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除了兵马俑,关于秦始皇帝陵的那些事你还知道有多少?

发布时间:2018-09-29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公众号作者:史忞

  在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五场公共讲演活动现场,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部的张卫星主任(研究馆员)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关于秦始皇陵的那些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研究馆员

讲座现场

  1秦始皇与秦帝国

  战国中期之前,秦国总体来说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战国中期各国竟相变法图强,正是由于秦国的相对落后,成就了秦国成为变法最彻底的国家。秦始皇祖父秦昭襄王时,秦国已取得向关东六国的绝对优势,所以说始皇是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都有一个秦始皇情结,在秦始皇身上永远有挖掘不完的话题。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六国,并创新了国家治理模式,最主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大一统国家模式。秦始皇还拓展了疆域,我们现在的疆域除了西北以外,很多都是当时秦帝国拓展而来的。另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集中力量开展了国家工程建设,如陵墓、直道、阿房宫、长城、灵渠等。

  秦帝国总体有几个特点:一是地域辽阔,涵盖了不同的地理单元,如海洋、大陆、高原、山系、草原等;二是人口众多,民族组成复杂;三是采用了新的治理、管理以及国家运作方式;四是形成了独立的长期延续的民族精神。

  2丽山陵墓

  通过近60年来几辈考古人对秦始皇陵的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对秦始皇陵有了基本的认识。秦始皇陵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骊山北麓和渭河之间,再向北向东就是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也是最为开阔的地区,在这里居中的地方就是战国后期都城栎阳,再向东就是当年秦魏相争的河西之地。另一角度来看,骊山像一座屏障一样给了秦始皇陵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且其山头的最高点就为文献中所记载的“望峰”,即整个陵园建设规划的基点。从望峰向北引一条直线,这就形成了南北轴线,在南北轴线上取一距骊山两侧相等的点,再作垂线,就形成了陵墓的东西轴线,陵墓建设就依这两条轴线作为基线而展开。

秦始皇陵位置示意图

秦始皇陵轴线

  如果将陵墓看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礼仪结构系统的话,这个体系内部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陵墓这一系统。这也就是陵墓的礼仪建制。也就是陵墓的组成内容。包括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附葬、祭祀、墙垣、道路、门观以及陵邑。九类遗存共同构成了礼仪上的秦始皇陵。但并不是所有的遗存都具同等重要的礼仪意义。其中封土墓室正藏为陵墓的本体,也就是之所有可以成为墓葬最基本的部分;陪葬坑、祔葬墓也是从属于陵墓的丧葬活动最直接的遗存;陵园墙垣门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路作为茔域分隔、礼仪标志;地面建筑系统分别作为祭祀、管理所用。

K9901所出陶俑

K0007所出青铜水禽

  3天下与下天:帝国与陵墓

秦咸阳城“象天法地”

  秦始皇陵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是秦始皇他想像的天下的内容的移植和同构。秦始皇陵的结构相对来说是规整的,从格局上来看应是以四向中心的宇宙观作为支撑的。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内城和四向的门观、道路遗存构成了中心四向结构;第二层次,外墙垣以内与可能的四向道路也构成了中心四向结构。中心四向是从商代开始就开始生成的一种宇宙观。秦始皇陵还形成了一个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最内层是南北长2187米、宽980米的由墙垣围起来的区域,汉代的文献称之为茔地;在内层之外的区域还分布有兵马俑坑、鱼池及周边的陪葬坑、马厩坑、附葬墓等,说明这一区域也具有礼仪功能,只是没有形状比较明确的墙垣,实际上起到核心礼仪区域之外的缓冲作用,秦代包括汉代将这些皇家设施之外的区域称为堧地;而在这个区域之外,分布着陵邑、作坊、窑址等,特别是骊山渭河构成的山水形胜,是陵墓修建的最大背景,也是它的最大范围。 无论是四向中心的格局,还是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对天下的理解、对宇宙模式的认识。实际上,秦始皇陵的设计也跟“大咸阳”的规划有关系,咸阳城规划的核心思想便是“象天法地” 包括三条,渭水南北设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阁道绝汉抵营室。《史记》载秦始皇“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这一规定将宇宙的中心、信宫(极庙)与帝陵联为一体,这三者分别为不同层面的中心,将三者联系起来,实际构成了维系天文、人间与死后世界三重中心的链条。(图文:史忞 审核:吴小华)

(图文转自:“考古贵州”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

除了兵马俑,关于秦始皇帝陵的那些事你还知道有多少?

