长、北京大学赵辉和他对科潘遗址进行了一次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了解了遗址的情况,还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在总统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总统作为见证人也参加了仪式,并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与中国的考古合作。2015年,联合考古队正式在科潘遗址开始工作。

科潘遗址联合考古队合影

      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的地方是贵族居址区的一处院落,大体呈方形,面积大概2000平方米,周围有建立在石头台基上的高大石头建筑。目前已经对北侧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发现一个方形台基,其上有三组建筑。中间核心建筑,有十三层台阶通到顶部。台基上发现十三处交叉火炬雕刻。这样的图案在皇宫区第29号建筑及第12王的图像上等多处均有发现。所以这个图案与王室起源有关。十三在玛雅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字,玛雅人认为天有十三层,可知我们发现的建筑是与王朝起源有密切联系的非常重要的建筑。

      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不同构件的雕刻,其中就包括被当地人称为中国龙的龙头雕像、玉米神的头部及类似鸟爪、龙爪、翅膀的部件。我们对部分雕像进行初步复原后,发现其中有一件为龙首鸟展翅飞翔的形象。

发掘出土的玉米神重生的雕刻

      这些雕刻在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建筑上共三组,均在正面墙的上部。在下部的门两侧还发现了玉米神的头像,我们可以看到在鼻子上有一个圆点,表示这一刹那玉米神的生命气息已经消失,进入死亡状态。其头部有一个抽象的蜈蚣形象,表明玉米神生命的气息已经飘走,沉入冥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龙首鸟和玉米神的雕刻都与重生有关系。在玛雅文化的彩绘陶器上也可以看到有类似的龙首鸟爪及展翅的形象。综合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推测整个雕刻与玉米神的重生有关。

      玛雅人认为玉米的收割、播种和再生产,相当于玉米神被砍头死掉、置于地下而后再获得重生的过程,所以玉米神的重生在玛雅宗教观念中是很重要的内容。重生的过程在王朝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会通过萨满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国王在主持祭祀时象征自己正在主导玉米神的重生,进而国王自己幻化成为玉米神的化身,能带来玉米的丰收、万物的生长。因此,与中国相似的所谓中国龙的形象在玛雅世界里存在不同的含义。

      联合考古队通过打隧洞形式,穿透了晚期建筑来探寻早期建筑的情况,进而来探索整个王朝的演变和联系。期间最大的惊喜是在挖掘隧道的过程中在中部建筑下发现了一座最早期的墓葬,并发现随葬的彩绘陶器、玉器及二次葬现象等。在北部建筑西侧偏殿中还发现了另一座墓葬,有石砌墓壁,墓室用大型石条封闭,已经发现了6件彩绘陶器。

      这样一个遥远的文明可能是在距今15000年前后,东北亚人群穿过白令海峡或沿陆路或沿海陆追逐猎物,定居美洲,然后逐渐发展演变形成的文明。张光直先生在这一前提下提出,中美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可能是同一祖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他将这一大的文化共同体称为玛雅——中国的连续体。同一祖先的后裔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轨迹,中美洲人民开始培育玉米,并在以玉米为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孕育出他们独特的文明形态,这样的形态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选择不同的道路来创造灿烂文明。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走出去了解其他文明的原因。

 

文字:韦松恒 (根据发言整理)摄影:彭万 审核:张合荣 张兴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

《玛雅名城的“中国龙”》讲座纪实

发布时间:2018-09-27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二场公共讲演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伟研究员在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主讲《玛雅名城的“中国龙”》,讲座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张清院长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新伟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玛雅文明中复杂的历法、环形的时间观念、血腥的祭祀和战争等内容。其中最受国人推崇的是玛雅文明中含有诸多与中华文明相似的地方,诸多学者讨论过的奥尔梅克文明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的关系,中美洲玉器崇拜与中国玉文化的相似性等。极为应景的是,李新伟先生说到,在科潘遗址曾发现一件石雕,其上刻有怀抱玉兔的月亮女神。

     随后,他对中美洲文明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从年代最为古老,以巨型人头像而闻名于世的Olmec文明,到继Olmec文明兴起的就是Teotihucan文明等等。其中Teotihucan强大的武力对整个中美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玛雅社会的演进。