发布时间:2018-09-29

  在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第五场公共讲演活动现场,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部的张卫星主任(研究馆员)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关于秦始皇陵的那些事。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考古工作部主任张卫星研究馆员

讲座现场

  1秦始皇与秦帝国

  战国中期之前,秦国总体来说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战国中期各国竟相变法图强,正是由于秦国的相对落后,成就了秦国成为变法最彻底的国家。秦始皇祖父秦昭襄王时,秦国已取得向关东六国的绝对优势,所以说始皇是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人都有一个秦始皇情结,在秦始皇身上永远有挖掘不完的话题。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六国,并创新了国家治理模式,最主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大一统国家模式。秦始皇还拓展了疆域,我们现在的疆域除了西北以外,很多都是当时秦帝国拓展而来的。另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集中力量开展了国家工程建设,如陵墓、直道、阿房宫、长城、灵渠等。

  秦帝国总体有几个特点:一是地域辽阔,涵盖了不同的地理单元,如海洋、大陆、高原、山系、草原等;二是人口众多,民族组成复杂;三是采用了新的治理、管理以及国家运作方式;四是形成了独立的长期延续的民族精神。

  2丽山陵墓

  通过近60年来几辈考古人对秦始皇陵的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对秦始皇陵有了基本的认识。秦始皇陵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骊山北麓和渭河之间,再向北向东就是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也是最为开阔的地区,在这里居中的地方就是战国后期都城栎阳,再向东就是当年秦魏相争的河西之地。另一角度来看,骊山像一座屏障一样给了秦始皇陵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且其山头的最高点就为文献中所记载的“望峰”,即整个陵园建设规划的基点。从望峰向北引一条直线,这就形成了南北轴线,在南北轴线上取一距骊山两侧相等的点,再作垂线,就形成了陵墓的东西轴线,陵墓建设就依这两条轴线作为基线而展开。

秦始皇陵位置示意图

秦始皇陵轴线

  如果将陵墓看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礼仪结构系统的话,这个体系内部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陵墓这一系统。这也就是陵墓的礼仪建制。也就是陵墓的组成内容。包括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附葬、祭祀、墙垣、道路、门观以及陵邑。九类遗存共同构成了礼仪上的秦始皇陵。但并不是所有的遗存都具同等重要的礼仪意义。其中封土墓室正藏为陵墓的本体,也就是之所有可以成为墓葬最基本的部分;陪葬坑、祔葬墓也是从属于陵墓的丧葬活动最直接的遗存;陵园墙垣门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路作为茔域分隔、礼仪标志;地面建筑系统分别作为祭祀、管理所用。

K9901所出陶俑

K0007所出青铜水禽

  3天下与下天:帝国与陵墓

秦咸阳城“象天法地”

  秦始皇陵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是秦始皇他想像的天下的内容的移植和同构。秦始皇陵的结构相对来说是规整的,从格局上来看应是以四向中心的宇宙观作为支撑的。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内城和四向的门观、道路遗存构成了中心四向结构;第二层次,外墙垣以内与可能的四向道路也构成了中心四向结构。中心四向是从商代开始就开始生成的一种宇宙观。秦始皇陵还形成了一个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最内层是南北长2187米、宽980米的由墙垣围起来的区域,汉代的文献称之为茔地;在内层之外的区域还分布有兵马俑坑、鱼池及周边的陪葬坑、马厩坑、附葬墓等,说明这一区域也具有礼仪功能,只是没有形状比较明确的墙垣,实际上起到核心礼仪区域之外的缓冲作用,秦代包括汉代将这些皇家设施之外的区域称为堧地;而在这个区域之外,分布着陵邑、作坊、窑址等,特别是骊山渭河构成的山水形胜,是陵墓修建的最大背景,也是它的最大范围。 无论是四向中心的格局,还是多层环绕中心的模式,都反映的是秦始皇对天下的理解、对宇宙模式的认识。实际上,秦始皇陵的设计也跟“大咸阳”的规划有关系,咸阳城规划的核心思想便是“象天法地” 包括三条,渭水南北设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阁道绝汉抵营室。《史记》载秦始皇“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这一规定将宇宙的中心、信宫(极庙)与帝陵联为一体,这三者分别为不同层面的中心,将三者联系起来,实际构成了维系天文、人间与死后世界三重中心的链条。(图文:史忞 审核:吴小华)

(图文转自:“考古贵州”公众号)

作者:史忞

文章出处:“考古贵州”公众号