科潘遗址

    玛雅世界的地形大概分为低地和高地两部分,科潘遗址位于高地与低地交界的地方,在整个玛雅世界的东南角。根据摆放在科潘遗址第16号金字塔前的Q号祭台上的记载,公元421年,第一代王可能就是在Teotihucan太阳金字塔下的神庙里获得了权力,经过100多天的跋涉来到科潘,建立王朝,都城就是现在位于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镇的科潘遗址。遗址的核心部分包括王室区和贵族居住区。在王室区有大型仪式广场,大球场、神庙及王宫区等。

      在玛雅人的观念中,万物都要经过死亡到重生的过程,所以他们会把早期的建筑掩埋,在其基础上建立更大的台基,上面建立更大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如果打通晚期建筑的外壳,就会在里面发现早期建筑,有些早期建筑上的雕刻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李新伟研究员介绍,2014年因受长期主持科潘考古工作的哈佛大学费什教授邀请,王巍所长、北京大学赵辉和他对科潘遗址进行了一次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了解了遗址的情况,还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在总统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总统作为见证人也参加了仪式,并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与中国的考古合作。2015年,联合考古队正式在科潘遗址开始工作。

科潘遗址联合考古队合影

      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的地方是贵族居址区的一处院落,大体呈方形,面积大概2000平方米,周围有建立在石头台基上的高大石头建筑。目前已经对北侧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发现一个方形台基,其上有三组建筑。中间核心建筑,有十三层台阶通到顶部。台基上发现十三处交叉火炬雕刻。这样的图案在皇宫区第29号建筑及第12王的图像上等多处均有发现。所以这个图案与王室起源有关。十三在玛雅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字,玛雅人认为天有十三层,可知我们发现的建筑是与王朝起源有密切联系的非常重要的建筑。

      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不同构件的雕刻,其中就包括被当地人称为中国龙的龙头雕像、玉米神的头部及类似鸟爪、龙爪、翅膀的部件。我们对部分雕像进行初步复原后,发现其中有一件为龙首鸟展翅飞翔的形象。

发掘出土的玉米神重生的雕刻

      这些雕刻在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建筑上共三组,均在正面墙的上部。在下部的门两侧还发现了玉米神的头像,我们可以看到在鼻子上有一个圆点,表示这一刹那玉米神的生命气息已经消失,进入死亡状态。其头部有一个抽象的蜈蚣形象,表明玉米神生命的气息已经飘走,沉入冥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龙首鸟和玉米神的雕刻都与重生有关系。在玛雅文化的彩绘陶器上也可以看到有类似的龙首鸟爪及展翅的形象。综合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推测整个雕刻与玉米神的重生有关。

      玛雅人认为玉米的收割、播种和再生产,相当于玉米神被砍头死掉、置于地下而后再获得重生的过程,所以玉米神的重生在玛雅宗教观念中是很重要的内容。重生的过程在王朝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会通过萨满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国王在主持祭祀时象征自己正在主导玉米神的重生,进而国王自己幻化成为玉米神的化身,能带来玉米的丰收、万物的生长。因此,与中国相似的所谓中国龙的形象在玛雅世界里存在不同的含义。

      联合考古队通过打隧洞形式,穿透了晚期建筑来探寻早期建筑的情况,进而来探索整个王朝的演变和联系。期间最大的惊喜是在挖掘隧道的过程中在中部建筑下发现了一座最早期的墓葬,并发现随葬的彩绘陶器、玉器及二次葬现象等。在北部建筑西侧偏殿中还发现了另一座墓葬,有石砌墓壁,墓室用大型石条封闭,已经发现了6件彩绘陶器。

      这样一个遥远的文明可能是在距今15000年前后,东北亚人群穿过白令海峡或沿陆路或沿海陆追逐猎物,定居美洲,然后逐渐发展演变形成的文明。张光直先生在这一前提下提出,中美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可能是同一祖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他将这一大的文化共同体称为玛雅——中国的连续体。同一祖先的后裔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轨迹,中美洲人民开始培育玉米,并在以玉米为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孕育出他们独特的文明形态,这样的形态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选择不同的道路来创造灿烂文明。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走出去了解其他文明的原因。

 

文字:韦松恒 (根据发言整理)摄影:彭万 审核:张合荣 张兴龙

 

 

 

 

 

 

作者:考古贵州

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